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骨修复有了新方法
2021-02-13黄海军
黄海军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骨折或者其他疾病因素的影响难免会出现骨缺损的情况。而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骨修复方法逐渐完善和更新,出现了修复效果好、后遗症少的治疗方法。
1软骨修复
1.1 自体骨软骨移植
自体骨软骨移植技术或称马赛克技术,是将自身非负重区的骨软骨移植于骨软骨缺损部位。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缺损区可以获得生物学性质与原来一样的透明软骨,移植物可以获得I期骨愈合,术后恢复较快。但也存在来源有限、供区受损等缺点。其主要用于小于2 cm2的全厚层骨软骨缺损病例,并且软骨下骨深度最好不超过6 mm。
具体操作:选择合适的非负重区,以最适大小的取材器垂直于供区关节面获取长度为10~15 mm的柱状骨软骨块。再用另一个直径稍小的取材器在受区制造一个圆柱形的骨软骨孔洞,要求与供区柱状骨软骨块的长度、直径和角度相匹配。在移植入受区时,移植物骨块要稍低于周围关节面。高于周围关节面或者低于周围关节面超过2 mm均不利于移植物的愈合。
1.2 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
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其目的是在软骨缺损区移植一整块大小、外形匹配,且完全成熟能承受正常范围压力的软骨组织。典型适应症为2 cm2以上大面积创伤性或退变性的软骨或者骨软骨缺损,特别是同时合并骨丢失>6 mm。也可用于软骨修复术失败后的翻修手术。
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物具有成熟的基质,其软骨下骨保留完整,与软骨在软骨-骨交界处紧密相连。研究发现,细胞外基质和软骨细胞可以长期存活,而且同种异体软骨细胞还具有免疫豁免性。研究还发现,移植失败并不是软骨移植物的免疫反应造成的,而可能是由于移植的骨组织愈合失败引起。移植的骨组织与受区骨组织的成功愈合是移植物存活的关键。但是骨块移植物会產生免疫反应,这主要是因其含有供体留下的血液成分。与人类白细胞抗原检测阴性的患者相比,阳性患者在进行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术后,骨周围水肿更严重,所含异常移植物骨髓成分也更多。因此,移植时应尽可能减少移植物的骨组织成分,并通过灌洗尽可能多的清除供体的骨髓细胞。
2颅骨缺损修复
2.1 颅骨缺损的修复材料
理想的颅骨缺损修复材料需要具备以下7点:(1)获取方便;(2)生物相容度高;(3)重建颅骨轮廓;(4)大脑屏障保护,抗外力;(5)具有诱导成骨潜能;(6)头颅影像检查兼容;(7)无供区问题,可降解,在一定的时间内被宿主骨替代,不影响宿主骨修复,无毒副作用。目前,应用于临床的颅骨修复材料主要有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异种骨和人工材料。
2.2 颅骨缺损修复策略
颅骨缺损修复方法的选择主要考虑到缺损部位的局部解剖结构及要求、医师手术经验等。良好的软组织覆盖可以降低术后材料外露和感染的概率。专家认为,对于创面基底组织健康而无需远期放射治疗的颅骨缺损创面,修复方法可以有多种,可以选用自体骨或人工材料修复,游离皮瓣覆盖。如果术后需要辅助放射治疗,可以选择钛网修复,筋膜皮瓣或肌皮瓣覆盖。对于头皮完整,单纯颅骨缺损的患者,可以选择人工材料植入物修复,如有机玻璃,但在眶周或骨质腔窦区域外露的概率很高,易造成手术失败。有专家提出,对于颅骨缺损个体化的修复,方案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如缺损的位置、大小和形状;其他因素,包括感染创面和术后放射治疗。对于感染性创面建议选择自体组织修复,带血管蒂的骨组织瓣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于颅骨缺损的患儿应选用自体骨组织修复,这样不会影响颅骨的生长发育。用冻存自体颅骨瓣修复比室温储存的颅骨瓣发生骨吸收率要高,但感染率较低。颅骨缺损修复时间越早,骨吸收率越低;新鲜的自体骨移植骨吸收率要较储存的自体骨低。目前尚无关于颅骨缺损大小、患者年龄与并发症之间相关性的报道。
3颌骨缺损的修复
颌骨囊肿、肿瘤和外伤是口腔常见病,其引起的颌骨缺损,不仅影响人体咀嚼功能,而且有损面容,甚至影响患者日常社交的自信心。为了尽可能恢复颌面功能,又能在最大限度保持原有容貌,医学专家研发出了“自体富血小板血浆”。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系取自患者自身外周静脉血,经离心、分离、浓缩制得,经激活后可释放出大量高浓度的生长因子。这种“能刺激细胞增殖、分化,进而促进组织的修复”能力很强的细胞,具有促进颌骨组织修复作用和加速骨愈合能力,用以填充到组织缺损处。由于是取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具有安全、可靠等特点。临床应用后,可缩短病程(高效),避免疾病传染(安全),同时又可节省医疗费用(经济),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