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后消力池二级消力坎设计参数优化研究
2021-02-14欧阳庆晓谭宇静
欧阳庆晓,谭宇静
(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广州 510610)
1 工程背景
某灌区渠首进水闸为7孔开敞式平底闸设计,闸门净宽为8.0 m,总长64.0 m,高12.5 m。由于多孔水闸在运行情况与设计工况往往并不一致,经常出现部分孔小开度开启的情况,并造成下泻水流的流速较大,能量较为集中。若采用传统的挖深式消力池,往往难以满足消能要求,在出消力池后还会出现二次水跃,对闸后的河渠造成明显的冲刷破坏[1]。基于此,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关研究成果,拟采用二级消力坎消力池设计方案[2]。显然,池内消力坎的参数设计也是消力池消能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本次研究以模型试验的方式,展开对二级消力坎参数的优化研究,以期为相关工程设计提供技术支持和借鉴。
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模型试验设计
为了使模型试验的结果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需要保证模型试验和原型工程具有几何相似、运动相似和动力相似[3]。在模型试验设计过程中,一般需要首先满足几何相似性,然后再满足运动和动力相似[4]。在此次试验过程中,按照1∶100的模型比尺进行试验模型设计,进而满足水流运动相似性。关于动力相似,由于水流运动主要受到重力的作用,而其余影响因素的作用较为有限,因此只需满足模型和原型的弗劳德数相等即可。基于上述思考,模型设计中的时间比尺为10;流速比尺为10;糙率比尺为2.15;流量比尺为105。
2.2 模型制作
试验模型全部由有机玻璃制作,以满足试验模型的糙率要求[5]。同时,有机玻璃还具有表面硬度高、透光率高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材料优势。模型的模拟范围自上游至下游主要由3部分构成,分别为上游连接段、闸室段以及下游连接段。因此,模型的整体长380 cm、宽64 cm,各孔闸门宽8 cm,闸下消力池长19 cm,池深1 cm,其斜坡段的坡度为1∶4,模型的设计示意图见图1。试验的供水和回水系统主要由水箱、蓄水池、水泵、管道以及控制系统组成。试验中,水流经过上游段流至消力池段和下游渠道段,并在惯性的作用下自由流入模型下游的蓄水池,然后用水泵将蓄水池内的水流通过管道送至上游水箱,在充分消能之后流入模型上游,实现整个试验模型的循环供水。在水箱的底部安装有流量调节阀,满足上游水位的控制要求。
图1 试验模型布置示意图
2.3 数据采集
此次试验需要用到的仪器有GS-5光栅式水位仪、钢尺和秒表等。其中,GS-5光栅式水位仪的主要功能是多点测量和记录水位高度,测量误差在0.2 mm以内[6]。秒表主要用于测量水流时间;钢尺主要用于测量急流段长度和水深数据。由于闸下水流出流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在现有的试验条件下,对其过程进行准确测量较为困难。因此,只能通过对多断面水利要素的测量获得其水流特点。在试验过程中,开启中间孔闸门,闸门的开度保持1 cm不变,观察不同试验工况下的流态、测量急流段长度、回流区范围和流速,对不同的消力坎设置方案进行对比,以获取最优设计方案。
2.4 试验方案设计
显然,消力坎的参数会对二级消力坎消力池的消能效果产生直接影响[7]。其中,二级消力坎的间距和坎高影响最为明显[8]。因此,研究时保持原设计方案中的其余设计参数不变,将消力坎的间距和坎高作为主要设计变量。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和相关工程经验,试验研究中设计11.0、13.0和15.0 cm共3种不同的消力坎间距,0.7、0.9和1.1 cm共3种不同的消力坎坎高进行组合,并以无消力坎设计的消力池为对比工况,设计试验方案见表1。试验中,根据不同方案对消力池内的两道消力参数进行调整和试验,并根据试验成果,选择出最优的设计方案。
表1 试验方案设计
3 试验结果分析
3.1 急流段长度
在水闸的闸下消能设施中,存在较长的急流段是十分不利的,这不仅不利于形成泄流设施中的良好流态,同时还会对下游海漫段造成比较严重的冲刷作用。一般来说,急流段长度越长,对下游的冲刷破坏范围越大、程度越深,越不利于工程运行期间的安全稳定。试验中,利用钢尺对不同试验方案下的急流段长度进行测量,测量获得的数据见表2。
表2 不同急流段长度 /cm
由表2中的结果可以看出,各个方案的急流段长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消力坎的参数对急流段长度存在较为显著的影响。首先,在没有设计消力坎的对比工况下,虽然表2中的记录数据为89.0 cm,事实上急流段的长度已经超出模型的试验范围,在模型的出口部位仍表现为急流状态。由此可见,采用传统的挖深式消力池并不能满足消能要求。同时,方案1至方案9的急流段长度明显偏小,说明采用二级消力坎设计可以大幅降低急流段长度,减轻下游的冲刷。另一方面,从表2中的试验数据还可以看出,消力坎间距和坎高过大或者过小,都会造成急流段长度的增加,不利于提高消能效果。试验方案5的急流段长度最小,为19.4 cm,与工况2的23.5 cm相比减小约17.4%;与方案9的39.4 cm相比,减小约50.8%。由此可见,方案5控制急流段长度的效果最佳,对于减轻下泄水对下游海漫段的冲刷较为有利。
3.2 回流区长度
在多孔水闸部分孔小开度开启的工况下,受到泄水流量集中的影响,主流区和两侧的水体形成比较明显的紊动剪切效应,最终使静水区演变为回流区,而回流区又会对消力池中部的主流造成挤压,对其横向扩散造成阻碍。因此,回流区长度也是衡量消能效果的重要指标。研究中,测量并统计出不同试验方案的回流区长度,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方案回流区长度 /cm
由表3中的结果可以看出,回流区的长度变化规律与急流段类似。究其原因,主要是回流区由主流区和两侧水体的紊动剪切效应形成,因此回流区的长度和范围与急流段长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总之,从回流区长度的试验数据来看,二级消力坎设计方案与传统的挖深式设计方案相比存在显著的优势。从不同消力坎参数设计方案来看,方案5的优势比较明显,对控制回流区的长度最为有利。
3.3 断面流速
试验中,对消力池段0+15、0+30和0+45这3个典型断面的表层和底层流速进行测量计算,根据计算结果绘制表层和底层流速的变化曲线,见图2和图3。
由图2和图3可知,与方案10相比,其余各方案的底层和表层流速值明显偏小,说明二道坎消力池在控制下泄水流速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从各个二道坎设计方案来看,二道坎的间距和坎高对表层水流的流速影响极为有限,对底层流速存在一定的影响。从具体的试验结果来看,0+15、0+30断面方案4的流速值最小,分别为3.57和3.38 cm/s;0+45断面方案5的流速值最小,为1.98 cm/s,同时3个断面方案4和方案5的流速值比较接近。
图2 底层流速变化曲线
图3 表层流速变化曲线
4 结 论
此次研究通过模型试验的方式,对闸下消力池二道坎消能工的消能效果和参数优化进行研究,并获得如下主要结论:
1) 设置二道坎方案和传统的挖深式方案相比,急流段长度、回流区长度和流速值明显减小,具有明显的消能优势。
2) 从急流段长度、回流区长度试验结果来看,方案5为最佳方案;从流速试验结果来看,方案4和方案5较优。
3) 综合试验结果,认为方案5为最优方案。建议工程设计中,二道坎的间距为13.0 m,坎高为0.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