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视域下新闻采编模式的创新及实践
2021-02-22黄媚湄
黄媚湄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信息科技的纵深发展,大数据技术也诞生并且日益成熟起来。这对许多过去依靠传统媒体的工作都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新闻采编,对于采编者而言,必须要适应新媒体发展背景,在采编的技巧上作出创新,才能更好地保障新闻通稿的质量。本文就将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新闻工作者采编技巧的创新。
【关键词】新闻采编;大数据;创新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24.031
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得各类信息也有了更多新的渠道,但是这同时也会有一些人散播一些不实信息,导致谣言漫起,而作为新闻工作者,就需要筛选得出一些真实有效的信息,并且对此进行编排重组,更好地为大众所理解,由此可见,新媒体时代下,对于新闻工作者的要求有着更高的要求。
1. 新闻媒体采编者采编技巧
新闻采编是整个新闻传媒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新闻采编者只有掌握较高的采编技巧,才能从新闻当事人口中挖掘到真实有效的信息,作为新闻素材。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新闻采编者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来提高自己的新闻采编水平。
1.1 充分准备 从容应对
要想做好新闻采编工作,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对自己采编的新闻事件,采编对象充分了解,有备而来,才能在采编中对各种可能出的状况从容应对。
首先,在准备工作中,采编者要确定自己即将采编的对象,事件。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全面的收集到相关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总结,从中作出甄选,选出较为合理,真实而又关键有效的信息作为基础。
其次,在必要时,采编者要对自己即将采编的一些平时接触不多的领域充分准备。比如在进行工程建设等方面的采编时,对于一些工程建设相关的专有名词,采编者在准备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准备,主动出击,通过各种新媒体手段,获取该领域最新,最权威的信息。这样才能在采编过程中,抓住该领域的特点,去向被采编者提问,在采编过程中不至于处于被动地位。更不至于对于被采编者的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话语完全听不懂,无法收集到有效的新闻素材。
接着,采编者要明确当前的大环境,对于即将采编的领域的一些大的背景环境作出准确分析判断。采编过程中,要把握好大的方向,背景。审时度势,不要拘泥于一些已经过时的说法,无法適应大环境的变化,迷失采编的方向,基调。同时,在提问时也要主动引导采编者向着当时的思想政治方向靠近,顺应社会发展趋势。
另外,也有一点就是对于一些新闻从业者而言,刚开始接触采编工作,缺少经验,在信息的收集以及对整个采编过程的控场上都无法很好完成的情况下,要积极向有经验的同事学习,对于一些知名的被采编者,要多向采编过的同事吸收有用的经验。最后一点,在获取了采编者,采编事件,时代背景等各方面有效信息后,新闻采编者的准备工作并没有就此而结束。
如果想要能够更好地应对采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情况,避免一些意外的发生,采编者也要对采编的情境作出预设。对于一些刚刚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帮助采编者适应采编节奏,基调和流程。在情境的营造和预设过程中,要尽可能的高度还原真实的采编情境,尽可能的对采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预设,并写下应对方案,这样才能在采编中不会因为一点点意外就手忙脚乱。通过以上几点,采编者充分做足各项准备工作,才能为之后的采编做好准备,有备而来,无论是什么状况都能从容淡定应对。
1.2 注重细节 善于观察
在采编过程中,一名优秀的新闻采编者,总是善于从各种细节入手,发现相关信息。
首先,通过对采编过程中一些小的细节的观察分析,有助于采编者获得一些更为客观的新闻信息,把握住一些微小的但却重要的新闻点,展开切入,为新闻编辑工作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新闻素材。其次,对细节观察和分析,还有助于采编者创新意识的培养,让采编者多了一些更为独特的视角去切入,多了一些新的思路,更好地做好采编工作。因此,在新闻采编工作中,采编者要善于观察采编地点的环境状况,采编人员的语言表达,眼神和神态等等,通过这些来分析获得一些有效信息,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1.3 提高新闻敏感度 获取新闻线索
新闻,只有通过新闻工作者对各种信息的加工之后,才能作为今天我们大众意义上的新闻。而对于一些新闻点的挖掘,就需要新闻记者或者采编者,提高对于新闻点的敏感度,主动去获得一些新闻线索。
新闻工作者首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提高政治觉悟。关注国内外的实事动态,多多学习党中央重要讲话所传达出来的精神,对于当前的政治形势能够作出判断,这样才能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度,对于一些新的政治上的信息能够合理针砭,获得有效的新闻线索。
特别是对于一些社会民生类的新闻采编工作,需要新闻采编者能够以自己的经验从一些别人甚至都不会太注意的细节中发掘一些有用的新闻信息,或者是获得相关的线索。这同时也需要新闻记者能够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一个新闻记者要用手中的笔为这个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他可以是不怕吃苦,不惧危险,深入实地调查研究;他也可以是不畏强暴,勇敢揭露社会的黑暗角落;他更可以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为利益所诱,坚持初心和对新闻事业的热忱。这些都是一名真正优秀的新闻采编者所应该具备的。
1.4 尊重他人善于倾听
首先,尊重他人是有效沟通交流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采编过程中放低自己的姿态,不管面对什么样的采编者,都能给予尊重和理解,并且在采编过程中,尽量不要过多加入自己的主观评说,不要让采编文字稿件带有过多的主观性感色彩,从而失去新闻的客观性。
其次,在采编过程中,采编者也要做一个优秀的倾听者。实际上,在整个采编过程中,采编者更多扮演的都是一个比较幕后的角色。采编者的工作就是,通过自己对新闻的判断分析,抛出一些比较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在采编过程中,主要就是倾听被采编者的观点和看法,不要喧宾夺主,始终把挖掘有效新闻点作为主要任务。
2.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
上文中,我們主要探讨的是新媒体时代,新闻采编者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的采编技巧,但是随着时代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也发生了极大地改变,因此,一名优秀的新闻采编者,要对新闻采编工作的种种方面进行创新。
2.1 创新重大会议采编模式
在新闻采编中,对于一些重大会议的采编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采编人员要不断就现有的会议采编模式,流程等进行创新,更好地做好采编工作。
当前,我国国内各媒体在会议采编工作中,。在一些国内重大会议采编中,采编工作者必须存在着一下一些问题:首先是采编中缺少对整个会议主题,中心思想的把握,这就会导致会议采编内容零碎,缺乏中心思想的主导,主题重心不够突出。
其次,采编时豁免不够连续,在采用同期录音的过程中,相关工作者配合不默契,导致采编画面凌乱,声音不同步,采编的效果十分不理想。
面对这样的一些问题,我们要积极创新新闻采编方式来加以解决。
首先,在会议采编过程中,要突出重点,把握好中心思想,在选取一些社会热点,贴近生活的方面进行采编。比如,作为平民百姓而言,最为关心的还是衣食住行这样的民生问题,那么在会议采编工作中,采编这就要在这个问题上着重笔墨,突出民生问题作为重点,采编相关部门,相关发言人,获得有效的新闻信息,再传递给百姓。
其次,要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采编模式,弥补同期录音的一些不足,使得最终传达出的采编效果更好地展现给电视机前的观众们。
2.2 创新新闻采编模式
在新闻采编工作中,传统媒体之下的采编模式有其本身的优势,更为直接的,快速的发掘一些新闻信息,探求事件本质,但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传统的采编方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对于新闻传播的更高要求。因此,我们要善于用一些新媒体技术和手段,对采编的模式进行创新。从而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首先就是,新媒体时代下采编应该更具人性化,要求采编者能够切实站到被采编这的角度和立场上,以便在采编过程中,拉进和被采编者之间的距离,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掘出一些真实有效的信息作为新闻素材。
其次,在采编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一些新媒体技术有效记录采编信息,比如摄像,录音,在一定的采编时间内,把大量相关的采编信息记录下来,方便后续的整理工作。我们也可以在采编过程中适当的播放一些音乐,或者选择合适的背景画面,渲染整个采编氛围,使得被采编者能够以一种更为从容的姿态应对采编,从而获得更多有效信息。
2.3 创新采编者的思维
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闻采编工作想要开拓新的一方天地,采编者本身而言,主观思维意识的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对于每项新闻事件,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调动采编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散思维,在采编过程中,根据这个新闻事件的特点来进行创新,对于被采编者的话要善于站在创新性的角度去分析思考;或者说是,采编者以创新思维抛出一些具有新意的问题,从而获得更多有效的真实的新闻信息。
其次,在对于采编内容上,也可以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创新性设计采编内容,比如,在对雾霾相关问题进行采编时,采编者可以就雾霾的成因,雾霾的扩散过程,雾霾的不良后果,影响等设计三个不同板块的采编,在针对每个版块设计一些采编问题。改变了传统的通篇采编模式。更能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挖掘一些信息。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技术为我国新闻事业提供了非常大的技术帮助,但也对已经适应传统媒体的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这种情况下,新闻采编者一定要跟得上时代,结合一些新媒体技术来不断的提升工作技巧,同时也要勇于创新,打开新思路,开拓新天地!
参考文献:
[1]王瑜.大数据背景下的新闻采编的技巧与创新探讨[J].新媒体研究,2016(05).
[2]仲勇.大数据背景下新闻采编的技巧与创新探讨[J].科技传播,2017(23).
[3]王琨,韩菊艳.基于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采编的技巧与创新[J].新闻研究导刊,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