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长江黄金通道枢纽 在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成都率先突破

2021-02-22张学良

先锋 2021年1期
关键词:双城经济圈成渝

张学良

成都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成都要坚持服务国家战略赋能城市发展,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引领支撑作用,在形成新发展格局中率先突破。立足历史性新发展阶段,为高水平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高质量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成都要凭借自身禀赋优势,率先作为,力争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动力引擎、长江“黄金通道”的关键枢纽、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战略腹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衔接和开放门户。

成都打造长江黄金通道枢纽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由之路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就是全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持续推进国内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深化对外开放,形成新的更为优化的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关键在于加强区域之间的开放与合作,这涉及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统筹,要考虑因地制宜与分类指导,多层次、多空间有序推进。以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为代表的空间板块应当是国内大循环构建的必要环节和关键载体,要以重点空间板块为衔接纽带,以重点区域空间为单元载体,构建国内多区域的合作联动局面,破除要素流动障碍、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格局,进一步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激发市场需求潜力,有效推进国内大循环良性发展。

基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由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城市群所串联形成的沿海经济带构成了我国的南北发展主轴,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所串联形成的长江经济带则构成了我国的东西发展主轴。成都处于两者所形成的“T”字型空间的西端顶点,是东部沿海向西部辐射的重要战略支点,成渝地区与长江经济带的广阔腹地也构成了成都对内循环的依托空间。

成都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节点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又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叠加区,有必要、也有能力为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引领和示范。成都应以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契机,打造长江黄金通道的关键枢纽,强化沪蓉合作,唱好中国东西部联动的“双城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上海大都市圈联动的“双圈记”,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贡献力量。

成都打造长江黄金通道关键枢纽的坚实基础

上海是长三角核心城市,成都是成渝极核城市,沪蓉两城在长江经济带上遥相辉映、一水相连,在产业关联、交通互通、创新合作、社会关注等方面有着紧密联系,打造成都与上海联动合作的“沪(上海)成(成都)河”、携手共建长江黄金通道关键枢纽具有先发优势。

从全国层面来看成都与上海的合作。以证券和银行等金融业为重点构建上海与各城市間的生产性服务业关联指数,成都仅次于深圳、北京、广州和武汉,说明沪蓉间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成都与上海的产业联系搭建起了长江经济带与长三角重要城市的联动平台,使成都成为长江经济带融入全国大循环的重要节点。

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开展区域合作的前提和保障。从航空通达性来看,成都仅次于深圳,与上海间建立了较为密切的航空运输网络,成都衔接高效、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在天府国际机场正式投用后,成都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门户枢纽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巩固。

基于城市间联合申请专利数据,来看上海与成都的创新合作。两城在科技创新合作方面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地理距离并未限制两地间密切的科创交流。而通过爬取城市间百度交互搜索指数,成都与上海的相互网络搜索也较为频繁,表明彼此间具有较高社会关注度,合作潜力巨大。

成都打造关键枢纽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举措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供给侧与需求侧双向均衡发力,清除区域内和区域间市场中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间存在的“堵点”和“痛点”,让资本、人才、技术、信息、土地等要素实现自由流通,挖掘和激发区域市场需求,形成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的高质量循环体系。对此,成都应找准定位,认清并发挥好比较优势,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实现率先突破。

加快构建内聚外合的协同科创网络。着重强化成都的创新策源和知识集群功能,建设以成都为核心的多层次、多节点、链式协同创新网络,重点提升原始创新和技术服务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探索建立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联合创新实验室和联合创新中心。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培育壮大跨国经营市场主体,通过境外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品牌营销网络等方式,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空间链。

建设培育顺畅有序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工业互联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数字这一关键要素在产业链条内与不同产业间的衔接关联作用。在引进企业总部、培育本土优质企业的基础上,鼓励成都的企业走出去建立区域性的企业总部,以发展眼光前瞻布局建设跨区域的产业生态体系。根据长江经济带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潜质,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壮大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前瞻布局战略新兴产业,促进区域产业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积极打造“海陆空”广覆盖、集成式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铁路、水运、航空、公路等多式联运,以上海到成都的沿江高速铁路建设为依托,以“铁路+”多式联运“一单制”制度创新为抓手,做好成都与上海的“双城记”,把长江“黄金水道”打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黄金通道”。加快建设以成都为核心的亚蓉欧“空中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立体大通道体系,进一步发挥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成都天府国际空铁公多式联运物流港、中欧班列等平台的作用,推进成都全球供应链枢纽城市建设,由此形成对外开放、对内开放的双向扇面,将成都打造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门户枢纽。

做好成渝双城联动,建设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动力引擎。作为成渝双圈的西翼极核,成都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提能级、促合作,以小尺度、跨区域的区域合作为突破,打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合作脉络,深入实施“东进”战略,推动东部新区加快成型成势,下好成德眉资同城化“先手棋”,唱好成渝“双城记”,推动成渝双城相向共兴,全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唱好沪蓉联动的“双城记”,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上海大都市圈联动的“双圈记”。一方面,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着力将成都打造成为国家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充分发挥上海、成都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新型城市合作,加强走廊和经济带发展,打造上海与成都联动的“沪成河”。另一方面,从“点线面”的视角考虑成都未来发展的“自我提升”,加强上海大都市圈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双圈”互动,从沪蓉“双城记”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上海大都市圈的“双圈记”,以此打通长江黄金通道循环脉络,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

作者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课题组其他成员:洪旭东、吴胜男)

猜你喜欢

双城经济圈成渝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双城和一周
论兰州经济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分产业区位优势研究
成渝复线璧山段全线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