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脱贫山区乡村经济振兴的几点思考
——以河北省F县为例

2021-02-15崔志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35期
关键词:山区河北农民

崔志伟

(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北京 100125)

0 引言

2012年1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F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讲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这次讲话拉开了全国脱贫攻坚战的历史序幕。2021年2月在京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标志着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自此全国贫困地区有了新名称——脱贫地区。这是值得世界瞩目的时刻,但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乡村经济也只是刚刚走上复苏之路,部分脱贫地区的现状让人们不禁思考:脱贫攻坚阶段的政策措施是否还适应于脱贫以后的乡村现状,主抓扶贫任务的工作者们是否已经萌生了歇一歇的思想,甚至一些扶贫政策下农民的思维观念、生活方式是否真正发生了改变,这些都有待于进行进一步的考察。本研究依托脱贫后河北省乡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以期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地区概况

河北省地处 113°27′—119°50′E,36°05′—42°40′N之间。总面积18.88万km2,省会石家庄市。北距北京283 km,东与天津市毗连并紧傍渤海,东南部、南部衔山东、河南两省,西倚太行山与山西省为邻,西北部、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东北部与辽宁省接壤。河北省地貌以山地为主,主要由燕山和太行山两大山脉组成,总面积约为9.03万km2,占河北省总面积的48.1%(见图1)。河北省F县地处河北省保定市西部,太行山中北部东麓,大清河水系沙河上游,是两省四市九县交汇处,北距首都北京275 km,南距省会石家庄110 km,西距佛教圣地五台山78 km,东距古城保定140 km,被誉为“冀晋咽喉”、“畿西屏障”。该区域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降雨量少、水资源匮乏,且山地土层较薄,植被稀疏,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农民收入较低,属于较贫困山区。从全省来看,F县是河北贫困山区的一个缩影,是河北山区乡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代表县市。

图1 河北省地形图

2 河北脱贫山区乡村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

脱贫攻坚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河北经济取得了飞跃发展。2021年河北水土保持工作会议统计“十三五”期间河北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682 km2[2],近五年以来,河北年均生产总值增长额超1900亿元。但其中的乡村经济发展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部分县市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行为依然严重。2020年河北丰润就出现了数百亩耕地麦苗变树苗现象[3]。部分县市扶贫项目盲目上马后遗症严重,邢台平乡县扶贫蔬菜大棚盲目上马被撂荒的景象还历历在目[4]。部分县市扶贫资金缺少监督监管的现象还依然存在。2021年,省法院公布7起民生领域微腐败典型案例就涉及到扶贫资金贪污的问题。同时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2019年河北年人均粮食产量较2016、2017年平均减少约17 kg。据河北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北全省常住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5个百分点。诸多现象表明,河北的农业经济正处在缓慢复苏阶段。其中刚刚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山区乡村经济发展更是如履薄冰。地方政府不光要看到扶贫工作取得的成绩,更应该保持清醒头脑,重视和正确面对乡村经济发展中的实质问题。

贫困山区的乡村经济既有一般贫困地区乡村经济的发展共性,又有其交通封闭、生态环境差等独有特点。随着全国脱贫攻坚战的历史性胜利,河北脱贫山区的经济现状发生了重大改变。但其独有的特性依然制约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当前,脱贫山区留守老人儿童多,发展观念落后,生产方式单一等依然是山区乡村经济振兴面临的难题。

2.1 农民发展观念落后

多数脱贫地区农村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发展理念受教育程度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较大[5]。部分农民“等靠”思想严重,伸手要钱、伸手要粮现象频有发生,甚至出现网络爆红的向扶贫干部伸手要媳妇的闹剧。这种安于现状、不思劳作、奉行拿来主义的依赖思想严重制约着乡村经济的发展;部分农民思想沉寂在自给自足、靠天吃饭的传统生产模式里,不愿意主动改变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部分农民积极追求高品质生活,主动求变,却受限于文化水平、眼界思维和发展观念,导致盲目跟风、肆意投资,最终亏损严重,这种行为也严重挫伤了农民发展乡村经济的积极性。

2.2 劳动力老龄化严重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4亿,占总人口的18.70%;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91亿,占总人口的13.50%;按照联合国的标准(7%),中国早已步入老龄化社会[6]。普查显示,乡村的老龄化水平明显高于城镇。乡村60周岁及以上、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60周岁及以上、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重分别高出7.99个百分点、6.61个百分点。乡村劳动力老龄化成为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3 山区土地贫瘠化严重

山区土地本质上不如平原地区土地肥沃。在重复耕作、肆意开发和缺少有效追肥的重重压力下,河北山区土地正面临着持续贫瘠化的风险[7]。近年来,在缺少实地调研论证和统筹规划的情况下,挖围山转、开山辟田、果树嫁接等“富民工程”正在让山地绿植逐步退化死去,绿山正在逐步变秃顶。雷雨季节,山区土地养分也流失严重。雷雨一来,山涧间的清澈溪水都会变成洪水漫道,雨水过后,山地变得沟沟壑壑。在这样的土地上耕作,作物的经济效益极低。山区农业投入与产出的不对等,导致农民正逐步失去土地耕作的兴趣,山间田地正逐步走向荒芜。虽然,全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阻止山区土地的流失正在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2.4 农民生产方式单一

传统的乡村农业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的发展模式[8]。随着社会的发展,河北山区保持的这种经济模式带来的收益已逐渐不能满足农民的生活所需。于是大批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了城市,留在农村的大多是年迈老人和留守儿童。再加上山区的土地贫瘠、水源缺乏、投入与产出不对等等原因,农民传统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迫切需要做出改变。

3 振兴河北山区乡村经济的几点思考

脱贫攻坚工作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取得卓越成效。下一步确保脱贫地区不返贫,并让农民生活过得越来越好成为政府和社会的共同目标。

3.1 解决农民发展观念落后的问题

一方面着重从加强教育入手。政府出台乡村教育鼓励政策,改善乡村教育的基础设施,配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创建从儿童到青年到老人不同阶段的知识课堂,在提升义务教育基础的同时,用知识改变农民生存发展的传统观念,培养他们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鼓励乡村农民使用信息化、专业化手段走创新致富路[9]。另一方面着重从意识引导入手。政府通过选好带头人、出台好政策、宣传新典型、奖励新成果的手段措施,来引导改变乡村农民的发展观念,促使乡村经济从自给自足型向产业集约型、创新合作型转变。

3.2 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发展乡村经济离不开农民的参与。针对当前河北农村年轻劳动力大幅流向城市,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现状,建议地方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农村大学生和打工者回乡创业[10]。针对当前河北农村留守中老年劳动者较多的现状,建议地方政府鼓励和引导乡镇、村落创建适合中老年人从业的地方产业,如:家政服务业、养生服务业、特色餐饮培训业等。很大一部分农民都有自己的绝活,如:特色饮食、剪纸、皮影、口技等民间艺术,建议地方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鼓励农民推动这些技艺市场化、产业化,为他们创造展示的平台,以此弥补农村因劳动力不足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的缺陷[11]。针对当前河北山区农村技术型劳动力不足的现状,引导农民走机械化、信息化产业之路。引导农民聚焦现代农业产业要素,依托科技兴农政策和技术,通过产业融合、平台搭建、核心辐射等方式,实现农业生产、加工、运输、示范、创新等环节的有机融合。

3.3 解决山区土地贫瘠化的问题

解决山区土地贫瘠化问题最关键还是要突出:因地制宜。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引导农村农民针对适宜本地土壤的经济果木类作物植树造林、绿化荒山,防止土壤养分的进一步流失。一方面,针对当地种植的经济作物,引导农民施行适宜的套耕、轮耕制度,潜移默化中改变山区土壤的养分和肥力。依托土壤专家的问诊,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成分的土壤施行不同方式的追肥策略,比如:酸性土壤施以碱性或碳酸钙类肥料等。也可以多采用有机肥料代替化肥[12]。此外,建议当地政府排查工农业污染源,减少对土壤有破坏作用的污染物排放,消除土地贫瘠化的潜在风险。

3.4 解决发展思路单一的问题

针对目前河北多数地区乡村经济发展思路单一的问题,建议引导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13]。提出以下几条思路供参考。

3.4.1 建立乡村产业链经济的思路[14]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产业链经济。利用乡村“旅游”加“生态”加“文化”加“休闲”等模式,推进农林业、渔牧业、地方文化和特色饮食等产业相融合。结合乡村特色,力求在区别于城镇节奏、区别于都市人文的风土人情上下功夫,让宾客体验到宾至如归、回归自然的享受和风情[15]。二是大力发展乡村食品产业链经济。围绕乡村特色农产品,创办一系列的加工开发企业。借助科研院所的力量加强对动植物的研究与分析,实现对植物的根茎叶、果实的皮肉核多元性开发,实现对畜牧产品的骨肉毛发、营养成分多角度利用[16]。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电商平台实现产品从零售到批发,从现售到邮寄一条龙服务。三是大力发展民间手艺产业链经济。围绕乡村累积传承下来的民间手艺,可以大力发展民间手艺链产业[17]。从传承和发扬的角度,可以开办一些交流和培训产业。从经济效益角度,可以依托旅游或商业平台,开办一些手艺品的售卖和加工产业。从加工原料角度,可以开办一些种养殖或培育产业,实现产业链经济是乡村经济发展多元化的一条捷径。

3.4.2 发展乡村特色经济的思路 特色经济依托于特定的区域,关键在于一个“特”字。发展乡村特色经济能够更多的吸引城镇居民来观光参与,起到引凤来巢的作用。一是发展特色文化,例如红色文化、家族文化、陶艺文化、养生文化等。二是开发特色产业,例如开发具有地区特色的果品加工产业,依托山区特点探索药材种植产业,野生鸡鸭养殖产业等,同时以点带面,带动周边相关产业的振兴发展。要想抓紧“特色”这两个字,需要地方政府真正做到深入基层调研,研究论证,合理规划布局[18]。前期可以邀请土壤专家对土地成分进行实地检测,因地制宜选择经济作物的种植地。后续可以进行划片区种植,形成核桃、栗子、花生、红薯、谷物、花椒、枣树等适合河北山区地域生长作物的规模种植。同时,依托乡村古村落文化,弘扬民间特色文化和技艺。在延续传承的同时,不断拓宽乡村经济的发展之路。三是发展融合产业。引导涉农龙头企业与乡镇、农村、农民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形成稳定的供销关系。引导企业为当地农村农民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合力开发地方特色经济。也可以引导农村农民采取“保底收益、手艺入股、按股分红”的方式加入到涉农企业的生产经营当中,实现经济效益与产业效能的最优分配和共享。

3.4.3 探索乡村经济走出去的思路 乡村经济多以城乡、县市为一个闭环,一个山区县市俨然一个独立经济王国,许多农民到老没有走出过大山,没有融入过城市。乡村经济走出去成为山区乡村振兴一个重要切入点。一方面,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农村电商平台优势,实现农副产品从田间地头到城镇居民餐桌的无缝对接,实现民间技艺从乡间村舍到国际展台的空间跨越[19]。另一方面,借助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支持优势,实现经济产品从农村到城市的传输,确保农民真正享受到政府让利于民的扶持红利。

3.5 解决国家和社会支持的问题

3.5.1 国家财政支持 2021年中央财政安排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561亿元,比2020年增加100亿元。除维持延续项目开支外,国家计划支持新创建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300个农业产业强镇。各级地方政府应积极创建各类补助和奖励基金,针对各类符合国家补助标准的创业项目给予资金补助和关注,针对各类创新人才以及带动区域经济的带头人给予资金奖励和扶持。

3.5.2 政府政策支持 河北各级政府应立足乡村发展实际,出台一系列税收优惠、创业创新等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涉农企业扎根农村,引导和鼓励农村大学生或农民工返乡创业,引导和鼓励各界人才大众创业。基层乡镇应带着惠农政策主动下乡入村,鼓励和扶持农民因地制宜开展创业[20]。

3.5.3 社会技术支持 乡村振兴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做好农业技术的宣传和培训工作,为农民大众创业提供基础的技术支持[21]。涉农的科研院所及高新企业应加强涉农技术的研发革新,农业职能部门要下大力气打破涉农技术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空间壁垒,实现科研成果到农民收入的成果转化。

3.5.4 村落选好带头人 在乡村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村落带头人是非常重要的一环[22]。乡镇政府在各村选举村长、书记的环节上一定要把好关。一定要把对党忠诚、敢于担当、思维敏捷、懂信息懂技术的带头人选举出来。只有通过这样一批批无私奉献、甘于吃苦、勇于创新的村落带头人,乡村经济才能真正实现振兴。

4 展望

乡村经济振兴任重而道远。河北脱贫山区的农村现状告诉我们,农村农民在发展理念、发展手段、发展技术等方面还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受限于地方政府和企业农业科技人才的缺乏,河北脱贫地区的乡村经济还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后续动力不足等问题。未来乡村经济的振兴是国家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是农业科技人才的最广袤舞台,也是社会各界信息联动、智能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乡村经济振兴需要国家和社会在人才、资金、政策等诸多方面对乡村经济投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猜你喜欢

山区河北农民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山区修梯田》
山区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孙婷婷
邮一堆微笑到山区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