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天上“科研室”

2021-02-12席金合

第二课堂(初中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实验舱天舟神舟

席金合

2021年4月29日,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和耀眼的火焰,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天和号核心舱送入340千米至450千米外的近地轨道,中国空间站的建造大幕由此拉开。5月29日20时55分,在经历了推迟发射的波折后,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从位于海南的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升空,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并与天和号核心舱在近地轨道精准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并顺利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7月4日1 4时57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标志着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我国已成为第三个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多套间“豪宅”

说起空间站,大家自然会想到国际空间站,这个大型太空科研室重400多吨,拥有现代化设备,可开展大规模、多学科研究,由美、俄等16国耗时十几年联合打造。

中国空间站规模虽比不上国际空间站,但在构成和功能上大同小异。其主体构型是:核心舱居中,两个实验舱连接在两侧,构成“丁”字形。其中供人员活动的空间达110立方米,可以说相当于三室两厅还带储藏间,算是“豪宅”了。此外,它还有附属工具——货运舱和载人舱。五位一体的每个部分,都近似大圆筒。

核心舱就是在轨的天和号,它比一节火车厢还长,直径比地铁车厢宽,重量相当于三辆大客车,是我国目前最大的航天器,可供3名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它既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又是人员生活的主要场所,还可用来开展少量的科学实验。其上有五个接口,用于对接一艘货运飞船、两艘载人飞船和两个实验舱,另有一个人员出舱口。

两个实验舱与核心舱的大小相当。其中的“问天”实验舱主要用于开展舱内外空间科学实验,也是航天员活动和应急避难场所。内配专用气闸舱,供航天员出舱;并配有机械臂,便于舱外设备的自动修理和安装。它还具备核心舱的某种重要功能,必要时,可对整个空间站进行管控。“梦天”实验舱除了具备“问天”实验舱的功能,还配有物资专用气闸舱,在航天员和机械臂的辅助下,保证货物自动进舱和出舱。

货运飞船是空间站物资“专用车”,命名为“天舟”,最大直径约3.35米,发射质量约13吨,具有全密封货舱、半密封货舱、全开放货舱,由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送升空。其主要任务:一是给空间站补给燃料,运送维修和更换所需设备;二是为航天员运送工作生活用品;三是运送科学实验设备和用品。送完货返回地球时,还要顺便带走空间站的垃圾,从某一空域投出,让其在快速下落过程中,与大气摩擦而燃烧掉。

载人飞船是我国自行研制的新一代神舟系列,是为空间站和探月等工程而制造,大小约为货运飞船的两倍,具有安全可靠、承担任务多和模块化设计等特点,用于运送往返天地间的人员。从1999年11月至2021年6月,我国已发射12艘载人飞船,先后将14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造福全世界

空间站堪称“太空母港”,可满足航天员长期在天上生活和工作,其高真空、微重力、超洁净的环境,便于开展各类科学研究,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乃至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

我国空间站建成后,有望产出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突破一大批核心关键技术,获得无法估量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例如,开展具有国际前沿性的量子调控与光传输研究,将促进世界量子通信技术的发展,甚至引发通信革命。

空间技术开发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如空间生物研究,可为培育优良物种、探索疾病机理、研发生物药物、改进人类健康等,提供技术突破;微重力流体与燃烧研究,能促进新型清洁能源开发和改善地球环境;空间材料的加工应用研究,对开发新型材料和先进生产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常吃的方便面、穿的气垫鞋,都是从航天员的食物和穿戴品转化而来;先进的B超机和远程医疗技术等,更是空间科学研究带给人类的福音;国际空间站开发的药物射靶式输送技术,已用于乳腺癌治疗试验,必将取得广泛应用。

为促进和平利用太空,我国空间站将对外开放。宇宙空间属于全人类,并非哪国私有;探索和利用太空,是各国享有的平等权利。20世纪以来,人类谱写了宇宙探索的辉煌篇章,然而个别航天大国却一味敌视别国的航天活动,大搞技术垄断,孤立他国航天事业发展,甚至不惜将太空军事化,封锁人类进一步探索外层空间。

中国空间站将超越其他航天强国,率先向全球敞开大门,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同各国携手合作,共同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任何国家、组织和机构,都可平等参与,分享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经验和技术,这无疑彰显中国在太空治理中的责任与担当。同时,我國空间站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应用实验的机会,帮助其跨越航天技术鸿沟,共同参与太空治理、开发和利用,推动人类航天事业达到新的高峰。

征途路漫漫

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提出联合建造空间站计划,中国申请加入,但遭到美国操纵的国际组织拒绝。国外长期封锁,倒逼我们自主创新,立足自身实际来研发,而不是跟在别人后面跑。建造空间站,最关键、最困难的是把人送上去。对此,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载人航天工程为主的空间站计划正式启动,总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载人飞船阶段,实现人员安全往返。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绕地一周后成功降落地面,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5年后,神舟七号搭乘3名宇航员环地飞行,翟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舱内协助,实现了我国航天员首次太空行走。

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顺利进行之时,国际空间站于2010年投入使用。这项国际太空合作工程,以俄、美两国主导建设,有19国的宇航员乘坐美、俄飞船造访国际空间站,我国也参与其中。可不久,美国撕毁中美合作协议,把中国拒于国际空间站门外。

这样,更加坚定了我们正在实施的第二步计划——空间实验室任务。2011年9月,重约8.5吨的天官一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在轨运行四年半,以微型空间站的身份,实现了与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并进行了多项科学实验,初步建立了能短期载人、长期可无人运行的空间试验平台,为建造空间站积累经验。随后不到三年,它又与陆续升空的三艘神舟飞船,先后实现无人对接和载人交会对接。

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成功发射,正常运行近三年后返回地面。作为准空间站,天宫二号共搭载14项应用设备,进行了氧气、水或食物循环利用等60多项科学实验。还与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配合,突破了航天器的“空中加油”技术,完成了货物补送任务。

第三步是目前进行的空间站组建,将实现五大舱的升空和组装,建成长期有人照料的太空科研室。

最后的组装

当核心舱作为搭建空间站的第一块“积木”,率先落户于核心位置,静候与后续的船、舱对接,最终建成完整的空间站,持续使用10年;所以,在组建空间站的过程中,需先后实施10次飞行任务,包括2次实验舱发射、4次货运飞船、4次载人飞船发射。

在航天员动身上天组装前,应先把东西送上去,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被亲切称为太空“快递小哥”的天舟货运飞船,正担当这项艰巨任务。几年前,为了实行与天官二号的对接实验,天舟一号已成功发射;现在,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也已与核心舱成功对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已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标志着中国人首次长期工作在自己的空间站。

2022年是我国空间站的正式组建阶段,“问天”和“梦天”实验舱将陆续发射,完成最后对接,空间站才算真正建成;接着是密集的运物送人任务,依次由天舟四号、神舟十四号、天舟五号、神舟十五号担任,一共有6次发射任务。目前,严格受训的四批待飞航天员,已全部确定。由第一批有飞行经验的航天员担任指令长,第一批未有飞行经验的航天员以及第二批航天员为协助员,第一批航天员中还没有飞天的航天员有望圆梦太空。第三、四批航天员则承担2022年后空间站运营阶段的任务。

空间站额定载员3人,轮换期间则是6人。今年神舟十二号、十三号任务轮换期间,将会看到6名航天员和科学家,同驻太空进行工作的盛况。

任重而道远

空间站建成后,运行中会有诸多难题。首先是人员生活问题。按国际空间站惯例,每名宇航员每天需要0.84千克氧气,6.8千克生活用水,0.64千克食物,1.64千克衣物。以3人计算,一年需要16吨物资,完全靠地面补给不现实,只有通过污水循环、二氧化碳再生等工程,才能将所需降至每人每年消耗5吨物资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依赖复杂的前沿技术。

空间站在轨运行,基本失去大气和地磁保护,难逃太空辐射。由于地磁中心偏离地轴11.3度,使来自宇宙的带电粒子,在南大西洋的上空聚集,空间站经过时,受到强烈辐射;并且,空间站的工作人员在太空停留的时间,比以往的航天员长得多。所以,空间站的防护要求比一般航天器更高,设计难度更大,必须采用多套防护措施。尤其在太阳爆发期,太阳释放的射线会增强好几倍。这时,不能进行太空行走,甚至要停止飞船发射,难免影响空间站的正常运作。

大气层厚度为1000千米,而空间站轨道在340千米~450千米的高空,尽管这个高度的空气极为稀薄,但空间站以每秒8千米的速度飞行,会与空气摩擦生热,影响舱内外设备性能和运行,以及各种实验的进行及操作。此外,从国际空间站来看,其在400千米的高空飞行,因受大气阻力作用,轨道高度每天会降低150米左右,若不及时修正就會落下来。

地球其实不是标准的球形,质量分布不均匀;根据万有引力原理,不同地方的引力不同。所以,当空间站飞过时,受到的引力会波动,导致轨道跑偏400多米。这么大的偏差,会使空间站在太空乱飞。这么多难题,都要设法应对,而我们有能力解决。

结束语

我国有几千年的“飞天”梦。新中国成立之后,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拉开了中华儿女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几代航天人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突破了一大批卡脖子难题,大大缩小了与西方的差距。从神舟飞船载人遨游太空到“嫦娥”奔月探索未知,从北斗卫星组网导航到日前在建的中国“太空之家”,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完成艰难探索的创举,越来越受到更多国家的认可,彰显了中国航天科技的强大实力。我们相信,中国的天上科研室,一定会早日建成运营。

(编辑 文墨)

猜你喜欢

实验舱天舟神舟
天舟六号,出发!
致敬“天舟五号”
梦天实验舱,发射!
走近空间站实验舱
梦天实验舱成功发射并完成对接
神舟飞船的“变”与“不变”
航天的神舟
神舟十二号的五个“中国首次”
“天舟”二号再出征(摄影)
神舟十一号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