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润“法”细无声

2021-02-22宋文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法治教育案例情境

宋文

【摘 要】法治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深度解读教材,结合法治教育渗透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法治情境,激发学生学法兴趣,在真实案例的探析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法治践行能力,让学生逐步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

【关键词】法治教育 情境 案例 活动

青少年法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抓手,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客观要求。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很多法治教育的内容,除了六年级上册的法治教育专册以外,其他各册都有法治教育的散点。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落实好法治教育内容,如何实施课程教学中的相关环节,是推动法治教育在小学落地生根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实施法治教育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小学生独立性差,是非观念淡薄,极易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不良影响,如果他们的不良思想不及时得到矫正,很容易产生不良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一方面能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削弱外界因素对他们的影响,从而有效地预防违法犯罪;另一方面能纠正青少年在校期间的不良行为,从而降低犯罪率。

法治教育对青少年法治意识的培养、法治观念的形成、法治素养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求知欲强,对世界满怀好奇,可塑性极大。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习惯,提升综合素质,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辨别网络信息和网络诈骗的能力;能教会学生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勇敢地面对身边人或陌生人的侵害。法治教育还使广大青少年认识到法律不仅能保障我们正常的生活,还会让生活更美好,从而更加崇尚法律、遵守法律、捍卫法律,成为法律的真正守护者。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法治教育的措施

(一)吃透统编教材,发掘法治教育散点

法治教育是德育课程的核心之一,与道德教育既相互融合,又相对独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有意识地把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条例分散到各册教材中,融入各課的相关教学栏目。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编写意图,主动发掘教材中蕴藏的法治教育散点,将其悄然渗透到日常教学中,以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

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第13课《我想和你们一起玩》,这课的第三板块“为什么玩不下去了”,主要讲述了少数孩子因不遵守游戏规则或者不懂得合作而与伙伴玩不下去了。这个板块就蕴含着和同学玩耍时的游戏规则,游戏过程中与人交往、与人合作的规则等法治教育内容。课前,教师就要准确把握法治教育渗透点,做到心中有数,并落实到位,实现道德育人底蕴下的法治教育,从而达到德法兼修、以法促德、以德养法的目的。

又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8课《网络新世界》,这课的第二板块“新世界有规则”主要教会学生网络安全防护小技巧,在学会保护自己的同时,做到不伤害他人。其中的知识窗栏目呈现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旨在对青少年的网上行为进行强制性约束,提高他们的自律能力。这个板块其实还蕴含着一个法治教育散点,即通过网络信息对他人的人身权益造成侵害的,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被侵害人可以要求侵权人承担连带责任。教师课上适时补充这一法律常识,教会学生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教师要与时俱进地学习法律法规,特别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善于发掘蕴藏在教材中的法治元素,适时给予学生指导和点拨,将法律意识、法治观念真正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

(二)创设生活情境,提升学生学法兴趣

学生通常会觉得法治教育比较枯燥乏味,对其不感兴趣。生活世界是儿童认知和发展的源泉,通过情境创设还原、再现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治生活场景,使法治内容以一种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建立起“法治”与“我”的关联,激起其学习兴趣和主体意愿。学生在对可知可感事物的剖析过程中,深刻感悟到法律是鲜活的,是有温度的,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便会更加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

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上学路上》一课,课前,教师请家长协助孩子注意观察上学路上遇到的交通标志,使学生对常见的交通标志有初步的认识。课上,教师用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演示常见的交通标志,组织学生认一认、说一说:在哪里见过这些交通标志,它们的作用是什么?随后播放学校附近十字路口人流、车流高峰期的录像,引发学生思考如何过马路,提醒学生在事故易发地段更要注意安全。由于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学生乐于参与其中,学得兴趣盎然。接着,用多媒体播报了江宁区三则交通事故的新闻,让学生反思事故发生的原因,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较全面地了解了道路隐患,提高了安全意识,自觉做到上学路上不追、不跑、不闹,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只有将学生带入真实的生活情境,学生才能深切地感悟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规则意识于不经意间在心中生根发芽,法治教育之花在学生的理解中绚丽绽放。

(三)探析真实案例,培养学生法治思维

小学生年龄小,法律意识、规则意识比较淡薄,有的甚至还没有法律意识,如果仅仅只是口头说教,学生往往左耳进右耳出,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以案例为抓手,把枯燥的法律条文与典型案例相结合,加强了学生对法律知识、规则的理解,增强了法律学习的趣味性和探究性,提高了学生法治思维水平。

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我们受特殊保护》一课,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在课上首先呈现了《法律帮他找回爱》这一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小建为什么最终由父亲接回家共同生活。学生分组探究,懂得了父母有抚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如果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就侵犯了子女的合法权益。这不仅会给他们的生活造成困难,甚至会危及他们的健康乃至生命。小建正是有了法律的保护,才找回了父爱,保障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接着,笔者又用多媒体播报了2013年南京两名女童饿死案这一真实事件,以6人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这两名女童的哪些权利受到了侵犯?孩子的妈妈以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让你明白了什么?学生终于明白少年儿童的生存权、生命权、健康权、受父母照顾的权利不容侵犯,社会上那些恶意侵犯少年儿童权益的人,不论是谁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从此根植于学生的心田,变得具体丰富而更具生命力。

(四)组织多样活动,引领学生法治行为

儿童是通过活动去体验生活、认识世界的。法治教育仅靠每周两节道德与法治课是不能达成目的的。它需要每位教师开动脑筋,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法治意识,强化法治观念,并用正确的法律常识指导自己的行为,逐步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例如,在学校里利用班会、晨会课,让学生了解一些法律、法规知识,在班级管理中制定一些班规、班级公约等,让学生体验、感受法治就在我们身边。针对学校低年级学生课间嬉戏打闹引发的多起意外伤害事件,可开展“我是新时代文明守法小公民”校园法治安全情景剧表演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护意识、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又如,学生学完交通规则后,可结合所学内容开展“我是小交警”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十字路口协助交警执勤,把法治观念转化为具体的法治行为,更好地促进其社会性发展。此外,法律辩论赛、模拟法庭等活动都能让学生“零距离”接触法律,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法治践行能力。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教师应当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认真钻研教材,激发学生的学法兴趣,开展多样的法治活动,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让法治教育真正入脑、入心、入行,全面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

猜你喜欢

法治教育案例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护患情境会话
中学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浅谈《行政强制法》视野下的党校法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