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电视片创作的选题与策划
2021-02-18司文君
司文君
教育管理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是我们党长抓不懈的一项工作。利用教育电视片这一法宝,走好自己的创作之路,将党的方针政策、模范行为用喜闻乐见、深入浅出的方式表现出来,引导在思想上受教育、在行动上有戒尺,从而实现规范行为、提升素质、强化队伍的目的。
一、教育电视片创作的选题
一部好的教育电视片,前期工作必不可少。而前期工作的重点,就是要通过调研确定好主题。好的主题能让人思想产生共鸣、心灵接受洗礼,可以毫不夸張地说,一个有主题、主题好的教育电视片才是有灵魂的。
第一要有主流导向,赋予主旋律和正能量,体现积极向上乐观的精神。有反差性,突出特点。可代表性,在群像中的其中一个人物或者事件,有事件、有冲突,有命运的起起落落。拍摄教育电视片既是一个创作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第二人物在故事的过程中要有所成长,要有自己的表达,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追求创新的,都是在不断发展的,如果我们保留固有的思维,缺乏创新意识,终将被时代淘汰。制作教育电视片过程中,我们可以和同行学拍摄手段、学后期制作、学人物刻画,看看别人有什么小技巧,看看别人有什么新思路,用别人的技巧来提高能力,用别人的思路来启发自己,把眼界抬高、把视野放宽,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态度在创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创作。
第三重视选题多样性。以往的电视片大多数是红色革命资源方面的题材,缺乏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脱贫攻坚、宣传身边先进典型等具有强烈时代感和现实针对性的作品。《榜样3》中原中央编译局局长宋书声从新中国一成立就开始从事马列主义著作翻译研究,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编译马列著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系统完整的文本基础;乡村医生贺星龙,行医18年,行医范围从1个村发展到28个村,出诊次数17万次,背烂了12个行医包,骑坏了7辆摩托车,用实际行动践行学医归来后为山里百姓行医治病的诺言。从“90后”到80后,从马列著作的翻译者到乡村医生。《榜样3》在题材的选择上不仅局限于挖掘传统的红色革命资源,而是通过找寻身边各行各业的普通党员,以此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教育电视片创作的策划
好的教育电视片既需要阳春白雪的高雅内容,也不可缺少下里巴人的接地气元素,关键是在如何把握好制作教育电视片的受众契合点。
第一要学会写电视片创作的策划书。从创意理念、思路、脚本大纲等几个方面做整体的规划,同时不断地深化主题和立意。
第二要学会写电视片的拍摄提纲。摄像摄影的眼睛就是世间景物加了边框,从光线角度等方面抓瞬间,
最终的目标要求是求真务实。以真实的生活为创作题材,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使更多的群众通过各种形式呈现给他们,是他们深刻牢记这种精神,从而引发他们的思考。
三、通过选题和策划对精品教育电视片的几点认识
任何事物不是一蹴而就的,想要准确把握受众契合点并不容易,这需要我们运用长期积累的经验,发挥锲而不舍的精神,用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反馈、一次次调整、一次次完善去换取大众的满意与收获。
首先要好看,使观众觉得好看,从而凸显选题的重要性,摄影摄像的基本功,这些直接影响后期观众的观看效果。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在时间里等待,在瞬间中抓拍,把最真实的呈现给观众。
其次是深刻,真正好的电视片要做到思想精深,画面精良,艺术精湛,通过典型的案例,准确的抓住时代的痛点和关注点,以及表象后隐藏的真实逻辑,在此基础上,情感价值自然流淌其中,引人入胜,赏心悦目。
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到编导的方方面面,采访是否充分到位,拍摄是否充分到位,利用组合信息加深主题,折射整个事件本身。节奏也很重要,生动有趣的讲述故事,有效的把握节奏,抑扬顿挫,不能单靠音乐来带动片子的节奏,而是根据故事情节,带入音乐。
要拍好片子,需要我们面对面听取需求、心贴心了解情况,让创作的每一部片子、拍摄的每一个场景、剪辑的每一个镜头、撰写的每一段解说,都体现出基层的实际和心声。在系列电视片《匠心筑梦》创作中,我们以“第三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七位来自生产、科研、教学和服务一线的优秀专家、优秀党员,从不同侧面描绘了大连市不断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由于取材来自一线,现场感强,人物就来自群众中间,特别接地气,一经推出,就在全市引起学习收看的热潮。《匠心筑梦》的成功,也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了这“三个贴近”在制片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总之,在新时代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教育电视片创作工作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电视片的表现形式尤为重要,从小的切口引出大的主题,从小人物勾勒大时代背景,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追求创新的,只有不断的发展,才能打破固有的思维。缺乏创新意识,终将被时代淘汰。制作教育电视片过程中,我们可以和同行学拍摄手段、学后期制作、学人物刻画,看看别人有什么小技巧,看看别人有什么新思路,用别人的技巧来提高能力,用别人的思路来启发自己,把眼界抬高、把视野放宽,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态度在创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