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管理早期随访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及生活质量影响
2021-02-14任婷婷郭宗琳杨福华丁光明
任婷婷 郭宗琳 杨福华 丁光明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主要替代疗法,可有效清除患者体内代谢产物,有效延缓肾功能衰竭,延长患者生命周期[1-2]。但透析过程中,由于患者自身肾功能代谢障碍容易导致全身营养物质流失,血液透析患者透析过程中容易发生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降低,增加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在引起患者多种并发症的同时,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并增加死亡风险[3-4]。慢病管理是指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风险因素进行定期、连续监测、评估与综合干预管理[5]。近年来,慢病管理已被广泛应用于高血压[6]、糖尿病[7]等多种疾病的院外管理中,其应用效果获得了医患的一致认可。为加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医学观察和随访,有效阻止疾病进展,本院对就诊的对规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行慢病管理随访干预,观察其对患者钙磷代谢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工作提供有力的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5年1月—2019年1月定期就诊的血液透析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于本院定期就诊,行血液透析治疗;年龄>18岁;透析时间≥3个月;规律维持性血液透析;自愿参与本项研究,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血压、血糖不稳定;合并有活动性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严重躯体;合并精神疾病;近1个月有急性感染性疾病或手术等;使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不能配合随访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37~83岁,平均年龄(67.12±5.44)岁;透析时间6~51个月,平均透析时间(25.10±7.22)个月;合并其他疾病61例。对照组患者中男41例,女39例;年龄41~84岁,平均年龄(67.00±6.42)岁;透析时间7~62个月,平均透析时间(25.29±8.20)个月;合并其他疾病5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试验设计为随机对照研究,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慢病管理随访,具体措施包括:(1)建立健康档案:将患者基本信息、既往临床检查材料、既往治疗方案、当前治疗方案、高危因素录入系统。(2)就诊随访记录:患者每次就诊或责任护士主动随访时,对随访情况和患者就诊情况进行记录。(3)随访管理:对出院后的患者通过电话叮嘱其遵医嘱定时复诊,并提前预约复诊时间;对不能按时复诊者,应明确其不能定期复诊的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择期安排复诊时间。(4)健康教育:通过讲座、电话等方式定期与患者交流沟通,指导患者学习并掌握血液透析相关的基本知识、治疗常识等。同时向家属讲解血液透析的相关知识和患者可能的预后,鼓励家属积极支持患者完成各期治疗,增加家属的家庭支持。(5)答疑解惑:随访过程中,医护人员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的各方面疑问进行解答,给予患者精神鼓励,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帮助和鼓励患者自行承担一定的血液透析管理工作,提高其血液透析自我管理能力。
对照组采用常规随访措施,血液透析患者出院时给予相应的出院宣传教育和定期随访。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给予随访管理12个月,随访前后检测透析脱水量、血磷、血钙、钙磷乘积水平,采用健康调查简表[8](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估生活质量。SF-36包括躯体健康、社会功能、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心理健康、情绪角色功能、精力、总体健康等8个健康概念。各条目依据权重不同计算出粗积分,后经过标准公式计算转化为标准分。各条目标准分得分越高,表明受试者健康状况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透析脱水量和钙磷代谢比较
观察组干预前的透析脱水量、血磷、血钙、钙磷乘积分别为(2.88±0.62)L、(2.20±0.59)mmol/L、(2.21±0.18)mmol/L、(62.18±12.85)mmol/L,对照组干预前的透析脱水量、血磷、血钙、钙磷乘积分别为(2.81±0.60)L、(2.17±0.42)mmol/L、(2.18±0.22)mmol/L、(62.10±13.50)mmol/L,两组患者的透析脱水量、血磷、血钙、钙磷乘积水平相近,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26,P=0.469;t=0.371,P=0.712;t=0.944,P=0.347;t=0.038,P=0.969)。观 察 组干预后 的透析脱水量、血磷、血钙、钙磷乘积分别为(2.51±0.54)L、(1.81±0.27)mmol/L、(1.84±0.20)mmol/L、(44.16± 14.06)mmol/L,对照组干预后的透析脱水量、血磷、血钙、钙磷乘积分别为(2.74±0.69)L、(2.00±0.45)mmol/L、(2.08±0.16)mmol/L、(57.91±16.20)mmol/L。干预后,观察组钙磷乘积、血磷、透析脱水量均显著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透析脱水量t=2.348,P=0.020;血磷t=3.238,P=0.002;钙磷乘积t=5.733,P< 0.00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相近,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躯体健康、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心理健康、情绪角色功能、精力、总体健康、总分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升高更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分,)
组别 躯体健康 社会功能 躯体角色功能 躯体疼痛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n=60) 45.95±12.95 52.89±9.95 35.20±12.02 38.62±4.95 54.62±6.95 62.98±8.25 71.06±5.95 79.65±5.20对照组(n=60) 45.21±11.40 49.49±8.58 35.00±10.68 37.17±5.20 53.51±7.14 58.15±10.52 70.25±6.52 75.10±6.92 t值 0.384 2.005 0.111 1.564 0.996 3.231 0.821 4.702 P值 0.702 0.047 0.912 0.120 0.321 0.002 0.413 <0.001
3 讨论
慢性肾脏疾病的发生时动态、漫长的过程,血液透析作为其有效的治疗方案,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长期密切的随访观察,以便能掌握患者病情变化,积极给予相应的治疗和干预[9-10]。慢病管理随访模式由多专业团队、多学科合作,旨在为患者提供专业性、针对性的医护服务,提高患者掌握疾病的自我管理知识水平及技巧,帮助患者尽可能恢复健康,早日重返社会[11]。慢病管理随访模式通过录入患者电子病历、临检资料、影像资料、病理资料,可帮助医护人员全面掌握患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随访干预。其次,慢病管理随访符合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的疾病管理理念,核心是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12]。管理过程中,医护人员有意识地将血液透析的各种自我管理知识传授给患者,培养患者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其血液透析的自我管理能力。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干预前的透析脱水量、血磷、血钙、钙磷乘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钙磷乘积、血磷、透析脱水量均显著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结果可见,慢病管理随访可有效改善血液透析患者血磷水平,对血液透析患者并发高磷血症并发症有较好的预防效果。由于毒素积累及血液透析相关并发症,维持血液透析患者普遍身心负担较重,患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本研究中在生活质量方面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后的躯体健康、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心理健康、情绪角色功能精力、总体健康、总分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升高更明显(P<0.05),表明慢病管理随访有助于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
国内相关研究中,雷延兰等[13]对慢性肾脏病3~4期行慢病管理,发现实施慢病管理后,患者的营养状态和焦虑抑郁情绪均得到明显的改善;曾珊等[14]选择392例慢性肾脏病患者参与慢病管理,发现慢病管理是慢性肾脏病患者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但患者对管理的依从性受年龄、教育程度、工作状态以及疾病严重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丁明辉等[15]研究中以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指出慢病管理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延缓疾病精准,并对患者因疾病所致的焦虑、抑郁情绪以及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显著的改善效果。
除此以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依托互联网、手机等的慢性病互联网管理模式,在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院外随访中越发常见[16-17],为慢性肾脏疾病患者提供详细的病情监测,有利于于医护人员全面掌握患者情况。同时,通过对患者临床数据的分析,总结患者的疾病发展变化趋势,指导患者规范用药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但目前,由于慢性病互联网管理模式对医院电子科技技术要求较高,且该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慢性肾脏疾病的慢性病互联网管理模式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以待临床推广应用。
表1(续)
综上所述,慢病管理随访可有效改善血液透析患者血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但鉴于本次研究样本量偏小,且慢病管理随访干预在我国临床实践应用实践尚短,仍存在一些不足,再加之各种慢性疾病的随访管理侧重点各有不同,这就意味着血液透析患者的慢病随访管理仍需要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加以论证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