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病房进行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的效果分析
2021-02-14何润贞
何润贞
新生儿在临床上一般是指刚出生未满28 d时的婴幼儿。这类婴儿属于弱势群体,其出生后应该对健康标准进行评估,因为新生儿评估可以判断新生儿的重要生命体征是否有异常,是否需要进行复苏治疗,判断新生儿宫内生长发育状况,判断新生儿有无严重的产伤或者先天性畸形等。针对其体格、心率呼吸、皮肤颜色、反射、肌张力等内容评估,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新生儿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力均较为低下,对外界刺激反应也相对较弱,主要是由于其体内各个组织器官的发育尚未完善,因而较为容易引发各种的疾病。如新生儿在感染后非常容易被扩散,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状,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危及患儿生命。因此需要在治疗的同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新生儿的生命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1-3]。在新生儿病房中,因感染、病理性黄疸、肺炎等住院的患儿极为常见。为了能有效改善新生儿的生活质量,降低其医院感染发生率,本研究将对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在新生儿病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探讨分析,进行不同护理效果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新生儿病房收治的834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03例,女331例,年龄1~28 d,平均(6.17±1.59)d,胎龄30~40周,平均胎龄(35.4±1.5)周;疾病类型为新生儿感染、病理性黄疸、肺炎以及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同时以2019年8月—2020年6月收治的421例新生儿作为试验组,其中男265例,女156例,年龄1~28 d,平均(6.03±1.27)d,胎龄31~40周,平均胎龄(35.1±1.7)周。两组新生儿均经过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研究分析。(1)纳入标准:患儿生命体征平稳,胎检时未发现先天性器质性疾病,外表无明显畸形[4]。(2)排除标准:中途退出或者家长不配合治疗者。
1.2 方法
对照组的834例新生儿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常规的护理干预,如进行隔离消毒、抗感染、保温箱护理以及生命体征的监测等一般护理措施;而试验组的421例新生儿,则采取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干预[5-8],主要护理内容包括:(1)吸氧护理:针对面部出现青紫或呼吸不畅的早产儿进行吸氧护理,呼吸变畅后停止,时间不能过长且不能当做常规治疗,以免给氧过量/过浓对婴儿的眼和肺部造成伤害。(2)鸟巢环境护理:给新生儿提供类似母体子宫的舒适环境,各项操作均进行无菌处理,采用柔软舒适的纯棉制品包裹婴儿,要求病房灯光要柔和,保持室内安静以防出现噪音、杂音;定期测婴儿温度,并以此作为依据随时调整环境的温湿度,使其适应环境的变化。(3)体位、抚摸护理:新生儿出生后需安静4 h,帮助其头侧向一边,使口内黏液向外流,后续每2 h更换一次体位,由俯卧位和仰卧位交替进行,可改善新生儿呼吸道和肺部的功能。另外,新生儿病房护理人员需定期对婴儿头部、面部、背部、肩颈部和胸部进行抚摸,同时对婴儿轻声说话,缓解其紧张的情绪,使其产生安全感,促进其感官功能的发育。(4)感染控制:护理工作者进入相关区域,要先消毒,保证无菌环境,做到空气流畅,加强医院对相关感染控制措施的管理。(5)疼痛护理:在新生儿病房中,不管因为何种疾病住院,需要进行致痛性操作时,如进行新生儿静脉或动脉穿刺时,新生儿会因为疼痛刺激而发生哭闹,给临床医护人员带来很大的困扰。因而采用本院发明的专利“新生儿安抚约束装置”进行疼痛护理干预(专利号:CN201920389027.2),可有效减少新生儿的疼痛阈值,有效缓解新生儿的情绪,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新生儿的每日睡眠时间、母乳摄入量及住院时间差异[9],比较不同护理模式下新生儿疾病的发生情况,评估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分[10],以满分100分作为标准,≥80分表示满意,60~79分表示一般,<60分表示差。总满意=满意+一般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每日睡眠时间、母乳摄入量及住院时间比较
结果显示,试验组新生儿的每日睡眠时间、母乳摄入量较对照组更优,而住院时间则较对照组更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每日睡眠时间、母乳摄入量及住院时间对比()
表1 两组患儿每日睡眠时间、母乳摄入量及住院时间对比()
组别 每日睡眠时间(h) 每日母乳摄入量(mL) 住院时间(d)试验组(n=421) 19.03±2.26 521.19±45.26 15.19±1.82对照组(n=834) 14.83±1.32 330.06±41.93 20.15±2.93 t值 6.117 20.525 5.496 P值 <0.05 <0.05 <0.05
2.2 两组新生儿疾病发生情况比较
结果显示,试验组新生儿感染(病毒或细菌引起的各种感染)、病理性黄疸、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疾病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新生儿疾病发生情况对比[例(%)]
2.3 两组新生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
结果显示,试验组新生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高达99.7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新生儿家长护理满意度对比
3 讨论
新生儿自出生后,由于发育的不完善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加之其新生儿病房大部分都为无陪护病房,导致患儿与父母分离,显然无法满足新生儿的心理需求,从而非常需要护理人员的呵护和关爱,对于新生儿的生产发育至关重要。近年来相关研究发现,新生儿病房的设置越发重要,需要有完善的硬件设备,如吸氧装置、各种监护仪、抢救台、喉镜和气管导管以及专用复苏囊与面罩等等,这些均属于最为基本的设备,必须要完善并且保证工作流程的畅通,充分满足了危重新生儿医疗救治的需要。另外,人性化的护理支持再新生儿病房护理中也显得非常重要,新生儿虽然刚出生没多久,相关组织器官发育尚未完善,但是同样具有心理活动和精神需求,基于新生儿病房一般无父母陪护,因而更需要医护人员的关爱,以促进新生儿疾病的早日痊愈。在新生儿病房工作中进行人性化的支持护理,给予了患儿家庭式的照顾和关怀,让患儿在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对促进疾病痊愈具有重要意义[11-12]。
一般情况下,常规的护理干预方式主要包括隔离消毒、抗感染、保温箱护理以及生命体征的监测等一般护理措施,只能进行最基本的对症治疗预计护理干预,但这种护理干预模式往往会忽略了新生儿个体的差异以及其主观感受,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临床需要以及患儿家庭的需要。而发展性照顾,常常也被称为发育支持护理,是针对新生儿实施的一种新型护理措施,兼具了针对性和科学性,将每位新生儿视作一个生命个体,充分考虑其个体差异,重视新生儿的行为呼唤及环境对其影响,根据不同新生儿个体的特征,结合先进的护理手段,制定出属于每个新生儿的个体化护理方案[13-14]。其主要通过排除环境中可能干扰新生儿生长发育等因素,减少不良刺激,为新生儿创造温馨舒适的生存环境,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并取得生理、肢体活动之间的平衡,可有效改善其生存质量。随着危重新生儿的转运和新生儿病房的普及,住院治疗的新生儿越来越多,因此对新生儿病房的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方案中,合理的吸氧能改善新生儿的呼吸功能和肺功能;适当的鸟巢护理能给予新生儿安全感,较好地维持婴儿体温;舒适的体位护理利于新生儿处于放松状态,对于促进其生长发育具有一定作用;温柔的抚摸护理可以增强新生儿安全感,有利于提高智力发育;全面持续监测护理能实时监控新生儿的生理变化情况,及时对各种情况作出应对[15]。研究结果显示,2019年8月后实施发展性照顾护理后,其新生儿平均每日睡眠时间为(19.03±2.26)h、平均母乳摄入量为(521.19±45.26)mL,均显著高于护理实施前的(14.83±1.32)h、(330.06±41.9)mL;且平均住院时间从(20.15±2.93)h缩短至(15.19±1.82)h。另外,实施发展性照顾护理,新生儿疾病以及早产发生率均明细降低,如新生儿感染率为7.13%,低于实施前的38.85%;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5.23%,低于实施前的26.50%;新生儿肺炎发生率3.80%,低于实施前的20.98%;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为0,低于实施前的1.56%。再者,新生儿家长对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的满意度高达99.76%,显著高于实施前的66.67%。
综上所述,新生儿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实施发展性照顾与支持护理干预,改变了传统的新生儿护理理念,通过早期的监察和评估,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大大减少了环境以及护理活动对新生儿的有害刺激,从而真正提高早产儿的生活质量,让新生儿获得更好的照顾。而这种照顾是根据患儿个体差异而制定的,而非千篇一律,其综合考虑了患儿整体个性的理念,从患儿的生存、预后、康复、生活质量等方面对患儿进行整体照顾护理,在新生儿病房中的应用价值高,能有效改善其生活质量,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同时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