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2021-02-18王芳
王芳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随之,小学阶段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为今后的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保障,作为一名教育者应该善于发现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有效地进行解决。
关键词:心理健康;策略;成因
在提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一部分人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当今的小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是目前就造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展开激烈争论的重要原因。研究数据表明,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学生越来越低龄化,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涉及到本该无忧无虑的小学生。作者就小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和对策展开探索,望借此契机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方面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一、小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伴随科技的不断发展,现如今社會也越发先进。同时也带来
了快节奏的生活好更多的压力。这些压力有时体现在小学生的家族身上,有些学生家长由于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小学生恰恰处于成长发育的转折期,家庭教育的缺乏导致小学生面临有些问题时不能以正确的方式解决。也有一些父母潜移默化地将生活或工作中的压力间接传递给小学生,他们选择埋怨甚至是通过暴力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这更是直接导致了小学生与家族之间的割裂,继而成为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导火索。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往往这样的压力也会体现在学生自己身上,受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很多学生从小就要参加各种补习班、学习很多特长,似乎教育逐渐背离其本身的初衷,逐渐地成为一场无声的竞赛,显然,这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二)学校环境的影响
如今的应试教育不仅为教师同时也给学生都带来了心理压力。从小学阶段开始,家长就须考虑孩子的升学问题,小学生的成绩是学校用以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第一标准,这样的思想同时被教师转嫁给小学生,应试教育这块压力之石最终需由小学生承担。另外,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良莠不齐。有些教师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个小学生,真正地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以理解学生;可能也会存在一些教师不善于与小学生打交道的情况,往往只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无法给予小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心理上的疏导。如果教师做不到充分地理解学生,就没办法权衡如何批评与包容。适当的批评可以促进学生的成长,以此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相反,不合时宜或过分的批评可能给学生带来二次打击,继而造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
有些家长会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短期的留守儿童群体中。这样的小学生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而这样的性格特点所产生的影响在小学阶段虽然并不明显,但日 后 ,当他步入社会时,由于学生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不匹配时,就很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相反地,还有一些家长赋予孩子过高的期望值,这些父母希望自己所历经的遗憾能避免出现在学生身上,导致有些学生从小就背负过多的压力。在这种高压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易产生孤僻的心理,且有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这也不利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也有的家庭存在一些特殊原因,比如父母离异、家境贫困、 留守儿童等,这些家庭教育的缺失问题,或是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容易导致小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问题。
(四)自身因素的影响
有些先天的生理缺陷也会导致学生在一些特定的活动当中无法融入小学生群体。例如,有些天生腿脚不便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会受到限制。小学阶段的学生喜欢将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因此有着运动功能障碍的学生会认为自己与他人相比低人一等。另外,有些学生会对有着身体缺陷的同学产生好奇的心理,这种好奇可能会演变为耻笑甚至是欺凌,这更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红线,如果不能及时制止,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除此之外,自身的发育也会导致学生在融入群体时所产生的问题。身体发育较快的学生拥有更强的身体机能,身高、力量上的优势可以养成学生自信的心理特点,相比之下,一些发育较同龄人更晚一些的学生则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另外,除身体发育以外,心理发育过快或过慢也会导致学生与群体的割裂,随之造成性格孤僻的心理问题。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对策
(一)打造和谐的相处氛围
校园环境是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产生影响的重要影响因素。小学教师应该注重建立与小学生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不要让学生与教师产生距离感,善于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可以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在日后遇到困难时,小学生更容易对老师敞开心扉,以便于教师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此外,小学教师还应注重打造学生与学生之间和谐的相处氛围,通过组织小学生参加户外活动,以此帮助小学生构建自身社交网络,避免产生小学生无法融入群体的现象发生;教师还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学习社交礼仪的方式,引导学生的行为,避免出现孤立、校园欺凌等现象。
(二)家校合作
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不能仅仅聚焦于校园,小学教师还应与学生家长及时进行沟通,可以通过微信家长群、班级平台、家访等多种方式与家长进行信息交互。小学教师可以将小学生在校园里的表现告知家长,以此提醒家长关注该生的心理成长。同时,小学生家长也可以将小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报告于老师,以此提醒老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师的教育策略。通过以上方式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率。
(三)通过学科教学达到教育目的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班主任的工作,也是各学科教师的责任。教师教书更要育人,不能只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善于维护课堂秩序,不能放任学生的不遵守课堂纪律行为。教师应从课堂礼仪开始,让小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时,可以适当的拓展教育内容,不仅传授知识,还拓展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围绕本节课主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互相分享与主题相关的生活经历,这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处理方法房事上的不足,同时向学生提出合理建议,为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四)审核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上文提到的教师对于发现及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会有一些教师不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这样的问题对于班主任来说尤为重要。小学班主任是较早且时间最长陪伴学生进行校园生活的人,在小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小学班主任对学生的引导对于小学生的成长而言十分重要。因此,学校对班主任的选拔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测试,挑选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较强的教师来担任班主任。除此之外,学校应该专门设立心理健康督察组来监督每位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当有教师出现不当的教育手段时,如体罚、辱骂等,应及时上报学校管理人员,并对其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周霞 . 小学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J]. 新课程,2021(32):220-221.
[2]赵明英 . 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师,2021(15):17-18.
[3]唐正花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与实践研究[J].家长,2021(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