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节单元复习课的设计与实践的思考
2021-02-22陈淼钦
陈淼钦
摘要:本文通过笔者的磨课和赛课的经历,从教学设计到上课实践,从精心选题到教学目标的落实,从中体验到单元复习课的设计,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思考本单元教学目标,落实本单元的重难点,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而链接中考,并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适度拓展。
关键词:单元复习;探索;思维;规律
我们数学组的几位老师准备参加区里的一次团队赛课,选择的课题是《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复习课》,本章的主要内容是认识三角形的边、角、三线的基本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角平分线和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以及几种基本的尺规作图。
本章的重点是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本章的难点是根据已知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以及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来判定图形的边与边、角与角之间的关系,并写出严谨的证明过程。
在设计这节单元复习课以及磨课的实践过程中,笔者感触良多,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和思考。
一.面向全体,仔细梳理
作为一节单元复习课,我们的设想是面向全体学生,梳理本章的知识,注重知识的联系和运用,让学生对本章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同时注重突出本章的重点。设计的内容如下:
1.情境导入
出示一幅铁塔的图片,问大家在图上发现了哪些基本图形?做成这种结构的目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发现铁塔上有好多三角形的结构,采用这种结构的原因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导入今天复习的课题。
2.知识梳理
板块一:三角形的角、边以及三角形三线的复习
出示一张三角形的图片, 师问:你能说出哪些有关三角形的知识?
【设计意图】本问题开放,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角、边及三角形的三线的性质。在目前学段,如三角形的中线的性质,一是中线平分线段,二是中线平分三角形的面积等。
板块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复习
如图,点B,E,C,F在同一直线上,已知AB=DE;AC=DF;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得△ABC≌△DEF,你有哪些方法?
【设计意图】本问题起点低,目的是通过问题来回顾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等学生讲完自己所想的判定方法之后,教师追问一个问题:添加一个“边边角”的问题,问该条件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师生讨论:“边边角”能否作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
在情境导入和知识梳理这两个环节,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应及时记录本章的重点知识,为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做好准备,毕竟系统性的知识可以使学生的记忆更持久、深刻。
二.重视变化,培养探索能力
通过以上的梳理和铺垫,我们团队准备通过图形的变化,即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让学生在变化的图形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体验到变化中也可能存在规律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设计的内容如下:
3.知識应用
板块三: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
例 如图,已知:DB⊥AF于点B,线段AB=DB,BC=BF.
(1)求证:△ABC≌△DBF
(2)判断线段AC与DF有什么数量关系与位置关系?
变式一:在原题的条件下,将△ABC向右平移至图2位置,请判断AC与DF位置关系.若将△ABC继续向右平移至图3位置,你能发现什么结论?
变式二:在原题的条件下,连结AD, CF. 将△CBF绕点B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图4位置,试判断AC与DF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若将△CBF绕点B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到图5位置,你能发现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本题让学生经历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平移变化和旋转变化,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学习如何在变化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体验到在变化中也可能存在某种规律性。本板块的设计的目的是知识的运用,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本问题中经历了平移和旋转两种几何变换,丰富了学生的数学视野,并从中体验到探索的乐趣。
四.结语
笔者通过这次磨课和赛课的经历,从教学设计到上课实践,从精心选题到教学目标的落实,从中体验到单元复习课的设计,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思考本单元教学目标,落实本单元的重难点,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注重低起点,注重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学的核心问题可以设计成问题串的形式,适度进行变式,突出对学生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链接中考,让学生了解一下本章内容在中考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适度拓展。
笔者建议不要将单元复习课设计成知识的简单梳理,然后选择一些常规题进行必要的训练,这样的单元复习课就与平时的习题课类似了,从而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教学参考书.八年级上册.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7
[2]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