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
——基于社会工作的视角
2021-02-13孔凡飞曹玉杰
孔凡飞 曹玉杰
(沈阳化工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 辽宁沈阳 11014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但接近80%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引发了谁来促进乡村振兴的问题。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要方面。但我国于2000年左右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64亿人,占总人口比重18.7%,并且70%分布于农村地区。根据《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居民人均寿命由2017年的76.7岁提高到2018年的77岁。老年人口比重加大且寿命延长,在我国掀起一股“银发经济”浪潮。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充分开发利用农村现有老年人力资源,让其助力乡村振兴,成为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农村老年人参与乡村振兴的途径研究
(一)传承推广乡村文明,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1.传承农耕文明,参与特色旅游。乡村老年人由于长期生活在乡村的时空环境中,掌握着最地道的乡村礼仪、历史故事、农耕方式等地方性民俗和知识。所以本文认为农村老年人是传承推广农耕文明的主要载体,而传承推广农耕文明又是老年人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以曾经的农耕农具、生活物件为中心,深入挖掘传统乡村故事,以其为乡村地域特色,大力开发以“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故事”为核心的特色乡村旅游。既实现农村老年人口以“轻劳力”为主的再就业,又传承乡村文明,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2.推广传统技艺,发展家庭手工。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遗名录,民间的许多传统技艺和手工艺品被更多的国内外人士所熟知、喜爱。其实用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得到社会普遍认同,原汁原味的农村传统手工艺品甚至得到许多年轻人的青睐。就此,以皮影、木结构手工、制陶、剪纸等传统技艺为核心,引导农村老年人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由村委统一收购后面向全国出售,形成当地特色手工产业。既促进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与推广,又丰富乡村产业的多样性,实现系统性发展。
(二)成立乡村服务团队,发挥老年现有能力资源。
1.成立老年建设服务团队,参与乡村美化建设。乡村振兴不仅包括产业兴旺、生活富裕,还要生态宜居、百姓幸福。近些年随着乡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步伐向周边农村延伸,农村面貌已然在向好、向美迈进。乡村美化建设不等同于实体建筑,不能只让年轻人做,老年人看。乡村老年人是乡村坚定的“守望者”,他们因为热爱而不愿离开。所以,成立乡村老年建设服务团队,让赋闲在家、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参与到清洁河道、打扫卫生、保护绿化等基础性岗位中来,并按劳发放补贴。将简单的外包项目交给自己村民来做,既可以节约本身乡村建设成本,又可以充分挖掘老年人力资源并给予其物质生活以充分保障。
2.成立老年娱乐服务团队,繁荣乡村文娱经济。民间拥有广阔的文娱市场,大多农村老年人都热爱民间戏剧、乡村戏曲。而像东北二人转、河北梆子、沂蒙山小调,这些脍炙人口、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大多是人们在日常劳作中根据农村生活创作而来。所以我国民间存在众多民间艺人,对这批民间艺人进行建设性把握,成立乡村老年娱乐服务团队,定期在各村镇巡回演出,发展农村特色文娱经济,既可以提升经济效益又可以促进社会效益。此外,根据不同地区农村老年人现有能力资源,成立不同类型的服务团队,实现小范围内人力资本流动,是农村老年人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三)广泛应用“互联网+”,发展乡村网络经济。
1.“互联网+”农业生产与销售,积极参与农耕产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明确要求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互联网+”农业生产,实现从育种、播种、施肥、收获、运输全过程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减少人力劳动投入,这为农村老年人参与农业生产创造了便利条件。同时,随着网红经济、直播经济、电子商务在农产品的宣传与销售方面发挥日益重大作用,积极引导农村老年人通过直播平台、微信群广泛参与农产品的推广与销售,将是农村老年人参与乡村振兴的又一渠道。陕西省旬阳县秦巴大山里,就曾有600多位贫困老人通过直播平台售卖土特产,其销售额一度高达2000多万元。
2.“互联网+”农村生活,积极服务新生需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同时指出要让网络进村入户,这样不仅极大地开发了农村现有市场,还催生出一大批农村新生需求与新兴服务岗位,如农村快递分拣、派送员。我国农村较少的人口密度和老年人多年来对周围乡邻的熟悉了解,使其在参与快递分拣与配送方面有着极大地优势。此外,通过网络技术维护乡村治安、进行信息宣传、检查乡村基础设施、监管垃圾分类等多种方面都是农村老年人利用网络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二、农村老年人助力乡村振兴的条件分析
(一)积极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认知是指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对自身能力、社会地位、他人眼中的社会形象、社会期望等多方面的评估与判断。自我认知将会影响到一个人生活幸福感和满足感的主观体验,进而会对在现实环境中是否采取、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产生影响。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老年歧视主义观,认为老年人不再是社会经济价值创造者,只是纯粹的被照顾者和消费人群。[1]在如此社会观点影响下,老年人也逐渐接受日益被边缘化的社会角色。在一份调查中发现,100位老年人中仅有5%的老年人对自身能力有相对积极的看法。[2]并且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日渐退出工作岗位,缺乏与周围环境的沟通联系,久而久之农村老年人对自身能力缺乏合理认知,逐渐从年轻时的“我能干”转变为现在的“要人养”,想参与但又普遍认为自身“不够资格”参与到乡村振兴之中,如此便很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网络技术能力。网络技术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可将其与现实世界的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各方面建立融合性联系,利用网络中的信息资源、人才资源、教育资源、资金资源等促进各类社会活动更加有效、便利地进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推动物联网和遥感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广泛应用,将农业信息化融入乡村振兴之中。通过网络,农村老年人可以实现在“轻劳力”条件下参与农业生产活动,促进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合理流动,发展数字农业、网络销售消除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大大增加农产品收入。根据相关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4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上网比重为2.4%,并且以城镇退休老年人口居多。我国农村老年人由于上世纪较低的教育水平使他们当中大多数人没有接受过系统、长期的学校教育,以至于思想落后、对现代信息技术学习能力不足。使农村老年人具备网络技术能力,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大大促进农村老年人切实参与到乡村振兴之中,增强其参与的便捷性和多样性。
(三)外界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来自家人、朋友、亲戚、社区、社会组织、政府等外部群体情感上或物质上的各种帮助,这些帮助可以是工具性或表达性的,社会支持又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在其参与到乡村振兴中的具体作用主要表现为: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让老年人获得就业信息、得到政策保护、接受再教育、与其他老年人形成良好的互助协作等主要方面,这些是农村老年人成功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力也为其有效参与提供方法指引。Denise通过定性研究发现,老年人社会支持正在缩小。[3]农村老年人由于其本身以耕种为主要工作形式和较少的受教育经历使其缺乏对现代通讯设备的有效利用,以及本身网格成员的逐渐死亡或退出原有工作岗位,其社会支持状态日益下降。老年人社会支持的降低将削弱其参与乡村振兴的现实性和有效性。
三、社会工作完善农村老年人助力乡村振兴条件的思考
(一)运用缅怀往事疗法,提升农村老年积极的自我认知。缅怀往事疗法是基于老年人心理特点发展而来。心理学家认为,老年人经常回忆往事是他们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适当引导老年人进行往事回顾,可以避免他们陷入绝望。通过回忆一生的成就,可以增强老年人进入老年后的自尊和积极的自我认知。因此,通过帮助农村老年人回忆过去的生活经验,并运用一些技巧方法可以提升其积极的自我认知能力,增强其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叙事性缅怀,社会工作者在倾听老年人叙说自己的过往成功生活经验时,要通过与老年人的互动重构他们的过往经历,引导老年人看到自己成功时的能力体现,帮助老年人理解这些能力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合理将其导入老年人的现代生活。当老年人叙说自己过往失败生活经历时,社会工作者要引导老年人将问题外化,分析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外在环境对不利生活处境的推动机制,并不是自身的缺陷而导致社会活动的失败。同时,在叙述中使老年人认识到现代社会之所以对老年人存在众多歧视,是因为老年人本身缺乏知识技能再学习的教育经历而非老年人自身能力不足。通过缅怀往事,提升农村老年人自我认同感和自我效能感,使他们有充足的信心参与到乡村振兴之中。
(二)增能理论指导下,提升农村老年人网络技术能力。增强权能,即增强农村老年人的权利和能力。增强权能理论认为人们并不缺少权能,之所以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缺乏权能,是因为社会环境和优势群体的压迫而导致自身权能无法发挥。农村老年人本身作为社会生活中权能较弱的群体,一直担任边缘性社会角色,社会大众对其歧视性观点使他们缺乏接受再教育的途径和资金支持。来自社会环境和优势群体的压迫使他们逐渐萌生出无力感和疏离感。社会工作在增能理论指导下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身权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参与乡村振兴。
第一,提高农村老年人运用互联网技术参与乡村振兴的意识。社区社会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好宣传倡导优势,积极利用村子里的宣传栏、大队广播、微信群等宣传党的十九大中关于“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推进物联网试验示范和遥感技术应用”的具体安排。引导农村老年人观看国内外大规模网络化农业生产场景,介绍网络销售的优势条件,在耳濡目染中加深农村老年人利用互联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观意识。
第二,提高农村老年人网络技术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社会工作者要扮演好政策倡导者角色,促进国家层面对老年人再教育的重视,创办农村老年网络学习课堂,增强老年网络技术知识以及其他现代科学技术知识。链接资源,与当地大学的专家、学者取得联系,请他们定期到村里开办网络技术讲座,传授信息化种植技术和电子商务知识,指导农业生产与销售。同时,社会工作者本身也可以组织当地大学生志愿者进村实际指导网络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的具体运用。
(三)社会支持理论指导下,拓宽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越好地应对来自环境中的挑战。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关键在于协调正式社会支持和非正式社会支持间的有机配合,促进正式社会支持和非正式社会支持中资源的有效流动。社会工作者要具备系统思维,注重对来自国家、家庭、同辈群体、社区的社会支持构建。通过制定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共同参与的社区活动项目,加强老年同辈群体间的沟通交流,促进老年人与社会相融合。针对老年伴侣和家庭体系,要缓解他们之间的观点冲突,动员家庭成员对老年人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再就业支持。同时,将其与来自国家和社区层面的社会支持相联系,构成环形的社会支持网络,如此,农村老年人便有强大的后盾力量帮助并支撑其参与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