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版史铁生”李仙云:感谢你托起我轮椅上的人生
2021-02-22李仙云
(李仙云,笔名金心,江苏省作家,一级残疾。在《人民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大公报》等多家期刊和报纸发表作品千余篇,也多次在各类征文比赛中获奖。)
我在花样年华时被命运逼到山穷水尽。那时,父亲病故,母亲身体也日渐羸弱,我身处人生旋涡而无力自拔。
那年元宵节,他从外地跟随我兄嫂来和我相亲。迈进我的家门,朴实厚道的他,撸起袖子就开始帮母亲做各种家务。他的寡言勤快,得到了一家人的赞许,唯独我,面冷如霜。17岁那场灾难造成我高位截瘫,重度残疾的身体已让我心如死水,哪敢对婚姻有任何奢望。
那日午后,外面冷风刺骨,一膛炉火烧得屋内温暖如春。他将所有的家务料理停当后,我们漫无边际地闲聊着,也是在那天,他让我这个“情感绝缘体”内心突然有了一丝触动。他言语不多,从一问一答的尬聊中,我逐渐串起了他的经历。
他年少失母,父亲年轻时在边疆当兵,曾经走南闯北阅历丰厚,一直被村里人称为“文先生”。可母亲去世没多久,父亲就患了老年痴呆症。他从少年起,便挑起生活的重担,做豆腐卖蔬菜,为了生计他拼尽全力,早年孑然一身出门打工,修水库从高空坠入水潭,曾被电夯击中肩部,在煤矿他来回拉着架子车运煤无数,真是吃尽世间苦,也忍受了太多人情冷暖。已到而立之年的他,如浮萍飘零,只想找个能嘘寒问暖,相濡以沫的人共度此生。“没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懂人生”,不同的命运同样的坎坷,一种惺惺相惜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当年的小城,每到农历二月初二,就会举行盛大的古庙会,街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他用轮椅推着我在人流中穿梭,响彻云霄的锣鼓声中,一群舞狮艺人技艺精湛地辗转腾挪,掌声连着喝彩声,传递着节日的喜庆。他费力将轮椅推进小城最有味道的一家咸汤面馆,看我香喷喷吃着心心念念了一个冬天的小面,他鼻子一酸道:“有我在,以后就不会把你困在家里,喜欢吃咱就常来。”那一刻,一股暖流涌遍全身,原来被人关怀疼惜的感觉是如此美好。
我那随着父亲遽然离世而倾塌的精神支柱,再次被他一點点支撑起来,母亲也因我幸遇良人,心中一块压得她喘不出气的石头,终于落地了。那年春分,我们抛却一切世俗羁绊,来了一次简单至极的“闪婚”。参加我们婚礼的,除了两家亲戚,还有特意赶来的市残联领导和工作人员,亲切的慰问、暖心的祝福,让一场简陋的婚礼多了一份仪式感。我的心中充满感恩,上天终于让我在历经磨难后,遇到了那个“待我长发及腰,为我推椅可好”的人。
多年前那个寒夜,我在手术室忍受了千般痛苦终于剖腹生下儿子。回到病房已是脸色青紫,浑身战栗,身上插满了管子。他寸步不离悉心照料,疼惜无比地握着我冰凉的手,那份患难与共,眉宇间的担忧怜爱,顷刻间让身体的所有疼痛不适都开始缓解,原来爱是疗愈伤痛的最佳良方。多年前动一个小手术,他陪在身边,当手术刀划开我伤口时,他一阵晕眩,差点跌倒。后来他动情地告诉我:“刀割在你身上,却疼在我心上。”那一刻,我双眸噙泪,一句话足以温暖一生。
十多年前,当我所在的单位濒临倒闭,艰难到连我的遗属补贴都一拖再拖时,为寻生计,在亲戚帮助下,他带着我和年幼的儿子,来到了江南。他辛苦打工,我做了轮椅上的陪读母亲。很多人说“成才的树不用修”,但我坚信“玉不琢不成器”,我一边关注孩子的成长与学习,一边不间断地阅读,偶尔也写些随笔感悟发表于报刊。儿子中考时,我买了许多复习资料,与儿子一起挑灯夜读。他则做了坚强的后盾,每天准时接送孩子。为给孩子补脑,夜晚,他独坐一隅,把一颗颗核桃夹碎,剥出果仁,默不作声地放在茶几上。孩子中间休息时,吃几粒核桃,又开始斗志满满地投入学习中。儿子的苦拼,终于考出了理想的成绩,此时此刻,是我们夫妻最幸福的一刻。
七年前,我因急性肾盂肾炎住院,那次病情来势凶猛,高烧不退,呕吐不止,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像功能紊乱了一样,我被病痛折磨得苦不堪言。最让人心中充满恐惧的是,我的肌酐在不断飙升,肾脏已开始亮起红灯,他强忍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每天陪护在我的病床边。看着他憔悴而日渐消瘦的身影,我心疼不已。幸运的是,一个月后,我的各项指标都开始趋于正常,医生通知我出院。那天,他推着我行走在冬日的暖阳下,呼吸着室外清新的空气,如劫后重生,目之所及,一切都是那般美好。
当我的身体逐渐恢复正常,我受邀参加了苏州首届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活动,走进这个大家庭,我不仅懂得了很多生活自理与心理重建方法,而且经过医生讲解,我才明白,截瘫患者在后期最致命的就是并发症,“治未病”永远胜过治已病,若早一些懂得“防患于未然”,是完全可以免受那场重疾之苦的。那年,恰逢世界残疾日,我在台上娓娓讲述我们夫妻一路走来的诸多不易,讲到动情处,我潸然涕下。台下也一片唏嘘赞叹,大家被我们的故事感动得潸然泪下,一致称他是“中国好丈夫”。
就是在那次,我获得苏州“公益达人”王博士的关注,通过她牵线搭桥,我认识了中国新闻网的周记者。五年前的七夕,这个有着浓重中国元素的情人节,在周记者和当地宣传部的筹划组织下,以中国新闻网为首的十多家媒体采访了我们,当苏州电视台记者问他:“你当初娶她时,她坐在轮椅上,你有没有担心过以后的日子可能会很难?你能挑得起这副生活的重担吗?”他微笑着说:“只要能吃得下苦,就能挑得起这副担子”。随后,中国新闻网、央视网、凤凰网等多家大型媒体和报纸登载了我们的报道。当晚,苏州电视台收视率很高的“新闻末班车”和“社会传真”栏目,用了长达四十分钟的时间播出了我们的故事。
起初,我的写作不过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周记者一路鼓励着我。当我的两篇征文连续获得一等奖时,内心对文字的那份热情终于被点燃了。几年来,我孜孜不倦坚持着,至今文章已登了上千家期刊和报纸,也多次在各类征文比赛中获奖,我还荣幸地成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文友们戏称我是“女版史铁生”。
两年前,我受邀在南京参加江苏省残疾人创作研讨会。感受着“六朝古都”浓厚的文化氛围,他推着轮椅,我们徐徐在这被南京人视为母亲河的秦淮河畔漫游,彩灯花船,水波潋滟,如织的人流中,突然一位金发碧眼的外籍女子微笑着走到我的轮椅边,得知我们是夫妻,她竖起大拇指用略带生涩的中文对我说:“爱,在轮椅间转动,为你们祝福!”
金秋十月,在美丽的太湖之滨明月湾古村,我们夫妻又荣幸地参加了一场特殊的集体牵手典礼,我们14对伴侣皆是一方健全人,另一方坐在轮椅上,我们身穿中式礼服,在千年古树旁许下爱的誓言。当年,阻力重重,只一句承诺不顾家人反对,我们便牵了彼此的手,从此风雨同舟患难与共,有的连婚礼都没举行。当司仪让我们每人对爱人说一句话说时,我最讷于言的丈夫,从不对我说出口的那三个字,那天竟然当众说出。记者问:“你爱她啥?”他说:“她很励志,而且通情达理”。那一刻,我双眸含泪,握着麦克风,由衷地对他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今生有你,夫复何求!感谢你托起我轮椅上的人生!”
责编/昕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