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输血”到“造血”——丝路基金
2021-02-13郑美辰
郑美辰
金融是经济的命脉,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作为中国为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专门设立的投融资平台,由中国外汇储备、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共同出资成立的丝路基金始终遵循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原则,致力于在“一带一路”建设与发展进程中寻找投融资服务机会,以促进国际经贸合作,助力互联互通建设。
2014年11月4日,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研究“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路基金用中国资金实力直接支持“一带一路”建设。这是“丝路基金”首次出现在公众视野。4天后,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打破亚洲互联互通的瓶颈。紧接着,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发出邀请:丝路基金是开放的,可以根据地区、行业或者项目类型设立子基金,欢迎亚洲域内外的投资者积极参与。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宣布,中国将加大对“一带路”建设资金支持,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此后,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联合为阿曼电信项目提供融资、与欧洲投资基金(EIF)组建中欧共同投资基金投资中东欧的中小企业等更多项目陆续签约。丝路基金的投资实践,推动了“一带一路”倡议与各国发展战略对接,使参与国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形成实实在在的获得感。2021年6月18日,丝路基金参与对阿美原油管道公司49%股权收购,成为全球能源基础设施领域规模最大的交易之一。这里程碑性交易的实现,有助于进一步促进“一带一路”倡议与沙特阿拉伯“2030愿景”的对接,也是践行和推广“一带一路”倡议中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理念的又一实证。
丝路基金从成立之初就倡导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的理念,将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纳入可行性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与国内外领先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促进绿色创新型项目的落地实施,得到了国际上的肯定和认可。成立七年来,从“首单”投资中巴经济走廊卡洛特水电站清洁能源项目,到与沙特有关专业投资公司共同投资阿联迪拜光热电站项目,再到以定投资人身份参与TPG(全球另类资产管理机构)发起设立的气候投资主题基金等,丝路基金已成为中国绿色金融切实支持全球气候治理与投资、拓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空间的典范。
有别于国际上大多数开发性投资机构采用的无偿援助、低息贷款、优惠货款等方式,丝路基金的特殊性体现在长期性与股权投资。丝路基金按照市场化的原则,通过股权为主,债权、货款、基金等多元化投融资工具相搭配,以及进行资产受托管理、对外委托投资等方式,以更合理的融资条件和结构为包括绿色项目在内的金融合作、资源开发、基础设施、产业合作等领域的合作提供多种形式的投融资支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丝路基金展现了其优越性和活力,通过灵活高效的运作模式,为重要项目融资提供了金融血液,既确保了中长期财务可持续,也实现了合理的投资回报。如在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项目中,丝路基金采取“建设一运营一移交”模式,主要由私人投资者投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减轻政府的直接财政负担,建成运营30年期满后,当地政府还可以无偿获得项目的经营和管理权。丝路基金则通过投资入股三峡南亚公司和参与银团货款,为项目提供权益资金和贷款资金的双重支持,以项目的长期可持续获得稳定的回报。
截至2020年底,丝路基金已累计签约以股权投资为主的各类项目47个,承诺投资金额178亿美元,覆盖了“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充分展现了显著的金融投资杠杆作用。以丝路基金在俄罗斯投资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一体化项目为例,丝路基金的资金支持不仅保障了俄罗斯能源开发计划的顺利实施,为亚太地区提供了优质的清洁能源供应,其配套的港口、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亦带动了濒北冰洋地区的整体开发,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当前,面对气候变化、疫情蔓延、全球经济衰退、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剧烈冲击等艰巨挑战,丝路基金一方面沉着应对因疫情导致的境外直接投资业务受阻等困难,审灵活调整投资策略和投资方向,拓展和丰富多样化金融合作方式,及时优化投资布局,增加绿色及健康领域投资,巩固和扩大朋友图;另一方面坚持底线思维,持续开展风险排查预警和压力测试,及时调整组合策略,持续推进风险合规管理,整体资产组合保持了较强韧性和抗周期能力。丝路基金不仅顶住極端压力保障了业务顺利推进,保持了经营安全稳健可持续,还积极主动支持已投企业与项目抗击疫情,与中外合作伙伴团结一致共渡难关。
未来,丝路基金将继续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等与互联互通有关的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为共建“一带路”国家和地区实现共同繁荣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