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市场动荡增加我国电力供给压力
2021-02-10周伊敏
周伊敏
近期,全球能源价格飙升使得我国的能源市场面临很大的挑战,电力供给面临一定紧张局面。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2020年煤炭占比为56.80%,同期全球为26%),不仅煤炭产量全球第一(2020年为38.4亿吨),煤炭进口量也位居全球第一(2020年进口量为3.84亿吨)。这种能源结构决定了我国电力工业以燃煤火电为主(占比49.07%)。今年以来,我国煤炭产量增长趋缓,受疫情和国际因素的影响,煤炭进口量同比下降,煤炭供给进一步趋紧,增加了我国保障电力供给的压力。
首先,煤炭供求失衡导致煤价上涨,对电力供给增长产生较大制约。随着中国经济的平稳复苏,全社会用电量稳步增加,今年前八个月全社会累计用电量同比增长13.8%。面对不断上升的工业和居民用电需求,电力供给未能实现同步增长。火电是目前国内最主要的电力来源,但上游煤炭供给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火力发电的增加。近年来,在去产能、安全、环保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煤炭行业整体处于产能下降周期,即使面对着旺盛的市场需求,原煤产量增长幅度依然有限,今年前八个月原煤产量同比增长幅度仅为4.4%。在以往年份,国内煤炭供求的缺口一般通过煤炭进口进行调节,但由于国际环境变化以及疫情影响,澳大利亚和蒙古国等国对华煤炭出口显著减少,今年前八个月我国煤炭进口量同比下滑了10.3%,使得煤炭供给进一步趋紧,库存下降。8月重点电厂煤炭库存可用天数仅为11天,为2016年以来的最低值。煤炭供给不足必然对火力发电产生严重制约。电力供给短缺如果不能得到缓解,不仅将拖累工业生产,还将影响我国部分地区居民的正常用电。
fd4a8893a9685cb7760cbbc4df413ee92021年10月18日,在江苏省睢宁,作业人员正在施工,以改善该地区电网承载能力,确保居民和企业用电需求。
其次,部分地区迫于“能耗双控”压力,突击推行限电限产政策,减少了“双高”企业的电力供给。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单位GDP能耗要降低3%左右,“十四五”期间要降低13.5%。但随着我国工业生产强劲恢复,出口大幅增长,上半年部分地区“能耗双控”未能实现年初设定的目标,一些省份能耗强度不降反升。为督促地方政府加大“能耗双控”的力度,国家发改委今年多次发布相关文件,对“双控”进度不理想的省市进行预警。不少省市纷纷出台针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限产限电政策,通过实施直接停产、削减产能、错峰生产、分时段限电、削减用电优惠等严厉措施,确保完成今年的“双控”目标。“能耗双控”的限电对象主要是钢铁、电解铝、水泥、化工等行业的“双高”企业,对一般工业和服务业用电以及家庭用电直接影响不大。
最后,受多种因素影响,清洁能源发电难以有效弥补火力发电的不足。随着能源转型的不断推进,近年来,我国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量有了明显提升,电力来源更加丰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于火力发电的依赖程度。2015~2020年,清洁能源发电在我国占比已经从三成提高到四成左右。但受到干旱天气的影响,今年水力发电量少于往年,1~8月水力发电累计同比下降1%。风电和光伏发电受到风电和光伏特有的随机性和峰谷性的影响,今年1~6月,风电和光伏发电量仅占总发电量的12.9%,较往年大幅下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今年清洁能源发电的补充作用受到限制,电力供给持续偏紧的局面未能得到有效缓解。
一是电力供求矛盾短期难以改观,今年四季度用电预计仍将偏紧,或将对工业生产甚至居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由于近年我国煤炭行业的资本支出增长缓慢,国内煤炭产能基本达到满载状态,短期内大幅增加产量的空间不大。受疫情和极端天气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目前国际市场煤炭供给较为紧张,煤炭进口在短期内难以迅速增长,煤炭供给的短缺还将持续,这将制约火力发电的增长。水力发电是火力发电的重要补充,但随着进入秋冬季节枯水期,来水不足的问题也将制约水力发电的增长。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总体规模依然有限,并且存在供电不稳定、输电困难等问题,难以对火电和水电形成有效替代。
二是电力供给不足会抑制工业品产量增长,使经济增长面临上行压力。限产限电政策对钢铁、电解铝、化工化纤等行业产出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从经济高频数据来看,今年1月初,高炉开工率、电炉开工率、PTA产业链负荷率和汽车半钢胎开工率分别为66.85%、66.03%、76.46%、65.85%,9月底则分别下降到54.14%、60.9%、54.61%、52.57%。随着“能耗双控”年度考核的临近,各地继续加大对“能耗双控”的管理力度,可能会导致工业生产有所放缓,并对第四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速带来一定影响。
三是限产限电短期内可能推升生产者物价指数(PPI),但对于消费物价指数(CPI)总体影响有限。受限产限电政策的影响,原材料和生产资料生产量跌价升,尤其是价格上升较为明顯。例如,今年8月,化学原料及制品、化学纤维制品较去年同期价格上涨了24%。尽管产业链上游的价格变化能够很快传导到行业中游,但向下游的进一步传导则并不通畅。由于终端需求增长乏力,激烈的市场竞争限制了产品的涨价空间,迫使下游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主要通过内部挖潜降费,尽可能地消化原材料和生产资料涨价对生产成本的影响,但其自身盈利水平难免或多或少受到影响,特别是一些下游中小企业的经营压力将明显加大。由于限产限电导致的生产资料PPI上涨不会很快带动生活资料CPI的上升,消费物价水平短期内不会产生太明显的波动。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大宗商品研究室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