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评价
2021-02-13冉斌
冉斌
摘要:目的:针对急性胆囊炎患者实施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对手术开展情况和腹腔镜的应用做出全面分析。方法:将本院于2016年7月~2020年8月收治的确诊为急性胆囊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抽取100例,以信封法分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胆囊切除术,观察组则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0%,对照组为10.0%,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以及手术疼痛度的对比分析中,均以观察组用时更短,效果更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不仅术后预期疗效更显著,而且能够更好地给予患者安全性保障,具有可推广价值。
关键词: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急性胆囊炎;临床效果评价
急性膽囊炎属于临床常见的疾病,以往的手术治疗主要采用开腹方案。但是这一手术方法引起的并发症多,因此医学界在不断研究、应用新的技术。腹腔镜在近年来得到推广,不仅增加了医师的手术视野,操作手段简单,还可以减少手术创伤,有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于2016年7月~2020年8月收治的确诊为急性胆囊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抽取100例,在以信封法分组。其中,对照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在34~75岁,平均年龄为(53.6±2.8)岁;平均病程为(2.1±1.1)年。观察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在35~75岁,平均年龄为(54.1±2.6)岁;平均病程为(2.0±0.9)年。在一般资料对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符合手术开展的要求,且能够配合医护人员相关工作的开展。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胆囊切除术,即切口位置选择患者右肋缘下,在到达腹腔之后,对粘连的胆囊进行分离并暴露胆囊;找到胆囊管之后行胆囊切除,并沿着胆囊三角方向进行分离。所有的操作按照手术要求进行,术后还需要放置引流管在胆囊窝内进行24~48 h引流,随后可拔除引流管。
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首先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随后实施气管插管,在全麻状态下实施手术。一般情况选择三孔法,对于部分有特殊情的患者,可以改为四孔法。手术切口选择肚脐上或下部边缘1 cm处,建立CO2气腹,并控制好压力,随后可插入套管针。通过腹腔镜重点观察三角区、胆囊周围,是否存在粘连,了解炎症的实际情况。此外,对胆囊体积较大、张力高的患者,要进行胆汁吸抽减压,随后进行胆囊管分离。手术结束后,给予止血、预防感染等治疗。
1.3 评价标准
(1)术后统计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并分析原因。(2)观察患者下床活动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以及手术疼痛度(在疼痛度上可结合VAS评分法)。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4.0软件分析数据,以率描述计量资料,进行χ2检验;以(±s)描述计量资料,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0%(2/50),对照组为10.0%(5/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以及手术疼痛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发生转变,急性胆囊炎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急性胆囊炎属于急腹症,其发生与胆结石、胆囊息肉有关,需要开展手术治疗。相较于传统开腹手术,用腹腔镜进行胆囊切除术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手术并发症少在腹腔镜的支持下,手术操作的稳定性、便利性得到了医生认可。医生可在直视下辨别胆囊管、胆囊动脉,全面观察胆囊床的情况,减少手术对肝脏组织的损伤,并有效控制术中出血量[1]。此外,腹腔镜下手术时间更快,手术适应范围更广。
综上所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患者术后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胡先林.应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3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