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涧西工业区:工业崛起、民族复兴的实证之地
2021-02-11文图杨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徐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文图|杨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徐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谈到中国的历史,那一定无法绕开洛阳。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神都”的城市,意为“神州大地之都”,也是中国古都前三甲。洛阳的5000年历史,有“华夏渊源、三代之居”; 2000年历史,有“汉唐盛世、魏晋遗风”; 1000年历史,有“古城变迁、沧海桑田”。而相对于龙门石窟、白马寺、隋唐洛阳城遗址这些封建历史的重要代表,有一片现代城市地区有着同样精彩的故事,这就是代表了新中国70年“工业崛起、民族复兴”的涧西工业区。它是洛阳城建史中辉煌的一页,更是中国全景历史兴衰演变的重要时代缩影。
见证东西方交流,新中国工业体系初创和发展的标志地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一五时期”,我国从苏联与东欧国家引进了156 项重点工矿业基本项目(又称156 项重点工程),以这些项目为核心,中国初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156项重点工程中有6 项落户涧西,是我国最为密集的工业区之一。在人类东西方文化交流历史上,类似中国“一五”时期这样,欧洲国家对东方国家大规模的、全面的经济、技术援助和文化交流极其罕见,有着非常重要而特殊的历史价值。1950年代,曾有百余位苏联各专业专家在涧西工作,贡献卓越。受到苏联援建影响,工业区从厂区布局到建筑设计都打下了十分鲜明的时代烙印。厂区布局采取中轴对称的方式,雄伟壮观、气势磅礴。这些以现代主义风格和民族符号相结合的大体量、大跨度工业建筑和居住街坊,既带有浓郁的苏联时期建筑特点,又富含我国传统建筑元素,代表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趣味和独特感染力,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
涧西工业区以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为中心,共有7 个大型国营工厂。其中包括苏联援建中国最大的拖拉机制造厂、最大的轴承厂、最大的矿山机器制造厂和最大的铜加工厂,一度集中了十余万产业工人。这些国营工厂在我国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历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如中国一拖产出了我国第一台拖拉机、压路机和军用越野汽车,“东方红”拖拉机的诞生是我国拖拉机工业的起点。时至今日,中国一拖、中信重工、中铝洛阳铜业、洛阳LYC 轴承有限公司、洛阳矿山机械厂等企业仍然是我国相关先进制造行业中的龙头企业。自1960年代开始,中国外交部安排与中国建交的大部分国家驻华使节和众多外国友人前来涧西工业区参观访问,涧西工业区的地位和国际知名度可见一斑。
永载史册的“洛阳模式”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涧西工业区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社会主义工业遗产中最优秀、最有代表的工业区之一,在建设之前必然有高水平的规划方案进行指导。由于在我国整体工业布局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涧西工业区的规划在当时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规划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洛阳市涧西区总体规划》(后被称为洛阳一期总规),是在中央政府有关部门的直接参与下,在苏联著名城市规划专家、苏联列宁格勒国家城市设计院建筑师巴拉金的指导下进行的。洛阳涧西工业区的规划设计,汲取了包头、长春等城市工业区规划的经验与教训,规划科学合理,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是当时中国城市规划的样板。
2.新中国洛阳市涧东区涧西区总体规划图(1956)来源:李浩.洛阳模式 避开旧城建新区的“一五”洛阳规划[J].城市规划
3.一拖前广场 图|赵子辰 摄
4.东方文创园 图|李云开 摄
洛阳涧西工业区是1949年以来,我国最早一批避开老城和大遗址建设新区的城市。工业区北依邙山、涧河环绕,没有采取当时流行的以老城为中心的“摊大饼式”的规划模式,而是避开了东周王城、汉魏都城和隋唐都城三处大遗址,远离老城建区。然而,工业区最初的计划选址却是在涧河以东、老城以西、陇海铁路以南、洛河以北的区域,恰好占压了当时已发现的周王城遗址和日后确定的隋唐洛阳城遗址。时任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的郑振铎先生明确反对在此建厂,并得到了国家领导的支持。之后,筹备人员又在郑州、偃师、新安、陕州以及洛阳洛河南、涧河西、白马寺等地进行了多番考察,最终确定于涧河以西建设。
正应了“历史是曲折前进的”这句老话,尽管在洛阳二期总规(1981-2000年)中,涧河以东的东周王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终究被城市建设所占用。但随着名城保护理念和方法的不断发展,三期总规(2000-2010年)中明确了城市南跨洛河发展并避开隋唐洛阳城洛南里坊区,为保护沿伊洛河“五都贯洛”的世界级文化遗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到了四期总规(2011-2020年),更是强调跨越行政区域,将分布于洛阳市区、孟津、偃师等地的周王城遗址、邙山陵墓群、偃师商城遗址、二里头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和龙门石窟等进行整体保护。不久前,洛阳完成了行政区划调整,孟津县、偃师区并入市区,这也意味着大遗址保护进入了全新的阶段。时至今日,放眼整个规划行业,“开辟新区、保护老城”“城市建设避让大遗址”“先考古、后建设”等规划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而在70年漫长的岁月更替中,不知蕴含了多少代规划和文物工作者的呕心沥血。
5.中钢洛耐红色教育基地信念广场 图|李云开 摄
6.一拖场内的中欧班列图|李云开 摄
工业文明时期规划营城的典型代表
涧西工业区的规划布局,顺山沿河靠铁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布置了生产区、生活区和科研区等,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地形,合理地进行功能分区。在生产区和生活区之间布置中央绿化带,既减轻了北部工业区对中部生活区的干扰,又提升了整体景观品质。为满足工人的生活、生产、研发需要,在中州路以南建设了大面积的职工宿舍区,并配套有现代化的研究所和学校,如耐火研究所、拖拉机研究所、拖拉机学校等。沿中部西苑路设计特色绿化景观,并于两侧布置重要的生活服务设施。南北向则通过大厂轴线南向延伸组织整体空间秩序。此外,各大厂区分别配备了包括文娱、体育、医疗、商业在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形成了多层级的公共服务中心体系,与当前倡导的“多中心、组团式”“15 分钟生活圈”等规划理念不谋而合。
涧西工业区的营城模式是我国工业文明时期的典型代表,有鲜明的计划性:即城市和人为产业发展服务。先确定发展什么产业,建设相应的工厂,然后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招工,进而逐步完善居住、科研和配套服务设施。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余万名工商业人员一起扎根于工业区建设,描绘新中国的社会主义蓝图。有趣的是,这种特征在武汉路、天津路、郑州路等道路名中有所体现,就连下辖街道办事处也多以路名冠称。1955-1956年,为支援涧西两大商业市场的建设,上海和广州的企业和商户内迁来洛,极大推动了地方的商业发展,两大商业市场蓬勃发展,逐渐成为当时的商业中心。为纪念这段历史,洛阳遂将两大市场定名为“广州市场”和“上海市场”。去年,改造后的广州市场步行街在整治后重新开街,成为涧西区乃至整个洛阳市新的“网红打卡地”。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对当年栉风沐雨、筚路蓝缕的涧西建设者们的一种致敬。
“因工而生、因工而兴”的涧西背靠洛阳十三朝古都的厚重历史,屹立于周山涧河间,在我国工业文明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生态文明时期,随着河南省域副中心和洛阳都市圈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涧西也承担着新的时代使命,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未来,涧西将从产业创新、生活品质、文化魅力等方面持续发力,打造洛阳市高质量首创之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