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方言副词“倒”
2021-02-13翁培
翁 培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四川成都 611756)
共同语的副词“倒”主要用作语气副词,用来表达“反预期”的意义。包头方言的副词“倒”除了语气副词的用法外,还用作时间副词和关联副词。包头方言属于晋语大包片,包头地处晋语区东北部边缘,与山西等地较为典型的晋语有一定的差异。本文拟讨论包头方言副词“倒”有别于共同语的多种用法,基于已有研究,从历时演变和共时关联做出分析,以期丰富内蒙古晋语的研究。
一、语气副词“倒”
(一)用于表处置意义的句子。这里的处置指意义层面的处置。一般而言,表示某人想要处置某事,说话人持相反意见。如:
1)甲:骨头扔了哇。
乙:嫑不要扔了,小狗子倒吃了它了。
2)甲:衣裳我洗衣哇。
乙:你歇休息的哇,我一会倒洗了。
或对方不知如何处置,说话人给出一种处置办法。如:
3)甲:剩饭咋呀?怎么办?
乙:倒把它倒了。
4)甲:地里咋办呀?
乙:都倒洒了农药了。
(二)用于表否定意义的肯定形式中。如:
5)甲:你帮我跑趟工地哇。
乙:倒闲得我!没闲工夫
6)甲:我真的没作弊。
乙:我倒能信来你!我不相信你
(三)用于强调或加强语气。
(1)位于前一分句,强调数量多或程度深。如:
7)包里头倒有多少钱了?把你紧张的。
8)天气倒有多么热了?别吃那么多雪糕。
9)倒有多么熬累了?一回来就躺在那动也不动。
以上“倒”虽用在疑问句,但并不表达询问,“倒”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表达的是“反对”或“讥笑”的意味。
2.用于反诘句。“倒”可以理解为“难道”,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如:
10)我不敢往下跳,你倒敢了?
11)游泳我是不行,你倒行了?
3.“倒X呀”构式,加强了说话人的不屑和嘲讽。如:
12)甲:我想考武汉大学。
乙:就你?倒清华呀。
13)甲:我想吃西瓜。
乙:还吃西瓜!倒冬瓜呀。
例12)对方表明愿望,说话人进行语义延伸,由武汉大学延伸到录取分数更高的清华大学,表达的是“你考不上武汉大学”;例13)由“西”先延伸到反义词“东”,再到同音字“冬”,再延伸到“冬瓜”,表达的是“现在没有西瓜让你吃”。这种构式表达看似精简,但实际理解起来较为复杂,对方的话语内容并没有错,而是说话人不认同该话语,于是在原有话语的语义基础上进行延伸,用“倒X呀”表达不屑的意义,这是说话人用一种较为复杂推理来表达自己的不认同。
二、时间副词“倒”
包头方言时间副词“倒”和共同语时间副词“已经”或“就”的某些用法相似,后接谓语成分或数量成分。
(一)“倒”前或后有表示时间的成分,强调句子所说的事情、情况在某个行为动作之前,或在某个特定的时间之前,或在说话之前,就成为事实了。“倒”是“不定时间副词”[4](P25),“倒”前或后的时间成分可以是过去,可以是现在,也可以是将来。如:
14)他十六岁倒参加革命了。
15)现在倒1点了,还不做饭?
16)等你三年后毕业,妈倒五十岁了。
例14)表示过去已经实现;例15)表示现在或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例16)所说的事情、情况在将来某个特定时间之前实现。
(二)“一X倒Y”格式表示前后事情紧接着发生。包头方言的“一X倒Y”类似于共同语的“一X就Y”格式。王弘宇分析了“一X就Y”格式中两项之间的语义关系,指出紧随关系是第一性的,是最基本的语义关系[2](P136)。王光全认为“一X就Y”可以表达“紧随关系、规律性、易成性”三种意义[3](P17)。刘守军补充了“非凡性、量多义、长时义”三种意义[4](P107)。与“就”相比,包头方言“倒”所在小句有时要在句尾加上“了”,且在这一格式中的使用情况没有“就”那么灵活。
“倒”在关联表示规律性的结果小句时,用法受限。而如果我们换成“这种植物一到35度就不长了”,用包头方言就可以说“这种植物一到38度倒不长了”;“一到下雪天鸟就不来了”,用包头方言可以说“一到下雪天鸟倒不来了”。由此,当表示“规律性”意义的句子Y部分为否定形式时,“倒”的使用更为灵活。
(三)单独用来进行反问。如:
17)甲:妈,我写完作业了。 乙:倒?
用“倒”进行反问回答,读音由去声[tau52]转变为阳平[tau44]。既包含“比预期时间早做完了某事”,还包含出乎意料的语气。
三、关联副词“倒”
包头方言的“倒”可用于结果小句中,表示在某种条件或原因下,某种结果得以完成,类似于共同语的“就”。邢福义指出,以“因果聚合”的共同点为根基,根据关系标志所构成的不同句式,因果类复句可以分为因果句、推断句、假设句、条件句、目的句等等[5](P40)。包头方言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因果句。“倒”一般单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理解时需要靠语义内容的补充。如:
18)学校离得也不远,倒嫑骑车了。
19)咱俩关系这么好,倒嫑客气了。
例18)在理解时要作“(因为)学校离得不远,(所以)就别骑车了”,例19)同样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否定句中,如果前一小句无表原因的标记,“倒”关联的结果会产生歧义。如:
20)小李来了,小王倒不来了。
例20)“小李不来”隐含了因果义、条件义和虚拟义,可以理解为“因为小李来了,所以小王不来”,“小李来的话,小王就不来了”和“假如小李来了,那么小王就不来了”。
(二)推断句。推断句即以事实为根据推断事物间的联系。“既然……就……”形式可以用“倒”替换“就”。如:
21)既然你们能解决,我们倒不插手了。
22)既然你们个个拉的张脸摆脸色,我们倒回圪回去了。
(三)假设句。假设句即以假设为根据推断某种结果。“要是……就……”形式可以用“倒”替换“就”。如:
23)要是下雨,倒嫑去了。
24)要是父母和娃娃孩子都能相互理解,倒不用吵架了。
(四)条件句。条件句即以条件为根据来推断某种结果,“只要……就……”形式可以用“倒”替换“就”。如:
25)只要钱管够,看病倒不成问题了。
26)咱们只要努力了,倒甭别想那么多了。
四、副词“倒”的演化
(一)结构形式。包头方言的语气副词“倒”虽然可用来表示处置意义,表达否定意义,但是它们的共性都包含了“与预期相反”义。如表示处置意义的“倒”:
27)甲:骨头扔了哇。
乙:不要扔了,小狗子倒吃了它了。
前一小句有否定词“不要”,说明说话人不赞同这一处理方式,但就算把前一小句去掉,只剩“小狗子倒吃了它了”,依然蕴含“不要扔了”的“反预期”意义。
表“与预期相反”义的语气副词“倒”来源于动词“倒”的“颠倒”义。“颠倒”义早在先秦时就已出现。如:
28)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诗经·东方未明》)
29)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楚辞·怀沙》)
以上的“倒”作为及物动词,后面可直接接宾语,在句子中可独立作谓语。李宗江考证,后代汉语中,“倒”开始与其他动词连用,表示方式和状态,但还是有明显的“颠倒”义[6](P36)。如:
30)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史记》卷六五)(引自李宗江,2005)
31)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孟子·公孙丑上》)
“倒”主要表达与后面动词的方式或状态“相反”,“倒”的动作性开始减弱,从谓语位置进入状语位置,使得其容易被理解为动词的修饰成分。即“倒+V”由“连动结构”重新分析为了“状中结构”。
李宗江指出“倒”获得“与预期相反”的副词意义是通过隐喻机制实现的,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而进一步表转折语气,则在唐宋元时期大量产生[6](P37)。如:
32)拭泪空中摇锡杖,鬼神当即倒如麻。(《敦煌变文选》)
33)倘或纰缪,倒大羞惭。(《西厢杂记·崔莺莺夜听琴杂剧》)
“倒”后跟介词或形容词,这些词既不表达具体动作也不表达具体的方向,这时,“倒”显然完全演变为了表转折语气的副词。
综上,“倒”发生语法化的句法位置是连动结构的前一个动词,语义基础是“倒”的“颠倒”义。
(二)语法化和主观化。虚化研究是一种历时研究,但是跟共时研究有密切关系。虚化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弄清词义演变的机制,而非虚化的阶段或途径,也就是说在日常语言使用中是如何引发词义虚化的[7](P45)。
包头方言语气副词“倒”可以用来表示“强调”或“加强语气”,这是一种非常主观的言语行为。沈家煊在探讨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中提到了Traugott的观点,她从历时的角度来看待语法化和主观化,认为主观化是一种语义-语用的演变,即“意义变得越来越依赖于说话人对命题内容的主观信念和态度”,并指出局部的上下文在引发这种变化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强调说话人的语用推理过程[8](P271)。
“倒”的主观化路径为由表达“反预期”的语义到“逆反”语气。我们从历时角度观察“倒”的使用背景,使用“倒”的话语中,总是包含一个预设,即需要听话人由话语推断出附加信息。如:
34)只见夏老爹来了,我说他去了,他还躲在厢房里又不去。直等拿酒来吃了才去。倒惹的打我这一顿,你说我不造化低!(《金瓶梅·第三十五回》)
35)八戒听说个饭字,便就接了,捎在包袱之间。行者道:“兄弟,行李见今沉重,且倒有气力挑米?”(《西游记·第五十四回》)
例34)句子的预设为“如果他早出去吃饭,我就不会挨打”。例35)预设为“行李已经很重了,应该挑不动这么多米了”。
由上,若出现与说话人预设不一致或相反的情况,就可能在句中使用“倒”,以表明主观上的某种情感——逆反语气。如上文所示例句:
36)倒有多么热了?不要吃那么多雪糕。
37)我不敢往下跳,你倒敢了?
38)甲:我想考武汉大学。
乙:就你?倒清华呀。
例36)以问句的形式出现在句首位置。就说话人视角来看,他以自己的感知出发,认为“天气没那么热”,就说话人情感来看,他对“吃那么多雪糕”持否定态度;就说话人认识来看,“多么”属于“认识情态”范畴,是表程度的主观认识。因此说话人对命题的否定态度这一语义被凸显,表“逆反”的语气便会加强。
例37)“倒”是虚化机制中语境吸收机制的体现,“倒”表示“预期相反”义被固化,加上用于反诘句,产生了“难道”的句式义,表达的依然是说话人持有的否定态度。
例38)局部上下文语境起着关键作用,是虚化机制中推理机制的体现,与吸收机制不同的是,推理更侧重吸收广义的语境义,即听话人要基于“倒”的语义,根据现有语境,通过类推或推导,进而判断出说话人对于这一事件的主观态度。我们在上文就此例已进行过分析,此不赘述。
(三)推理机制。“倒”发展为时间副词,推理机制的作用显著。推理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通过类推或推导,使得一些词语的隐含义逐渐明化,伴随义逐步独立化,联想义渐趋固定化。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这种后起的意义可能与原有的意义共同并存[9](P9)。
如前所述,语气副词“倒”的最基本用法是表达“反预期”义。反预期往往和交际相关,表现为受话人或说话人原先假设的事实或情理是一种情况,但实际并非如此。“预期”和“实际”可以看作是比较项。如:
39)本想留点生日蛋糕给我妈吃,结果我弟倒吃了。
例39)存在比较项“本想留点生日蛋糕给我妈吃”,所以我们很容易把“倒”理解为“反倒”、“反而”。
但如果隐含了比较项,我们再把这句放在交际中考察:
40)甲:蛋糕呢?
乙:我弟倒吃了。
例40)如果甲、乙双方都明白话语预设是“留点生日蛋糕给我妈吃”,那么“倒”还是“反倒”或“反而”的意思,但如果甲不清楚话语预设,那么“倒”就可以理解为“已经”,这时,“倒”就有了时间副词的用法。
交际中,上下文语境让“倒”处于语气副词和时间副词之间。而在语境中,随着“倒”所在后一小句的发展,“倒”逐渐吸收了表达时间的意义,在推理机制下,通过类推或推导,“倒”表达“时间”这一隐含义就会逐渐明化。如:
41)我弟倒吃了,你不用给他留蛋糕了。
例41)中比较项彻底脱落,在推理机制的作用下,“倒”就成为了时间副词,只能被理解为“已经”。
“倒”发展为时间副词,一方面吸收了语境意义,表示在说话前已完成某事,另一方面,“倒”继续在类推和语用推理的作用下,由过去完成体、现在完成体发展到将来完成体,它们之间的参照关系没有改变,只是把这种参照关系由一种时制类推到另一种时制,时间指称的范围得到了扩展,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抽象化或普遍化[10](P110)。至此,“倒”的时间副词意义发展成熟。如:
42)老师倒来呀,快点收拾卫生。老师就要到了,快点收拾卫生。
“倒”在表示过去完成和现在完成时,和“了”共现,表示将来完成时,和“呀”共现。
综上,包头方言“倒”从语气副词发展为时间副词,推理机制的作用是最显著的。
(四)隐喻机制。隐喻就是从一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投射,是一种用具体概念解释抽象概念的认知方式[7](P41)。包头方言“倒”的关联副词的用法是行域到知域的投射。
沈家煊在概括说明各种类型的复句所表达的语义关系时,将复句分为了三个不同的概念域,即行域、知域和言域。“行”指行为、行状,“知”指知识、认识,“言”指言语、言说[11](P195)。
包头方言“倒”的基本用法是语气副词,其关联副词的用法是在语气副词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张谊生在副词分类时指出,纯粹的关联副词是不存在的,关联副词并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限制性副词的小类与其他副词小类并列,关联副词是从句法功能、逻辑功能、篇章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一种特殊的副词小类,几乎每一个关联副词都是一个兼属其他小类甚至大类的兼类副词[12](P19)。
语气副词“倒”主要表达“与预期相反”的事实,而不是说话人的推理、认知,这就属于行域。如:
43)衣裳你放的那儿哇,一阵儿妈倒洗了。衣服你放那儿吧,妈过会儿就洗。
例43)“倒”连接的是说话人即将要完成的行为,属于行域。而“倒”用作关联副词,主要属于知域的用法。知域建立在说话人的认知、推理行为上。如上文第三章叙述,“倒”作关联副词,主要用于因果句、推断句、假设句和条件句中,这些复句都存在一定的事理逻辑关系,需要基于认知去推断。“倒”用作关联副词,引申途径便是从行域到知域。如上述所示例句:
例18)“学校离得也不远,倒嫑骑车了”,基于一般判断,只有离得远才需要交通工具,学校离得不远,就不需要骑车了;例22)“既然你们个个拉着张脸,我们倒回圪了”,基于日常认知,和颜悦色才说明欢迎他人的造访,摆脸色说明不欢迎,那么就应该“打道回府”了。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投射不是绝对的,行域和知域有时是可以交叉的。如:
44)a要是父母和娃娃孩子都能相互理解,也就不吵架了。 [行域]
44)b要是父母和娃娃都能相互理解,倒不用吵架了。
[行域/知域]
44)c要是父母和娃娃不吵架,那就是双方都能相互理解。[知域]
例44)a纯粹是顺应事理的言说,“相互理解”后双方“不吵架”,属于行域;例44)c纯粹是根据知识的判断,“不吵架”可能是由于“相互理解”,但也不排除别的原因,属于知域;例44)b是推断,属于知域,但这种推断是顺应事理的,又属于行域,因此兼属两个域。
五、结语和余论
汉语方言十分复杂,方言本身的语法化现象,对于研究共同语的语法化具有启示作用[13](P5)。以上,我们描写了包头方言“倒”作为语气副词、时间副词和关联副词的几种用法,并从结构形式、表达方式、认知心理的角度讨论了“倒”的演化以及其各个用法的内在关联。语气副词“倒”由实词在连动结构中经过重新分析虚化而来,在隐喻机制下表达“与预期相反”的语义;语气副词“倒”的语法化过程中也伴随着语义-语用的演变,用于强调或加强语气时带有明显的主观化倾向。“倒”在推理机制的作用下,由语气副词逐渐发展为成熟的时间副词。从句法功能、逻辑功能、篇章功能来看,关联副词“倒”是在语气副词“倒”的基础上派生而来的,是隐喻机制下由行域到知域的投射。
邢向东考察了晋语中的“还”、“是”、“得来”等句中虚词的语气词化问题[17](P206),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发现包头方言的语气副词“倒”也有了进一步虚化的趋势。“倒”有时可置于句末,相当于语气词“吧”,但语气要略强于“吧”。如:
45)甲:妈,我不想吃了。
乙:就剩小半碗了,吃了倒!吃了吧。
功能的扩展与否,是检验句中的虚词是否向句末语气词演化的首要标准[14](P206)。包头方言句中的“倒”读[tau52],充当状语,而句末的“倒”已经促化,读[tauʔ0],相当于“吧”。“倒”功能和语音形式都发生了改变。
“句子后部的隐含”是句中虚词语气词话的重要途径之一,即我们可以通过句末语气词,补出句中省略的成分[17](P207)。如:
46)甲:妈,我不想吃了。
乙:就剩小半碗了,吃了倒!(不吃就浪费了。)
47)甲:剩饭咋办呀?
乙:倒[tau52]了倒[tauʔ0]。(不倒也没人吃。)
以上这些均反映出句末“倒”与句中副词“倒”正在分离,逐渐虚化为句末的语气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