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立高质量发展评价考核体系的思考
2021-02-22李发戈
李发戈
2021年是成都市“高质量发展攻坚年”。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对“十四五”时期成都市加快建设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作出了战略部署。高质量发展内涵丰富,推进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探索建立成都市高质量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全面、准确、客观评价成都市高质量发展成果和绩效,发挥好高质量发展评价考核体系指挥棒、风向标、助推器的作用,需要注意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把握和处理好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关系
高质量发展追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但并不必然与发展的速度、数量和规模发生冲突。高质量发展要改变的是单纯追求发展的速度、数量和规模,而不是质量效益要“上台阶”,速度、数量和规模就非得“下台阶”。成都市无论是要追赶东部先发城市,还是要保持和巩固在中西部城市中的领先地位,都必须要有一定的速度、数量和规模来做支撑。从发展后劲来看,近年来,成都市经济增速呈现出逐渐放缓的趋势。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2035年远景目标和2050年远景展望,要实现这些目标,也需要有一定的发展速度、数量和规模来增强发展的后劲。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成都市的高质量发展仍需保持一个适当的速度、数量和规模。
把握和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
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要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创新体系和城市治理体系。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并不是要放弃传统经济和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是相对而言的,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低端产业、夕阳产业。作为中西部地区最具发展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势头强劲,为支撑成都市高质量发展积蓄了强大势能。但作为西部内陆城市,成都市也还保留有一批较大体量的传统产业。这些传统产业既是成都市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成都市经济和就业仍然在作出贡献。高质量发展要淘汰的是传统的、落后的发展方式,而不是传统产业。现阶段,成都市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水平还不是很高,新兴产业的“增量”还无法替代或取代传统产业这个“存量”。要避免产业“空心化”、要实现经济接续发展和行稳致远,仍然需要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共同发力。但在高质量发展导向下,需要通过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为传统产业赋能,培育传统产业的新动能、新优势,让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相得益彰。
把握和处理好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的关系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各个地区的发展任务和发展模式都是不一样的,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能职责也不尽相同,因此,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不能搞“一套衣服大家穿”,而应该在总体框架下,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发展定位和工作特点“量体裁衣”,科学设置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既要让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在同一赛道上“赛跑”,也要推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把长板拉长、短板补齐。随着成都市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成都市城市空间格局开始从大城市向大都市区发展演进,原有的圈层发展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但东进、南拓、北改、中优、西控区域及66个产业功能区在发展定位、发展任务等方面各有侧重,对这些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评价考核就要兼顾发展条件和发展要求设置不同的评价考核指标和评价考核标准,既反映总量,又体现增量;既满足高质量发展的普遍性要求,又突出地方的特色和差异。同样的,对不同的部門,也要通过分级分类评价考核,真实地反映它们的工作水平和工作业绩。
把握和处理好“显绩效”与“潜绩效”的关系
高质量发展绩效包括容易看得见的“显绩效”和不容易看得见的“潜绩效”。前者如招商引资的数量和规模、GDP的高低和增长速度等,后者如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等。高质量发展评价考核体系要坚持结果导向和目标导向、责任导向相统一,既重视对“显绩效”的评价考核,也要给“潜绩效”预留足够的空间,引导地方、部门和干部群众多“做事”、少“作秀”,防止“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发生。成都市各区(市)县和产业功能区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不同,在高质量发展上也会表现出不一样的绩效。高质量发展评价考核体系要合理设置“显绩效”和“潜绩效”的指标及权重,并结合短期和长期评价考核,把地方、部门和单位的主观努力和具体环境、客观条件等内外部因素结合起来,客观、公正地分析和评价地方、部门和单位的绩效,鼓励地方、部门和单位在费时费力、短时间内难以取得明显成效的打基础、谋长远、增后劲的“潜绩效”上多下功夫。
把握和处理好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的关系
高质量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具有评价、导向和监督等多种功能,要用好这些功能,还需要建立健全与评价考核结果挂钩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发挥好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的双重作用。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成都市绝大多数区(市)县、部门单位和广大干部群众都有做好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愿望,也有干好高质量发展工作的热情和干劲,但也有一些区(市)县、部门单位和干部群众对推动高质量发展还缺乏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个别地方、部门单位和干部群众甚至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还出现了能力不足、能力恐慌、能力落后的问题。运用高质量发展评价考核结果,通过目标扣分、诫勉谈话、责任追究、干部调整、缩减资金项目等方式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作后进者进行惩戒,有效传导压力、激发动力、增强执行力,才能让后进者有紧迫感、危机感,并将其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作者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