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农林院校新工科专业新生研讨课的探索与实践
2021-02-21庞林江路兴花成纪予张宜明郑剑
庞林江 路兴花 成纪予 张宜明 郑剑
摘 要:基于地方农林院校对新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面对食品产业的新业态、新形势,结合浙江农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以高校大学生新生研讨课改革为切入点,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抓手,对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教学体系进行了探索与研究。结果表明,新生研讨课的开设对于学生的招生、培养、就业等环节均有影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新工科;农林院校;新生研讨课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02-0154-03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Freshman Seminar for Emerging Engineering Major in Local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PANG Linjiang et al.
(Schoo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Science, Zhejiang A&F University, Hangzhou 311300, China)
Abstract:Based on cultivation demands of the emerging engineering major for local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in the face of the food industry of new forms, new situation, combining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personnel training majoring in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our school, the reform of freshman seminar was take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revision to 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teaching system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universities was explored and researched.The practic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reshman seminar could affect the student recruitment, training, employment, and others, and had good results.
Key words: Emerging engineering;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reshman seminar
隨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向纵深发展,如何应对大一新生适应困难、学习目标不明确、综合素质下降等问题,已成为高校提升本科教育质量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本科教学所培养的人才逐渐偏离新时代下国家和社会对新型创新人才需求的轨道,不仅促使毕业生处在难以就业以及难以适应岗位需求的尴尬境地,还直接影响到更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这实则是背离了本科教育教学理应肩负的培养创新人才的职责与使命。因此,与时俱进的本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探索有效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应对之策亦是当务之急。
新生研讨课是面向大一学生开设的以帮助新生实现适应性转变和学术性转变的课程,是美国大学在欧洲传统教学组织形式——Semina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已在美国大学中广泛开设并在研究型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新生研讨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尝试,最早出现于1959年的哈佛大学,旨在加强学生与教授的沟通,加强学生的学术能力,最终提升本科教学质量[2]。目前,国内外很多高校已经采取了这种模式,以帮助大一新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我国新生研讨课实践起步较晚,2003年秋,清华大学率先在本科生中开设了新生研讨课[3];随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也陆续开启了对新生研讨课的探索。总体而言,国内开设新生研讨课的学校主要集中在“985”“211”等国内重点高校,大致可以分为专业知识类、学术研究类、通识教育类3类,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引导其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为今后开展学术研究做准备。而地方本科院校中开设新生研讨课的学校相对较少,在教学内容、方法、模式、效果等方面还没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尚处在摸索和实验阶段。
教育部高教司于2017年正式推出“新工科”计划,同年提出了新工科概念,并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指导性文件[4]。“新工科”创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目前我国工科类专业所面临的难题之一,同时也是一个艰巨挑战。工科类专业本科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系统、复杂的过程,需要从入学第一课开始,做好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引导其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为今后开展学术研究做准备,适应新形势、新变化[5-6]。因此,开设“新生研讨课”对于新工科人才的培养具有迫切意义。
1 新生研讨课的功能和内容
基于我国国情,国内重点高校开设新生研讨课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新生形成学术思维,建立研究式学习方式,完成学术性转换。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在基础知识水平、自主学习能力、学术科研能力等方面相比研究型大学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新生对于大学的学习生活、课程教学方法和模式、专业认知、职业规划等方面的认识需要适当的引导。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开设新生研讨课,应以帮助新生完成适应性转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对专业产生兴趣,从而主动学习,提升综合应用能力,最终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任务,形成具有不同专业特色的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农林院校新生研讨课的主要功能和内容如下:
1.1 适应性转换 通过介绍大学培养方式、互动式探讨、实地走访校园等多样化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大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学习管理、时间管理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大学功能,理解大学精神,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1.2 专业新认知 结合农林业的新发展、新需求以及食品工程的新业态、新形势,对接食品、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的大数据、发展趋势,通过多媒体、互动探讨、实地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式,为大一新生介绍食品专业的“新工科”相关基本概念、前沿科技、就业情况等,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专业视野、规划个人发展、唤起学习兴趣,促进专业兴趣和知识兴趣,让学生了解专业、热爱专业。
1.3 人生规划 本科毕业以后一般选择就业、考研、考公、出国等。通过案例、探讨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社会对“新工科”专业的需求方向和职业,帮助学生尽早根据自己兴趣爱好等情况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引导学生搞清自己的职业目标,要具备怎样的知识和能力,适应产业的新发展,以便学生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活规划。
1.4 科技创新 通过名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查资料加入研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丰富的科技创新活动,比如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创业计划大赛、专业学术竞赛等,并发表学术论文或者申请发明专利等成果。这不仅有助于锻炼学生系统的科研思维、提升整体素质,还可以帮助学生提早进入实验室,为今后攻读硕士或者博士学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1.5 促进交流功能 通過新生研讨课,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可以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2 新生研讨课的实施
一是分析生源的来源及其基础水平,特别是新高考模式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课程设置打下基础。开课前,对新生进行调查问卷(生源地、生活地、接触电脑情况、使用电脑情况、对大学的理解、对专业的了解途径、选读原因、想象中的教授、你认为教授的工作等问题),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确定课程定位。二是分析新工科背景下新生研讨课的设置目的,构建该课程与新工科的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需要,开设可供学生选择的必选和任选功能模块课程,并布置“新生研讨课”的内容。三是召开知名教师讨论会,根据功能模块,落实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和授课时间等。四是灵活上课,灵活考核。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的需要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上课方式和考核方式。五是科学总结,跟踪新生研讨课对学生今后学习方法、创新意愿、创新能力、工程能力的影响,分析新生研讨课对专业建设的作用,及时总结经验,不断修正与改进新生研讨课的专题内容和组织形式。
3 新生研讨课的成效
新生研讨课的开设受到了师生们的普遍欢迎,已逐步成为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作为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虽然在生源质量、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资源等方面与研究型大学有较大的差距,但在新生研讨课的开设过程中,根据学校的实际特点、学生需求做好了规划设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近3年来,浙江农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面向新工科,以新生研讨课为切入点,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抓手,逐步形成了食品科学与工程普招生、食品科学与工程(粮油储检)定向生、食品质量与安全农村基层人才培养定向生的3类人才培养体系,并通过横向交叉课程链、全流程、全周期的工程实践教学网格、互联网+课程群的建设等,成效显著。近5年来,食品类学生的专业转出率已由8%下降至2%,转入率由2%上升至4%,学生承担4项“国创”项目,获得“一、二类”以上竞赛奖项39项,发表核心以上论文9篇,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19项。同时,根据麦可思跟踪调查报告的结果显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17—2019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和满意度呈稳中上升的趋势,体现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专业认同度、基本素养和职业素养、对本校的生活服务以及新生招生分数等方面,尤其在新生招生分数及对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方面,成效显著。如2018年,食品科学与工程(粮油储检)招生最高分高达625分,招生质量明显提高;对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分数高达99分(满分100分);部分项目甚至高于全国“211”本科水平,校园文化成效明显。本专业毕业生毕业后月收入水平与往届相比略有增加,工作相关度略高于全国同类非“211”专业,毕业生满意度达到94%;毕业生深造意愿增强,从2017—2019年境内升学人数的12人上升至21人,2017年考取国家或省级公务员人数达24人。同时,优秀毕业生不断涌现,如2018届毕业生王程宽考研分数高达410分,同时还考取了国家公务员、浙江省公务员。可见,新生研讨课的开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促进学生适应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
4 展望
大学新生研讨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由于其教学方式灵活等特点,对于帮助大一学生迅速适应本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引起了诸多高校的重视。新生研讨课的设置应尽量丰富多彩、浅显而有趣,并且能够回答学生所关切的问题,适应新工科、新农科等“四新”的新形势,加强专业介绍、人生规划、就业情况等方面的介绍,使大一新生能够对本科生活充满期待和兴趣。
参考文献
[1]林冬华.美国新生研讨课全国调查20年:背景、发展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33-36.
[2]吴丹丹.国内新生研讨课研究述评[J].现代职业教育,2018,10:82-83.
[3]张文雪,刘俊霞.新生研讨课教学理念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6(s1):139-143.
[4]李明磊,杜娟,王传毅,等.新工科:政策实践与研究进展[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20,43(1):60-65.
[5]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6]张杰.新工科背景下教学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的探索研究[J].现代交际,2018,23:4-5.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