方言语法研究:语料、方法、体系
2021-02-22宗守云
宗守云
摘 要:方言语法研究在语料获取、方法选择、体系建立方面都有自己特殊之处。方言语法语料获取包括内省语料、书面语料、网络语料、前人语料。研究者需要在多方获取材料的基础上展开研究。研究者还需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语料,如果对语料没有把握,应该及时调查,力求语料真实可靠。方言语法方法选择包括通用方法、学科方法、专门方法。研究者需要根据特定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方言语法体系应该在理论建设、特色展示以及问题延伸方面体现出优势,尤其是在理论建设方面,既可以验证、补充已有理论,也可以提出新的理论。对方言语法研究,理论的预备是必要的,方法的掌握也是必要的,但实践才是最重要的。方言语法研究需要不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从而不断地解决问题。
关键词:方言语法;语料;方法;体系
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634(2021)01-0099-(09)
DOI:10.13852/J.CNKI.JSHNU.2021.01.010
像任何科学研究一样,语言研究也遵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模式。语言研究是從问题开始的。研究者在发现问题之后,首先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获得语料,然后按照一般科学方法或语言学特有的研究方法处理语料,最后将处理语料之后所概括的规律系统化,从而构建出一个体系。因此,语言研究实际上就是寻找材料、选择方法、建立体系的过程。方言语法研究是语言研究的一部分,当然也遵循这样的过程。方言语法研究一方面具有语言研究的共性,一方面也具有自身的个性,在语料获取、方法选择、体系建立方面都有自身的特殊之处。因此,方言语法研究的语料、方法、体系问题,尤其是其特殊方面的问题,是值得研究的,这不仅对普遍的语言研究方法有补充意义,而且对方言语法研究自身也有指导作用和借鉴价值。本文拟对方言语法研究语料、方法、体系的特殊方面进行研究,将语言研究的一般原则和笔者前期研究的经验结合起来,以期获得一个具有理论性和可行性的研究方案。
一、方言语法研究的语料获取
语料即语言材料。语料是语言研究的基础。普通话语料可以通过语料库获得,常用的语料库有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国家现代汉语语料库、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华中师范大学语言所语料库等。有些方言语料也可以通过语料库获得,但非常有限。比如,“往+趋向动词‘过+动词”是一些北方方言的语法现象,分布在北京、山西、陕西等地,我们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检索“往过+动词”的用例,共检索到20余例。例如:
(1)来到沟沿,这马往过一跳,就掉沟里啦。(张春奎《马寿出世》)
(2)“怎么个六句呀?”和珅把纸条往过一递:“大人请看。”(张春奎《君臣斗》)
(3)伪军们链子似的一个跟着一个往过爬。(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
(4)王元禄,给你绳子,你把水打上来一桶一桶往过递吧!(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
(5)敌人从他们身后一百公尺的地方横着往过插。(杜鹏程《保卫延安》)
(6)五个小狗从门槛上往过翻,翻不过,白雪过去帮忙。(贾平凹《秦腔》)
例(1)(2)反映的是“往过+动词”在北京方言中的情形,张春奎是著名相声演员,1949年以前一直在北京说相声,1949年以后到济南,其语言风格有浓郁的北京口语色彩。例(3)(4)反映的是“往过+动词”在山西方言中的情形,马烽、西戎是山西作家。例(5)(6)反映的是“往过+动词”在陕西方言中的情形,杜鹏程、贾平凹都是陕西作家。
尽管方言语料可以通过语料库获取,但语料库的方言语料是非常有限的,除非是专门的方言语料库,可以另当别论。另一方面,语料库的方言语料不容易判定,尤其是当我们无法获知说话人或写作者情况时,就无法获知其语料到底属于哪一种方言。因此一般的语料库只能作为方言语料获取的辅助方式。
方言语料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式或来源获得:
1.内省语料
内省语料是研究者根据自我语感设计的语料,研究者应该具有特定母方言的语感,才能设计出正确的语料。对研究者来说,研究问题的时候,最好不要现编语料,现编语料往往只能涵盖少量语言事实,不能达到研究目的。研究者应该养成随手记录的习惯,在思考或交际时可以把语料随手记录下来,当达到一定的规模的时候,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设计调查材料。比如,晋语情态动词“待”的用法,“待”在意义上相当于“愿意”,因此许多研究者会想当然地以为“待=愿意”,实际上二者在用法上大不相同,这就需要通过内省设计一些用例来概括此“待”的意义和用法:
(7)我不待去。
(8)老爷子不待理他。
(9)老爷子待理他嘞。
(10)你别待做饭了。
(11)你待做那饭嘞。
(12)你也待说。
(13)谁待见你嘞。
(14)今天不待动。
(15)早知道倒不待去他了。
(16)吃得都不待吃了。
例(7)—(16)反映了晋语情态动词“待”的意义和用法问题,“待”具有强烈的否定关联倾向,甚至可以用肯定形式表达否定意义,如例(9)(11)(12)等。
2.书面语料
书面语料不同于语料库语料,尽管二者有时重合。语料库语料是可以大规模检索的语料,其内容可能会涉及口语、书面语以及不同领域的语言。书面语料则是通过阅读收集的语料。早期的语法研究没有语料库,研究者只能通过阅读收集语料,做成卡片,然后分析概括,总结语法规律,形成体系。
方言地区的作家往往在作品中融入一些方言成分,包括方言词汇和方言语法等,有时是方言地区作家自觉地运用,有时是不自觉地。方言语法研究者应该敏锐地捕捉方言地区作家作品的方言语法材料,并作为研究素材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比如,研究晋语语法,可以阅读山西作家曹乃谦的作品,其作品中有极其丰富的方言语法材料。再比如,研究沈阳方言语法,可以阅读郑执、班宇、双雪涛的作品,也有很多沈阳方言语法的材料。
“的过”是山西、河北方言的后置原因标记,山西、河北作家作品不乏用例。例如:
(17)那都是没有人去打仗的过!(孙犁《风云初记》)
(18)“病了吗?”“夏天的过……妈妈,给我盖上。”(梁斌《红旗谱》)
(19)“你妈的。”蛋娃说。“饿的过。”(曹乃谦《蛋娃》)
(20)怨不得梦见吃粽子呢,敢情是闻见了粽子味道的过。(曹乃谦《温善家的》)
(21)“冷的过。尔娃是冷的过。”贵举说。(曹乃谦《贵举和他的白脖儿》)
(22)根根说又不是我的过,是老天爷的过。(曹乃谦《根根》)
例(17)(18)分别是河北作家孙犁、梁斌作品的语料,例(19)—(22)是山西作家曹乃谦作品的语料,这些语料对“的过”的意义和用法研究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而且可以保证这样的语法现象在方言中是确实存在的,而不是研究者自己胡乱编造出来的。
3.网络语料
方言语法语料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包括地方贴吧、微博等。地方贴吧可以通过“全吧搜索”进入。一般地,中等以上的城市,包括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其地方贴吧发言者背景比较复杂,不一定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发言,这种情况下地方贴吧的利用价值比较小。而小城市、县城甚至乡镇,其地方贴吧所反映的方言现象往往比较地道,虽然也不能完全排除有个别外来方言的情形出现,但相比而言还是有较大利用价值的。比如,方言中有“往+趋向动词+动词”结构,那么有没有趋向动词和动词同形的情形?或者说,有没有“往进进、往出出、往过过、往回回、往起起、往来来、往去去”这样的情形呢?我们可以在一些地方贴吧检索。例如:
(23)现在正在换届,有的局简直是敞开大门往进进人了。(百度贴吧·寿阳吧)
(24)贴上去,烧乎乎的,然后就能感觉到乎乎外风往出出的感觉。(百度贴吧·阳泉吧)
例(23)(24)分别出自山西寿阳贴吧和阳泉贴吧,这两个方言点都属于晋语,因此可以肯定,在一些晋语中,“往+趋向动词+动词”结构中趋向动词和动词同形的情形是存在的。
微博有时也可以提供有价值的方言材料。比如可以在新浪微博搜索一些方言用例,然后看微博博主是哪个地方的人。如果微博发言有地理位置信息,也可以佐证其所在地信息。当然,利用微博方言语料,需要综合考察,这样微博语料才是有利用价值的。比如,晋语中有“好+动词短语”和“好+主谓短语”这样的表消极意义结构,可以在微博中检索语料。例如:
(25)脑袋里想什么呢……好碰我头!(新浪微博,博主大晨子就是我)
(26)刺激到爆的水世界,好胳膊疼。(新浪微博,博主ZLeWe)
例(25)“好碰我头”意思是“我的头碰得好疼”,博主发言的地理位置信息显示为河北张家口赤城,其方言属于晋语;例(26)“好胳膊疼”意思是“胳膊好疼”,博主所在地信息为内蒙古乌兰察布,其方言也属于晋语。研究晋语程度副词“好”的用法,微博用例可以提供很好的语料。
网络方言语料对方言语法研究有一定的价值,但这种语料收集方法只能是辅助性的,是内省语料和书面语料之外的补充方法,不能作为基本语料来源。
4.前人语料
前人语料都是二手的,不是研究者直接獲得的,因此其语料新鲜度不够。但前人语料有不可或缺的价值。
首先是资料价值。前人语料对研究者来说是二手的,但对前人而言是一手的,是直接获得的,因此从源头来看仍然是直接材料。前人语料为后人研究提供了文献资料价值,后人在研究中可以根据前人的语料比附类推,进而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语料。
其次是证据价值。前人语料是方言语法存在的证据,后人在研究时引用前人的语料,可以作为强化方言语法存在的证据。
再次是索引价值。所谓索引价值,是指前人语料可以用来引出新的语言事实,研究者在前人语料的基础上可以延伸到其他语言事实并做出研究。比如,武玉芳在研究大同方言副词“还还”时使用了这样一则语料:
(27)你还还在这儿这儿坐的哩啊?
例(27)是用来说明“还还”用法的,但语料里有指示代词“这儿”重叠的情形,因此在这一则语料的索引下,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指示代词重叠的情形。
再比如,邢向东在研究晋语虚词的语气词化时使用了这样一则语料:
(28)神木人这喒会儿把那钱还!
例(28)是用来说明晋语句末语气词“还”的用法的,但语料显示,“还”所附的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形式,而是一个跨层结构,其中“神木人”是主语,“这喒会儿”和“把那钱”都是状语,谓语中心语没有出现。这就出现了新问题:语气词为什么可以出现在跨层结构的后面?除了“还”,还有哪些语气词可以出现在跨层结构的后面?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对研究者而言,前人语料可以用作资料、证据或用来索引,研究者在使用前人语料时应该主动核实,力求引用真实可靠的材料。如果对前人语料有怀疑,可以寻找当地的发音合作人进行征询,这样在语料运用上才不会出现纰缪。
以上是语料获取的几种来源、途径和方式,在方言语法研究中,语料获取应该是多方面的,研究者需要在多方获取材料的基础上展开研究。研究者需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语料,如果对语料没有把握,应该及时调查,力求语料真实可靠,通过对真实典型语料的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二、方言语法研究的方法选择
科学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途径和手段,是研究者处理材料并得出结论的过程。科学方法包括通用方法、学科方法以及专门方法。方言语法研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准确灵活地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包括通用方法、学科方法和专门方法。
1.通用方法
通用方法是通用于一切科学研究的方法,包括归纳法和演绎法、分析法和综合法、调查法和实验法,等等。方言语法研究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当然也可以用科学研究通用的方法。下面我们列举三种通用方法:
第一,调查法。方言语法研究需要通过调查获得正确的语料。研究者在前期收集语料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的内容拟出一些例句,然后选择发音合作人,调查所拟例句能不能说,如果不能说,那应该怎么说。比如张家口晋语的万全、张北话有后置词“先”,我们可以拟出一些例句向发音合作人征询:
(29)夜来先;今天先;明天先。
(30)夜来吃饭先;明天吃饭先。
(31)要是夜来没去先;要是明天不去先。
(32)那会儿炒一半先;一会儿炒一半先。
通过调查可知,后置词“先”只用于过去,不用于将来,不论是时间后置词的用法,还是条件后置词的用法,都是如此。
方言语法调查在选择发音合作人方面有特定的要求,“不能找文化水平太低的,或者不能找那些不是特别聪明的、反应不是很快的人”。 发音合作人最好有一定的语法知识,能够明白调查人的调查意图。如果发音合作人文化水平太低,不明白调查人的调查意图,调查就会陷入被动,因为调查人希望调查的是语言的形式特征,是元语性的、抽象的句子形式;而发音合作人往往理解为语言的意义,是对象性的、具体的句子意义。
第二,归纳法。归纳法是一种逻辑推理方式,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过程。方言语法研究需要根据所收集的方言语料归纳语法的句法、语义和功能。一般地,句法规律的归纳要适度,不必花费太多功夫,以免造成无效描写。语义的概括和归纳难度比较大,如何用精确的术语概念概括一个语法成分或语法构式的意义,是方言语法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对一个语法成分或语法构式来说,可以归纳为几个意义,这几个意义之间有怎样的联系,都是需要着重研究的内容。方言语法研究中功能的归纳应该得到重视,一个语法成分或语法构式用于哪些情形、具有哪些功能、为什么具有这些功能,都需要下功夫归纳、分析、解释。
归纳法是重要的研究方法,在具体操作中需要注意研究对象的同一性问题。方言语法往往会涉及用字问题,有时在方言中同音的内容,未必是同一的对象。张家口晋语的涿鹿、怀来话有三个同音的bùxiàng,例如:
(33)他bùxiàng他爹能干。
(34)可偷了个bùxiàng。
(35)bùxiàng他爹回来了。
上述三个bùxiàng虽然同音,但并不具有同一性。例(33)是“不像”,意思是“不如”;例(34)的“不像”是“不像话”的省略形式;例(35)是“不想”,由于“想”读为轻声,“不想”在音感上和“不像”相同。如果把三个本来不同一的对象当作同一对象研究,尽管勉强可以找到语义联系,但这样的联系是牵强的、脆弱的、经不起推敲的,其结论必然是错误的。
第三,对比法。方言语法研究也常常用对比法。或者就方言语法和普通话语法做出对比,或者就不同方言间的语法做出对比,通过对比发现特定方言语法的特征和规律。在方言语法和普通话语法对比方面,研究者需要有一定的语言敏感,如果缺少语言敏感,就很难搞清楚一个语法现象究竟是方言现象还是普通话现象。例如:
(36)赶紧往着睡!
(37)这会儿倒12点了。
(38)爱谁去都行。
例(36)—(38)都是晋语语法现象,例(36)是说话人催促对方赶快睡着,例(37)“倒”意思是“已经”,例(38)“爱”意思是“无论”,这些现象普通话语法都不存在,但很多说晋语的人都以为普通话也这样说,甚至有些母方言的研究者也不能很好辨别,这样就很难发现有价值的方言语法现象。
方言之间的语法对比既可以根据现有文献获得,也可以通过实际调查获得。相比而言,方言之间的语法对比在语言敏感方面不需要有太高要求,但在材料处理方面需要有较高的分析能力,研究者不仅需要有较好的语言学理论基础,也需要在方法论方面有一定的功力,这样才能根据具体情况正确地处理材料,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科方法
在学科属性和归属上,方言语法属于语言学的语法学科,因此方言语法研究在方法上遵循语法研究的一般方法,也就是学科方法。语法研究的学科方法多种多样,传统方法有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语义指向分析法、最小对比对分析法等,新兴方法有认知论方法、类型学方法以及语法化方法等。下面我们列举三种新兴的学科方法。
第一,认知论方法。方言语法研究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比如范畴化分析方法、隐喻和转喻分析方法、意象图式分析方法等。比如,晋语中“V起”不仅用于持续,如“藏起手镯”(“手镯处于持续藏着的状态”),也可用于结束,如“做起作业”(“做作业过程已经结束”),这是由于意象图式的转换所促动的意义延伸。在英语中,路径和终点具有意象图式转换关系,如over既可以用于路径(Sam walked over the hill),又可用于终点(Sam lives over the hill),其他介词如through、around、across、down、past、by、from莫不如此。 晋语“V起”用于持续是路径图式,用于结束是终点图式,其多义性是在路径和终点的意象图式转换促动下形成的,在认知上是可以解释的。
第二,类型学方法。语言类型学有特定的研究程序,在搜集样本的基础上,“整理和描写样本,用语义图、数据矩阵或蕴含命题表达描写结果,该结果呈现人类语言存在某种共性或特殊性,对假设的共性進行验证或论证”。 其中蕴含共性方法成为类型学的基本方法。方言语法研究可以运用蕴含共性的方法,对方言中的一些语法现象进行概括和解释。比如,重叠是汉语的重要词法手段,汉语方言的重叠形式多种多样,表义不一,根据蒋协众的研究,汉语方言量词重叠存在着一些蕴含共性,三叠或四叠蕴含两叠(如果一种方言中有三叠重叠或四叠重叠,则一定有两叠重叠,反之则不然),重叠表减量蕴含重叠表增量(如果一种方言中有表减量的重叠,则一定有表增量的重叠,反之则不然) 。
第三,语法化方法。语法化是有关语言历史发展的学说,一般指从实成分发展为虚成分的过程,或新的语法结构形式产生的过程。跟语法化相关的是词汇化和构式化,这些都是有关语言历史发展的理论方法。语法化也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方法,包括对语法化途径的分析方法,对语法化动因的分析方法等。方言语法研究需要对多功能成分之间的联系进行探究和追溯,这就需要运用语法化的研究方法。比如,晋语“倒”不但有语气副词的用法,也有时间副词和关联副词的用法:
(39)今天倒很热。(语气副词)
(40)这会儿都倒12点了。(时间副词)
(41)一出门倒摔倒了。(关联副词)
例(39)无论方言还是普通话都存在,例(40)(41)是方言现象,这三种用法之间存在着历时联系,具体为:时间副词的用法是从语气副词的用法发展而来,其动因是语境吸收;关联副词的用法也是从语气副词的用法发展而来,其动因是由行域延伸到言域,即由“我陈述”发展为“我言说”,于是出现了“倒”的关联副词的用法。 这种演变呈辐射状延伸,语气副词“倒”在一个方向上发展出时间副词的用法,在另一个方向上发展出关联副词的用法,其发展途径和动因都符合语法化的一般原则。
3.专门方法
方言语法研究不仅可以用通用方法和学科方法,也有自身的专门方法,即专门用于方言或方言语法研究的方法。下面列举一些:
第一,本字查考法。在方言调查研究中,有一些实义词语或语法成分有音和义,但没有字形或暂时不知道字形为何,为记录的便利,就需要查考本字。本字的查考是方言学的专门方法,有一些基本原则需要遵循,像讲通古今的音变,有可供比较的方言,有书证等。 方言语法研究也要遵循这些基本原则。比如,河北涿怀话(属张呼片晋语)有个表允许意义的情态动词gāo,用于约定语境,多为否定形式。例如:
(42)(下棋之前)咱们先搞好,不gāo奸,不gāo还哄,不gāo没好气。
例(42)意思是先约定好,不许耍赖,不许悔棋,不许生气,gāo的本字当为“教”,首先“教”音变为gāo符合语音变化的原则;其次在语义上也完全说得通,“教”有使令义,可以很自然地引申出允让义。
再比如,河北万全、怀安话(属张呼片晋语)有个表趋向意义的动词zāng,和“来”组成复合趋向动词,用于动词后表趋向、时间等意义。例如:
(43)爷儿落zāng来就回家。
例(43)意思是太阳落山的时候就回家,zāng的本字当为“将”,首先“将”音变为zāng符合语音变化的原则;其次可以得到其他方言比较的证据,比如紧挨张家口的大同晋语就有趋向动词“将”,大同晋语保留了近代汉语趋向动词“将”的用法,在用法上比张家口晋语趋向动词“将”更加复杂多样。
方言语法研究中本字的查考是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描写和解释事实,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可以用同音字记录。正如李荣所说:“方言调查以记录事实为主。考本字也重要,到底不是主要的。考本字考对了是理应如此,考本字考错了是画蛇添足,没有把握的本字要少说,没有把握的时候最好用同音字。”
第二,语点分布法。语点就是方言点。语点有大有小,就方言分区而言,一个大的方言区可以划分为若干片,每个片又可以划分为若干点,点下面还有更小的点,因此,最大的点是从片划分出来的,小的点则是在最大点的基础上逐层划分出来的,这就是大大小小的语点。所谓语点分布法,就是要调查研究语法现象的语点分布:是分布在某一特定语点,还是分布在更大的语点,甚至分布在片和区?是在连续的语点地区,还是在离散的语点地区?等等。语法现象的语点分布往往反映着语法的共时或历时关系,比如“无论”在普通话中只有无条件连词的用法,但在张家口晋语中还有选择连词的用法:
(44)无论张三,无论李四,都可以去。
(45)无论张三去,无论李四去。
(46)张三无论李四去。
例(44)是普通话语法,具有全民性,无所谓语点分布;例(45)分布于张家口各语点;例(46)分布于张家口涿怀语点。从例(44)到例(46),分布范围是由大到小,历时发展是从先到后,共时分布反映了历时的发展演变。
有时,语法成分的语点分布是离散的,没有呈现为连续成块的地理分布,这有可能是移民造成,也有可能是历史遗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分析。比如,根据邢向东的研究,陕北晋语神木话有提顿语气词“时价”,用于主语后、状语后和分句后,有的只表语音的顿挫,有的兼含不容质疑、纵予、不满的语气。 张家口晋语只有怀来西部的李官营一带有这种用法,其“时价”用于提顿,用法上和神木话基本一致。因为没有移民史的证据,所以可以肯定这是历史的遗留,但具体是怎样的情形,还需要進一步研究。
第三,偏侧关系法。偏侧关系是赵元任先生提出的,旨在说明不同方言里表意功能互相搭接、重复但又不完全相同的语言形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关系。 这种偏侧关系不仅存在于方言和方言之间,也存在于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偏侧关系的对立面是一致关系,如果一个方言的语法成分和普通话或另一个方言的语法成分是对应的,在意义、用法方面可以完全互译,就是一致关系。比如,普通话处置标记“把”,如果在某种方言中用“连”,而“把”和“连”在意义和用法上是完全对应的,这就是一致关系。偏侧关系则是一种交错关系。比如,晋语和东北方言的副词“光”不但有限止意义(“他光吃肉,不吃菜”),还有惯常意义(“他这些天光迟到”),其表惯常意义的副词“光”意义上相当于普通话的“总是、老是”,但“总是、老是”可以用于否定句,“光”不可,“总是、老是”可以修饰“这么+形容词”,“光”不可,这样,晋语和东北方言的副词“光”和普通话的副词“光、总是、老是”就形成了交错的偏侧关系。
对方言语法研究而言,一致关系比较容易处理,不需要下太大功夫研究,偏侧关系涉及方言语法系统问题,是需要着重探究的。比如,张家口涿怀话副词“更”既有像普通话那样的相对程度副词用法(“张三高,李四更高”),也有自己独特的绝对程度副词用法(“李四更高噢”),其绝对程度副词用法相当于普通话“很、非常”。在涿怀话中,绝对程度副词有“可、真、好、更”,这些程度副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共同存在于涿怀话语法系统中。通过偏侧关系的探究,可以知晓这些绝对程度副词的共性和差异,并进而知晓其存在的价值。
三、方言语法研究的体系建立
方言语法研究最终是要建立一个方言语法体系。方言语法体系可大可小,可以是某一方言的参考语法体系,这是大的体系;也可以是某一方言的特殊个案体系,这是小的体系。无论体系大小,都需要遵循语法体系的基本原则,比如“妥帖、简洁、完备”, 或者“协调、周到、简单、贴切”。 语法体系都应该遵循这些基本原则。但方言语法体系除了遵循这些基本原则外,还应该体现方言语法自身特点,其体系在理论建设、特色展示以及问题延伸方面都应该体现出特有优势。
1.理论建设
方言语法研究所建立的体系应该在理论建设方面体现出优势。首先,方言语法体系可以提出新理论。在深入研究方言语法现象的基础上,研究者可以根据所调查的语法事实,结合现有理论学说,提出新的认识并给出一系列相关命题,从而建立一个富有理论价值的体系。当然这个目标非常高,难度也非常大,甚至可遇而不可求。其次,方言语法体系可以验证已有理论。方言语法事实的分析和描写可以对某一已有理论进行验证,并运用已有理论做出解释。这表面看并没有太多的理论建树,但这样的研究仍然有其价值,至少能够为已有理论提供新材料,从而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再次,方言语法体系可以丰富已有理论。方言语法体系如果涵盖的内容足够多,也可以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延伸,从而丰富已有理论学说。比如主观化理论认为,语言中总有一些成分可以反映说话人的态度、情感、视角、观念等,这些成分都是主观性语言成分;相反,如果一些成分反映的是客观世界的情形,说话人的主观性很少,就可以看作是客观性语言成分。在汉语方言中,有些语法成分具有主客观的对立,比如河北黄骅话有人称代词“我”和“俺”的对立,“我”客观性强,“俺”主观性强; 再比如河北涿怀话有反身代词“一个儿”和“个人儿”的对立,“一个儿”客观性强,“个人儿”主观性强。 根据上述研究,可以进一步延伸主观化理论命题:如果表达相同意义的两个或几个语言成分存在着主客观分工,那么倾向于客观陈述的语言成分也可以用于主观表达,但倾向于主观表达的语言成分不一定能用于客观陈述;如果表达相同意义的两个或几个语言成分存在着主客观分工,那么倾向于客观陈述的语言成分相对比较稳定,而倾向于主观表达的语言成分容易发生变化。这就可以丰富主观化理论学说。
2.特色展示
方言语法研究所建立的体系应该富有地方特色,这种地方特色是由于特殊的方言语料导致的,最终体现在所建立的语法体系上。如果只有特殊的方言语料,没有建立体系,就只能是语料的堆积,虽然有一定的语料价值,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的标准就是有一套自洽的体系。方言语法体系的特色展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和普通话相比的特色展示。方言语法体系有些比普通话简单,有些比普通话复杂,对这些富有特色的体系进行分析描写,并且和普通话语法体系做出比较,可以丰富汉语语法研究。如果方言语法体系比普通话复杂,这是最值得研究的。比如,普通话介词“跟”有四种用法,表伴随(“张三跟李四下棋”),表来源(“张三跟李四借钱”),表朝向(“张三跟李四打招呼”),表比较(“张三跟李四一般高”);在大同晋语中,“跟”还有表起点和表目标的用法,这在曹乃谦作品《清风三叹》中有用例:
(47)我妈早就跟单位过来了,见我的脸色是不欢喜的样子,问我咋了。
(48)我说是单位让写个案例,写成的话,要跟书里编,就像是上次那样,您忘了?
例(47)的“跟”相当于“从”,表起点,例(48)的“跟”相当于“往”,表目标,普通话没有这两种用法。大同晋语介词“跟”比普通话功能更加多样,如果全部描写分析出来,可以独立绘制出特定方言的语义地图。
其次是和其他方言相比的特色展示。对一个特定方言点来说,方言语法体系不仅应该有别于普通话,也应该有别于同一方言区片的其他方言,这样的方言语法体系更有地方特色。比如,晋语的普遍语音特征是有入声,但在晋语边缘地区,由于靠近官话,入声大大减少,许多语法成分有舒声和入声两读,而且可以区分语法意义。像张家口晋语的涿怀话,由于靠近北京,通过舒、入两读区分语法意义的情况非常之多,其副词“也”,舒声表类同,入声表语气。对这样的语法现象做系统的研究,其体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不仅有别于普通话,也有别于晋语其他地区。
3.问题延伸
方言语法研究所建立的体系不仅应该满足于现有成果的取得,还应该进一步使问题具有延伸性,使所研究的问题具有持续研究的价值。
首先,該体系所涉及的问题能不能延伸到其他方言?也就是说,在前人没有相关系统成果的情况下,方言语法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能不能为其他方言类似的现象提供启迪?方言语法研究者应该自觉关注前人的成果,并积极比附自己母方言事实,观察分析已有研究所描写的事实、所建立的体系是否也可以延伸到自己所关注的领域。
其次,该体系所涉及的问题能不能延伸到相关课题?任何语法体系都只解决特定的局部问题,不可能解决全部问题,既然如此,理论上说,任何语法体系都有可以延伸的空间,许多相关的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比如,当我们系统地研究某一方言的介词悬空现象时,是否可以进一步延伸到方言的“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序列”研究,还有方言的话题化研究、省略现象研究、长短被动的例外性研究,等等。对这样的相关现象进行系统的描写分析,可以使方言语法研究更加深化,从而促进方言语法的整体性研究。
再次,该体系所涉及的问题能不能延伸到文化层面?方言和文化密切相关,但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方言词语和文化的关系,而方言语法和文化的关系往往忽略了。实际上,方言语法体系也是特定方言地区文化的产物,通过方言语法体系的研究反观方言文化,也是一种可行的思路。比如,关中方言人称代词在用法上形成一个威权性等级,而这个等级在事件语义层面、认识情态层面和道德评价层面都有深刻的影响。 这实际上就是语法体系在文化层面的延伸。将方言语法体系进一步延伸到文化层面,可以很好地解释方言人称代词的用法,在问题的解决上又深入了一个层次。
四、结语
以上我们对方言语法研究的语料、方法、体系问题进行了分析说明。对方言语法研究者而言,理论的预备是必要的,方法的掌握也是必要的,但方言语法研究的实践才是最重要的。方言语法研究需要不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从而不断地解决问题,这既可丰富方言语法研究成果,也可提升方言语法研究者自身能力,对现代汉语方言研究是大有裨益的。
Corpus, Methods and System of Dialect Grammar
ZONG Shouyun
Abstract: The study of dialect grammar has its own particularity in terms of corpus acquisition, method selection and system establishment. Dialect grammar corpus acquisition includes introspective corpus, written corpus, network corpus and predecessors corpus. Researchers need to obtain the basis of materials in many ways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Researchers also need to treat the corpus with a rigorous attitude. If they are not sure about the corpus, they should investigate it in time, try to make the corpus authentic and reliable. The choice of dialect grammar method includes general method, subject method, and special method. Researchers need roots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needs of the selection of appropriate research methods. Dialect grammar system should show advantages in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 display, and problem extension. It can verify and supplement the existing theories and put forward new theories. In the study of dialect grammar, it is necessary to prepare the theory and master the method, but the practice of dialect grammar resear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Moreover, the study of dialect grammar needs to put forward and study problems, so as to constantly solve problems.
Key words: dialect grammar, corpus, methods, system
(責任编辑:陈 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