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让语文学科焕发更大的光彩
2021-02-22陈容
陈容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稳步推进,课堂教学活动对于教师施以美育原则有了更为系统化的要求。艺术教育作为美育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教师通过艺术教育帮助学生提升审美鉴赏能力以及创作能力,是当前丰富学生艺术涵养,发展学生智力的最佳方法。基于此,笔者将以艺术教育于语文学科中的应用为文章侧重点展开详细论述,以供为各位同仁借鉴。
关键词:艺术教育;初中语文;书法;艺术鉴赏
引言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语文学习过程即是语文思维养成的过程我们常将教学的重难点放置于提升学生认知,锻炼学生解题技巧之上,从而忽视了语文学习过程即是语文思维养成的过程的教学原理。语文作为我们情感抒发的载体,“情之所至,言为心声”,汉字书写于纸面上,便是笔酣墨饱的文章,而用于生活中,则是情真意切的言语交流。笔者将语文学习分为“形”与“意”两层阶段,以辩证法的角度进行分析,“形”与“意”二者同样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但前后并无明确的顺序之分,并深受学生成长环境所影响。
“形”是学生语文思维积累的过程,其中包括词汇素材的累计、艺术手法的累计,等等。学生通过“形”增添自身文学储备,以便到达“意”时能够将情感进行流畅表达。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已逐步成熟,且正处于思维敏锐、爱好广泛的青春期。“意”则为“形”质变的结果,与初中语文艺术教育具有极高的契合度。按照笔者对语文的学习定义,传统应试教育在初中仍以丰富学生认知为教学重点显然具有不合理性,教师应当按照素质教育要求标准及时调整思维,让艺术教育于语文学科焕发更大的光彩。
一、语文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且每个国家会因自身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不同而形成标新立异的艺术风格。以美术风格为例,中世纪欧洲绘画以怪诞、野蛮的哥特式风格为主。而同时间段,我国正处于南北朝大一统时期,隋唐以墨色点缀的山水画、人物画所形成的意境同样空灵高远。
通过系统的分析部编版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在每个单元中均有其显著的特定主题,而课文则采用中西文章混杂的方式进行设置。由此可见,我们若能充分利用教材并做好拓展工作,便能够将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同步为接受艺术教育的过程。我们生活在钟灵毓秀的大国之中,所进行的艺术教育应当以我国传统文化题材为主,并加之与西方艺术为辅进行对比教学,以此使僵硬的文章焕发生机,从而使学生感受语文之“美”所在,具有极高的教育研究价值。
二、艺术教育让语文学科焕发更大的光彩的途径
(一)情境式教学法,饱满故事人物形象
任何文学创作皆依附于当前所正值的大时代背景之中,了解文章创作的历史背景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采用情境式教学法便是通过结合作者生平事迹以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构建语文故事框架,以此达到提升学生艺术赏析的最终目的。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现代诗歌《乡愁》一课时,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学生熟读文章的作业,在进行课堂导入环节中带领学生富有感情的进行朗诵,并向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在余光中先生的诗歌中,他将抽象的乡愁寄托于邮票、船票、坟墓等具象化的实物之中,以此表达自己对大陆千百真率的怀念。那大家是否对于自己的家乡有眷恋之情呢?那余光中先生又是在何种环境的影响下产生乡愁情结呢?”以此为详细介绍余光中先生做好前提铺垫。
教师在介绍余光中先生的创作背景时可适当加入学生感兴趣的生平事迹,以起到活跃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讲:“余光中先生不仅是当代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同时于老在生活中也是一位相知相惜的好丈夫,于老与其妻子范我存心灵契合,更是留有‘我余光中都是你’的至情佳话,同学们若是对此有兴趣可于课余时间自行查略相关事迹。”通过兴趣的内驱力作用,以此起到加深学生对于老的人物印象,从而提高其艺术认知水准。
(二)绘画艺术式教学法,激活学生艺术创作潛能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多数散文仍采用记叙文的写作方式,作者对于场景外观的渲染以及对人物神情描写极为细致。采用绘画艺术式教学法,便是要让学生根据作者所阐述的内容以绘画的手段进行情节还原。例如在学习曹文轩的《孤独之旅》一文时,作者虽没有用过多的笔墨来详细描述主人公杜小康的内心独白,但那副生动形象的少年寻找失散鸭子的画面却能使读者切实的感受到心灵冲击,骤然间便能体会到主人公杜小康心理成长变化,具有极强的代入感。随着我国对于美育教学重视程度的增加,学生们大都具有一定的美术功底,教师可根据班内同学的实际绘画水准,以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安排学生为课文绘制插画,但若班内同学整体绘画水平偏低,则将该任务转变为绘制黑板报。
其次,在学生准备绘画工作的前期准备阶段,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整篇文章,并找出绘画所需要的主要组成元素。整篇课文共设有明线、暗线两条渠道,明线即是主人公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而暗线则是杜小康的心理成长变化经历,除去对于主人公神情的细节描写外,找出暗线中的其他衬托元素才是学生进行绘画的重难点所在。通读全篇我们不难发现,文章中的“浩浩荡荡”的芦苇是造成杜小康心理“恐慌”的折射;而如末日来临般的暴风雨则是杜小康成长的“契机”;最后以鸭子的茁壮成长与主人公杜小康形成照应。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教师不仅系统的完成了授课任务,同时也落实了落实了新课改下的美育原则,可谓是一举双得。
(三)朗诵教学法,增强学生艺术感受力
在中学语文学习阶段,诗词歌赋所占据的教学比例有了明显的增多,随着教学设备的更新,我们可利用多媒体的便捷性用以语文教学之中。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雪》一课时,教师可于备课期间运用网络搜集有关鉴赏、朗诵视频,并用于课堂导入环节,通过专业人员的诵读来感受词中的大开大合及气势恢宏,并以身作为示范带领学生进行分段式朗诵,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艺术感受力。
结语
综上所述,为使艺术教育让语文学科焕发更大的光彩,笔者着重以情境式教学法、绘画艺术式教学法、朗诵教学法三点作为应对策略,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梁宗.激活童心放飞童真——浅析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J].考试周刊,2020(9):45-46.
[2]吴颖.高师语文教育专业朗诵艺术课程”融合·层级”教学思路探究[J].语文课内外,2019(21):263,277.
[3]邱敏珊.高中语文与艺术融合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9(16):487-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