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路径琐谈
2021-02-13于虹
于 虹
(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英语部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跨文化传播学鼻祖爱德华·霍尔说过“文化即传播,传播即文化”。跨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契机和基础,跨文化传播更是国家间交流的有效方式。[1]2013年8月,习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时指出,在世界形势发展不断变化的今天,我们要下大力气去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做好对外文化宣传工作,提出了国家增强“文化软实力”发展目标的决心。文化的发展有赖于世界各种文化间的融合和渗透,而我们的软实力要想得到不同社会、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民族的认可就需要走进这个文化融合的大家庭[2]。而翻译正是迈入这种融合和渗透的加速器,需要翻译工作者将不同语言文字之间的障碍减少甚至消除,帮助不同文化互相交流互相促进,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多种文化共生,共存共荣的多彩世界。
一、注重打造语言—翻译的重要媒介
在跨文化交流中,把英语当成一种载体来交流信息,传播文化[3]。近年来,日本、韩国等国家凭借本国翻译人员超强的实力,其语言文化产品国际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再加上良好的营销方式,为他们开辟了众多海外市场。而中国的电影,舞台剧,时装秀和书籍等多种文化载体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也让外国人对中国的认识更加感性,更加立体,但关键作品往往不得精髓。有人认为中译外是外国人的事,整个世界译坛也是以把外语译成母语为主流。如果我们一味地偏向把英语译成母语,而不注重把母语译成英语,那么主宰世界文化格局的仍是英美文化。更重要的是,即使英美译者的翻译语言流畅,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文原著的精髓内涵也往往无法表达。所以,我们要把英语当成一种重要载体来交流信息,传播文化,要想把自己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我们就必须靠自己来翻译介绍。汪榕培教授认为“把中国传统文化以准确真实的本来面貌推向世界,这一任务理所当然地落到中国译者的身上。”[4]
二、注重打造“精品工程”,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009年,我国的儒家经典《五经》被译成九种语言,在世界广泛传播并掀起了学汉语的新高潮。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的艾超世博士就曾说:从出版业看高质量的中国文化作品是博物馆和汉学家迫切需要的,目前普通的中国文化方面的著作也是各国孔子学院及开设汉语课所急需的。因此有必要精心策划,以重点作品为传播中心翻译推广。可以选定一些拳头产品并以其为核心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开发、推广的力度,以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资源。尤其在“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变法图强”“和睦协调”等文化思想方面,要加强翻译水平的建设,促进翻译作品质量的提高并且保证译作符合读者的要求。而且,在专业公司出版的基础上,坚持在主流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和推广。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不但是一个国家形象的代表,也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软实力的直接反映。中国文化的内涵浓厚绵长,其国际影响力的传播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所以文化翻译的工作任重道远。
三、注重培养中译外高端人才
人们常以为懂外语的人就能从事翻译工作,实则不然。传译过程如何有效研究中国文化自身,也是传播和发扬中国文化的重要问题,来根除“误译”或“过译”等现象。所以我们在宣传中一定要注意如何准确贴切地把中国核心的思想价值观表述出来,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避免引起别人的猜疑。这就需要译者不但紧跟时代步伐,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发展意识,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融合,努力成为优秀的文化翻译人才,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5]
想要使中国文化顺利地“走出去”,走向国际化,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既要保留有中国特色的土生土长的内容,也要准确地向西方读者传达中国的社会进步和开放包容的思想。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来看,翻译的过程实际等同于译者在译入语以及原著文本的“二维环境”中的选择和适应的过程,也是译者自身在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的融合过程。正如著名翻译理论家Eugene.A.Nida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中所言:“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对文字和成语的影响是如此普遍,以至于如果我们不熟悉语言文化背景的话,没有人能够很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6]即译者需要为了达到最好的生态适应效果做出最大的努力。首先,译者需要用译入语的思维去思考和审视,在保证“信”的基础上,用译入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去解读、润色原文,以期达到最佳的生态平衡状态。其次,由于文化差异、历史背景、发展历程等诸多方面复杂的原因,西方读者短时期无法了解中国文化,甚至有时产生误解,发生“误读”现象,那么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发挥主体适应性,在译文中为目标读者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材料,使文化的传递更为贴切易懂,营造译入语生态环境氛围,帮助读者消解迷惑和误解。
结语
如果说,今天,中华民族的崛起在经济上逐步实现了,那么,中华民族的综合国力的崛起,必须利用“文化软实力”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来塑造大国形象,宣传阐释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业已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新力的重要源泉。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们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形势下振奋民族精神,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探索自己的文化翻译发展道路。只有跨过翻译这座坎儿,崛起的中国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深厚的中国文化才可能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