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史育人的机制构建及实现路径探析
2021-02-13孟昭阳
◎孟昭阳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三门峡472000)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无产阶级政党。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光荣历史。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党史教育正当其时。2020 年10 月29 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为了进一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增强我国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就要“尽量将理论教育发展成为一种常态,形成完整的制度,强化党和中国的发展历程史教育”。这其中党史教育是“四史教育”的首要任务。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从而深切地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制度的优越性和理论的创新性。因此,要让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真正成为党史教育的领头羊,让思政课成为这一教育的主要途径,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主力军作用,对于加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守正弘道:让主阵地成为党史教育重要保障
马克思主义学院不仅要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要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责任。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筑牢党史教育机制体制建设根基,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价值导向,充分发挥学科示范作用,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要实施科学管理,提高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内涵以及办院水准。要让党委宣传部门充分参与其中,彰显其在政治方面的优势,要让政府教育部门充分展现其组织优势,实现高校、院部和科研机关的优势互补,开创相互促进的格局。
(一)以国家政策为依据,建立党史育人长效机制
针对党的历史教育,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对新时代高校党史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和指导,对高校党史教育工作具有深远影响。《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在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对当前的党史教育进行提升和改进,增加党史教育的工作力度,扎扎实实对大学生进行党的历史的理论与实践教育。在党史育人工作中,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进行大力宣传,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抓好顶层设计,努力为党史教育保驾护航。要将党史教育设置为选修甚至是必修课程,将此项教育常态化,让它融入课程、进入课堂、刻入学生的大脑;要积极组织与党史有关的教研活动,打造师生共同学党史的环境;高校要积极加大对党史育人有关学术研究经费支持力度,提供相应的制度支撑,要完善相应的教学成果评估制度并依据所得到的反馈结果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优化,努力推动党史教育不断向前。另外,马克思主义学院还要科学认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定位,通过挖掘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整合各方育人力量,努力形成思政育人工作合力。在履行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引领和优秀品质塑造的育人职责的同时,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将思政育人渗透到知识传播、行政管理、生活服务等工作中。努力形成“人人思政、思政人人”的工作局面。
(二)加强党史教育理论研究,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地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是在不同时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对此,习总书记曾提出:“要进一步深入对党史的研究,全方位推动这一工作在不同领域的发展,继续彰显党史育人的重大价值。”在庆祝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弥足珍贵。因此,我们要学习中国共产党人“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完成救国大业;改天换地: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兴国大业;翻天覆地: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进富国大业;惊天动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并将在21 世纪中叶实现强国大业”的精神风貌,学习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创造的辉煌历史。要实现这一目标,马克思主义学院就要对高校党史育人的方方面面进行科学归纳和深入研究。特别是对党史育人的发展规律进行探究,以党史教育的理论创新贯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党史教育学科建设。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和学术方向,加强党史育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要积极鼓励相关学科的教师进行党史问题的相关科学研究,重点将党的历史中的重大问题、重要节点、重点人物研究纳入学校党史教育学科建设中,设立专门的研究专题,鼓励教师将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科学转化,明确党史教育相关人才培养和选拔力度,加强党史育人理论研究的同时,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为理论研究高地。
(三)以党和国家重要纪念日为契机,加强党史宣传教育
对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而言,可以依托党和国家的重大纪念日等基础教育资源,积极开发与之相关的党史教育实践课程,确保此类课程更具吸引力,努力推动高校学生积极学习、深入消化党的历史上那些值得发扬的优良作风和优良传统。通过对于党史上重要人物的纪念日和缅怀日的推广,可以熏陶大学生的思想感情,从而更加深刻认识重要历史关头所做选择的必然性,比如,中国共产党的一党执政的必然性,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等均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角度分析,应当充分利用党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等来开展纪念活动,通过多元化的形式传播党史,进行党史教育。比如,开展座谈会,举办会展,组织知识竞赛等,让高校学生了解革命先烈的生平事迹,透过他们的言行去体会其高尚的品德,发自内心地去崇敬他们,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坚定的信仰,将他们培育为有能力、有责任感的新的接班人。
(四)以党史教育实践基地为载体,构建党史教育实践体系
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充分利用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重大事件和战斗的遗址遗迹等党史教育基地,对同学们进行党的光荣历史教育。这些实践基地非常好地体现了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是我党始终坚持的重要思想,也是精神体系的主要支柱。依托上述基地的教育塑造功能,其生动化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会对大学生党史教育产生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效果。马克思主义学院要主动与当地实践教育基地保持经常化的联系,充分挖掘党史教育资源,着重挖掘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等,通过夏令营、红色旅游等形式,增强党史育人的针对性和感召力。
二、打造金课:让主渠道教育作用更加突出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党史育人的主渠道。对此,党和国家就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各级各类学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出台一系列重要文件。201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高校要强调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调发挥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一)注重发挥团队力量,构建集体备课制度
课堂教学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要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就要做到:一是加强思政课教学研究。立足新时代,我们要用新思政观来指导思政教学变革。让其教师实现“教研结合式发展”,通过教、研并行的方式进行发展,给思政课教师争取到更多的时间来完成教学研究和变革,让他们可通过实践来开展教学方法的革新,能够让他们更加顺利地将教研成果转变为教学手段,用教研来引导教学,在进行教研的时候,必须要稳定思政“金课”教学的根基。二是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就是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把课程作为专业发展的地基和基础,从德育的维度来关照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充分发挥各级各类课程当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学生的品德教育、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和文化内涵。因此,注重加强对各学科“课程思政”进行探索,就成为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本质体现。三是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互联网+”时代,要更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思政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运用情境教学、探究教学、研讨教学和项目教学法等,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
(二)整合教学内容,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思政课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外延也极为广阔。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提高课程的实效性。而要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就必须强化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思政课教师要牢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要坚持把政治性融入学理性之中,用科学的理念来陶冶学生,用精彩到位的学理分析来引导学生,用深邃的理念劝导学生,用强大的真理来约束学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做到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和有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承担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和塑造人生这样的使命,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弄懂吃透,融会贯通,把自己修炼成有品格、有品行、有品位的“先生”。要不断增加新的教育内容,及时进行更新,把中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理念及时纳入教学过程,成为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三)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协同,形成强劲合力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形态,互相依存,互为补充。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要大力推动思政课的教学变革,构建依托内容变革、用实践拓展来实现的显性教学过程。一是开展内容变革,让学生能够听明白。依据生源的区别,针对性地选择他们所关注的热门话题和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给予分析和讲解,编制更符合他们需求的教学内容,让他们可以接受。二是深化模式改革,让学生听明白。从“专题式教学”到“项目化教学”改革,充分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使学生深度参与教学,让学生听明白。三是深化实践教学改革,让学生参与进来。积极发展思政课的微课、微电影、红色基地参观等不同特点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参与进来。在思政课程建设过程中,要积极挖掘近些年思政课程变革成果所具有的示范作用,彰显思政课作为主要途径和主导课堂的显性功能,继续深化教学变革,优化课程教学效果。要从社会发展所需出发,积极探索人才市场的需要,及时变更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加速人才培育革新。而作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变革的重心在于将价值观渗透到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让两者相互促进,实现二次研发,从学科的基本特征出发,积极革新其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式,打造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将价值理念渗透到知识传授的过程之中,尽量保证两者的统一,达成“以文化育人”的隐性目标。在对专业理论教学资源积极开发的基础上,改变当前专业课程的教学现状,积极发挥主渠道的教育职能,摆脱之前思政和专业教学“两张皮”的局面。
三、集思广益:让主力军队伍根基更牢
加强高校党史教育,还要发挥思政课教师队伍“主力军”作用。教师是党史育人的引导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只能由人来建树。”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政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教师对于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着决定性影响。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挖掘其创新性,让其可主动进行教学研究。”针对目前高校党史教师短缺的情况,我们要努力寻找新路径,引进更优质的教师资源,凭借强化专业教师的校本学习、构建完善的考评体制等方式来逐步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保证高校学生党史教育的品质。要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就要充分调动教师们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培育一个让学校信得过,敢想、敢做、愿做的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一是着力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落实思政课建设专项经费,支持思政课教师进修培训,设立思想政治工作科研专项,支持申报高级别项目,支持老师们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比赛。二是实施辅导员队伍提升工程。坚持对辅导员进行集中轮训,鼓励辅导员参加职业能力大赛和辅导员“说项目”等比赛,提升辅导员工作水平。三是提升全体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将教师的思想政治、师德师风和职业操守等作为教师招聘、职称评审和课题申报审核的首要关口,坚持源头治理、严格政治审核,让教师成为党政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理念的坚定拥护者,承担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的重任。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提出六点要求。总书记认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要热爱伟大祖国、要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要练就过硬本领、要锤炼品德修为。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加强高校党史育人的机制构建,提升党史育人的效能,努力让青年都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