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湖州市为例

2021-02-21

乡村科技 2021年29期
关键词:师资农民培训

高 靖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始终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2018年是全面乡村战略实施开局之年,从近年来乡村战略实施的实施现状中可以发现,人才匮乏已经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大瓶颈[1]。当前,乡村人才振兴的有效解决路径,不是简单地促进人才从城市流向乡村,就地培养人才和提高人才(特别是外出返乡能人)在乡村就业创业的适应性、实用性、创造性才是现实可行途径。函授、培训、半脱产学习等农民继续教育则是其中的关键[2]。

2004 年起,党中央和国务院大力鼓励各类教育和培训机构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工作;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培养现代农业的生力军;2020 年提出要加快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3]。可见,农民教育培训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在实际培训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现实问题,影响着农民教育培训的质量与效果。

1 湖州市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1.1 招生问题突出

对2020年湖州市农民学院承担市级培训的1 316名学员进行调查(见表1)。表1表明,农民学员的年龄分布较为均匀,整体年龄跨度较大。参加培训的农民基本在60 岁以下,45 周岁及以下占比超过70%,成为农民的中坚力量。表2表明,农民整体学历跨度较大,整体学历不高,主要为高中或中专及以下学历,占比将近70%,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农民学员较少。农民学员的整体受教育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1 2020年湖州市市级农民培训学员年龄状况

表2 2020年湖州市市级农民培训学员学历状况

1.1.1 招生流程烦琐。通常情况下,市级培训由市级责任单位下属区(县)单位按照名额分配招收培训学员,下属区(县)单位报各区(县)农业农村局对学员进行资质审核,防止当年重复参训无法录入系统。最后,由市级责任单位统一汇总。招生流程十分烦琐,虽说可以保证学员的资质合格,同时符合办公流程的要求,但步骤与经手单位或部门较多,最后可能导致生源无法按时招齐或者信息反馈滞后。

1.1.2 生源短缺现象明显。根据产业的分类不同,培训班的类型也不同。一部分小众产业参与人数较少,同时又受限于“本年度已参加过由部、省、县三级财政资金补助的培训学员不得重复参加”的条件,导致部分培训班学员无法招满或者学员过少而最终取消开班。

1.1.3 生源匹配度不高。招生由市级责任单位按照名额分配下发到各区(县)责任单位进行招生。但在实际招生过程中,从区(县)往镇、乡、村各级下发时,培训班的招生信息很难传达到许多真正有需求的农民手中。实际培训过程中,存在相当一部分学员本身并未从事农业或者相关产业,导致培训资源浪费。

1.2 师资问题显著

1.2.1 教学方式方法不匹配。农民的文化知识基础参差不齐,职业技能相差甚远,其职业需求也大相径庭,而高校教师已构建的知识体系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与农民的诉求背道而驰[4]。另外,不同的生源类型导致需求诉求不同,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农民不同的需求。因此,教学方式方法的不匹配使得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大打折扣[5]。

1.2.2 农技师资短缺。如何将现代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民是农民教育培训的核心工作。目前,培训班的师资主要来源于高校的专任教师。随着国家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型,教师的专业素养特别是实践技能跟不上产业结构调整步伐[5],农技师资短缺现象十分普遍。

1.3 培养模式不科学

1.3.1 培养方案较为单一。农民生源按产业分类的不同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其发展诉求与培训需求不尽相同,不仅分类不同,其技能与知识需求也有所不同。单一的普适性培养方案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大,方案的针对性、有效性差。单一的培养方案会导致集中教学的到课率随着培训的推进持续走低,甚至到最后可能出现无人问津的情形,影响整体培训效果,培训质量无法保障。

1.3.2 教学模式存在弊端。目前,农民教育培训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与实践考察相结合的模式,以认知规律为序的线性化教学体系结构形成了“流水线”式教学运行模式。教学模式常缺乏实践教学的环节,使得农民培训效果差,背离了职业农民培育的初衷[4]。

1.3.3 培训安排不灵活。目前,一般的市级培训班采用连续5 d共40个学时的培训模式,时间跨度长,存在严重的务工学矛盾。作为农民学员,很难单独抽出5 d时间全身心投入培训中。培训安排不灵活是导致培训效果差、到课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

1.4 信息化平台建设不完善

目前,农民教育培训的班级与学员信息须录入信息化平台,通过“互联网+农民教育培训”平台,有效提升遴选对象精准化、过程管理信息化、跟踪服务规范化水平,使所有培训班、培训学员、授课教师、课程安排均线上可查,形成农民教育培训动态管理、全程贯通、科学高效的信息化培育管理体系[6]。借助“互联网+农民教育培训”的共享信息化平台,形成资源共享机制。同时,利用农业大数据、云平台对农民培育需求进行分析,根据农民学习特点和培育诉求,科学安排教育资源,开展针对性强、精准度高的个性化培育[7]。

浙农云信息化平台分为2 个部分,一个是浙江省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浙农云PC端”),面向培训机构或者行政主管部门;另一个是浙农云APP,主要面向培训学员。2017 年8 月出台的《农业部关于启用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的通知》,明确指出各地、各单位可根据发展实业科教云实际与特色需求,在云平台核心功能基础上延伸开发,拓展多元化、个性化应用功能[8]。浙农云PC端具备培育对象、培育师资、培育资源、教育培育班的管理功能,是一个农民教育培训过程的数据集成化信息平台。浙农云APP 是一款面向农民朋友,聚集了各类农业优秀科技教育资源,提供在线学习、互动交流、服务对接、农技推广等农业综合性服务的APP[9]。

在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浙农云信息化平台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平台的使用,制约着信息化平台的推广。

1.4.1 浙农云平台学员信息录入烦琐。按照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要求,参训学员的信息须录入浙江省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PC 端学员信息录入主要分为一级信息与二级信息两步,可由管理员后台录入或者学员自行在APP 上录入。后台信息录入烦琐、信息量大且容易出错。若要批量录入,则需要信息完全匹配模板,要求招生的统计信息翔实且准确,几乎很难保证。

1.4.2 信息化平台教学课程缺乏。未来农村的面貌一定是美丽乡村与数字乡村的升级版,数字转型是一种必然趋势。目前,农民教育培训的信息化录入是一次十分必要的改革与调整,也是为了适应将来数字化乃至智慧化的发展要求。针对目前农民学员的现实情况,缺乏相关信息化平台的使用教学课程(尤其是实用易懂的),将大大阻碍浙农云APP 的使用与推广,同时加大培训机构信息录入的工作量并提高错误率。

1.4.3 农民学员参与信息化录入的配合度低。在实际培训过程中,需要农民学员自行填报相关电子信息。由于信息化程度较低,大多农民学员不愿或者不具备能力配合信息录入,导致信息化平台建设的进度与准确度大打折扣。

2 湖州市农民教育培训的对策

2.1 招生问题的解决对策

2.1.1 简化招生流程。可以让各区(县)招生责任单位直接对接农民学院,及时汇总报名信息,同时报备各区(县)农业农村局。若出现信息错误,可直接反馈对接,节约时间滞留,这有利于解决招生流程烦琐的问题。

2.1.2 放宽政策限制。适当放宽本年度已参加过由部、省、县三级财政资金补助的培训学员不得重复参加的条件,可调整为1 a内允许参加2次不同级别的培训。这样可以保证充足的生源,从而有效缓解生源短缺的问题。

2.1.3 建立各区(县)待训学员数据库。加大宣传力度,让招生信息能更快、更精准地传播到有需求的人手中。通过建立各区、县(市)待培训学员数据库,克服部分区、县(市)招生渠道面临的困难[10],从中筛选与不同产业类型对应的农民学员进行培训。此举为提高生源的匹配度提供信息支持,针对性培训有相关需求的学员。

2.2 师资问题的解决对策

2.2.1 大力引进农企专家。如何帮助农民学员真正掌握农业技术是农民教育培训的主要目的。面对农民学员的主要需求,大力引进农业企业专家是解决这一核心问题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具备全产业链的农企,能够为农民学员提供发展农业的专业指导。

2.2.2 拓宽师资渠道。师资的来源不能只局限于本市,应针对不同的产业类型,从周边省、直辖市针对性引进相关产业的专家进行授课。进一步深化与涉农科研院所、涉农高校的合作,如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共享师资、拓宽渠道,以利于补充本土领军型师资短缺的问题。

2.2.3 加强师资队伍质量建设。提升师资队伍自身质量提升也是解决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对师资进行定期培训,针对性提升其实践教学水平,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农民教育需求。

2.2.4 建立动态师资数据库。在保持师资队伍整体稳定的状态下,逐年壮大师资队伍,同时也需要建立动态师资数据库,便于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满足不同的师资需求,提高工作效率与精度。此举能够为不同培训班提供充足的待遴选师资,解决师资选择难的问题。

2.3 优化培养模式

2.3.1 采用分类递进式培训模式。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在农民教育培训的需求。针对不同产业、不同水平的农民学员,可采用分类递进式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11]。“分类”是根据不同产业的不同环节分工进行分类。例如,可在同一产业下分为生产型农民、服务型农民、经营型农民等。“递进”是在分类基础上,根据受训者的水平程度,科学安排培训内容,让其螺旋式上升。例如,培训班可分为普及班、提高班、精英班等。该模式的实质是让参训农民向一个最近的目标发展,积小步成大步,进而使整体素质得到提升,解决传统培训整体学员类别参差不齐带来的问题。

2.3.2 引入田间课堂教学模式。加强与农业主管部门及生产一线的对接,引入田间课堂的教学模式。在培训方案中邀请相关产业的农技专家,奔赴生产一线,开展田间课堂教学,为农民进行现场技术指导,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2.3.3 灵活教学安排。要避免连续几日的培训模式,采用阶段式的灵活教学模式。所谓阶段式,就是将培训安排分为几个时间段,并且间隔一定的时间,如“一天课程一天实践教学”,间隔7 d,再“一天课程一天相应的实践教学”,再隔7 d 进行培训内容考核与结业。这里也要避免先只上课、后只实践的分段,保证培训的效果与质量,从而解决传统培训效率差、到课率低的问题。

2.4 完善信息化平台

2.4.1 开发微信小程序简化信息填报。目前,个人信息填报需要在浙农云APP或PC端录入,对于培训学员而言,操作复杂;对于管理方而言,不便于传播推广。建议可以开发浙农云微信小程序版本进行个人信息录入,以简洁为主,报名数据能直达浙农云信息管理系统后台数据库。该措施可有效地解决信息录入烦琐的问题。

2.4.2 开设信息化平台教学课程。每个培训班开班之后,可以安排专人开设2 个课时的信息化平台教学课程,帮助学员完成信息化录入,同时掌握浙农云APP相关学习功能的使用。相信经过2~3 a 的实践后,此举可以引导学员逐步适应信息化平台的使用并牢牢掌握,同时也能推广浙农云APP 在实际生产经营中的使用,解决信息化平台操作难的问题。

3 结语

要想提升农民教育培训的质量与效果,需要国家政策、各级部门和培训机构的共同努力。面对湖州市农民培育过程中出现的招生、师资、培养模式及信息化平台建设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为湖州市农民培育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建议,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

猜你喜欢

师资农民培训
重庆市乡村体育师资配置现状及培养路径研究
决策权动态流转:国民政府初期华侨教育师资政策考察及当代启示
耕牛和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系列报道(七)
培训通知
会议·培训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农民
《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