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网络道德教育创新研究

2021-02-13王海英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职业院校道德

王海英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创新人格既是有效推动创新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内核力量,也是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的必要前提。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斯蒂芬妮亚·贾尼尼曾在2020年12月首届世界慕课大会上表示,各国的团结协作才是当前教育创新唯一正确的应对方式。作为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培养的主阵地,高校思政课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而作为一种新时代完善道德人格重要实践形式的网络道德教育,它不仅有效扩展了思政课堂空间,充实了思政素材内容,还使得原有的思政教育理论更具时代性,教育教学体系也更加完善。

互联网+教育模式或者智慧化教学,作为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改变了学生管理服务、科研和师生互动等方式,还突破了传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指引新时代学生正确政治方向的主阵地。因此,当前职业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如果能在“乱象重生”中守住底线,就能实现自觉引领与超越。反之,则会通过低俗化、碎片化、娱乐化等方式,不断挑战学生的辨识力,影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辨识力和引领力,最终导致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和制度等多方面的不稳定。

一、职业院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分析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网络道德与各种新媒体的交织变得更广更深,它的海量信息正以一股势不可挡的浪潮而改变着全世界。职业院校的学生作为思想活跃和善于接受生鲜事物的典型代表,快速地改变着世界互联网的版图,成为新时代网民的主体力量。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网络信息内容的日趋鱼龙混杂,也客观上使得部分职业院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移,目标严重缺失。

作为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走向道德自觉的重要育人载体,高职院校通过互联网+教育模式,在使得新型价值观和目标为社会成员阐明文明定义要点,提供了作为一场持久革命想要实现的新时代道德进步标准的同时,也使得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受到挑战,难以满足当代职业院校大学生多样化和现代化学习需求。

二、职业院校网络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

道德素养不但决定了善恶底线与素质高低,还直接影响着社会个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判断。然而随着网络快速发展,国内外各种思潮正不断地冲击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他们在接受生鲜事物的同时,也不免受到新媒体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生活、学习、思想观念、价值选择、道德认知等各个方面。

(一)系统性不强

网络道德作为道德体系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有着自身独特的原则内容和教育方法。总体而言,当前国内的网络道德教育呈有序状态,但从教学效果来看,很多职业院校的显性教育效果系统性不强且只浮于表面,因而呈现出教学效果重叠、前后不一致、无法得到准确评估的现象。从持续性来看,由于对网络道德相关课程的设计和安排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因此,实践层面出现育人结构松散、目标不明确、体系不完善的局面。

(二)预见性较差

思政教育者的担当与责任感对于每位大学生的明天和国家的未来都有着直接的影响。面对中外思想文化交割产生的困惑,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往往快速反应,通过主题班会、网络公关等方式,及时地监督和处理了突发敏感的网络道德事件。但是,对于那些随着流量文化随时出现而产生的教育内容、庞杂的网络数据和网络行为,这些育人主体很难做到全局性把控,更无法准确地预见到社会上瞬息万变的网络舆情。再加上相关教育者不太注重网络道德知识的储备和创新,可预见性缺乏,导致网络育人的难度增大。

(三)针对性较弱

道德水平的高低自始至终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识。网络道德在新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衍生,加速了将网络道德教育引入大学生课堂的必要性和突破性,使得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网络道德理论教育以网络公共课的形式得以呈现,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时间上、范围上和内容上网络道德所触及的范围。但是,这些貌似全面的网络道德教育在面对具体的受教对象时,往往忽略了职业院校学生所处的特定文化环境,育人内容和形式也往往照搬社会和公民普遍的网络道德教育的经验,因而很难做到有针对性因材施教。

(四)目标性不足

把握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就是要发挥教师队伍的立德树人、价值引领和道德教化。然而,生活在社会转型期的零零后大学生,他们普遍家庭经济优越,也极易受到外来思想的干扰。然而,各高职院校教师在进行网络道德宣传和考核方式上,要么生搬硬套,要么只注重眼前利益,却忽略了时代变化带来的思想鸿沟和育人长远目标,因而很难让学生获得内心认同并内化成他们自己的思想和意识。

三、职业院校网络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参与者”和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主要群体,培养职业院校大学生的正确政治方向是整个民族意志的体现和思政教育价值之所在。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网络上充斥的各种诱惑,这些大学生极易迷失方向,因此,无论是在网络道德体系达成方面;还是在对网络信息真伪的主导功能方面,都与育人预期效果存在很大差距。

(一)网络道德体系没有达成共识

互联网背景下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不仅仅是由于技术本身而引起,而是受价值选择等多方影响。尽管各高职院校在管理机制、教育环境、师资力量等方面,对正确引导大学生构建良好的道德体系有着自身的优势,思想上也已经意识到了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但是在网络课程的管理和协同,课程的互补和衔接方面,都还未达到科学的构建水平。从内化大学生的道德结果来看,目前也没有能达到让大学生更好地接触和适应社会、自觉抵制社会不良现象,并最后内化成自己习惯的新型网络育人机制。

(二)主体身份不能适应新的变化

自由本身就是道德。只有拥有自由才能负责任。当然,这种自由并不是绝对和毫无约束的。随着网络交流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本应对国际视野的认知更加清晰,对自己的发展定位应该更加准确,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很多大学生在身份从客体到主体转变的同时,面对国际化发展带来的各种网络诱惑,对于那些法不责众、自我膨胀、为所欲为的行为变得冷漠、自私,并弱化自己的网络道德责任感,因而,他们在新时代网络道德认知中将面临着更多的未知困境。

(三)大学的德育主导功能不足

作为现实社会的缩影,网络世界可以清晰地投射出现实社会的变革和转型状态。然而网络上出现的各种分配不公、道德水平下降等现象以及各种道德失范行为的模糊处理结果,不仅纵容了此类行为的发生,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认识标准。而社会道德力量却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教责任全部推给了各职业院校,而作为德育主导功能的其他社会成员却并没有对此类现象及时引导和反思,这对于构建大学生健康的网络道德观是非常不利的。

四、职业院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改进对策

为了能培育出具有国际对话力、理解力和竞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各方主体应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中,加强大学、家庭和社会的多方参与,完善立体育人结构,注重学生自我修养的养成,为创新职业院校网络道德教育育人模式形成保障和支持合力。

(一)加快构建新型德育体系,完善立体育人结构

思政课德育价值导向主要表现为指引学生政治方向与引导学生价值取向。为此,高职院校应通过优先办好网络教育,创新思政课教学与实践教学,完善思想教育体系,优化立体育人结构,注重发展的平衡协调和可持续性。在话语体系上,应注意改变以往自上而下的、官方式的话语表达,通过喜闻乐见的评论体、段子体等方式,将道德规范不断改编,为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二)引导学生注重自我修养,实现道德选择

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从他律逐步完善到自律的转化过程,它的初衷和目标是通过学习回归,唤醒职业院校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使得他们在面对各种社会价值准则差异时能变得更为主动和自主。为此,应加强价值预设及过程控制,从学生情感认同、人格塑造等方面,注重自我教育,实现道德选择。

(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新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教育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要想创新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首先应根据他们自己的专业、年级、性别等搭建自主共享的思政学习“云平台” 新阵地,有侧重地开展线上思政治教育自主学习。其次,应因材施教,不断创新职业院校育人模式,并予以最优质的、最丰富的、最时兴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网络道德的动态发展。

(四)调动多方参与积极性,形成全社会保障支持合力

在发展新阶段,德育实践实际上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与社会及家庭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只有拨开网络中多元文化和各种思潮的异样声音,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成员之间紧密的三维互动环境,调动多方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改变职业院校学生的思维模式,完善教师立德树人能力,丰富网络德育教学方式,从而形成全社会保障支持合力,以助推网络道德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职业院校道德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