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前景化视角下语义偏离现象及其翻译处理
——以海思《致员工的一封信》英译本为例

2021-02-13张白桦杨剑桐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备胎前景译者

张白桦 杨剑桐

(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80)

2019年5月15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把华为及其子公司(包括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列入出口管制的“实体名单”,美国供应商将不得向华为公司出售相关技术和产品。两天后,海思总裁何庭波发布了《致员工的一封信》(以下简称“《致员工信》”),对美国的制裁作出强力回应。她表示,华为公司将启用花费多年投入研发的备用方案,以确保华为大部分产品的战略安全和连续供应。文章字字铿锵,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段,达到了词句在意义上的偏离效果。这种偏离的语言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审美性,让读者的思维变得活跃和形象化,也使该文章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致员工信》的译作发表在知乎“颜如玉‘七步成诗’翻译专栏”中。该专栏是知乎翻译爱好者学习和交流的园地,至今已发布400多篇优质回答和数十篇精品译文,吸引了数千名用户关注,在众多互联网平台产生了广泛影响。

《致员工信》的译作为中国民营企业在世界发声做出了贡献,是我国民间外译的一次宝贵实践。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搜集信息、传播信息和接收信息的渠道被极大拓宽,催生了以个人和民间团体为翻译主体、以各类非官方文本为译入文本、以社交媒体为主要传播平台的民间外译活动。民间译者会选取能够生动反映我国社会现实、文化特色和各界人士观点的文本作为翻译语料,将译作发布在国内外的网络平台传播。民间外译作为一种民间自发性的文化和价值观输出,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官方外译的空白,为国内外民众消除偏见、增进了解做出了有益的实践。

一、前景化理论和语义偏离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诗学》中首次提到“奇异词”,指“任何不同于普通用语的词”[1]。20世纪30年代,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Victor Shklovskij)在《词语的复活》中提出 “陌生化”(Difamiliarization of making strange),指运用艺术技法将文学性语言与日常用语区别开来,加大感知的难度和长度,为读者提供全新的审美体验[2]。

前景化理论是文体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由另一位形式主义代表人物、布拉格学派理论家穆卡洛夫斯基(Jan Mukarovsky)提出。该词源自西方绘画艺术,指将画作中要重点表现的人或物置于画作的突出位置,画作剩余部分则构成背景。前景化也被称为偏离或变异,是对标准语言形式的违背和对语言常规的偏离,以达到作者在形式上着重突出部分内容的意图。穆氏认为“诗学语言的功能在于把言辞最大限度地前景化。前景化是自动化的对立面,即一种行为的‘去自动化’。一种行为越是自动化,处理时的意识程度就越低;而越是前景化,处理时就会变得越有意识”[3]。穆氏的“前景化观”继承和发展了什氏的“陌生化观”。前景化语言既做到了突出语言中的重点部分,又使其不脱离作品主题,不因过度使用陌生化技法造成形式与内容的割裂。韩礼德(Halliday)认为前景化是有动因的“突出”[4]。所谓“有动因”,是指与文章的主题意义相关;所谓“突出”,是指偏离常规的语言形式,既可以是对语言常规的蓄意违反,也可以是语言常规在数量上的显耀即重复,如语素的重复、词语的重复、结构的重复乃至情节的重复[5]。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Leech)将前景化分为数量前景化和质量前景化,其中质量前景化分为八类语言偏离,即语音偏离、词汇偏离、语义偏离、语法偏离、书写偏离、方言偏离、语域偏离和历史时代偏离[6]。语义偏离(Semantic Deviation),又可称为语义变异,指的是语义逻辑上的不合理。修辞手法改变了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使它们不合逻辑,却能由此创造新的审美过程。此外,突出的语言特征必须与整个作品的意义相关,并且能凸显作者的创作目的,才能称得上是语义前景化,这样的突出才具有语言价值。

二、论《致员工信》中语义偏离现象的翻译处理

《致员工信》是海思总裁何庭波撰写并发布的一封企业内部信,属于书信类应用文体。这类文体的特点是用词平实、风格简洁。而《致员工信》不同于常规的企业信。它的文风不拘一格,豪迈奔放,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文中出现了多处语义偏离现象,主要表现为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修辞赋予了词汇新的意义,使这些词汇在文本的时代背景下构成了语言的前景化。以下为《致员工信》中双关、借喻和对偶修辞的翻译分析。

(一)双关(Pun)

双关,是一种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的条件,或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叙说对象在特定语境中语义的多解性来营构一语有表里双层语义的修辞文本模式。由于文本的一语双关,文本语义的深层与表层之间有一定的“距离”,给接受者的接受留足了回味咀嚼的空间[8]30。《致员工信》中多次出现双关,也有同一双关词语反复出现,如“备胎”一词就出现了4次。如何翻译双关词语涉及到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对翻译方法的选用。

例1:

原文:为公司的生存打造“备胎”。

译文:…to developing back-up chips and technologies for the company's future survival.

原文:成为一直压在保密柜里面的备胎。

译文:…all these chips would be perfectly locked in the closet…

原文:所有我们曾经打造的备胎,一夜之间全部转“正”!

译文:…all the back-ups to which we devoted our lives will be activated!

原文:不会再有另一个十年来打造备胎然后再换胎了…

译文:…there will never be another ten years for us to implement another'Plan B'.

为了在无法获取美国技术的情况下持续为客户服务,华为公司在多年以前就开始了备用方案的研发。海思是研发备用方案的中坚力量,海思总裁何庭波诙谐地称之为“备胎”。备胎是一个被网络化的词语,原指车辆的备用轮胎,在网络语境中指感情中的备选人。该词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文化烙印,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译性。译者偏向于归化翻译,并且各处的译法不一。

译者将第一处备胎译为“back-up chips and technologies”,即备用的芯片和技术,完整地阐释了备胎在原文语境中的含义。译者选用此译法的原因之一是文章前面有“美国先进的芯片和技术将不可获得”的表述,此处把备胎解释为“备用的芯片和技术”可以使前后表述更统一,因果关系更明确,降低了读者理解的难度;

第二处“备胎”所处的语境是海思员工在研发备胎后无法使其面世,只能将其雪藏。此处的备胎侧重表达为压在保密柜里的物品,译文用“chips”代指备用芯片和技术,突出了备胎一词物品的含义;

第三处“备胎”所处的原文表述了备胎转“正”之意。为了与“正”相对比,译者选用“back-ups”,突出了一个“备”字,用词精妙;

在第四处,华为已经没有机会另起炉灶去打造其它的备胎,此处的“备胎”和“换胎”偏向于表示其它可替换的方案。译者将备胎一词准确理解为“备用计划”,使用地道的英语表达“Plan B”,结合了原句背景,同时巧妙避免了与前面译文的重复。

由此可见,虽然文中“备胎”一词的双关意义不变,但各处对于“备胎”的理解却有不同的侧重,全部译为同一版本会犯英语中重复表达的大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不能机械地将两种语言对应,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文本的意义与上下文相联系。只有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满足各种情境下的表达需要,才能切实做到翻译的“信”与“达”。

例2:

原文:所有我们曾经打造的备胎,一夜之间全部转“正”!

译文:…all the back-ups to which we devoted our lives will be activated!

“转正”是一个有源语文化特色的词汇,多指职位变化,在此处含义为芯片由备用状态转为启用状态。此处的“正”字被单独引出,着重体现了芯片方案由“备”到“正”的转变。何庭波通过使用双关,使该词达到了偏离效果。

(二)借喻(Metonymy)

所谓“借喻”是将本体与喻词一并省略了的譬喻修辞文本模式。这种譬喻是一种隐奥的形式,在接受时需接受者用心体会和解读[8]81。这种解读需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完成,也就是说,被比事物要在前后文里有所交代。

例1:

原文:多年前,还是云淡风轻的季节…

译文:Many years ago,while still on the easy track of development…

本句为文章首句,以时间顺序展开叙述。此时华为尚未受到贸易战的波及,并已开始备用方案的研发。何庭波借“云淡风轻的季节”来说明华为的发展相对自由、外部压力比较小的时期。在译入语文化中并没有“云淡风轻”这种借景喻情的说法,直译会造成目标语读者在理解上的困难,故在翻译时需结合文章具体背景。应用文体的写作目的一般比较明确,抒情的表达往往“意义大于形式”。为满足文本的实用性,翻译时应“脱虚向实”,还原词句的具体意义。译者将该句理解为“顺利的发展阶段”,使之与文章主题相契合,同时体现了应用文翻译时的目的原则。在不影响原文信息传递的前提下,脱离语言外壳的翻译将使信息表达更加准确明了。

例2:

原文:…缓冲区已经消失…

译文:…because the buffer zone has gone.

文中原句为“今后的路,不会再有另一个十年来打造备胎然后换胎了,缓冲区已经消失,每一个新产品一出生,将必须同步‘科技自立’的方案”。“缓冲区”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词汇,通常用于地理、军事和计算机等领域。由上下文可知,何庭波借“缓冲区”喻指华为在成为制裁对象前相对自由的发展时间和空间,华为正是在所谓的“缓冲区”中打造备胎的。译者将其直译为同样用于科技领域的“buffer zone”,保留了修辞效果,并未简化读者的思考步骤。考虑到该文本是一篇民间外译材料,译文应更加侧重于读者的阅读感受,增强传播效果。因此,“缓冲区”一词更适合于归化译法。通过联系上下文,可将“…because the buffer zone has gone”改为“…because we are exposed to the sanction”,可以将“美国制裁”和“科技自立”之间的因果关系表述得更为清楚,使读者易于理解。

(三)对偶(Pairing)

对偶,是语言活动中表达者有意以字数相等、句法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语言单位成双作对地排列在一起,通过齐整和谐的视听觉美感形式实现表情达意的最佳效果的修辞文本模式[9]。

例:

原文:滔天巨浪方显英雄本色,艰难困苦铸造诺亚方舟。

译文:History has taught us that Noah's Ark is prepared for the darkest time of mankind,and we believe that heroes are born in times of calamity,to bring peace and hope to the world.

在语篇结尾处使用对偶句能极大增强文本的审美性和表现力。此处对偶句中包含了借喻手法,将华为公司比作圣经典故中的“诺亚方舟”,借古喻今,引人深思。在英译中,译者并未使用工整的对仗形式,而是使用增译法,在首尾处增加了“History has taught us…”和“…to bring peace and hope to the world”,将华为经历的此次事件放到宏大的历史背景中,以时间顺序援古证今,并道出了喻体“诺亚方舟”和本体“华为公司”间的另一层相似性,即“诺亚方舟”和“华为公司”不仅仅需要在苦难中接受生存考验,它们还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诺亚方舟保存了人类和动物繁衍生息的希望,而华为公司则拥有开启智能时代的技术火种。何庭波在原文中写道:“华为立志,将数字世界带给每一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我们仍将如此”。在全球化的今天,和平与发展依旧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华为以技术服务于世界的精神顺应了时代潮流,具备强大的说服力和传播的正当性。此处的增译也是一处很好的价值观宣传。

结 语

本文从前景化理论视角下的语义偏离的角度探讨了《致员工信》中修辞的翻译。译者对多处语义偏离现象进行归化处理,选词精准灵活,增译恰到好处,但个别词语的译法依然值得探讨。修辞的翻译应服从于原文翻译的目的性,即在译入语世界进行最大化传播,因此,遵从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是译者考虑的首要因素。《致员工信》的译作准确地传达了华为公司的精神,是我国民间外译的一次有益实践,为今后我国的民间外译活动提供了宝贵经验。

猜你喜欢

备胎前景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我国旅游房地产开发前景的探讨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离岸央票:需求与前景
做一个无可替代的“备胎”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量子纠缠的来历及应用前景
某轻型卡车备胎支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