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推动路径

2021-02-13任凤琴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育人

王 阳 任凤琴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泰安 27101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1]5。思政课教学工作顺利开展要立足于时代大背景,落脚于社会大环境,向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牢记性质宗旨与践行初心使命的伟大实践要经验、要启示,向社会现实生活要资源、要素材,向社会各主体要助力、要力量,进而为“大思政课”创新变革提供现实支撑。准确把握“大思政课”之“大”,探索推动“大思政课”发展的可行性路径,是提升思政课的教育实效、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培养德才兼备接班人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以推动多主体协同育人为着力点,建设“思政课”大格局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现实困境,需要各主体、各部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协同营造积极健康的育人大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2]。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要在多主体、多部门的相互助力下,充分挖掘不同类型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产品,并将之“拧成一股教育合力绳”,全力拉动思政课教育成效的提升,进而促进思政课建设系统化、常态化、程序化,构建思政课大格局。

落实“大思政课”教育理念,要以推动多主体协同育人为着力点,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协同各学科的教育工作者、聚合全社会的力量,切实发挥教育系统的整体育人功能,共同建设思政课大格局。首先,切实发挥好党、政、团、学等部门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的育人功效。党委要贯彻落实好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规划好、部署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使各部门育人工作的开展有“主心骨”可依;学校教务处和科研部门要在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保证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统一;后勤部、校医院、保卫科等部门要对学生的食宿和安全负责,为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身体健康保障;学生会和社团部门则要为大学生提供发掘个人能力和兴趣的最好平台,使学生能够通过“三下乡”、志愿者服务、主题演讲等活动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其次,将党政干部、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教师的育人功效落到实处。党政干部要在党委的领导下,充当好“领头羊”角色,贯彻落实好党委的各项方针政策和重要指示精神,并将之与各部门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塑魂和育人工作;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始终遵守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观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基础知识和教学业务能力,秉持“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从学生认知实际和行为发展情况出发,积极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探求适合学生学习的教育教学方式,在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思政课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格素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春雨润物式地影响学生向好发展;辅导员教师要认真做好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将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学规律应用于教学管理过程中,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作用。总之,思政课建设要在各个部门、各个主体合力育人的作用下,优化其工作机制、增强其工作力量,构建“大思政”的新格局、新生态,为助力“中国梦”的实现夯实思想基础。

二、以构建“家校社”联动机制为基点,筑牢“思政课”大阵地

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力量的有机统一。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3]。学校作为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场所,以社会发展要求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凭借其教育时间和空间的集中性特点,对学生的影响和教导更加连贯高效。家庭教育是学生的基础性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4],家庭环境作为人的思想品德发展过程中的第一道门槛,对学生的影响深远而持久。社会教育是学校和家庭的补充性教育和继续性教育,良好的社会教育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化、知识传承、能力培养,其教育影响面更为广泛、教育力度更为深刻。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开展应充分把握家庭和社会的育人力量,始终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并借助大数据、新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思维方式、改进教育方式、丰富教育内容,打造“思政课”精品课程,推进“AI+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切实提升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

落实“大思政课”教育理念,要以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联动机制为基点,筑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阵地。“建立健全高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教育网络,实现‘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格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5]首先,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是人民的事业,仅仅依靠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远远不够,而要依赖于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落实,充分挖掘当代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并将之作为重要教育内容和教育资源,发挥其典型教育和激励教育的重要作用。其次,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积极探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发展的着力点:一方面,建立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机制,学校可以针对学生所存在的家庭教育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以及成长发展问题等,及时主动与家长沟通交流,快速找准病因、协商应对之策;另一方面,学校应积极引导家长时刻关注学校教育,并利用校园网开设“家长咨询热线”“家校合作加油站”等栏目,举办系列讲座和经验会以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从而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夯实基础。再次,坚持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方向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在教育合力网的作用下,使家校社教育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家庭要立足于养成教育,落实好自身的基础性作用;学校教育要发挥好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不断丰富和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社会教育要着眼于社区教育和环境优化,营造积极健康的教育氛围,同时,要借助网络空间为思政课教学拓展空间,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全方位教育联动机制,为思政课教学常态化、科学化、制度化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三、以促进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为目标,开拓“思政课”大视野

思政课作为学校的公共必修课程,肩负着引导个体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向好发展的重要任务,其课程的贯彻落实需要有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更为敏捷的思维作为支撑,应与仅仅聚焦于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教育课程和学生自主选择的选修课程相区别。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十分广泛,不仅涵盖历史性事件的分析总结,而且包括当下实践的路径分析,并且囊括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6]。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开展要秉持理论联系实践,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原则,将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活教材”,在丰富思政课教育内容和教育资源的过程中,打好“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组合拳,助力思政课建设既守正又创新。

落实“大思政课”教育理念,要以推动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为导向,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拓“思政课”大视野。其一,思政课建设的守正创新要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优良传统和历史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对思政课建设都作出过重要部署”[1]2。具体而言:1949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在教师和青年中进行政治与思想工作;1978年,学校思政课建设进入改革发展的新阶段;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等等。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决策部署及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为国家发展输送人才的基础性工作;思政课的发展创新必须始终遵循中国实际和中国国情,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二,思政课建设的守正创新要胸怀世界百年变局和国家发展大局,将思政课上升到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提升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度,将中国故事、中国精神讲清楚、讲透彻,引导学生胸怀国家、放眼世界,通过生动且具体的纵横比较,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和世界,将思政课塑造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大课”和各方协同发展的“社会大课”。其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7]。思政课要与时俱进,在创新上下先手棋,讲授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解答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和世界,同时,积极探索并用好先进网络技术打造的多媒体教育、翻转课堂、智慧课堂等,在改革创新中要活力、要进步,推进思政课建设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四、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向,树立“思政课”大目标

教育是国家建设的重要部分,培育人才是治国理政的重要任务,而思政课在树立德业、发展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不可替代。党和国家十分关心和重视思政课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多次讲话中、座谈会上就思政课创新和发展问题做出重要指示批示。从广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也是科学文化教育,但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文化教育,它不仅是传播基础理论知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课程;更是引导学生坚定政治理想、政治信念,养成良好道德情操,增强爱国主义热情的关键课程,更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政治关口。立德树人作为思政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明确了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和原则,指明了人才培养的任务和方向,为思政课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南。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牢牢把握思政课与立德树人之间的内在关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开展思政课教学工作,精心引导和栽培青年学生,全过程全方位地提升思政课涵德化人的有效性。

落实“大思政课”教育理念,要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坚持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导向,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大目标。其一,“教师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身上共同体现的专业素养和教师伦理道德蕴含着立德树人鲜明的德育主张”[8]。教师要充分发挥其模范作用,将立德树人重要理念内化于心,将自身的人格素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引导学生在理论知识熏陶和教师人格魅力影响的双重作用下,锤炼意志、锻炼品格,朝着求真崇善爱美的道路昂首前进。其二,将“大德、公德、私德”融入思政课的每一门课、每一堂课,融入立德树人工作的全过程全方位。在明大德方面,引导青年学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思想,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把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作为人生的最高道德理想和价值追求;在守公德方面,借助疫情期间,医护人员、警察、军人奔赴抗疫前线,学生志愿服务社区工作的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仁爱之心,引导学生认识公德、遵守公德,坚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用实际行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德性精神贯彻落实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严私德方面,引导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和考场纪律,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在生活中以诚待人、以信对人,以理服人、以善报人。其三,思政课教学应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网络技术手段,充分利用超星、学习通、尔雅、学习强国APP等媒体资源,切实把握MOOC教学、翻转课堂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教学方式,通过视频、音频等文化传播方式将思想政治基础知识和立德树人理念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微空间中,在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营造立德、育人的良好氛围,促进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提升。

五、以培育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任务,展现“思政课”大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在新时代境遇下,思政课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也面对着艰巨的挑战,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使命任务,在此基础上,培育新人必须要坚定更为牢固的信念和信心,树立更为明确的价值导向和实践目标。“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教师承担着对学生传播知识、塑造灵魂的重要任务,其使命责任的贯彻落实离不开自身综合素养和人格魅力的支撑。思政课教师要以“六个要”为行为标杆,严格按照“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开展思政课教学工作,让思政课教学有“情感”、有“温度”。同时,思政课要立足于改革创新的发展活力,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建立健全教学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在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成为引导学生培养良好品格、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见识、培育爱国情感、增强整体素质的育人阵地。

落实“大思政课”教育理念,要以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任务,引导学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展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大作为。其一,坚定理想信念,培育“有理想”的时代新人。思政课要在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加强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和理性认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深刻理解政治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用辩证的思维方式看待世界和改造世界。其二,求真务实,培育“有本领”的时代新人。思政课要讲好“四史”,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的基础上,深刻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增强辨别历史真伪的能力,增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察世界的本领,同时,增强学生将自身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升华理论认知。其三,恪尽职守,培育“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思政课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英雄故事和感人事迹,引导学生增强忧患意识,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心系国家和人民,将个人发展融入民族复兴的大业中,为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其四,崇德扬善,培育“有道德”的时代新人。思政课要培养学生的爱人之心和社会公德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将道德观念与务实精神统一于思想和行动中。思政课要讲好党的理论知识,积极宣扬中国精神、演绎中国速度、传承中国智慧、创新中国方案,为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有道德”的接班人。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时代境遇下,我们要直面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深刻挖掘思政课的育人资源,切实提升思政课的育人功效,将“思政课”的格局、阵地、视野、目标和作为变“大”,引导青年学生上好思政课、学好思政课、用好思政课,为国家和社会贡献青春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彰显自我价值。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育人
新媒体视域下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路径探析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疫情之下线上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