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家·名师·名帅
——记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莫雷

2021-02-21倪海波

科学中国人 2021年36期
关键词:莫雷成果奖师范大学

倪海波

一抹斜阳映照在满地紫荆的华南师范大学的校园里,莫雷和他的学生漫步其中。这段路是莫雷每天往返教区和住处的必经之路,也是他实行“散步教学法”的地点,借此与学生们一起交流思辨、触动灵感。莫雷与学生漫步在夕阳下的画面,说得上是华南师范大学的魅力一景。

莫雷博士毕业后就留在了华南师范大学任教,至今已有30余年。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他上下求索,不知疲倦;在教书育人的领域里,他倾注大量心血,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时光飞逝,光阴荏苒,莫雷在治学从教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

治学

莫雷的治学之道是:“只认可头脑中的逻辑,不畏惧任何权威。”

20多年前,莫雷还在华南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深夜,他伏案冥思,手边搁着一些国内学者对皮亚杰理论的评论文章与著作。对皮亚杰理论的分析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学术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瀚若烟海的文章,他已经看了好些天了,但是怎么也想不明白专家对皮亚杰理论的评论意见。于是,他找出皮亚杰的原著认真研读,细细思量、慢慢咀嚼过后,感觉到不少学者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理解皮亚杰的理论观点。凭着初生牛犊的勇气,莫雷将自己对皮亚杰观点的理解撰写成《个体思维发生理论述评》一文,发表在《哲学研究》上,该文发表后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当时“国内关于皮亚杰的三大观点之一”。

莫雷将敢于怀疑、勇于批判的精神作为他的科研原动力,善于敏锐地从以往的研究中发现问题,寻求独树一帜的解决方法。他对心理学家康拉特关于短时记忆是声音编码的经典研究提出质疑,用新的实验证实了康拉特权威结论的片面性,提出短时记忆随情境而变换编码方式的新结论。这项研究在国家级权威刊物《心理学报》1986年第2期上发表,引起心理学界很大的反响,被作为重要文献收进心理学国际文库,研究结论被国内权威心理学教科书作为重要成果引用。从此,莫雷开始在心理学界崭露头角。

莫雷提出,必须将探讨的问题想透,哪怕是权威的观点,也不应盲从,一旦这些观点被自己的思考所否掉,就要敢于怀疑其正确性,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新的探讨。即使经过一番努力发现是自己错了,这也是有价值的,因为,这对权威观点的正确性的认识会更加深刻;但是,一旦自己的想法正确,就有可能得出创新性的成果。他的另一句名言则是:“宁要清清楚楚的错,也不要糊里糊涂的对。”秉承着这一治学之道,莫雷在科研之路上不畏权威、勇于创新、执着前行,持续不断地取得突破。

莫雷

莫雷在20世纪90年代开展对中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经中国心理学会的审议,认为其“创造性地提出活动-因素分析法,对能力结构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不仅在学术上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而且对教学实践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应给予高度的评价与赞赏”。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获得了第二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教育部,1999)、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广东省人民政府,2005)、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教育部,2006)、第五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教育部,2009)、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教育部,2015)、广东省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广东省人民政府,2015年)一共6项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在问题解决与迁移的研究上,莫雷提出并验证了问题解决过程长时迁移的结构类比观点,首次对国际心理学关于长时迁移的机制问题做出了解答。这个系列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心理学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权威刊物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Memory and Cognition上,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其中2004年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上所发表的一篇论文,2006年就被写进了5部国际权威的教科书,据国际权威机构统计材料,目前该论文下载率进入了该期刊论文排名前50名。

2018年,莫雷在完成的国家重大项目“个体心理危机实时监测与干预系统构建”中,以“实时监测”为核心形成了具有原创性的我国特色心理咨询机构运作机制的构想与方案,并根据这个构想撰写咨询报告上交教育部,被教育部正式采纳。

截至目前,莫雷主持或完成3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课题,包括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招标课题”“教育部重大委托课题”等重大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多项,近5年个人项目经费达1000多万元。这一系列成果,奠定了莫雷在学术界的名家地位。

从教

莫雷从教之道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学会超越。”学会学习,就是让学生深刻理解学科体系,学会如何把握学科体系;学会超越,就是使学生超越书本,学以致用,超越前人,敢于创新。

2019年6月,莫雷(二排左四)带领团队至毛主席故乡湖南韶山、长沙进行为期两天的红色研学活动。

2002年,华南师范大学迎来建校70周年,莫雷的学生重聚母校,十几届、数百名毕业生相聚一堂。当讨论起本科阶段印象最深刻、对于他们职业生涯影响最大的事情,他们众口一词第一大事件就是莫雷老师的“倒立金字塔”的教学,他们说,虽然过了这么多年,但依然记忆犹新。

莫雷在课堂上不仅以渊博的知识、流畅的思维、风趣幽默的谈吐、和蔼可亲的态度,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他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学习心理的专业知识,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有效培养学生学会如何把握知识体系、如何学习的教学方法。首推就是他创立的“倒立金字塔”教学方法,按照这种教法,每门课程的教学,首先讲解教材的“目录”,即讲解该课程的核心体系,将学科最核心的知识内容放在最底层,构成倒立金字塔的塔尖;逐层展开,构成系统,形成倒立的金字塔,构成整个学科的知识体系。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建立了整个课程的基本框架,随着教学的深入,这个框架不断得到强化与丰富,学生不仅清晰地建立了课程的整体知识结构,尤其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把握学科体系,学会了学习。

“大学中能够聆听到莫老师的课真是幸运!”这是他的本科生、硕士生以及博士生由衷之言。

莫雷不仅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教师,更是教学改革出色的带头人。21世纪的心理学专业,面临着培养目标的重大转变,由原先培养中等师范学校的心理学教师转为培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按照原先的教学模式培养的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已经不再适应时代要求,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出适应当前新需求的心理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在莫雷的直接策划与带领下,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开展了一场深刻的改革:重新规划了教学内容,改革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建立了应用型人才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形成了一套心理学应用人才培养的整体模式。经过改革,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掌握了扎实的专业应用技能,适应了用人单位的需要,赢得了较高的社会评价。随着社会对心理学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心理学专业的招生人数逐年递增。心理学专业成为广东省名牌专业。这项重要的教学改革成果,获得第五届广东省高等教育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并辐射到国内其他省市高校,如湖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等心理学专业,影响甚广。

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更是莫雷的神来之笔。他对学生进行科研的要求是:“立足前沿,挑战权威,努力创新。”

首先是立足前沿。莫雷与本科生、研究生组成课题组,提出了“以科研带学习,以学习促科研”的培养模式,让学生按照研究需要不断跟踪国际前沿性的研究,阅读当前最新的重要研究文献,了解该领域整个研究状况,把握研究前沿及形成前沿性的研究问题。为了保证对研究前沿的跟踪,课题组采用两种措施跟踪国际研究前沿:一个是区域联防,即关注国际心理学几种最权威的刊物,对这些刊物上所有新发表的有关研究,都有人立即报告并进行课题组讨论;第二是盯人防守,对若干个该领域最重要的心理学家采用盯人跟踪,他们新的研究成果与动向一出现,也立即报告并进行讨论,以此保持了对本研究方向的前沿的把握。

把握国际心理学最新的前沿性科研成果,不仅是为了“知道”,更重要的是为了“挑战”,这是莫雷一贯的思路。他的课题组每周召开的课题会就叫作“质疑会”或“碰撞会”。每次课题会,由学生报告近期的最新研究,然后组织对这项最新研究进行质疑或拓展,形成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案。思想火花的碰撞、对权威研究的挑战,构成了课题会的主旋律;问题的发现、研究方案的形成,成为课题会的成果。莫雷的学生说,这样的课题会使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研究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敢于提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灵感不断涌现,经常会产生创新性的成果。课题会由于质量高、效果显著,吸引了大量的听众,甚至还有许多其他学校的师生。

2020年11月,莫雷(后排左五)带领团队参加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荣获全国金奖。

正是由于名师的指导,学生们立足国际心理学研究的前沿进行创新。莫门弟子,精英辈出:莫雷指导的本科生,多篇毕业论文发表在《心理科学》《应用心理学》等国家级权威刊物。他培养的研究生、博士生,许多论文发表在国内顶级刊物《心理学报》上,发表在国际SSCI权威刊物上;他指导的两名博士生的博士论文分别在2002年与2011年获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两名博士生在2007年、2009年获得广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奖,7名研究生成为“广东省优秀研究生”和“曾宪梓南粤优秀研究生”。近10年来,莫雷培养出来的博士,多人成为高校的学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

莫雷长期从教,硕果累累。他曾获第二届“霍英东教育基金高校青年教师奖”、首届“曾宪梓教育基金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奖”,2007年获批为高校国家级教学名师。除此之外,莫雷还是国家精品课程“教育心理学”的负责人,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心理学”团队带头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负责人,更是在2004年、2008年、2012年连续三届获得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并于2014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做人

莫雷是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学术带头人,他不仅以高深的学术造诣、广阔的学术视野,指导着学科建设与发展,而且通过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团结学科成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凝聚力。

莫雷从自己的切身经历,深深地体会到,作为学科带头人,学会做人,处理好与学术团体成员的关系,是形成学科团队凝聚力的关键。他做人的准则正是“敬人,容人,为人”。

敬人,就是懂得尊重别人。对待师辈,莫雷总是谦恭有礼,时刻保持自己的学生形象,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对于并不恰当且不准备采纳的建议,他总是耐心解释,求得老师们的理解。对待同辈,莫雷始终以诚待人,从他的言行中看不到一丝优越感,从不苛求别人的承认,相反却总是主动对他人的成果表示赞许。对待学生,莫雷一直倡导平等交往,尊重他们的学术见解,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鼓励学生与自己争论,以此启发学生的思维。实践证明,正如物理学所讲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样,给别人的尊重越多,从别人那里获得的尊重就越多。大家互相尊重,整个团体就拧成了一股绳。

容人,首先是容许别人成名,乃至容许别人超过自己。莫雷认为,作为学术带头人,要有容许众马齐驱甚至后来居上的气度。他在职称的评定、导师的聘任等方面一直是支持团队骨干尽快上,他主持制订的学科学术评定条例中就包含自己这个学术带头人可能被别人取代的硬条件。其次,容人就是能宽容别人,容忍别人的缺点或个性的毛病,包括别人对自己的冒犯。常言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对于不是原则性的问题,莫雷总是采取宽容的态度,从不苛责,他的让步往往换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人,就是注意为别人着想。团队成员都有自己个人的利益与追求,团队的学科骨干,他们需要在国内确立自己的学术地位;作为团队的年轻教师,他们需要多出成果,早日晋升职称。莫雷时时注意考虑别人的利益,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他承担着学科日常管理与科研中大量琐碎繁杂的事务,而对于各种荣誉却往往主动让给其他成员。最难能可贵的是,当他需要青年教师协助科研时,首先考虑的是怎么样与他们共享成果,为他们争取或创造有利于他们发展的条件。

多年以来,莫雷以“敬人、容人、待人”的原则处理学科团队的人际关系,使整个学科始终保持着团结奋斗的团队精神,凝聚成强大的动力,学科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莫雷的操持下,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在全国首批获批心理学科一级学科(2009年),首批获批教育心理学国家重点学科(2000年),首批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01年);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2009年)、第四轮(2012年)一级学科评估中,均排位第三;在教育部第五轮(2017年)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在首位(并列A+)。以他为带头人的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团队在2018年被教育部评为首届“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是全国高校心理学科唯一获得此殊荣的团队;2019年获批“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教育部)。至此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科跃居全国前列已有20年的历史。

在汶川地震数天后,莫雷带领华南师范大学第一批志愿者队伍前往灾区进行心理援助,以科研为指导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救助工作,坚持多年,成效显著,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数十家媒体广泛报道,莫雷被评为“广东省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

“尽人事以观天命”是莫雷的人生哲学。“当我们无法预料自己的潜力,无法预料自己适逢何种时势,概言之,无法预料是否有可能成功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要沿着自己追求的方向做出不懈的努力,即‘尽人事’。如此,即使时机稍纵即逝,我们也可以在机遇中获得升华;纵然时机不来,我们的奋斗没有成功,但我们仍然是充实的,因为我们有崇高的追求并为之奋斗。‘尽人事以观天命’,这是许许多多成功者事业成功之所在,也是许许多多未成功者做人成功之所在。”莫雷说。

莫雷的自律“名言”是:“有假期、有周末、有寒暑假,就会无所作为。”潜心治学,淡泊名利,自强不息,这就是莫雷教师生涯的真实写照。

猜你喜欢

莫雷成果奖师范大学
我校获2022年海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学校荣获3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吉林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介绍
举国声讨詹姆斯昭示美国假言论自由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Courses on National Pakistan culture in Honder College
Film Music and its Effects in Film Appreciation
疯狂的挥霍
我校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