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瓜多尔奥连特叠合盆地白垩系油气成藏特征与主控因素分析
2021-02-11陈杰陈果周绪峰李波林波陈琴蒲彬
陈杰,陈果,周绪峰,李波,林波,陈琴,蒲彬
厄瓜多尔奥连特叠合盆地白垩系油气成藏特征与主控因素分析
陈杰1,陈果1,周绪峰2,李波1,林波1,陈琴1,蒲彬1
(1. 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 610051; 2.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国际工程公司,成都 610051 )
厄瓜多尔奥连特盆地是南美地区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油气资源丰富,主要含油气层系为白垩系Napo组、Basal Tena组和Hollion组砂岩;盆地内发育多个油田,但各油田之间,纵向上各砂层之间原油品质差异较大:纵向上,下轻上稠;平面上,南轻北稠。根据奥连特盆地构造演化、烃源分布、埋藏史等资料,结合盆地内原油纵、横向特征,对盆地内原油生烃、运移和成藏运移过程进行分析,认为:奥连特盆地受中生代白垩纪裂谷和新生代前陆盆地叠合影响,由西向东分为三个构造带:西部逆冲带、中部前渊带和东部斜坡带。西部逆冲带受安第斯山脉构造作用强烈,发育叠瓦状高角度逆冲断层和牵引背斜构造,主要储层为早白垩Hollin组砂岩;中部前渊带是强烈造山逆冲终止的构造带,发育近南北向高角度逆冲断层和走滑断裂,圈闭类型以断背斜和低幅构造圈闭为主,主要储层为白垩系Napo组砂岩;东部斜坡带发育大量走滑断裂,以伴生背斜圈闭和岩性、地层圈闭为主。油气富集受盆地构造演化和断裂发育控制,即早期断裂活化反转控制了不同构造带的圈闭类型;不同构造带储层沉积发育控制了油气垂向富集程度。
奥连特盆地;白垩系;成藏特征;主控因素
厄瓜多尔东部发育世界著名的含油气盆地-奥连特(Oriente)盆地,为南美众多的次安第斯山前陆盆地之一,面积约10×104km2,是厄瓜多尔最重要的油气产区(图1),已探明和发现大大小小100余个油田(谢寅符等,2010; 马中振等,2014)。盆地内主要含油气层系为白垩系Napo组U、T砂岩和Basal Tena组碎屑岩,烃源岩为白垩系Napo组海相页岩和泥灰岩,圈闭类型以低幅构造圈闭、低幅断背斜圈闭及低幅构造控制下的构造-岩性圈闭为主。奥连特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实践表明盆地内平面和纵向上原油品质均存在较大差异,给下步勘探开发带来一定困惑。本文根据奥连特盆地众多油田不同层系原油纵、横向分布特征,利用区域构造演化、烃源分布、埋藏演化史等资料,对奥连特盆地原油运移与成藏过程开展分析,建立盆地内白垩系油气成藏模式,以期为下步油气勘探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图1 连特盆地构造位置与构造分区图
1 区域地质背景
厄瓜多尔奥连特盆地是南美洲谱图马约(Putumayo)—奥连特(Oriente)—马拉农(Maranon)盆地(简称POM盆地)的一部分,被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秘鲁国界线分为3个次盆,为典型的次安第斯山(Sub-Andeans)前陆盆地,是太平洋板块与南美板块碰撞的产物。奥连特盆地经历了晚古生代以前的克拉通边缘、中生代白垩纪裂谷和新生代前陆盆地3个演化阶段,发育2个“海-陆”沉积循环,盆地沉降中心位于安第斯山前,沉积层序向东逐渐变薄并且超覆在冈瓦纳地盾上,整体呈一个西厚东薄的楔形,发育北西-南东向和北东-南西向2组断裂(谢寅符等,2010; 马中振等,2014;Mathal等,1995;Higley, 2001)。
1.1 构造演化
奥连特盆地是一个以新生代弧后前陆变形为主的多期叠合盆地,经历了三期较大的构造演化(Mathal等,1995;Higley, 2001;何彬等,2014;何彬等,2011;刘畅等,2014)(图2)。
(1)古生界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基底由前寒武系岩浆岩和变质岩组成。古生代地层包括2个地层组:最底部为晚志留世-早泥盆世Pumbuiza组,由中度变质的灰岩、页岩、粉砂质泥岩和砂岩组成;其上为Macuma 组,厚约750 m,由薄层灰岩和泥岩组成,为被动大陆边缘浅海碳酸盐岩大陆架沉积。
(2)三叠纪-白垩纪裂陷盆地:太平洋板块东部边界由被动大陆边缘转换成了主动大陆边缘,俯冲板块的后撤作用导致弧后拉张应力场形成,发育了近南北走向的正断层,在奥连特盆地形成一系列的南北向的半地堑和地堑,盆地内充填了浅海相-陆相沉积和酸性喷出岩。早白垩世末盆地转入裂后热沉降阶段,由东部的巴西地盾提供物源,沉积环境为河流相、海陆交互相和浅海-陆架相,沉积了Hollin 组和Napo 组地层。
(3)白垩纪末期至今前陆盆地发育阶段:安第斯时期造山运动,东科迪勒拉山系隆起,使得奥连特盆地演化为前陆盆地,沉积了新生代磨拉石建造,自下而上依次为Tena组、Tiyuyacu 组、Orteguaza 组、Chalcana 组、Arajuro 组和Mesa 组,主要由陆相碎屑岩组成,沉积物来自西边的科迪勒拉山区。这一时期,盆地内早期形成的正断层反转形成逆断层。
图2 南美奥连特-马拉农盆地构造演化图
(引自Barragan, R, 2005)
三期构造演化,特别是白垩纪末期至今的前陆盆地发育阶段,对奥连特盆地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新生界以来盆地西部科迪勒拉山系的持续隆起,使得盆地整体形态呈现不对称向斜特征:地层西陡东缓,沉积层序向东逐渐变薄且超覆在冈瓦纳地盾上,整体呈一个西厚东薄的楔形,沉积中心位于盆地西南部。盆地东西分带,自西向东依次为逆冲带、拗陷带和斜坡带(图1)。
奥连特盆地由于经历了早期的拉张和后期的挤压,形成了西部逆冲前渊带、中部裂陷反转带和东部共轭走滑带3大构造单元,广泛发育各种逆冲构造、反转构造和与走滑断层相关的断背斜构造。这些构造为油气运移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圈闭条件。圈闭类型包括:构造圈闭、构造-地层复合圈闭和地层圈闭,其中构造圈闭以背斜构造为主,构造-地层复合圈闭主要为断层-地层圈闭,地层圈闭包括地层上超圈闭和岩性圈闭。
1.2 沉积充填
奥连特盆地的沉积充填与其构造演化过程密切相关(刘畅等,2014;赵伟等,2016;BABY等,2013):
前寒武纪基底为圭亚那地盾的火山岩和麻粒岩相变质岩。古生代为克拉通边缘的一部分,沉积物以海相的灰岩、泥岩为主。
中生界随着盆地进入裂谷盆地发育阶段,海水入侵,二叠-下侏罗统沉积了一套薄层碳酸盐岩和黑色沥青页岩(Maguna和Santiago组),中间经历了两次沉积间断;上侏罗统,由于裂谷盆地发育影响,大西洋发生张裂,火山岩浆活动,沉积Chapiza组火山岩。白垩系,盆地进入坳陷阶段,以浅海沉积为主,沉积物源来自于东部的巴西地盾,经历了多个海进-海退沉积旋回(图3)。
图3 奥连特盆地地层综合图
Hollion组:覆盖于侏罗系Chapiza组火山岩之上,呈区域角度不整合接触,由广泛分布的厚层石英砂岩组成。
Napo组:整合覆盖于Hollion组之上,为海平面多次升降背景下形成的一套浅海潮坪相沉积,发育4套砂岩储集层(T、U、M2和M1砂岩),其间发育有3套分布较稳定的碳酸盐岩地层(ABC灰岩层),中间发育泥岩层是区域优质烃源岩。Napo组厚度一般大于100m,最大厚度超过600m,向东逐渐聚集并加厚,砂体总体物性好,单层的分选较好,但纵向上各套砂体物性变化范围大。Napo组包含5个沉积旋回,每一个沉积旋回由一套细砂岩开始,以一套相对深水的陆棚灰岩结束。
Tena组:发育在整体海退时期,以海陆过渡相沉积为主,由不同颜色(主要是红色,又称“红层”)的陆相和滨海相泥岩、粉砂岩组成,其中白垩纪末期马斯特利特期的Basal Tena段砂岩颗粒粗、物性好,但分布连续性差。
新生界进入前陆盆地发育阶段,奥连特盆地以陆相沉积为主,沉积物源来自于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始新世的Tiyuyacu组沉积在Tena组之上,有小的角度不整合,中间发生了一期沉积间断,总厚度达600m以上。再之上覆盖Orteguaza组(渐新世)蓝灰色泥岩和Chalcana组红色的泥岩、泥质砂岩。
1.3 烃源岩特征
奥连特盆地白垩系Napo组海相黑色页岩和泥质碳酸盐岩是盆地最主要烃源岩,沉积于浅海陆架环境,在盆地内广泛发育,此外其他潜在烃源岩还包括石炭-二叠系Macuma组和三叠系Santiago组富含有机质碳酸盐岩。
图4 奥连特盆地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成熟度分布图
(引自Barragan, R, 2005)
Napo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和Ⅱ型干酪根,其中Ⅰ型干酪根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Ⅱ型干酪根则分布在盆地东部,其总有机碳含量(TOC)从东(<1 %)到西(>10 %)逐渐升高,在盆地西部均值超过了4.7 %;总体成熟度不高,一般为未成熟(镜质体反射率Ro<0.4 %)到刚成熟(Ro<0.55 %),但在盆地南部受上覆巨厚第三系沉积的影响埋藏较深,烃源岩进入生烃门限(Ro>0.6 %)生成油气(图4),同时在盆地西部,频繁发生的火山活动也促进了该地区油气的生成。
奥连特盆地Napo组烃源岩埋藏史分析,盆地内存在两期油气生成阶段:第一期油气生成在安第斯构造运动早期,白垩系底部烃源岩在渐新世末期(约30Ma)进入生油窗,主要生排烃发生在15Ma左右,主力烃源分布在盆地中部与西北,因此这一区域内的圈闭更容易捕获油气;第二期发生在新近纪中晚期,晚安第斯构造运动时期,随着构造抬升,盆地深凹埋藏深度增大,Napo组泥页岩和泥灰岩在距今约10Ma时期开始成熟排烃至今(图5)。相比较而言,新近纪晚期生成的油气更成熟、更轻质,与早期生成的油气混合运移造成了不同的原油品质;同时,油气在运移过程中受到水洗和生物降解氧化作用,会使得原油变稠。
图5 奥连特盆地中部Cononaco-4井埋藏史分析
盆地内二叠系Macuma组、三叠系Santiago组为富含有机质的碳酸盐岩,为浅海碳酸盐岩沉积。地化分析表明其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型,总有机碳含量为1%~12%,绝大部分样品的总有机碳含量为2%~5%,生烃潜量一般为0.5~2.0mg/g 。该组烃源岩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在盆地中部区域剥蚀或尖灭,生烃高峰期在古新世-始新世(距今60~45 Ma)。
2 储层特征
奥连特盆地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烃源岩主要为白垩系Napo 组海相黑色页岩和泥灰岩,主要储层为白垩系Hollin组、Napo组与Basal Tena组碎屑岩。盆地内古近系Tena组泥岩发育,作为区域盖层;白垩系内部泥页岩及碳酸盐岩也可作为盖层(图2)。
(1)Hollin组:为海平面快速上升背景下形成的巨厚砂岩沉积,分为Upper Hollin 和Main Hollin两套储层,主力储集层Main Hollin主要形成于冲积平原和河流—三角洲环境,为分选较好的石英砂岩,孔隙度为12%~17 %,渗透率为50~800mD,但大部分储层为水层。Hollin组砂岩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其净砂岩的厚度可达100 m,向东厚度逐渐减薄。
(2)Napo组:为海平面多次升降背景下形成的一套浅海潮坪相砂泥互层沉积,发育4套砂岩储集层(T、U、M2和M1砂岩),其间发育有3套分布较稳定的碳酸盐岩地层(ABC灰岩层)。T、U砂岩在盆地内广泛发育,是奥连特盆地最重要的储层,由东向西厚度变薄,物性变差,孔隙度为12%~25%,渗透率为15~5000mD,砂岩净厚度可达75m。M2砂岩局限于盆地的东部,代表了一期有限的海退沉积。M1层由厚层—块状砂岩组成,沉积于白垩纪末期,受安第斯造山运动影响,盆地西部抬升遭受剥蚀,该砂岩仅在盆地中、东部发育,孔隙度达20%以上,渗透率达1000mD以上。
表1 奥连特盆地各油田Napo组与Basal Tena组原油品质统计表
(3)Basal Tena组:发育在古近系与白垩系不整合面之上,是盆地内次要储层,物性好(孔隙度为13%~20%,平均渗透率在500mD以上,可到达西级),但厚度薄(平均仅约6m),为河流到三角洲相沉积,砂体发育不连续;储层发育规模虽然较小,但油藏压力高,单井产量高,在部分油田仍能成为主要的产层。
3 油气成藏特征
3.1 原油分布特征
奥连特盆地勘探工作始于1921年,自1937年Shell公司在盆地开钻第一口探井以来,已发现了超过百个规模大小不一的油田。这些油田主要分布在奥连特盆地中部裂陷反转带,其次在是东部共轭走滑带,在西部逆冲前渊带仅发现少量油田。奥连特盆地各油田各油藏原油品质数据与分布区域具有明显的差别,具有“下轻上稠、南轻北稠”的特征(表1、图6):
(1)纵向上,从下向上原油重度降低,油品越稠: T层原油重度(27.5o)高于U层原油重度(24.1o),Basal Tena组的原油重度则明显低于U、T储层(21.1o)。
(2)平面上,由南向北,各油藏的原油重度分布均为北部原油重度高于南部,除了Basal Tena外北部原油粘度小于南部。
3.2 西部逆冲带
西部逆冲带位于现今仍在不断隆升的安第斯山脉东侧,该构造带以发育大致平行的叠瓦状高角度逆冲断层和背斜构造为主要特征:断距向东变小;断层上盘形成不对称的背斜,发育大型冲起构造。这些背斜构造通常形成规模较大的油气藏,如:Bermejo和Pungaruya油田,油田主要储层为Hollin组,原油品质较稠,原油重度一般在10API以下。
在这一构造带内,构造运动强烈,地层大幅抬升,断裂发育,断层和地层接触关系是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一方面由于西-中部初期沉积拗陷中Napo组中烃源岩排烃后沿断层垂向运移,向上更有利于直接运移进入Hollin组地层中成藏;另一方面,这一区域内很多断层断开区域性盖层,会造成原油逃逸。
3.3 中部前渊带
中部前渊带是强烈造山逆冲终止的构造带,发育近南北向高角度逆冲断层和走滑断裂。盆地中部是前陆期以前的裂陷盆地发育中心,是早期正断层最发育的部位,也是裂陷沉积厚度相对较大的地方。在晚白垩世以来的前陆盆地发育阶段,该区的构造活动主要以继承基底断裂反转活动为主。在平面上为一组相距很远,接近平行的高角度逆断层,剖面上则为宽度较大的冲起构造和断层三角带,地层倾角很小。
中部前渊带是奥连特盆地油田分布发育最集中的区域,发育众多大型油田,如:Shushufindi、Shacha、Auca、Liberatror等油田,这些油田大多为南北向断背斜构造,也有完整的构造圈闭,显示出新生界安第斯构造运动对油田构造形态发育的控制作用。这一构造带内含油层系白垩系各储层均可成藏,但主要以T、U和Basal Tena组为主,Hollin组主要为水层。主要圈闭类型包括断背斜圈闭和构造圈闭。
Napo组T砂岩油藏
3.4 东部斜坡带
斜坡带发育大量走滑断裂,整体呈一个共轭挤压-走滑断裂系统。断裂带内发育2组主断层:北北东和北北西走向,呈共轭或偏共轭分布,大部分具右行走滑特征。伴生构造发育,包括伴生走滑正断层和伴生挤压背斜,其中伴生挤压背斜以北北东向的一组较为发育。该走滑断裂系统的平面组合特征是由两条右行的走滑断层构成了断裂系统的边界。
这一构造带上发育的油田包括Cuyabeno、ITT和Tarapoa等,以复杂断块型和岩性油藏为主,主要目的层位U、T和M2砂岩,原油重度较高;含油气圈闭主要是断层上盘形成的压性背斜和受南北向走滑断层影响产生的伴生背斜圈闭,岩性和地层因素对圈闭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同时岩性和地层圈闭也是重要的油气聚集目标。
总的来看,奥连特盆地西部和南部是生烃拗陷区,新生界时期烃源成熟开始排烃,油气向东西两侧高部位运移,断裂是原油垂向运移通道,砂体是原油侧向运移通道。向西,油气首先沿断裂垂向运移,充填进入白垩系底部的Hollin组中,具有“下生上储”的特征;向东,原油首先沿U、T砂体横向运移,充填进入U、T储层中,形成“自生自储”或“下生上储”模式;其次再沿断裂向上运移进入M1砂岩和Basal Tena砂岩中聚集成藏,具有远距离运移的特征。在西运移过程中,由于地层抬升剥蚀,原油遭受水洗和生物降解作用变稠(图7)。
图7 奥连特盆地北部白垩系-古近系原油运移成藏模式图(剖面位置见图1)
4 油气富集主控因素
裂谷作为一个独特的地质单元,只占世界盆地面积的5%,然而其中蕴含的油气储量却占世界油气储量的10%。奥连特盆地在中生代白垩纪裂谷发育阶段,奠定了盆地基本形态,沉积了发育主要储层砂体;新生代前陆盆地发育阶段造成西部安第斯山脉隆起,裂谷期形成的断层反转复活,造成现今断裂系统发育,对主要油气成藏具有明显的影响和控制作用。裂谷和前陆两期构造期叠加使得研究奥连特盆地油气富集控制因素更具重要意义。
4.1 主要断裂带控制油气平面富集位置与形态
奥连特盆地三叠-侏罗纪原型为伸展型盆地,盆地基底发育大量的裂陷阶段形成的正断层;晚白垩世和古近纪安第斯造山运动的挤压和冲断使得早期正断层活化、反转,形成了现今奥连特盆地多种圈闭类型发育。
在西部逆冲带,从晚白垩世开始,太平洋板块持续向南美板块俯冲,强烈的挤压应力在盆地西部得到释放,形成逆冲断层、褶皱圈闭和基底卷入圈闭。这一构造带内,断层切入烃源岩,打开油气运移通道,同时也造成了油气沿断层逃逸。
在中部前渊带,西部安第斯山脉隆起的剩余挤压应力向东传递,使得早期正断层活化,牵引作用较强,在此基础上发育形成挤压或披覆背斜,这些背斜构造绝大多数与南北向或近南北向的断裂共同发育,形成众多断背斜和断鼻构造圈闭。这一构造带是奥连特盆地最主要的油气发育区。
在东部斜坡带,从西面传递而来的挤压应力受到冈瓦纳地盾的阻挡,早期正断层活化作用较弱,但共轭的逆-走滑断裂系统更加发育,含油气圈闭主要是断层上盘形成的压性背斜和受南北走向走滑断层影响产生的伴生背斜圈闭,且岩性和地层因素对圈闭形成起重要作用,发育岩性和地层油藏。
4.2 白垩系地层发育和储盖组合控制垂向油气富集层位
奥连特盆地在白垩系期进入坳陷阶段,Napo组为浅海沉积砂岩,沉积物源来自于东部的巴西地盾;白垩纪末期,安第斯山脉隆起,Basal Tena组为潮汐-河流相沉积,沉积物源来自于西部,各套储层物性均发育良好,但各构造带内油气富集层位各不相同:盆地西部逆冲带,受构造抬升的影响,上覆Napo组地层受抬升剥蚀作用影响,出露于地表,收到剥蚀,该区油田的储层主要集中在Hollin组,原油运移过程中受氧化、水洗作用强烈,油品变稠。在中部前渊带,Napo组地层发育完整,主要储层在Napo组的Hollin、U、T砂岩以及Basal Tena组均有发育。在东部斜坡带,Napo组的主要砂体发育更好的是M2和M1砂岩。
在西部逆冲带,由于构造急剧抬升,且受到剥蚀,Napo组烃源岩在新近纪大量排烃后,沿断裂垂向运移至Hollin组中聚集成藏。在中部前渊带,白垩系的Holiin、Napo和Basal Tena组各套地层保存完整,均可成为储层,但是沉积相带的不同,造成了各区储层发育优劣差异,因此各油田纵向油气聚集层位也有所不同。在东部斜坡带,由于M1砂岩广泛发育,物性更好,油气更容易运移进入聚集成藏,是最主要的开发层系。
4.3 生排烃时期与构造运动时期耦合配置影响了不同油田原油品质差异
盆地内不同油田、不同油藏的原油品质差异通常受烃源类型、成藏过程以及后期改造影响等因素控制。奥连特盆地油气具有长距离运移和阶梯式运移的特征。平面上,白垩系Napo、Hollion组砂岩物性好,渗透率高,为油气的大规模横向运移提供了良好通道,油气横向运移的距离超过100 km;纵向上,新生界以后安第斯运动引发继承性的断裂活动开启了油气垂向运移通道,使油气向缓坡的浅层运移,表现出阶梯式运移的特征。
奥连特盆地生烃中心位于盆地的西、南部,烃源成熟时间晚(约30Ma),在生、排烃后,受构造影响向东、向北运移;新近纪中晚期,受晚安第斯构造运动的影响,盆地深凹埋藏深度增大,Napo组泥页岩和泥灰岩在距今约10Ma时期开始成熟排烃至今,这时盆地内断裂已经复活,成为烃源运移通道,因此晚期生成的油气更成熟、更轻质,与早期生成的油气混合运移造成了不同的原油品质;同时,油气在运移过程中受到水洗和生物降解氧化作用,会使得各油田、不同油藏中的原油品质存在不同差异。
5 结论
(1)厄瓜多尔奥连特盆地为一个多期构造运动影响的叠合盆地,经历了三期较大的构造演化,其中三叠纪-白垩纪裂陷盆地和白垩纪末期至今前陆盆地发育阶段,对盆地构造格局、储层分布及油气运移有决定性影响。
(2)奥连特盆地受中生代白垩纪裂谷和新生代前陆盆地叠合影响,由西向东分为三个构造带:西部逆冲带、中部前渊带和东部斜坡带。西部逆冲带受安第斯山脉构造作用强烈,发育叠瓦状高角度逆冲断层和背斜构造,主要储层为早白垩Hollin组砂岩,原油较稠;中部前渊带是强烈造山逆冲终止的构造带,发育近南北向高角度逆冲断层和走滑断裂,圈闭类型以断背斜和低幅构造圈闭为主;东部斜坡带发育大量走滑断裂,以伴生背斜圈闭和岩性、地层圈闭为主。
(3)盆地内油气富集区受盆地构造演化和断裂发育控制,即早期断裂活化反转控制了不同构造带的圈闭类型;不同构造带储层沉积发育控制了油气垂向富集程度。
谢寅符,季汉成,苏永地,胡瑛.2010.Oriente-Maranon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J].石油勘探与开发,37(1):51-56.
马中振,谢寅符,陈和平,张志伟,周玉冰,王丹丹,刘亚明,阳孝法.2014.南美典型前陆盆地斜坡带油气成藏特征与勘探方向选择-以厄瓜多尔Oriente盆地M区块为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5(3):379-386.
Mathal one J M P , Montoya M . 1995. Petroleum geology of the sub-Andean basins of Peru [ A] .Tankard A, Surez Soruco R, Welsink H J .AAPG memoir 62 :Petroleum basins of south America [C]. Tulsa: AAPG, 423-444.
Higley D.K. 2001. The Putumayo-Oriente-Maranon Province of Colombia, Ecuador, and Peru Mesozoic-Cenozoic and Paleozoic petroleum systems [R].USA: US Geological Survey, 1-31.
何彬,陈诗望,郝斐,赵刚锋.2014.厄瓜多尔Oriente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及成藏模式[J].天然气技术与经济,8(3):6-10.
何彬,刘毅,郝斐,陈诗望.2011.奥连特盆地油气系统特征与勘探潜力[J].石油天然气学报;33(4):34-38.
刘畅,张琴,谢寅符,乔李井宇,孙杰夫,梅啸寒.2014.厄瓜多尔Oriente盆地东北部区块白垩系层序地层格架及发育模式[J].沉积学报,32(06):1123-1131.
赵伟,韩文明,胡滨,陈经覃.2016.东非裂谷Albertine地堑石油地质条件和成藏规律[J].四川地质学报,32(2):275-279.
BABY, P., RIVADENEIRA, M., BARRAGAN, R. and CHRISTOPHOUL, F., 2013. Thick-skinned Tectonics in the Oriente Foreland Basin of Ecuador. In: NEMCOK, M., MORA, A. and COSGROVE, J. W. (Eds), Thick-skindominated Orogens: From Initial inversion to Full Accretion.Geol. Soc. Lond. Spec. Publ., 377, 59-76.
BARRAGAN, R., BABY, P. and DUNCAN, R., 2005. Cretaceous Alkaline Intra-plate Magmatism in the Ecuadorian Oriente Basin: Geochemical, Geochronological and Tectonic Evidence.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36, 670-690.
BROOKFIELD M.E., HEMMINGS D.P. and VAN STRAATEN P., 2009. Paleoenvironments and Origin of the Sedimentary Phosphorites of the Napo Formation (Late Cretaceous, Oriente Basin, Ecuador). Journal of South American Earth Sciences, 28, 180-192.
Xiao-Fa Yang, Yin-Fu Xie, Zhi-Wei Zhang,,et al.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 AND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OF SHALES IN THE CRETACEOUS NAPO FORMATION, EASTERN ORIENTE BASIN, ECUADOR [J]. Journal of Petroleum Geology, 2017, 40(2): 173-193.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Cretaceous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Oriente Superimposed Basin, Ecuador
CHEN Jie1CHEN Guo1ZHOU Xu-feng2LI Bo1LIN Bo1CHEN Qin1PU Bin1
(1-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huanqing Drilling Engineering Co. Ld.,PetroChina, Chengdu 610051; 2-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mpany, Chuanqing Drilling Engineering Co. Ld.,PetroChina, Chengdu 610051)
TheOriente basi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etroleum basins in South American. Its main reservoir is sandstone of the Cretaceous Napo Formation. The secondary reservoir is sandstone of Tertiary Basal Tena and Hollion Formations. There are many oilfields in the Oriente basin. Thecrude oil in the lower reservoir and in the south is low-density oil, while the crude oil in the upper and in the north is heavy crude oil. The source distribution, structure evaluation and burial history of the basin are discussed. The Oriente basin may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ructural zones such as thrust zone in the west, foredeep zone in the center and slope belt in the east. Imbricated high-angle thrust faults and tractional anticlines structures are developed in the thrust zone where major reservoir is sandstone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Hollin Formation. Nearly longitudinal high-angle thrust faults and strike-slip faults are developed in the foredeep zone where major reservoir is sandstone of the Cretaceous Napo Formation and trap types are mainly faulted anticlines and low-amplitude structural traps. A large number of strike-slip faults are developed in the slope zone whereanticline trap, stratigraphic trap and lithologic trap predominate. Oil and gas enrichment is controlled by basin tectonic evolution and fault action.
Oriente bas; Cretaceous System;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trolling factor
TE121.3
A
1006-0995(2021)04-0613-09
10.3969/j.issn.1006-0995.2021.04.015
2021-05-19
中石油川庆钻探公司科技课题“厄瓜多尔Parahuacu油田中北部高产富集主控因素与高效钻完井技术研究”(CQ2021B-6-1-1)
陈杰(1980— ),男,重庆江津人,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海外油气项目勘探开发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