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融合教育的支持策略
2021-02-21张燕红王利丽
陈 茜 张燕红 王利丽
学前融合教育就是把0—6岁的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以下简称“特需儿童”)安置在普通儿童班接受教育服务。面对社会上的学前融合教育需求,江苏省苏州市民治路幼儿园专设资源教室和特需儿童融合教育研究团队,接受孤独症、发育迟缓、多动症、唐氏综合症、言语障碍、选择性缄默症等特需儿童在园就读,尤其以孤独症特需儿童居多。孤独症是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简称,主要有两种核心症状:社会交往缺陷和限制性兴趣与重复行为。[1]对于特需儿童来说,如果远离了普通幼儿园集体环境和同龄儿童,经常辗转于医院、康复机构,就不利于其真正融入真实的社会生活。在普通幼儿园环境中,特需儿童可以接受学习能力的干预,继而获得更多的人际交往机会,推动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苏州市民治路幼儿园承担了教育部“十三五”重点课题“孤独症儿童学前融合教育区域性支持保障体系建设研究”的子课题“在学前融合教育中同伴支持对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影响的研究”。虽然课题名称只包含了孤独症,但幼儿园在实践过程中集合各种资源为各类特需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充分的保障条件,并总结出“影子老师”模式和“1∶3(1位特需儿童,3位普通发展儿童)小组课程”模式两种主要支持策略,推动特需儿童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提升特需儿童及其同伴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社会交往能力和独立自主完成任务的能力。
一、“影子老师”支持策略
20世纪50年代,“影子老师”出现在美国教室里,原先他们是因教师短缺而被当作向学生提供教育的一种补救方法。[2]随着“影子老师”的发展,学术界逐渐形成一定的标准。《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NCLB)对“影子老师”的标准修正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一是“影子老师”必须完成至少两年的高等教育,二是“影子老师”必须通过正式的州或者当地的教学、阅读、写作及数学的学业知识和能力的测评。[3]“影子老师”一般存在于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教室与普通学校的普通教室[4]。在现阶段,“影子老师”被定义为任课教师、家长、学校行政管理者和特需儿童的中介者,为特需儿童提供“一对一”指导,在资源教室或者集体教室向他们提供有关教学、行为和情绪服务,帮助他们参与活动。
目前,国内“影子老师”的数量也在逐渐增长,但大多数地区由家长聘请,因为他们的工作无法接受一定的督导,所以可能会出现支持质量难以保证的现象。因此,苏州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开展“影子老师”培养计划,确保“影子老师”支持质量得到保证。苏州市民治路幼儿园是“影子老师”试点单位之一,建立该项支持系统已有4年之久。
“影子老师”培养计划的实施,打破了原有社会资源仅从可见的物质层面或不可见的精神层面获取支持的模式,新增了从专业层面和师资层面获取支持的模式,将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向开发利用转变,有效弥补了政府、学校和家庭在人、财、物方面的供给不足。同时,“影子老师”的介入,降低了原先因家长陪读而导致家庭成员间观念产生分歧的概率。实践证明,相较于家长陪读,幼儿园更欢迎“影子老师”。
二、“1∶3小组课程”支持策略
特需儿童学习风格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活动参与,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很难提高自身的社交能力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为此,教师从看、听指令,认识同伴及自己,知道物品所有者,表达喜怒哀乐四种基本情绪,以及耐挫力等基本的学习能力素养入手编制了以下一套课程。
1.“1∶3小组课程”内容。
本课程由12册绘本和12个主题活动组成(详见下页表1)。12册绘本由苏州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牵头,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绘制。小组教学活动由苏州市民治路幼儿园根据12册绘本研发。绘本一般在主题活动前、主题活动中、主题活动后使用。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需要,灵活选择。
表1 苏州市民治路幼儿园主题小组教学活动表
每个主题活动的设计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主题介绍。以概括主题活动的形式告知特需儿童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帮助教师理解主题内容。二是主题目标。教师结合特需儿童和同伴的发展特点与需要,将主题目标分解成若干条教学目标,灵活实施教学目标。三是主要活动安排。以表格形式展现了主题目标引领下涉及的教学活动和绘本资源。四是活动设计及特需儿童评价。每个主题设计了3~4项活动,每项活动建议实施10~15分钟。在活动实施后,教师结合特需儿童评价表,对其进行测评。测评表格借助星级进行等第评分:一星代表在身体辅助下完成,二星代表在语言提示下完成,三星代表独立完成。五是同伴评价。评价主要借助测评表格进行五级评分:这里的“1”代表“从不”,“2”代表“很少”,“3”代表“有时”,“4”代表“经常”,“5”代表“总是”。六是绘本使用建议。每个主题配置了一本绘本,可结合活动实施灵活运用。
2.“1∶3小组课程”理念与特点。
首先,选择合适的同伴。一般情况下,特需儿童生理年龄为6岁,但认知水平在4岁左右,教师就选择4岁儿童作为同伴。同伴需要情绪稳定、自制力强,如有领导力则更佳。苏州市民治路幼儿园结合实践选择3名同伴,其中1名为跨年级或跨班儿童,2名同班儿童。同伴尽量来源于特需儿童所在的班级,定期轮换。
其次,配备一名助理教师。助理教师主要负责随堂记录,辅助任课教师完成教学环节,引导特需儿童完成任务。因此,助理教师必须十分熟悉特需儿童,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反应力。
最后,简洁的物理环境。实施场所尽量满足以下条件:一是面积约15平方米左右,适合4个儿童活动;二是不放与活动无关的物品;三是一键报警和视频监控系统要隐蔽放置,减少对儿童的影响;四是特需儿童座位安排在同伴中间,偏后方,让他视线的范围内有同伴存在,以利于其模仿和学习。
总之,“影子老师”模式和“1∶3小组课程”两种支持策略的结合提高了特需儿童与同伴互动的频率,逐渐培养其独立完成任务的习惯,同时也充分调动了资源教师和普通教师的互动积极性,让融合教育的主场和主角转移到普通幼儿园和普通教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