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历史发展与时代价值

2021-02-13王洪树罗文双

关键词:恩格斯马克思动力

王洪树 罗文双

社会发展动力是诸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实践性、规律性特征。恩格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立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与实践研究,将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个人需求、社会生产、阶级斗争、科学技术等“合力”作用的结果,促进了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巨大飞跃。完整科学地认识恩格斯这些富含哲理的发展思想,是时代之需、实践之需。这有助于充分调动和全面增强中国社会发展动力,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制定和实施符合国情世情、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一 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发展脉络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各国确立并逐渐形成垄断地位。资本主义国家的私有制和机器大生产激化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面对资本家的残酷压迫,工人阶级掀起了罢工运动和维权斗争。恩格斯从撰写《伍珀河谷来信》系列(1839年1月-3月)始,就自觉站到工人阶级立场,思考并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为指导工人阶级的政治斗争,恩格斯坦言“我到处寻求真理,哪怕是仅仅有希望找到真理的影子”(1)弗·恩格斯《致弗里德里希·格雷培》(1839年7月12-27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192-193页。。在考察各国社会运动的基础上,他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社会发展思想,不断探寻社会发展的动力理论。围绕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如何消灭私有制和实现共产主义等重大问题,恩格斯对社会发展动力的主要来源、表现载体、实施主体、主要支撑等进行理性探索,形成了恩格斯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回溯该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萌芽、形成、成熟和深化四个阶段。

(一)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萌芽

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萌芽,源于他对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的实际考察,与他早年的生活环境和工作密不可分。恩格斯青年时期居住或工作过的巴门、不来梅和曼彻斯特,是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也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突出的地区。在对社会的考察中,恩格斯看到“下层等级,特别是伍珀河谷的工厂工人,普遍处于可怕的贫困境地”(2)弗·恩格斯《伍珀河谷来信》(1839年1月-3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44页。,产生了对社会发展问题的思考。恩格斯在不来梅当学徒时接触了比较自由的哲学思想和政治学思想,并对当时的神学理论进行批判;他在柏林服兵役期间,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运动,受到了黑格尔思想的影响,在《莱茵报》发表了《一个旁听生的日记》(1842年5月)。受这些思想的启发,在人类发展动力问题上恩格斯逐渐摆脱了中世纪的神学动力论,认识到宗教的虚伪和欺骗,转而开始了对黑格尔的社会发展理性动力论的研究。他发现,黑格尔的辩证理性动力思想仍然存在诸多局限性,有着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无法解决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尖锐矛盾。

在为《莱茵报》工作或撰稿的期间,马克思与恩格斯从不同路径深入研究工人阶级的贫困问题和社会革命,开始从“实践观点出发”的视角思考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萌发了唯物主义社会发展动力思想。一系列有关英国问题的通讯,架设了思想交流的桥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认识渐趋一致,“奠定了他们毕生合作、共同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和理论基础”(3)顾海良《永远的恩格斯》,华中师范大学2020年版,第28页。,开始了共同的理论创作。

1844年9月-11月,两人第一次合作撰写了《神圣家族》,恩格斯承担了该著作的第一至第三章,第四章的第一、二节,第六章的第二节和第七章的第二节的内容撰写。在该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触及到了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一唯物主义思想。在此基础上,他们认识到了物质利益、生产劳动、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提出了物质生产是决定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能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推动。其中,《神圣家族》集中论述了个体的人和集体的群众是社会历史进步的主体。因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4)卡·马克思、弗·恩格斯《神圣家族》(1844年9月-11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而在社会发展中,“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且进行战斗”(5)卡·马克思、弗·恩格斯《神圣家族》(1844年9月-11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95页。。通过对鲍威尔等人的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初步阐释了唯物史观的一些重要思想”(6)顾海良《永远的恩格斯》,第60页。,对人民群众、群众利益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它初步勾勒了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基本轮廓,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萌芽和初创。

为了更好地投入这场斗争,恩格斯将思想认知与实践相结合,在调查和研究基础上于1844年秋至1845年3月撰写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在这本著作中,他同各种资产阶级社会学说进行了论战,唯物辩证地分析了工人阶级在推动社会历史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指出无产阶级“在他们身上蕴蓄着民族的力量和推进民族发展的才能”(7)弗·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3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475页。。不仅如此,他更深刻地意识到物质生产的变革对社会发展的奠基作用,因为“英国工业的这一次革命化是现代英国各种关系的基础,是整个社会的运动的动力”(8)弗·恩格斯《英国状况 十八世纪》(1844年1月-2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05页。。

(二)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形成

恩格斯在坚持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1845年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再次会面,更加关注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并“着手在各个极为不同的方面详细制定这种新形成的世界观了”(9)弗·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1885年10月18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2页。。他们将对社会问题的研究重点转移到人的本身和人类社会内部,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认识到了物质生产活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深入分析了生产力、生产关系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1846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思想作了完整呈现。《德意志意识形态》明确了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提,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0)卡·马克思、弗·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6年5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19页。。从现实的人出发,通过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找到了组成人类社会的“五个因素”(11)组成人类社会的“五个因素”,即生活资料的生产、生活资料的再生产、人的生产(种的繁殖)、生产方式、意识。参见:卡·马克思、弗·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6年5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31-533页。。他们将“五个因素”的研究逐渐引入人类社会发展,从生产活动、社会分工、所有制形式(部落、公社、国家)逐渐深入到更为复杂的社会关系,通过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研究,发现了人类社会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他们提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12)卡·马克思、弗·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6年5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67-568页。。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中最具革命性的因素,它的发展又总是受制于一定的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还论述了工人阶级夺取政权的必要性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必然性,在实践基础上对“唯物史观作出全面阐释”(13)顾海良《永远的恩格斯》,第69页。,找到了社会发展动力的物质根源。因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问世,标志着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伴随着唯物史观的创立而形成了基本分析框架。

(三)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成熟

19世纪40年代中后期,随着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激化,欧洲各国掀起了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马克思和恩格斯关注无产阶级的社会命运,直接参与无产阶级工人运动,发表了许多理论文章。他们研究无产阶级存在的社会基础,揭示无产阶级的斗争目的,彰显了无产阶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向那些致力于把革命理论变成革命现实的人传播先进的革命思想。恩格斯在领导共产主义者同盟活动中起草了《共产主义信条草案》(1847年6月9日),后修订为《共产主义原理》(1847年10月-11月),对共产主义作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详细论证,提出“无产阶级或无产者阶级是19世纪的劳动阶级”,它是“由于工业革命而产生的”(14)弗·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1847年10月底-11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676页。。恩格斯强调“废除私有制”是共产主义者“自己的主要要求”(15)弗·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1847年10月底-11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683页。。“《原理》对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的新的阐释,对之后不久问世的《共产党宣言》……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16)顾海良《永远的恩格斯》,第89页。。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完成了《共产党宣言》,它“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7)顾海良《永远的恩格斯》,第90页。。马克思和恩格斯以恢宏的历史视野聚焦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斗争,对他们1843年后研究和积累的科学见解和斗争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

具体到人类社会发展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通过阶级斗争夺取政权,建设新的共产主义社会。阶级斗争在促进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当中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8)卡·马克思、弗·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阶级分析方法,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进一步论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关系、无产阶级消灭资产阶级的方式和路径。通过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不同阶层矛盾的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认识到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普遍现象,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共产党宣言》公开发表后,很快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指导纲领。在欧洲工人运动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得到了检验,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更趋完善。《共产党宣言》对历史的基本看法、对阶级斗争的论述、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分析、对共产主义的畅想等,使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社会发展动力的思想得到更加系统的阐释。因此,《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趋于成熟,指导了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使马克思和恩格斯更加关注工人运动和社会发展。尤其是在《新莱茵报》编辑部工作期间,恩格斯负责了大多数的社论撰写工作,对欧洲各国的革命运动给予了极大关注,并凝结形成了《德国维护帝国宪法的运动》(1849年8月-1850年2月),《德国农民战争》(1850年夏秋),《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1851年8月17日—1852年9月23日)等文献。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结合革命运动经验,在关于物质生产是一切活动的基础、阶级社会阶级斗争的规律、国家和革命等理论上都有创新见解。在指导工人阶级革命运动的过程中,恩格斯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得到了初步检验和丰富完善。

(四)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深化

马克思逝世以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走向了低谷。晚年的恩格斯继续参与和指导无产阶级社会革命运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社会动力思想。“19世纪80年代,几位年轻的德国历史学家根据他们对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的理解发表了他们的研究作品。这种粗糙的思路遭到了非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们合理的攻击”(19)〔英〕戴维·麦克莱伦《恩格斯传》,臧峰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49页。,社会发展动力思想遭到多方面的挑战和歪曲。恩格斯强烈地意识到必须全面地阐释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思想。

1886年初,在整理马克思遗留手稿的基础上,恩格斯完成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该著作从自然界的发展逐步深入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对社会发展动力思想进行了综合性的系统阐述,明确提出了历史“合力”论:“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20)弗·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年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第302页。。恩格斯在该篇经典文献中不仅提出了社会发展“合力”理论,而且对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进步中的独特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等思想展开了更为细致的论述。

不仅如此,恩格斯在其晚年的一系列书信中对社会发展动力思想也进行了深入阐述。1890年9月,恩格斯在致约瑟夫·布洛赫的信中坚持唯物史观,强调“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21)恩格斯《恩格斯致约瑟夫·布洛赫》(1890年9月21-22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页。,并再次强调了“合力”理论。1895年3月,恩格斯在致韦尔纳恩·桑巴特的信中强调,人类历史进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他认为,“迄今为止的整个历史进程,就重大事件来说,都是不知不觉地完成的,就是说,这些事件及其所引起的后果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2)弗·恩格斯《恩格斯致韦尔纳恩·桑巴特》(1895年3月11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691页。。恩格斯晚年对社会发展动力之合力思想的研究和阐发,既是唯物史观发展的重大进步,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重大理论贡献。这标志着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走向了深化发展阶段。

二 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丰富内容

从上文的论述中不难发现,恩格斯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是历史发展和渐进完善的。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虽然分布在各个时期的不同著作之中,但却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恩格斯首先从现实的人出发,看到了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从人的社会需求及其满足出发,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深入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内部,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基本动力地位;运用阶级和阶层分析方法,探寻到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以此为基础,恩格斯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的“合力”观。

(一)现实的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

人是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动力之谜的永恒主题。恩格斯以现实的人为起点,围绕现实的人的需求、人的意识、人创造历史等方面,逐渐形成了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思想。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恩格斯强调人的需要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23)弗·恩格斯《卡尔·马克思》(1877年6月中),《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9页。。历史就是人在不断生产满足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实践中创造的,没有人的生产和生活需要,生产就失去了意义,人类社会的发展就失去了主体。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也看到人的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力。在主观意识的指导下,人通过生活资料的生产,满足了自身发展的需要,也促进了社会的向前发展。“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24)卡·马克思、弗·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6年5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19页。。恩格斯同时指出,人类历史的结果不是单个意志的简单相加,而“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25)恩格斯《恩格斯致约瑟夫·布洛赫》(1890年9月21-22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592页。。恩格斯把具有主体意识的单个人所组成的合力比喻成平行四边形,认为合力的结果构成了历史,具有共同社会理想和共同价值取向的人的集合——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

(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研究人类社会进步物质动因的过程中,恩格斯逐渐找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现实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物质生产是第一个历史活动,有了物质生产活动才有了人类社会的萌生和社会发展动力的激发。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1876年5月-6月)中研究人类和动物的区别时,恩格斯说明了人类的劳动活动是促使人类社会存在和进步的基础。抽丝剥茧,恩格斯发现并确认劳动活动中蕴含的生产力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26)弗·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年3月底-5月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第16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的发展速度和社会发展程度,也决定了社会的结构和社会的形态;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萌生和发展的深层次动力,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恩格斯在致约瑟夫·布洛赫的信中指出:“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27)恩格斯《恩格斯致约瑟夫·布洛赫》(1890年9月21-22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592页。这些论述都说明了人们的生产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加上恩格斯本人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恩格斯发现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8)弗·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3月18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602页。。通过对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二者辩证关系的分析,恩格斯指出,科学技术可以通过促进生产力发展进而成为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现实的人的需要,驱动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并进而产生了人的需要的社会满足问题。恩格斯对人类社会的深邃审视,从物质生产领域逐渐延伸到了社会生活领域。生产力的研究必然会涉及生产关系。恩格斯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基本动力地位。人类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与同一时期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一个社会共同体的基本矛盾想要得到有效调节,就不得不变革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因为,从根源上看,“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29)卡·马克思、弗·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6年5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33页。。这就离不开阶级斗争。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在现代历史中至少已经证明,一切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30)弗·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年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第306页。。恩格斯晚年在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著作中也指出,“作为资本主义的取代物,现代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激化的结果”(31)孙来斌《恩格斯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思想的重要历史贡献》,《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0年第4期,第34页。。在对俄国革命可能性研究中,通过对俄国流亡者的接触,恩格斯反对彼得·塔切夫的观点,倾向于在俄国进行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32)〔英〕戴维·麦克莱伦《恩格斯传》,臧峰宇译,第72-73页。。他认识到了阶级斗争和阶级对立是阶级社会的普遍现象,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四)社会发展是系统合力作用的结果

人类历史发展是各“动力要素”组成的“合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各要素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恩格斯的社会“合力”思想在他早期指导欧洲各国革命运动期间就有所体现。他认为欧洲各国的革命运动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都是一个具有全欧规模的统一革命进程的不同组成部分”(33)〔德〕海因里希·格姆科夫《恩格斯传》,易廷镇、侯焕良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1页。,各国的革命运动应形成有力的合作,集中一切力量来抵御反革命势力。1886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对社会发展“合力”思想进行了详细论述,通过对费尔巴哈思想和德国古典哲学的批驳,从人的社会关系、物质资料生产、经济交往关系、工人阶级运动等方面描述了“合力”理论的整体框架。恩格斯晚年也在一系列的书信中一再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合力理论。他在致约瑟夫·布洛赫的信中明确表示促进历史进步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现实生活中的生产和再生产、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等。“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而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即这样一些事物和事变,它们的内部联系是如此疏远或者是如此难于确定,以致我们可以认为这种联系并不存在,忘掉这种联系)向前发展。”(34)恩格斯《恩格斯致约瑟夫·布洛赫》(1890年9月21-22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591-592页。后来恩格斯进一步提出,历史是多个意志相互交错、互相促进的合力作用的结果。恩格斯提出的社会发展合力理论,看到了社会多个因素相互作用、多个人意志形成合力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社会发展领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关系。这无疑是对唯物史观和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一个重大贡献。

三 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实践启示

恩格斯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科学地回答了社会发展的动力要素以及各要素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这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中国具有重大实践启示意义。当前,中国正处于“两个百年目标”转承之际,应在科学认识世界发展大局和中国发展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释放发展动力”(35)习近平《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205页。。恩格斯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对于中国如何进一步激发存量的社会发展动能,寻找新的社会发展动能,有效应对在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形成社会发展前进的系统动力等方面具有重要启示。

(一)社会发展实践要牢固地树立人民主体价值观念

恩格斯认为,“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人生来就有的,因而应当是一切道德的基础”(36)弗·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年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第291-292页。。坚持以人为本和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坚持以人为本和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主义”的根本标志。习近平不断丰富和完善“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发展思想,多次指出“我们走这条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37)习近平《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2017年11月30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133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要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主体的价值观念,为实现党和国家提出的宏伟目标汇聚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一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根植在人民之中。为此,对恩格斯历史合力理论的阐释与学习,有助于全体党员和各级干部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根本作用,真正做到在治国理政的生动实践中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二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习近平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38)习近平《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2018年3月1日—2019年12月27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137页。。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等事件一再证明,只要紧紧依靠人民,维护和增进人民的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三是满足群众的合理需求。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活动是与其自身利益密不可分的。因此,国家开展各项工作、出台各项政策都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增进人民利益,时刻把群众的困难和需要记在心中,尽最大努力办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民生事业。只有这样,广大人民群众才会主动参与改革和社会治理,共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要大力发展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社会生产力

历史唯物主义表明,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最根本、最强大、最基础的动力要素。恩格斯关于社会生产力的思想为分析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依据。“人们之间一开始就有一种物质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和人本身有同样长久的历史”(39)卡·马克思、弗·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6年5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33页。。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期,中国的改革发展形势也处于深刻的变化之中,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逐渐增多,国内的改革发展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大国博弈和中国发展的客观实际,都要求中国要时刻明确:大力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种种矛盾的根本途径,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抢抓第四次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机遇,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之策。习近平指出,“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40)习近平《改革开放四十年积累的宝贵经验》(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186页。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经验已经表明,中国必须要牢牢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通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来化解改革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三)坚持通过深化改革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恩格斯在致奥拓·冯·伯尼克的信中写到:“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41)弗·恩格斯《致奥拓·冯·伯尼克》(1890年8月21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588页。改革是化解生产矛盾和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古今中外,许多重大改革活动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成绩,也表明了这一点。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用改革的思维方式,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也指出,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42)弗·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1月-3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547页。。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路径,是调适新时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形式,是中国共产党自觉主动地准确认识并充分发挥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动力作用的战略抉择。正如习近平所言:“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党守初心、担使命的重要体现。”(43)习近平《改革越到深处越要担当作为》(2018年7月6日-2019年11月26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179页。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我国经济社会逐渐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这就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积极对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组成结构、社会发展动力、人民生产生活需求等进行调整优化,以全面深入的改革充分释放发展动能。

(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努力汇聚系统合力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诸多社会因素和无数个人的意志合力作用的结果。中国社会的发展,是在发展过程中汇聚系统合力作用的历史结果,是正确处理和协调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与深入坚持开放合作的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多变化、复杂化,个人利益的多元化、差异化日益凸显。这就需要在尊重个体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的意志和统一的思想。因此,全党全社会更加强调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合作发展、共赢发展的理念。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发,习近平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思想,要求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这是对恩格斯“合力”动力思想的继承发展和时代运用。实现“两个百年目标”要求以此为指导,坚持“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坚持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注重同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发展,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来促进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共同发展。习近平指出,“各国应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减少负面外溢效应,合力促进世界经济增长”(44)习近平《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201页。。当前的世界经济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许多复杂的挑战和不确定因素,这些新的困难和挑战,更加昭示了要促进社会的平稳快速发展和顺利实现十四五规划必须坚持“合力”发展思想。

恩格斯从人类社会实践出发,形成了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系统性真理认识。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45)弗·恩格斯《〈反杜林论〉旧序。论辩证法》(1877年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7页。能否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思想,关系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际成效,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关系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面向“两个一百年目标”,处于承前启后新时代的中国,可以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中汲取政治智慧,坚持问题导向和目的导向,激活存量发展动力,创新增量发展动力,聚合凝练发展动能,形成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系统性合力,以强大动力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顺利实现,推动世界各国的发展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猜你喜欢

恩格斯马克思动力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动力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