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现代慈善公益精神的培养途径
2021-02-11吴文怡
文 吴文怡
现代慈善公益精神的内涵
“人之初,性本善”,慈善源于人性的自然情感,是人类善良本性的显现。《词源》中对“慈”的释义为“爱”,“善”是心地品质善良。慈善之人,既怀有仁爱之心,又能行济困之举。现代的慈善之举,已不仅仅是富人的“专利”。现代慈善公益,不再只是物质的捐献,还包括了捐献自己的专长,自己的服务时间等,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为社会、为弱势群体提供志愿服务。现代慈善公益事业,强调人人可为,互帮互济。一个文明是否进步,正是看整个社会大多数人是如何对待弱者的。现代慈善公益,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着不同的内涵。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慈善公益是社会财富的转移和再分配,有利于消除社会贫困,走向共同富裕;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慈善公益能很好地关注到社会保障未到达的群体,成为其必要的补充,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同时能增强人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慈善公益是社会对公平正义、人格尊严追求的呼应,社会弱势群体通过慈善公益得到了应有的帮助,通过爱心人士的物质捐献、精神抚慰以及情感联结,受捐者能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而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看,慈善能体现一个社会对弱者的关爱,体现了人类自身对生命普遍的尊重,这正是全社会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追求。
培育当代青年公益精神,提高青年思想道德素质,是如今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深入解读当代青年公益精神,增强当代青年社会责任感,是当代青年公益精神培育的首要前提;准确把握当代青年公益精神与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探索适合当代青年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径,是当代青年公益精神培育的基本要求;建设公益精神的新型方法体系并予以实施,是当代公益精神培育的关键要素。
青少年对现代慈善公益的理解及参与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特别是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东西方文化在不断增加的国际交往中越来越融合发展,古老的东方慈善文化越来越多地融入了现代的公益理念,逐渐形成具有东方特色的现代慈善公益精神。
2009年,我国第一份针对青少年的以慈善公益为主题的全国性调查报告显示,超过九成的青少年认为,参与社会公益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后,有94.7%的青少年以各种方式支持救灾活动。调查中,有86%的青少年参与过公益活动。正是2008年汶川地震这样的大灾难,激发了全中国人民自古就有的“仁爱”之心,让巨大的爱心在瞬间爆发,人们对汶川人民遭受的灾难感同身受,也吸引了很多青年志愿者前往汶川进行现场救助。随后的北京奥运会上的志愿者服务,也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难以忘怀。由此,有学者将2008年定义为“中国志愿者元年”。
慈善公益事业近十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捐助金额和志愿服务时间屡创新高。《2019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个人捐赠达398.45亿元,同比增长10.54%,再创新高。个人捐赠特别是小微捐赠呈现增长的势头,“80后”“90后”人数占比超过了50%。他们一般会利用新兴媒体如互联网募捐平台进行捐赠。由此看来,青少年有很强烈的愿望参与慈善公益事业,也在尽可能地践行着流淌在血液中的慈善情怀。
但是,如果把年龄层次放低到学龄段,考查当下的正在中学和大学阶段就读的青少年的慈善公益行为,情况就没有这么乐观。一项针对华东、华北、华南和西部地区的60所中学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很少参加社会实践,参加公益性活动更少:中学生中从未参加过课外公益活动的占63.3%,经常参加的只占7.2%。调查数据显示,仅有19.7%的青少年经常参与公益活动,几乎每天参加的仅占26%,偶尔参加的占63.2%,从未参加过的占14.5%。
以上数据可以反映当下部分青少年参与慈善公益的现状。由于当前青少年仍然处于应试教育紧张的氛围当中,课业负担重,很少有时间规律性地参与到社会公益实践当中;再加上目前政府也没有通过立法或道德约束等规范倡导青少年参与慈善公益中来。学校没有有效的理论指导,社会和家庭对青少年也没有相应的行为要求,青少年自身缺乏相应的慈善公益基本知识和技能,往往光有一腔热情却难以真正参与到慈善公益活动的组织策划中去。
提升青少年慈善公益精神的现实意义
提升青少年慈善公益精神,有着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有利于我国慈善公益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慈善公益能否得到健康良性发展,关键在于青少年的慈善公益精神是否能得到提升,能否有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感受到慈善公益事业给全社会带来的福利。只有他们在慈善和志愿服务中充分发挥利他主义的精神,克服当前社会对慈善公益机构公信力的负面影响,才能将我国的慈善公益事业引导到更加规范、更加有序、开放的发展轨道上来。
有利于健全青少年的人格,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
当前,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青少年性格特征里有很多极端的一面,比如:对己不克制、对人不感激、对物不爱惜、对事不尽力等。通过提升慈善公益意识,特别是在一次次帮助他人的实际行动中,青少年会通过公益体会到“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会在一次次自愿自觉的利他行为中学会爱的表达,体会到真情流露的幸福感,从而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有利于从根本上扭转当前道德滑坡的社会现象
当前社会,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的风气较为严重。在一些人看来,中学生认真学习是为了考上一所好大学,大学生则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从而能比别人更早地过上有房有车的生活。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由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构成。如果生命的价值只与拥有金钱的多少划等号,那我们仍在需求层次的最下层生活,当前道德的滑坡正是与更多的人臣服于个人的物质欲望有关。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一社会现象,必须有更高的价值导向将人们从物欲中抽离出来,以更高层面的需求,如归属与爱、尊重甚至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去引导青少年,从而在精神和心灵层面找到更具价值的生命意义所在。
青少年现代公益精神的培养途径
政府加强规范和管理
去过香港的人都有很深的感受,就是一到周末,街上就有很多青少年背着钱袋劝路人捐款。而行人也早已习惯了这一幕,往往还没等学生靠近,就准备好了零钱,学生一靠近,就顺势把钱投进了募捐箱。这样的情形看似就是一群学生背着钱袋上街劝募,但背后其实蕴藏着许多人的贡献,包括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慈善组织的高效运作、教育机构的热烈响应、市民公众的无私捐献以及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等。事实证明,青少年的现代公益精神的培育,需要政府加强公益行动的规范和管理,并且成为联结学校、慈善机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润滑剂,为青少年种下一颗热心公益的种子,将来,等他们长大成人,这样的种子就会孕育出更多慈善公益之心,让慈善公益成为社会更多人的自觉自愿行动。
发挥媒介作用,营造社会健康的慈善公益氛围
当前,除了像广播、电视、报纸这样的传统媒体,年轻人更多的是从网络媒介上获取信息。现在的网络媒体已进入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主编、是作家,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如何在自媒体时代,营造社会健康的慈善公益氛围,确实是一个摆在社会管理者面前的难题。笔者在调研中发现,青少年容易被一些慈善公益广告所打动,特别是有些情感细腻、富有情节、表现社会人与人之间无私奉献的博爱之心的宣传片更能吸引青少年的关注。针对青少年这一认知特点,媒体可以多拍摄、发布一些类似的广告,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加强对青少年的慈善教育
为了加强对青少年的慈善教育,我们应该讲好中华文明自古以来的慈善故事。可以在大中小学教材中增加一些有关慈善历史、慈善人物的介绍和普及教材。可以通过系统地编写慈善教育读本,将慈善内容与青少年的认识特点相结合,激发出青少年对慈善理念的理性思考,从而激发出他们自发的利他行为。以中学课程为例,可在《思想与法治》中增加系统性地介绍慈善的沿革、历代慈善小故事、当代慈善人物等内容,让他们对慈善的发展脉落有一个基本了解,形成对慈善的感性认知,让他们了解慈善的责任和使命,为他们将来发挥慈善主体的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了在教材中增加相应的慈善公益知识,儿童文学作家还应该通过自己的创作,塑造鲜活的慈善公益人物形象,通过优秀的慈善公益图书作品去激发、感染、温暖新时代的青少年。教育部门应该鼓励优秀的公益图书走进校园,同时邀请图书的创作者走上校园的讲台,通过讲座、阅读分享等形式去影响更多的青少年学生。
发挥慈善公益组织的力量
我国既有像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这样的官方慈善机构以及官方机构下设的如“希望工程”“1%工程”这样的公益机构,也有像“壹基金”“韩红基金”这样的民间慈善机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又催生了腾讯“99公益日”“轻松筹”这样的网络公益平台。而像“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中国志愿者服务基金会”等各级各类志愿者协会更是多如牛毛。如此众多的慈善公益机构应该担负起青少年慈善公益培育的实践基地。公益机构应该设计出专门的产品或服务,让青少年能加入进来,甚至可以以他们为主,协助他们策划、组织相应的青少年公益行动,让他们通过实际行动,去体会慈善公益带给捐受双方的温暖与力量,感受到自身价值的体现与认可,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人。
传统慈善理念的准则是以志愿追求公益的方式采取自下而上的组织化方式解决公共性社会问题,是将公益作为一项事业在追求。但这也仅仅是一种拾遗补缺而已。在中国现代公益理念的培育中,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善资源,构建社会组织,培养青少年的公共精神品质。
青少年参与公益能够带动全民公益参与度,推动慈善专业化发展,培养慈善专门人才。青少年公益参与仍然存在扶持力度匮乏、激励不足、公益教育缺失等问题。促进青少年的公益参与,需要在国家鼓励和引导公益参与的形势下,从解决问题入手,逐步形成基础,以学校为基地,以各基地为基础形成模式。
总之,青少年慈善公益精神的培育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从政府到学校,从家庭到慈善机构,都要在联结中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现状,构建和谐友善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