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测度分析与研究
2021-02-21李红
李红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随着创新型国家成为国家战略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创新型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目标,河南省位于中原腹地,省内各地级市在创新发展方面积极表现,并做出喜人的成绩。为了研究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本文通过参考相关文献,进而设计以创新环境为前提、经济基础为支撑、创新投入为动力、创新产出为核心建立指标体系,对河南省十八个地级市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得出城市创新能力的因子得分和排名,进行实证分析。从整体上看,河南省内城市创新能力差距较大且发展不平衡,郑州市排名第一,但其他城市与之相差极大,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对城市创新型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一、引言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是高投入、高消耗类型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需要改变传统的发展理念,以创新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已成为潮流和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知识、信息科技为核心的创新要素已经成为决定城市和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这种以创新为驱动的城市发展模式也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方向。河南省位于中原腹地,加快推动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有利于其综合发展、有利于增强城市的竞争力,所以需要结合郑洛新一体化、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数据中心建设的背景,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现代化城市的进程。有关国内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本文以创新环境为前提、经济基础为支撑、创新投入为动力、创新产出为核心建立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十八个地级市创新型能力的发展。
二、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测度的实证分析
了解城市创新能力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竞争力,本文结合相关文献,从经济基础、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四个方面入手,选取了八个指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计算出各地区的综合得分情况,根据得分的排序对河南省十八个地级市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测度,其中的数据来源于河南省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影响一个城市创新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在参考张祝平[张祝平.郑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政府职能问题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19):3-5.](2016)、徐巍[徐巍.新时代加快推进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研究——以天津为例[J].经营与管理,2019(05):75-79.](2019)、李新安[李新安,张通.我国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的创新能力测度及提升研究[J].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019,32(01):1-7.](2019)、白珂[白珂.河南省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3.](2013)等多位学者指标体系设计的基础上,本着选取指标的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代表性原则,通过指标体系的筛选和整合,选取了从经济基础、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四个方面的指标,指标体系见表1。
(二)测度方法
对城市创新能力的测度方法有很多,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主观评价法,该方法主要是运用专家的主观评价权重为标准进行分析,这种方法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本文不采取此方法;另一类是客观评价法,主要包括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由于因子分析法不仅可以通过少数变量表现原始数据的主要信息,还可以对样本进行得分排序,该方法降维的基本思想符合我们要研究城市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数据的来源和处理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河南省十八个地级市的创新能力,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创新能力等都不相同,所以指标体系中选取相对数指标,通过相对数的比较可以增强不同地区的可比性,它们的取值均来源于2019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和2019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实证分析部分在SPSS软件中进行,由于各指标的量纲不同,直接对指标体系进行因子分析会对结果造成严重的影响。首先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标准化处理后各指标均值为0,方差为1,不会对因子载荷造成大的影响。由于一个城市的经济基础越好、创新投入越多、创新产出越多、创新環境越优,该城市的创新能力就越好,所以被解释变量均为正指标,因子分析时不需要进行趋同化处理。
(四)适应性检验
在因子分析前要进行适应性检验,其目的是检验数据的结构效度,主要是根据KMO值和Bartlett球形检验的sig值进行判断。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KMO值为0.746,一般认为KMO值大于0.7,即变量之间具有偏相关关系,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的sig值远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拒绝原假设。综上所述,在一定程度上各个变量相关程度较大,可以找到多种变量背后的公共因子(公因子),从而达到因子分析的降维作用,即本文所选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五)因子分析
经标准化处理的数据经过适应性检验后,可以进入实证分析部分。该部分主要是通过对解释的总方差、旋转的成分矩阵进行分析,进而根据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对公共因子进行加权,最终得到河南省十八个地级市创新能力的综合排名。
1.因子提取
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得出解释的总方差,见表3。通过旋转后的累积方差百分比可以看出公共因子为两个,即两个公共因子解释了原始八个变量的大部分内容:第一个公共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62%,第二个公共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28%;一般认为,公因子的提取需要使初始特征值大于1,并且相应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5%及以上才可以说明公共因子对所有变量的代表性较好,本文中两个公共因子共同解释了原始变量方差的90%(大于85%),数据中的前两个因素是产生效果的关键因素,该结果也可以在碎石图中得到验证。
经旋转处理后各公共因子的代表性更强,对公共因子进行命名具有实际意义。从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可以看出在第一因子载荷系数中人均生产总值、每万人就业人员中研究与开发人员数、每百人中公共图书馆藏书量、每万人中拥有公共汽车数的占比较大,即具有较高的因子载荷,表现为正数且都在0.8以上,可以命名为“创新能力支持”因子。人均生产总值较高,该地区的经济基础越好,在满足正常生产活动的基础上,越注重对创新型事业的发展;每万人就业人员中研究与开发人员数越多,说明从事研究与开发人员占比越高,有利于扩大创新事业的人才储备,创新型人才的存在使科技创新成为可能,人才是创新发展的巨大动力;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公共汽车数等指标体现城市的创新环境,一个城市创新环境越好,越能吸引人才,同时在全社会形成创新的氛围。第二因子载荷系数中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每万人中研究与开发单位数、每万人中专利申请数、每万人中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的占比较大,表现为正数且都在0.75以上,可以命名为“创新能力效果”因子。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可以宏观描述该地区的产业结构,比重越高,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越强;每万人中研究与开发单位数、每万人中专利申请数、每万人中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体现的是创新发展成效,其数量越多,所体现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越强。通过对旋转成分矩阵的分析,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八个指标进一步变为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
2.因子得分分析及排序
在进行得分计算时,可以用专家评分的赋权作为权重,但此方法具有主观性,本文采用回归法计算因子得分,具体可以通过SPSS软件操作得到,即根据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对公共因子进行加权,综合得分可以通过下面的得分函数得到:
式中为第一公共因子“创新能力支持”的得分,为第二公共因子“创新能力效果”的得分,F为城市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由于数据是进行过标准化处理的,所以因子得分的均值为0,方差为1。基于以上的得分函数,可以得到河南省18个地级市2018年创新能力各公共因子得分及因子总得分和排名情况,具体结果见表3。
表4为旋转后的成分矩阵,经旋转处理后各公共因子的代表性更强,对公共因子进行命名具有实际意义。从中可以看出在第一因子载荷系数中人均生产总值、每万人就业人员中研究与开发人员数、每百人中公共图书馆藏书量、每万人中拥有公共汽车数的占比较大,即具有较高的因子载荷,表现为正数且都在0.8以上,可以命名为“创新能力支持”因子。人均生产总值较高,该地区的经济基础越好,在满足正常生产活动的基础上,越注重对创新型事业的发展;每万人就业人员中研究与开发人员数越多,说明从事研究与开发人员占比越高,有利于扩大创新事业的人才储备,创新型人才的存在使科技创新成为可能,人才是创新发展的巨大动力;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公共汽车数等指标体现城市的创新环境,一个城市创新环境越好,越能吸引人才,同时在全社会形成创新的氛围。第二因子载荷系数中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每万人中研究与开发单位数、每万人中专利申请数、每万人中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的占比较大,表现为正数且都在0.75以上,可以命名为“创新能力效果”因子。第三產业占生产总值可以宏观描述该地区的产业结构,比重越高,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越强;每万人中研究与开发单位数、每万人中专利申请数、每万人中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体现的是创新发展成效,其数量越多,所体现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越强。通过对旋转成分矩阵的分析,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八个指标进一步变为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通过参考相关文献,进而设计评价城市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对河南省十八个地级市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得出城市创新能力的因子得分和排名,进行实证分析。从整体上看,河南省内城市创新能力差距较大且发展不平衡,郑州市排名第一,但其他城市与之相差极大;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建立对城市的创新能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郑州、洛阳、南阳三个创新型城市发展极不平衡,洛阳市、南阳市的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分别为第四和第十四位,该地区应抓住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契机,充分利用相关政策促进创新事业的发展;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设立本着“一顶帽子大家戴”的建设发展思路,有助于形成带动豫北创新事业发展带,对全省创新事业发展的引领辐射起着带动作用。
(二)建议
1.增强创新能力支持力度
创新型城市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增强创新能力的支持力度是基础,我们需要从政府角度和创新环境角度入手增强城市的创新能力。通过对各地区自身进行全面考察,根据自身特点建设相应的创新发展思路,增强各地区的创新竞争力,例如洛阳市的优势为重工业和旅游业,企业和政府可以侧重这两个方面一起为推动城市创新能力的发展制定规划。政府在对企业进行投资时,除了要利用优惠的财政政策、税收优惠政策、金融支持政策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外,还需要对企业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改善创新环境,目前大部分的科技服务机构的市场的创新资源和信息不能得到有效的共享,要促进相关技术之间的衔接,整合并利用好创新资源,相互协作、对外开放,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2.激发创新能力效果
目前河南省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过程还不成熟,我们需要从产学研相结合角度和人才吸引力角度着手,激发城市创新能力的效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构成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对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和创新竞争力有重要作用。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打造产学研战略联盟,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创新与协作交流能力,形成从研发到销售一体化进程,提高创新转化效率。人才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各城市在创新型建设方面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激发城市的创新活力;针对大量优秀毕业生流出的现象,应通过购房、落户、补贴等优惠政策,吸引技术带头人、海内外跨领域的研发人才等开展相关的合作,加大对人才的激励政策、吸引力和引进力度。只有将产学研系统与人才使用相结合,实现创新联动发展才能实现城市创新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