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中肺气压伤的发生因素及预防对策分析
2021-02-13农沛婷
农沛婷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中肺气压伤的发生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1年1月行机械通气治疗的100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肺气压伤分为观察组(发生肺气压伤)与对照组(未发生肺气压伤)。统计两组资料,分析肺气压伤的发生危险因素,并探讨相关预防措施。结果:100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中,有36例(36.0%)发生肺气压伤,观察组气压过高、潮气量过高、容量控制通气、通气时间≥5 d、肺顺应性低下而吸气峰压过高、气管导管插入过深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气压过高、潮气量过高、容量控制通气、通气时间≥5 d、肺顺应性低下而吸气峰压过高为新生儿机械通气中肺气压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气压过高、潮气量过高、容量控制通气、通气时间通气时间≥5 d、肺顺应性低下而吸气峰压过高是机械通气患儿并发肺气压伤的独立危险因素,需予以高度重视,及时采取预防对策。
关键词:肺气压伤;新生儿;机械通气;影响因素;预防
肺气压伤是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中较常见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容易加重原发病病情,延长治疗时间,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1]。因此,积极寻找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并发肺气压伤的相关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对策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分析了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中肺气压伤的发生因素及预防对策。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1年1月行机械通气治疗的100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2例,女48例;胎龄30~41周,平均(38.5±1.7)周;娩出至机械通气时间0.5~22 h,平均(10.3±3.5) h;机械通气时间2~15 d,平均(10.7±2.0) d;基础疾病:胎粪吸入性肺炎30例,肺透明膜病43例,重度窒息16例,湿肺8例,颅内出血7例。纳入标准:(1)机械通气治疗2 d及以上;(2)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合并凝血功能障碍;(2)全身严重感染;(3)伴有肺不张或肺栓塞等疾病。
1.2 研究方法
入选患儿均行机械通气治疗,呼吸机型号:德尔格SLE5000型。将患儿摆放至斜卧位,密切观察患儿病情,注意监测血气指标,根据相关监测结果实时调整呼吸机参数。根据是否发生肺气压伤,分为观察组(发生肺气压伤)与对照组(未发生肺气压伤)。肺气压伤的诊断:在行机械通气的30 min~3 d内,患儿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紫绀等表现,且迅速发生低氧血症、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等,气道峰压迅速升高,患儿自主呼吸与呼吸机对抗;听诊患侧呼吸音减低;床旁胸片或胸腔穿刺证实有大量气体。发生肺气压伤后,立即停用呼吸机并放置胸腔引流管,后续再用呼吸机。统计两组患儿气压(呼气末压力、平均气道压力、气囊加压)过高、潮气量过高、容量控制通气、肺部病理状态(肺炎)、通气时间、肺顺应性低下而吸气峰压过高、气管导管插入过深等情况,分析机械通气新生儿发生肺气压伤的相关危险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表示为(±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本研究为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肺气压伤发生情况
100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中,共36例发生肺气压伤,发生率为36.0%(36/100)。
2.2 两组临床资料对比
观察组气压(呼气末压力、平均气道压力、气囊加压)过高、潮气量过高、容量控制通气、通气时间≥5 d、肺顺应性低下而吸气峰压过高、气管导管插入过深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肺部病理状态(肺炎)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新生儿机械通气发生肺气压伤的多因素分析
气压过高、潮气量过高、容量控制通气、通气时间≥5 d、肺顺应性低下而吸气峰压过高为新生儿机械通气中肺气压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见表2。
3讨论
机械通气是抢救重症新生儿时常用的治疗措施,可提高重症新生儿存活率,对维持患儿生命起着关键作用,治疗优势突出[2]。作为一种侵入性的治疗方式,长时间使用机械通气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肺气压伤等,对新生儿预后产生不利影响。肺气压伤指通气过程中,肺泡过度扩张引发的肺部损伤,引起肺组织渗透性增加、肺萎陷伤、肺出血等。新生儿呼吸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加之原发病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受病原菌侵袭风险较大,是肺气压伤等并发症的高危人群[2]。据统计,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中,肺气压伤的发生率可达20%~50%,严重影响患儿正常治疗,且存在较高的致死风险,临床上需高度警惕并積极防控肺气压伤的发生与发展[3]。
目前,新生儿辅助通气的临床应用率较高,肺气压伤发生率也较高。肺气压伤的主要因素为参数调整不当,即机械通气参数未与个体肺相匹配。机械通气治疗后可促使塌陷的肺泡再通气,而长时间不合适的通气参数使肺泡承受了自体无法耐受的机械牵张和压力,在肺泡重复性通气过程中,可导致肺气压损伤,其原因为机械通气的不当力学作用导致了肺损伤[4]。机械通气中气压过高是导致肺气压伤的主要原因,呼气末压力、平均气道压力、气囊加压等因素,引发力学牵张机制,可直接导致新生儿肺泡及肺损伤,发生率较高。本次研究对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监测发现,共出现36例(36.0%)肺气压伤者,其中气压(呼气末压力、平均气道压力、气囊加压)过高、潮气量过高、容量控制通气、机械通气时间延长、肺顺应性低下而吸气峰压过高、气管导管插入过深等因素与肺气压伤有关。分析高潮气量可直接导致过度通气,引发气压伤、引发肺泡破裂,造成肺出血、气胸等。
此外,肺顺应性低下而吸气峰压过高也是导致肺气压伤的常见因素,早产新生儿中,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较多,患儿用药后肺顺应性显著改善,气道压力增加,顺应性相对较好的肺泡开启且接受了较多气体,导致肺压急剧增高,因而易发生气压伤[5]。
除力学牵张机制导致的肺气压伤外,生物性肺损伤也可导致肺气压伤发生。严重肺部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等生物损伤,可导致各类炎症通路激活,导致肺泡内的炎症物质聚集,而机械通气可进一步激活炎症反应,促进炎症递质和细胞因子分泌,并在机械通气后力学牵张作用下,导致肺泡损伤。机械通气的机械力可刺激、损伤呼吸道黏膜保护屏障,通气时间越长,则肺气压伤风险越大[6]。但在本研究中,肺部病理状态(肺炎)不是肺气压伤的危险因素,可能与样本量较少等因素有关。气管插管过深可导致破坏肺泡及毛细血管的结构,肺泡更易发生损伤、破裂,导致气压伤风险升高。高潮气量是导致肺气压伤的重要危险因素,因而需严格控制潮气量,密切观察患儿通气情况,监测肺功能变化,选择合适的潮气量。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时间较长,其潮气量存在一定变化,在设定潮气量时,应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保证患儿通气效果及氧合作用的前提下,适当限制肺泡过度扩张;但是也不可设置过低的潮气量,该条件下可导致通气不足、肺泡萎陷等症状,严重影响机械通气效果。机械通气中,可综合分析调控呼吸机参数,尽量减少肺部损伤;可在呼气末正压合理的前提下,采用小潮气量通气,必要时可允许短时间内存在高碳酸血症,同时严禁快速大幅度更改呼吸机参数,短时间内潮气量过高,可迅速导致肺损伤。压力调节容量控制模式的通气安全性更高,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相比,肺损伤更小,可优先选择压力调节容量控制模式,参考通气反馈情况、每次呼吸的气道阻力等信息,逐渐调整其气压、潮气量,在5次通气后达到预设潮气量,严格控制其吸气峰压与平均气道压力,减少肺气压伤风险。高频振荡通气的潮气量较小、气压相对较低,且压力变化相对较小,有助于新生儿肺组织的保护,对于存在肺炎等肺部病变的患儿,可适当提高通气频率、降低潮气量,从而有效控制压力变化,降低气压伤发生风险[7]。密切观察患儿肺顺应性变化,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后,监测肺顺应改善情况,及时调节气压、潮气量等参数,避免发生气压伤。在保证通气效果的同时,尽量缩短患儿机械通气时间,促进患儿自主呼吸功能恢复,避免长期机械通气治疗。气管插管过程中,应根据患儿个体情况,合理控制深度,避免插管过深,导致呼吸道损伤,而增加气压伤风险。
综上所述,气压过高、潮气量过高、容量控制通气、通气时间通气时间≥5 d、肺顺应性低下而吸气峰压过高是机械通气患儿并发肺气压伤的独立危险因素,需予以高度重视,及时采取预防对策。
參考文献
[1]谭汪阳,张舒文,李丽玲,等.机械通气新生儿肺不张发生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21,35(21):3776-3779.
[2]张茹,徐发林,李文丽,等.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期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1,23(10):994-1001.
[3]苏建飞,白雪梅.早产儿脑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1,31(18):64-68.
[4]杜坐平,肖传絮,曾义协,等.早产儿加温湿化高流量经鼻导管通气初始呼吸支持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1,23(9):896-902.
[5]白文娟,方秀英,石权,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电背景演变与脑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1,23(9):909-915.
[6]尹同进,胡雨生,成胜,等.肺动脉压和心功能监测在新生儿肺内/肺外源性ARDS中的意义[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1,33(7):838-843.
[7]刘笑艺,童笑梅.早产儿有创机械通气初次撤机失败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1,23(6):569-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