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汉合璧文献俗语误译现象探析*
2021-02-18马楷惠
⊙ 马楷惠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100089)
满汉合璧文献是清代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是语言史和语言学史研究的宝库。[1]361太田辰夫先生在《清代北京話語法研究の資料について》一文中强调了满汉合璧文献的北京话研究语料价值。[2]现有研究也多认为满汉合璧文献中的汉文部分反映了早期的北京话。此外,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文献的整理校注、满语对旗人汉语的干扰特征等方面[3-6],鲜有研究关注其俗语使用及翻译情况,仅宋冰对满汉合璧《庸言知旨》中的俗语运用进行了考察[7]。满汉合璧文献语言生动,包含了大量的满汉俗语。但是我们发现,其中俗语的满汉翻译存在误译现象。基于此,本文旨在解决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满汉合璧文献中俗语误译的具体表现如何?第二,误译的原因是什么?在回答这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满汉合璧文献的语言性质有进一步的认识。本文考察的文献主要包括满汉合璧《满汉成语对待》《清文启蒙》《庸言知旨》《清文指要》《新刊清文指要》等。[8-11]
一、满汉合璧文献中的俗语误译现象
误译“是对原著错误的翻译,在思想意义或在文字上背离了原文,通常是由表达不当造成的。”[12]7从满汉合璧文献中满语俗语的汉译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两类误译现象。第一类是译者对俗语语义理解存在严重偏差,翻译出来的汉语俗语不符合所在语境。第二类是译者选取了不恰当的汉语俗语变体形式进行翻译,导致译文不准确。
(一)语义理解偏差
俗语具有形象生动、简明深刻的语言特征,通常运用具体的描写来表达抽象含义,如果译者对源语和目的语中俗语的深层含义理解不当,就会导致误译,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例1:
汉译文①:
A:我如今狠难过了。家口众,又该人的债负,出去的多,进来的少,又没有买卖生意。总告诉了人,也都不信。他们倒说是我故意装作那们样的。[8]394-395
B:阿哥你说你难过,我这挨冷受饿的苦处,告诉谁去?如今的时候十家内九家都是打着晃儿度日罢咧!那一家是那样丰富殷实过得呢?可是人说的,家家观世音,处处念弥陀。[8]396-397
译文中下划线部分所对应满语原文的拉丁字母转写及语义语法标注:
例1汉译文中出现的俗语“家家观世音,处处念弥陀”在《俗语词典》修订本中释义为“比喻家家都念佛行善,处处都有好人”②,与常用俗语“家家弥陀佛,处处观世音”“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等意义相近,也与《中华古谚语大词典》中的释义相近③。但是,相对应的满语原文语义为“每家都在说观世音,到处都在念阿弥陀佛”。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断可知,对话双方表达的是时境艰难,意为各家各户都在向观世音、佛陀祈祷,以求生活处境得到改善。因此,笔者认为译者对该汉语俗语的运用属于望文生义。
例2:
汉译文:
阿哥,你怎么望他一般一配的争啊?他那样顽惯了的,你有什么不知道的呢?想来又是欱的撒酒疯了,只当是没看见没听见是呢,说什么?阿哥你不知道,像这样丁是丁卯是卯的人,要给他留个分儿,他就高兴了。你率性说我是顽,不觉的话冐失了,人或者撩的开手罢咧。一脸怒气认真的说呀,谁合他过的去呢?[9]297-298
译文中下划线部分所对应满语原文的拉丁字母转写及语义语法标注:
例2汉译文中出现的“丁是丁卯是卯”通常用于比喻“做事认真,不通融,不马虎”④。而相对应的满语原文中“ja de ja,mangga de mangga”意为“容易的时候就容易,难的时候就难”,《新满汉大词典》(第二版)中对其释义为“软的欺,硬的怕”⑤。从前后文语境来看,原文表达的是对谈论主体“他”的负面评价。因此,笔者认为原文和译文所表达的感情色彩截然不同,且语义不合,属于误译。在随后的《新刊清文指要》(改编本)中该俗语的译文得到了纠正,即翻译为“阿哥你不知道,给这样软的欺硬的怕的人留分儿,他就高兴了。”
例3:
汉译文:
不敎勒逼人的: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你手心里的人,他往那里跑呢?人说是筋斗打不出佛爷的出手心去,撂过手,就该断结了,应该完的再不完结,狐狸打不成倒惹的弄一屁股骚。他若是一口咬住你了,你可怎么的杀他么。[10]619-620
译文中下划线部分所对应满语原文的拉丁字母转写及语义语法标注:
例3汉译文中出现的俗语“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意在表达“老实善良的性格容易受他人欺辱”⑥。相对应的满语原文语义为“驴子上窜容易,奴才压下容易”,重在表达“做事情很容易”,其语义重心在后句,即主人压制奴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原文语境中言者意在指出奴才容易管教,即“你手心里的人,他往那里跑呢?”,并没有想表达奴才老实善良之意。而汉语俗语语义重心在前句,即一个人“老实善良”是容易被他人欺辱的原因。因此,笔者认为此处属于误译。值得注意的是,《同文广汇全书》⑦和《庸言知旨》中也出现了该满语俗语,将其翻译为汉语“下人易凌”和“靴子里磨袜子”。前者直接指出俗语的内涵,后者用“靴子磨袜子”来比喻事情容易。另外,《清文指要》中将该满语俗语直译为“驴子容易骑,奴才容易压派”。这几个译文均符合原俗语语义,较为恰当。但是,《新满汉大词典》(第二版)⑧解释词条“kangnambi”(窜上去)的时候引用了《满汉成语对待》中的“kangaci eihen ja”,然后用汉语释义为“人善被人欺”,并在其后括号中标出“直译:骑毛驴不费力气”。结合上文分析,这条书证是不恰当的。这提示我们在编纂词典时,应当对引文的正误加以鉴别。
例4:
汉译文:
有要没紧,巴巴儿的你可往那里作甚么去,福尽了,吊了造化了,冤家的路儿窄,该!可昏了么?一遭儿跳的坑里招出横祸来了,不脱一层皮怎么能彀脱呢?也是他的命,没奈何也只是看他的造化罢了。[10]283-284
译文中下划线部分所对应满语原文的拉丁字母转写及语义语法标注:
再如例4汉译文中出现的“冤家的路儿窄”,即汉语成语“冤家路窄”,指仇人或有矛盾的人偏偏相遇⑨。相对应的满语原文语义为“没有福气的人,斑鸠的巢穴”。即没有福气的人就像没有巢穴的斑鸠一样可怜,意在表达没有福气、不幸的含义。根据原文前后语境发现,译文中的“福尽了”“一遭儿跳的坑里招出横祸来了”“也是他的命”等表述都与原文所要表达的“无福”相关。但是“冤家的路儿窄”意在强调仇敌碰面,并不符合所在语境,因此汉译有失偏颇。此外,《庸言知旨》中也将该满语俗语翻译为汉语俗语“冤家路儿窄”。
例5:
汉译文:
昨日听见说照咱们商量下的行了,你既是尽着挂念不放心,我再催一回去。必弄成了,回覆你就是咧,也省你担惊害怕的。赶我到那里,冤家路儿窄,河中间虽有个独木舟,周围水都涨了。两头儿前后放的踩脚石,大半教水漫了。因踩着走不得,遂掖起衣裳,脱了靴袜子,把裤腿子卷起来,走了一节独木桥,荡了两节哨,刚刚的才到了这岸上了。[11]170-172
译文中下划线部分所对应满语原文的拉丁字母转写及语义语法标注:
根据例5的译文语境可知,其相对应的满语原文意为水涨导致过河不便,即指不幸运的。再结合上面对例4的分析,笔者认为该例句也属于误译。对于该满语俗语,有些学者也进行过相关研究。如,赵阿平将其解释为“无福之人斑鸠伤”,认为是对头躲不开,总要碰见的意思,与汉语的“冤家路窄”表意相近。[13]而吴雪娟在考察《同文广汇全书》时解释为“斑鸠”孵化时小斑鸠如果超过17天未孵出,便会被遗弃。她认为满语中kesi一词专指皇帝施恩,“无福之人”即得不到皇帝恩赐的人,命运如同遗弃的斑鸠。但是“冤家路见窄”这一俗语“直接掩盖满族对‘无福之人’和‘斑鸠巢’的认知,失去了满语俗语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14]22笔者认为,结合上文分析,这不仅仅是“失去文化内涵”,更是一种误译。
例6:
汉译文:
捎带打趣人的:是那上头讨你嫌,只好挑托子给人个马后屁,一点儿没有得罪你的处,见了待理儿不理儿的,在我跟前不待见,上赶着你倒有了我的不是了么?人常说,人不亲水土亲来着,多一个朋友费着你的甚么呢?[10]431-432
译文中下划线部分所对应满语原文的拉丁字母转写及语义语法标注:
例6汉译文中的“人不亲水土亲”应当来自俗语“人不亲土亲,河不亲水亲”,也作“人不亲土还亲”等。《俗语词典》(修订本)将其释义为“同乡人最亲热,故土最亲”⑩,“土”和“水”均比喻同乡情谊。而相对应的满语原文“喝米汤比喝水好”,即“有米比没有好”比喻“有胜过无”。根据后文语境可知表达的是“多一个朋友费着你的甚么呢?”,即“有朋友总比没朋友好”,并未提及“乡土、相亲”等意。因此,笔者认为译文的表达并不合语境。译者可能是将“喝米汤比喝水好”类比为“土比人亲”,这显然误解了汉语俗语的比喻义。我们认为,《同文广汇全书》中对该满语俗语的翻译是正确的,bai muke anggala,buda muke sain(语义为与其喝水,不如喝米汤)对应了汉语俗语“破裤子强如光腿”,即有一条破裤子总比没裤子强,二者语义相符。
(二)汉语俗语变体误用
满汉合璧文献中,有时译者在翻译满语俗语时正确理解了满汉俗语的深层含义,但翻译时受到满语俗语的干扰,采用了不恰当的俗语变体形式,导致汉语俗语的不恰当使用。例如:
例7:
汉译文:
囔包的:他把你厌的嫌透了,又搭着傍边毁谤的人又巧,阿哥你当的住么?你撘那上头不倒,人说是泥有个泥性儿土有个土性儿,争气你把口儿张张罢咱,只是合著作甚么,哼也不啍一声儿,只会背不是,看你那腔儿罢。[10]334-335
译文中下划线部分所对应满语原文的拉丁字母转写及语义语法标注:
例7汉译文中出现的“泥有个泥性儿土有个土性儿”在汉语中并不存在。根据字面意思,我们推测意为“泥和土都有自己的性格”,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其相近的俗语为“泥人还有个土性儿”,《俗语词典》修订本对其释义为“比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脾气”。相对应的满语原文语义为“青蛙有武艺,蛤蟆也有戏法”,即“青蛙”和“蛤蟆”都有自己的特长,比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领。从所在语境来看,前后文均围绕话题“囔包”展开。前文大致意思为“他厌烦你,而且旁边毁谤的人嘴也巧”,后文的“争气你把口儿张张罢咱……看你那腔儿”体现出言者对“哼也不哼一声”做法的不满,这与汉语俗语“泥人还有个土性儿”表义相贴合。但是译者可能是受到了满语俗语形式的干扰,将其变体为“泥有个泥性儿土有个土性儿”,导致原俗语结构发生破裂。“泥人还有个土性儿”中,“泥人”比喻软弱的人,“土性儿”比喻脾气和个性,指软弱的人也有脾气和个性,但“泥有个泥性儿,土有个土性儿”割裂了“泥”和“土”的比喻义,属于俗语变体的误用。《同文广汇全书》将该满语原文翻译为汉语俗语“人不可貌相”,笔者认为较为妥当。
另外,俗语经常由对举的格式构成,且对举前后成分存在语义重心的区别。如果随意截取,会导致俗语表意不完整。如下:
例8:
汉译文:
译文中下划线部分所对应满语原文的拉丁字母转写及语义语法标注:
例8汉译文中出现的“人呌人死人不死”,与其相近的俗语包括“人叫人死人不死,天叫人死人才死”“人叫人死死不了,天叫人死活不成”“人叫人死天不肯,天叫人死有何难”“人害人害不死,天害人才害死”等。前三个汉语俗语在《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辞典》中释义为“人的生死由上天决定,恶意诅咒、奸计谋害都不起作用。”最后一个汉语俗语在《中华古谚语大辞典》的释义为“旧谓生死不是由人决定的,而是由上天掌管的。”相对应的满语原文语义为“人穷遇着天也穷”,意在表达“穷人生在灾年”,即指“天让人死”。虽然译文中的“能添多少,随他结结实实的装去”“不相干,一点半点的多取有甚么”等其他信息体现出了言者对大家迫于生计的共情,“人呌人死人不死”也较为符合所在语境,但是译者仅截取了前半句,而后半句“天叫人死人才死”才是该俗语的语义重心,被省略掉之后导致译文表意不明。《同文广汇全书》中将类似的满语表达yadara niyalma和yadara abka翻译为“穷汉子遇着闰月年”。《庸言知旨》中也将类似的满语表达yadara haha和yadara abka翻译为“穷汉遇着闰月年”,即意为碰上闰月年,穷人的日子更加难过,也可以理解为“天让人死”。因此,笔者认为《同文广汇全书》与《庸言知旨》中的翻译是合理的。
二、满汉合璧文献俗语误译的原因探析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明晰满汉合璧文献中出现俗语误译的原因。首先,俗语本身具有“不可译性”,包括语言形式、文化等方面的不可译,这给翻译工作造成了一定困难。其次,译者即“笔帖式”语言水平存在不足之处。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是翻译研究中的古老论题,也是翻译问题探索中的矛盾统一体[15]。我们所说的不可译,并不是绝对的完全不可译,而是由于翻译中源语语言区别于其他语言的特质,或其体现的文化背景在目的语中无法实现准确对应的“相对不可译”现象。语言中的俗语恰恰是负载了民族文化,且语言高度凝练的表现,翻译过程中可能经常会面临上述“不可译”情况。因此,译者往往需要借助丰富的翻译策略来弥补语义、语言表达效果在译文中丢失的问题,这就是“补偿”[16]。满族人信仰萨满教,这也体现在俗语中。如,俗语“yertehe ibagan inenggi šun de maksimbi”,字面含义为“羞耻的鬼在白日里跳舞”。吴雪娟指出这一俗语和满族夜祭有关。在萨满教信仰中,一些鬼怪会在夜晚现身,但害羞的鬼怪不敢在夜晚出来接受族人的祷告,所以躲避到白天出来跳舞。[14]《满汉成语对待》中该满语俗语对应“羞恼变成怒”,失去了其中的宗教文化含义。满族人的审美文化在俗语中也有所体现,如满语俗语“haha hojo halba onco”的字面含义为“男人英俊,肩膀宽阔”,表达“有福气的相貌”之意。《同文广汇全书》中该俗语对应“福有福相”,《满汉成语对待》中对应“吉人天相”,均失去了满族人对男人宽肩膀审美取向的文化内涵。“羞恼变成怒”“福有福相”“吉人天相”等翻译虽然失去了源语俗语的文化内涵,但在语义上并无错误,并且译者选择运用汉语俗语来翻译满语俗语,属于适度补偿。面对俗语翻译的“不可译性”,本文所列举的例1-8中满语原文的翻译虽然也均采用了归化的方式,即翻译为汉语俗语,但由于对语义理解存在偏差,造成过度补偿,导致了误译现象的出现。
另外,结合满汉合璧文献所处历史背景来看,俗语的误译现象还反映了清代笔帖式翻译水平存在不足之处。“笔帖式”(即满语词bithesi的音译)是清代官名,主要工作包括翻译、抄写、档案管理等。[17]笔帖式初设时,其职能参照汉官中的翰林,地位较高。入关后,笔帖式分布日广,职能渐泛,但仍有较高地位。康熙以后,在京各部院笔帖式的品秩日渐下降。[18]《清文启蒙》《清文指要》等属于清代中期编写的会话教材,均编写于笔帖式地位衰落之后。地位的衰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笔帖式”翻译水平的下滑。
三、结语
满汉合璧文献是我国民族翻译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发现满汉合璧文献中存在误译的情况,主要包括语义理解偏差、俗语变体误用两种情况。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是由于俗语满汉翻译存在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清代“笔帖式”翻译水平的下滑。这类误译现象提醒我们,满汉合璧文献的汉文部分本质上是翻译,在将其作为汉语史语料进行考察研究时,应当运用满汉对勘的方法对其加以鉴别。正如竹越孝所说,“满汉合璧会话教材确实反映出了清代北京话的多种特征,但并未如实而准确地反映出当时真实的汉语口语。”[19]其次,在利用满汉合璧文献进行语言学习及编著民族语言辞典时也要谨慎使用,加以辨别,避免出现语料的误用。
注 释:
①为增强可读性,本文对例1 的汉译文进行了完整呈现,例句中A、B用以标示话轮转换。例句主要来源于王洪君、郭锐、刘云主编“早期北京话珍本典籍校释与研究”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18年),详见参考文献,满文转写均统一为广泛使用的穆麟德夫(Möllendorff)式。
②“家家弥陀佛,处处观世音”,见于《俗语词典》(修订本),徐宗才、应俊玲编著,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423页。
③见于《中华古谚语大词典》,张鲁原编著,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0页。“处处弥陀佛,家家观世音”:比喻美好善良的社会,到处都是好人。《五灯会元》一六:“法无异法,道无别道。……处处弥陀佛,家家观世音。”
④见于《中华古谚语大辞典》,第61页。
⑤胡增益主编,商务印书馆,2020年,第1326页。
⑥见于《俗语词典》(修订本),第784页。释义为“人老实善良,容易被人看成软弱无能,受人欺侮。”
⑦《同文广汇全书》是清代康熙年间刊刻的汉满分类词典,其中辑录了43条满语俗语及其对应汉译。
⑧胡增益主编,商务印书馆,2020年,第755页。
⑨《俗语词典》(修订本),第365页。
⑩见于《俗语词典》(修订本),第7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