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供需矛盾及其消解

2021-02-11王媛

职教通讯 2021年12期
关键词:供给发展教育

摘 要: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供需矛盾的消解,须在正确认识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供需各主体及其关系的基础上,厘清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供给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间的矛盾、低质供给与高质需求间的矛盾、“计划”供给与“市场”需求间的矛盾。基于此,提出通过立足经济发展趋向,助力地方发展;完善供需质量,践行内涵发展;转变政府职能,释放市场活力等方式,加快促进地方高校继续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化发展。

关键词:新时期;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供需矛盾

作者简介:王媛,女,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理论、老年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1)12-0080-08

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提出,高校继续教育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支撑[1]。新时期,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主体地位愈发突出,已成为发展成人继续教育的重要依托。当前,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内部的供需矛盾已成为影响其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首要阻碍。在积极倡导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对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供需系统进行深入分析,厘清其现存的供需矛盾,并探求切实可行的消解路径,是促进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繁荣的关键所在。

一、新时期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供给与需求系统分析

约翰·希恩(John Sheehan)指出:“教育供求关系是构成教育系统的机构体制与社会机构体制,甚至观念准则之间的关系。”[2]地方高校作为主要依靠地方财政获得资金支持、致力于培养地方高素质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其供求系统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供求,且关系更为复杂、主体更为丰富。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地方高校——成人學习者、地方高校——单位企业这两类既联系又区别的供求关系,也包括成人学习者、地方高校、单位企业这三大供求主体。此外,由于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政府还拥有对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供给、需求调节的双重身份,不仅能对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供给行为、社会需求进行有效监控,在政策等因素引导下对个体教育选择也将产生深远影响。新时期,对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供求系统进行分析,需要对其内部体制机制进行深入剖析,厘清影响其发展的本质要素,进而对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进行全局性、长远性谋划。

(一)地方高校继续教育需求系统分析

“需求”属经济学概念,是在一定时期与经济条件下,消费者对市场上商品和劳务有支付能力的需要[3]。据需求的经济学概念可知,新时期地方高校继续教育需求指在我国进入崭新历史时期与追求高质量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之下,国家、单位企业、成人学习者对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对地方高校继续教育需求主体进行划分,可分为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其中,社会需求是指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满足各级各类部门对教育与人才的需求,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发展;而个人需求是指个人为实现自身发展,适应社会变化所形成的职业、天赋等指向性需求,随个人发展而发展。简而言之,新时期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社会需求旨在强调教育与经济、社会的依赖关系,而个人需求则旨在强调个人与教育的依赖关系。在地方高校继续教育需求系统内,主体为国家、单位企业与成人学习者。那么,为实现各需求主体的充分满足,了解其重要影响因素是关键,当因素发挥积极作用时,可促进需求的高质、高效满足,反之亦然。

首先,从国家对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需求来看,主要受四大因素影响: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学龄人口总量、我国经济政治状况、社会科学技术发展与政策。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学龄人口总量将对我国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规模及其发展走势产生深刻影响;政治经济状况决定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办学的物质充裕与稳定;社会科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会催生新兴行业与技术,继而为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打开更多缺口;政策的倡导与号召能通过宏观层面的引导,有效影响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需求规模与走向。其次,从单位企业对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需求来看,主要受单位企业生产要素规模组合与技术构成影响,表现为对继续教育人才、专门人才的需要,对在职员工提升、培训的需要,其需求的产生均为实现内部利益最大化。最后,从成人学习者对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需求来看,主要受职业、家庭与个人经济条件、个人天赋兴趣、教育投资预期收益率等因素影响。当下,社会与经济发展正逐渐重塑我国就业结构,从职业发展来看,承担相应社会生产职责的个体为使自身在劳动力市场长期具有优势,就需要不断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与专业训练,以期实现自身职业发展。家庭及个人经济条件是决定成人学习者能否接受继续教育的核心因素,当家庭与个人经济状况、教育观念发挥正向作用时,成人学习者往往会增加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个人天赋与兴趣是影响成人学习者的继续教育需求最为关键的因素,成人参与学习活动往往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与自我导向性,个体天赋与智慧的状况将直接影响其对继续教育的需求状况。在教育投资预期收益率方面,成人学习者对继续教育进行资本投资必然会追求教育产出收益率的最大化,当教育投资预期收益率较高时,成人学习者会增加其对高校继续教育的需求,而当教育投资预期收益率较低或为零时,其对高校继续教育的需求将会下降甚至转为负数。综上,为明晰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各需求主体及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对此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如图1所示)。

(二)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供给系统分析

“供给”的经济学内涵是指在一定价格条件下生产者愿意并能够卖出的产品。由此可认为,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供给是指我国为培养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熟练劳动力、高素质国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地方高等教育部门能为社会与个人提供的高等继续教育与科技服务的机会[3]。在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供给系统中,高校继续教育学院与相关负责部门为供给的主要基地,人力、物力、财力等组成的教育投资规模为基础性物质保障,二者相互依赖,共同构成了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供给系统,为各需求主体提供教育机会。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供给不仅要强调对教育需求主体的满足状况,也需强调为社会所提供的继续教育人才的质与量。因此,为实现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充分、有效供给,剖析其影响因素也较为关键。从影响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机会供给的角度来看,主要受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投资规模大小、劳动力需求状况、教育单位成本、师资供求状况等因素影响。

首先,从教育投资规模来看,投资规模的大小与投资主体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受投资主体的投资意愿、能力、方式等因素影响。当前我国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投资主体包括政府、民间力量、地方高校等,上述主体在一定时期内保障了投资的规模与总体水平。当教育投资规模难以满足教育发展规模时,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将会缓慢甚至停滞;而当教育投资规模过剩与不合理时,则会造成资源浪费、无效供给现象产生。其次,从劳动力需求状况来看,在现代社会生产中劳动力需求主要有三种,分别为高层、中层与基层人力。通过现实观照,当前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培养对象多集中于中层与高层人力、潜在人力。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对GDP贡献率依次为9.5%、43.3%、47.3%[4]。由此说明,在第二、三产业强大支撑作用下,我国对熟练技术工人与管理人才的需求将长期保持较高水平,这种劳动力需求状况将直接影响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供给。再次,教育产品虽不像商品一样可进行严格准确的成本核算,但教育投入前的成本预估也实为关键,能在最大程度上规避教育资源浪费,实现教育供给最大化。地方高校在进行继续教育供给时,须考虑每培养单位继续教育学生所消耗的全部成本。当教育投入总量恒定时,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单位成本越高,其为教育需求主体提供的教育机会将会减少,反之亦然。最后,师资供求状况对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供给的影响最为直接。师资是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要素,其质、量与结构的发展是继续教育供给的基础性前提与保障。综上,为明晰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各供给主体及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对此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如图2所示)。

二、新时期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供需关系主要矛盾

新时期,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具有社会性强、规模大、类型多、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等特点,且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活动结合的前沿阵地,肩负着不同地区经济建设、多领域人才培养的重任。但随着不同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快速发展,其内部矛盾也日益显现,突出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供给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间的矛盾

当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供需的量与质有保障且结构合理时,其对地方经济建设将发挥极大的促进作用。同理,当地方经济建设趋势向好,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也将获得各方强有力的支持,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依赖与促进关系。因此,为推动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须正视教育供给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间的矛盾。首先,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政策不一致。地方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是该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与趋势的较好体现,对不同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强指引性作用。但管窥诸多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实际,发现其在招生、专业课程设置、教学与评价、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普教化”色彩,且同质化现象严重,大多较为缺乏与地方社会经济战略、政策的结合,在办学的全过程中对战略、政策的敏感度与落实效率也稍显滞后。其次,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与当地产业结构的发展不一致。我国不同地区间因自然环境条件、人口规模、科技文化水平、需求结构等因素影响,产业结构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如表1所示,依据三次产业分类法对我国东西南北的四个省份在2019年的一、二、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及其占比进行分析可知,各省第三产业占比均居主导地位,但不同地区在一、二产业的占比仍存在较大差异。如:在第一产业占比方面,海南省的占比将近浙江省的六倍;在第二产业占比方面,浙江省的占比几近海南省的两倍。而以全国生产总值及占比为标准来看,甘肃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二、三产业占比均在小范围内有所浮动,但与全国平均占比相比差异较小。各地方产业结构间的差异必然会导致高校继续教育办学力量与水平的不同,但管窥各地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实际,不同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并未形成区域特色与优势,各校在具体的办学活动中相似度较高,甚至部分高校还存在对其他高校继续教育一比一的“复刻”行为。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一旦脱离自身发展实际与地方产业结构,定会对自身发展起阻滞作用,且不利于对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二)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低质供给与高质需求之间的矛盾

回溯我国高等继续教育发展历程可知,其先后历经初创、停滞、恢复与发展时期,而当下正处于自身转型关键的新时期。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作为高校继续教育的重要阵地,正面临低质供给与高质需求之间的矛盾,即人民对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和其自身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存在的显著矛盾。首先,体现在办学内容与对象上。笔者通过登录与访问多所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官网发现,就其所承办的继续教育业务范围来看,多局限于成人学历教育。这也导致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学历化”痕迹严重,服务对象局限,社会责任、公益意识不强。简言之,过分强调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学历功能,不仅会使其沦为“文凭印刷厂”,广遭社会诟病,也会表现出其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忽视,将发展思路与规模狭隘化。其次,体现在体制与机制健全方面。从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体制来看,目前还缺乏统一化、标准化、层级分明的管理机构与体系化的政策引导,失范现象时常发生,这不利于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明确自身办学定位,制定发展计划,完善法规制度,继而无法有效发挥制度与机构的监督管理优势。从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机制来看,高校、主管部门、教学点、教师等要素自身存在诸多弊病,要素间也无法做到协调运行,这对继续教育具体环节的运行产生了巨大阻碍,使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在招生、教学、学生管理、学习与教学评价等方面都产生了诸多问题。

(三)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计划”供给与“市场”需求间的矛盾

计划与市场的问题涉及经济运行方式,指向两种不同社会经济调节力量。我国历史实践证明,社会经济的协调、稳定、可持续发展,须充分发挥计划与市场的各自优势,并做到二者的统一与适配。这也决定了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既离不开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宏观监管与调控,也离不开继续教育市场多方力量的积极参与。从当前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来看,已无法适应计划体制的约束,且计划与市场的矛盾显著。首先,在招生体制上。尽管教育部改革了成人高等教育的计划编制模式,自2012年后高校可按自身办学能力确定招生规模,但仍存在诸多刚性指标,计划痕迹明显[9]。其次,在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上。从学历教育来看,2016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指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本、专科专业目录由《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业专目录》《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补充专业目录》组成[10]。然而,尽管对专业目录进行范围划定能严格把控各校专业设置的合理、规范与科学性,且有利于相关监管部门对各校专业发展进行统一评价与监督,但这也将不可避免地弱化了各高校自身的办学优势与特色,无法更好地符合成人学习的特点與规律,更不利于高素质职业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最后,在学费标准方面。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与培训进行的学费标准统一规定与限制极大地规范了高等继续教育市场,能有效规避“乱收费”现象,保护成人学习者权益。但是,该做法又会极大地削弱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积极性,导致优质教育资源难以产出,且难以在办学市场得到合理的价值匹配,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办学能力进而也将长期受到限制。

三、新时期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供需矛盾的消解

我国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若想打破自身藩篱,消解供给与需求间的矛盾,就需把握地方经济发展趋势,优化内部供需效能,协调计划、市场关系。具体需明晰以下三点。

(一)适配:立足经济发展趋向,助力地方发展

消解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供需矛盾的关键在于把握经济发展趋向,并与之充分适配。地方经济发展趋向决定了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供需的规模、质量与结构,是推动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全方位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首先应处理好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与地方宏观经济政策、战略间的关系。一方面,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应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向,在制定教育战略、确立培养目标、设置专业目录、细化教学内容、配置师资力量时都应与地方经济发展政策、战略保持高度一致,并结合本校继续教育发展优势与特色,使地方宏观经济政策、战略能细化落实。例如,2020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指出,为加大对云南省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确保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要加快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建设重点将主要聚焦生猪、肉牛、果蔬、畜禽、花卉等优势产业[11]。这为云南省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因而各地方高校在发展继续教育时应学会因势利导,积极整合畜牧养殖、果蔬种植、花卉培育等相关教学资源与优势力量,拓宽培训领域与对象,为促进地方实体经济的发展贡献继续教育的应有之力。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应处理好与地方产业结构间的关系。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对某些行业产生积极促进作用,但也会对部分行业带来相应威胁。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若要防范与规避经济结构所带来的风险,便要积极与地方产业结构适配,发挥地方产业特色与优势。如由表1可知,2019年海南省第一产业(农业)与第三产业(服务业)分别占地方生产总值的20.35%、58.95%,第一第三产业与其他省份相比占比特点较为突出,这也说明农业与服务业发展在海南省较为强势与关键,因而海南省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应找准自身定位,力求将更多优质继续教育资源汇集于农业与服务业,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农业技术人才、高端管理服务人才等群体的培育。

(二)增效:完善供需质量,践行内涵发展

“质量”与“内涵”是消解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供需矛盾的关键要点。与外延式发展相比,内涵式发展更注重要素内部的发展与协调。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要完善供需质量,践行内涵式发展,就必须把拓宽教育形式与对象、健全体制机制建设作为核心任务,重构教育形式占比结构,对办学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与监督。首先,要拓宽教育形式与对象。一方面,地方高校在开展继续教育时应对办学结构进行合理布局与调整,对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做到协调安排与统筹兼顾。新时期以来,继续教育已基本完成了“补偿性”使命,其“赋能”价值凸显,学历继续教育已逐渐表现出式微态势。在我国综合国力、国民素质不断提升,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的当下,非学历继续教育出现了大量需求。地方高校在发展继续教育时必须要打破将继续教育等同于成人学历教育的狭隘认识,缓解过分发展学历教育所带来的发展饱和困境。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拓宽服务对象,扩大辐射范围,尤其应积极关注老年人、残疾人、妇女等社会弱势群体的继续教育需求与问题,体现出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公益意识。其次,要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一方面,地方高校在开展继续教育办学时,应确立多层管理实体并积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制度。多层级管理部门的设立与规范性文件的约束不仅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决策层、管理层、实施层之间责权不清、各行其是、相互推诿现象的出现,还可对办学行为进行全方位监督,切实保证继续教育发展的稳定、可持续。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应着力把控继续教育运行过程中每一环节的质量,积极协调各级管理部门、高校、教师、学生、校外机构等不同要素间的关系;要做到严格设定入学与毕业门槛、完善专业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方法与模式、定期开展学生与教师的学习和教学评定,最终实现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与高效、有序运行。

(三)协同:转变政府职能,释放市场活力

近年来,“放管服”改革已在诸多领域试行并取得丰硕成果,旨在积极找准政府定位、优化政府服务、释放政府管理动能,最终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消解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计划性”供给与“市场性”需求间的矛盾,可从完善招生体制、优化专业设置、推进收费制度改革等方面入手。首先,在招生体制方面,政府对高校继续教育招生应起到宏观指导与监督作用,将更多招生自主权下放至高校,积极革新高校招生制度。要赋予地方高校更多权利,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招生计划与政策,对地方紧缺型人才、优势型人才可适当扩大招生规模,给予招生优待。其次,在专业设置方面,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到高校继续教育在地方经济建设、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功能与地位,适当放开高校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的限定权限,给予各地方高校更多的自主权,让高校继续教育结合本地市场需求、当地产业优势、自身办学特色,创新性地设置相关专业。这不仅可以促进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为地方服务的精准效能的发挥,更能打破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同质化”与“普教化”现象。如江苏科技大学在继续教育发展内容方面,始终围绕船舶行业进行发展,不仅形成了自身优势特色,还在服务船舶、海工行业助力地方发展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12]。最后,在收费制度方面,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明晰继续教育是面向全社会办学,因而须把握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放开价格管制,打破“统一限价”制度。通过严格监督与正确引导,让不同水平的高校继续教育资源在办学市场上得到合理的价值估值與回报,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各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办学的热情,也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满足不同层级需求主体对继续教育的切实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Z].教职成厅函〔2018〕15号,2018-03-21.

[2]王旭辉.高等教育供求问题的理论述评与研究展望[J]. 高教探索,2020(2):121-128.

[3]王培根.高等教育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70-75.

[4]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图表[EB/OL].[2021-07-04]. https://data.stats.gov.cn/search.htm?s=产业比重.

[5]浙江省統计局.《2020年统计年鉴》[EB/OL].[2021-07-04].http://tjj.zj.gov.cn.

[6]海南省统计局.《2020年统计年鉴》[EB/OL].[2021-07-04]. http://stats.hainan.gov.cn/tjj/.

[7]甘肃省统计局.《2020年统计年鉴》[EB/OL].[2021-07-04]. http://tjj.gansu.gov.cn.

[8]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2020年统计年鉴》[EB/OL]. [2021-07-04]. http://tj.nmg.gov.cn.

[9]张一春.高校学历继续教育招生制度研究与探索[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79.

[10]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的通知[Z].教职成〔2016〕7号,2016-11-18.

[11]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Z].云政发〔2020〕11号,2020-04-22.

[12]王升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基本趋向探析——以地方行业性高校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7(5):125-127.

[责任编辑    曹   稳]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and Its Resolution

WANG Yuan

Abstract: To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must clarif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upply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demand of loc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low-quality supply and high-quality demand,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lanned supply and market demand on the basis of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main bodies of supply and demand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ir relation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suggests to help local development by basing on the tren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upply and demand and practic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Change government functions, to release market vitality and use other ways to accelerate the high-qua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the New Era; local universities; continuing education;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猜你喜欢

供给发展教育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供给侧”何以流行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区域发展篇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