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候变化之知、信、行、达

2021-02-13胡静

世界科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食物链特雷斯气候变化

胡静

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第六次评估(AR6)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在经过195个成员国政府代表参加的为期两周的线上会议评审后,于8月6日获得批准并于8月9日正式发布。本期专稿精心选编了两篇颇具代表性的解读文章,“炙热的未来”一文把视角拉近到我们的身边,用今年以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热浪、洪水、野火佐证了AR6的结论;“60年气候变化的警告”则走进我们内心,探讨为什么“我们没有注意到和故意无视”那些气候变化迹象……

自1990年起,IPCC每隔5~8年根据全球研究进展,出具一份权威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8月新出炉的这份报告组织了来自60多个国家的234名科学家,对超过14 000篇论文进行了严格评估,得出结论。30年来,随着气候变化观测、分析、评估方法和技术手段不断进步,IPCC评估报告的论点越来越可信、论据越来越丰富,结论也越来越清晰:全球气候在变暖,变暖程度在加剧,人类活动是主因!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如果说IPCC初期发布的几份报告让世人逐步了解、认识了气候变化,甚至引发了多方的怀疑和争论,到2007年第四次评估报告出炉,首次得出了气候变暖这一毋庸置疑的结论,气候阴谋论才逐渐偃旗息鼓。在科学家和工程师翻越古气候、古生物学的大山,攻克深海钻探、冰芯取样的难题,改进气候模型、提升计算机超算能力,不断降低科学评估不确定性的同时,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也开启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与推进落实。从《京都议定书》到《巴厘路线图》,从《哥本哈根协议》到《巴黎协定》,“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得到广泛认可后,逐步转化为“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国家自主减排行动”。30年来,伴随着一轮又一轮评估报告的发布,世界各国对于联合应对气候变化,一步一步从“知”走向“信”,再走向“行”。

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从“知”到“信”不易,从“信”到“行”更难,而我们当前面临的是难上加难的从“行”到“达”。AR6的发布再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根据目前全球的碳排放政策,升温幅度控制在1.5℃的可能性很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根据《巴黎协定》缔约国在7月30日之前提交的碳减排承诺,到2030年全球碳排放将在2010年基础上增加近16%,而“我们必须在2030年之前将碳排放量减少45%,才能实现在21世纪中叶达到碳中和的目标。”古特雷斯表示,“世界正在走向通往升温2.7℃的灾难性道路。”

从“行”到“达”,难在要让每一个缔约国都多问自己一句:“我是否还能多做点什么?”以及“同伴不够给力的情况下,我还要不要努力?”这让我想到了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对智人从食物链中段到顶端大跳跃过程的生动描述,相较其他经过数百万年演化登顶食物链顶端的动物,人类几乎是在转眼之间就登上顶端,不仅让生态系统猝不及防,就连人类自己也不知所措。“我们在不久之前,还是大草原上的小可怜,整天充满恐惧和焦虑,这也让人类更加残酷和危险。人类历史上众多的灾难,不论是生灵涂炭的战乱还是生态遭逢的浩劫,其实都是源自这场过于仓促的地位跃迁。”

也许正是这份隐隐的“恐惧和焦虑”,让我们不停地在物质和精神世界里寻找安全感。只是当下,我们更需要在低头细数:这块面包是我们的,这间房是我们的,这辆车是我们的,这亩田是我们的,这座矿是我们的……同时,把目光放远,把心胸放宽,抬起头,透过七月的暴雨,九月的骄阳,望一眼消融的雪山和汹涌的海洋,告诉自己,其实,这个地球也是我们的……AR6告诉我们,仍然存在一个机会窗口,人类能够改变气候路径!

猜你喜欢

食物链特雷斯气候变化
本期导读
长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类?
一类具有时滞及反馈控制的非自治非线性比率依赖食物链模型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有趣的食物链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打通“网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