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力推中国中东欧合作
2021-02-10于洋梁曼瑜青木魏辉柳玉鹏
●本报驻波兰、希腊、德国特派特约记者 于洋 梁曼瑜 青木 ●魏辉 柳玉鹏
“我们本着‘17+1大于18的信念,建立起以领导人会晤机制为引领、涵盖20多个领域的立体合作架构,让每个国家参与其中。”9日在以视频方式举行的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主旨讲话,强调了中国-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原则,并就新形势下发展合作提出4点建议。这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创建9年来,中国元首首次主持会议,充分体现中方对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重视。从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到匈塞铁路,再到克罗地亚佩列沙茨跨海大桥,一大批项目见证了中国-中东欧合作的快速推进和丰硕成果。疫情以来,中国与中东欧贸易额逆势增长。近期,疫苗合作又成为中国与部分中东欧国家合作的亮点。尽管西方仍有人抱着零和思维炒作所谓中国“分化欧洲”,但在中国-中东欧快速行驶的合作列车面前,这种陈词滥调就像追赶列车的中世纪马车一样与时代格格不入。习近平在主旨讲话中强调,中国持续发展和开放将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注入强大动能,也将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开辟更广阔空间。
中方愿积极考虑疫苗合作
习近平在主旨讲话中强调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9年来所形成的符合自身特点并为各方所接受的合作原则:一是有事大家商量着办;二是让合作方都有收获;三是在开放包容中共同发展;四是通过创新不断成长。他强调,同9年前相比,中国同中东欧国家贸易额增长近85%,其中中方进口增幅高出出口增幅22个百分点,双向旅游交流人数增长近4倍。中欧班列已经覆盖大部分中东欧国家,累计开行3万多列。中国-中东欧国家开拓思路、先试先行,率先探索跨区域合作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接,率先实现“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在地区全覆盖。
“德国之声”专门在报道中介绍了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的由来。文章称,这一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间经济和政治合作的形式始于2012年在华沙成立的“16+1”,2019年因希腊的加入扩展为“17+1”。此外,奥地利、瑞士、白俄罗斯是该论坛的观察员。“17+1”领导人的上一次会晤于2019年在克罗地亚举行。原定2020年4月在北京举办的峰会,因新冠疫情而被推迟。
“中方愿扩大自中东欧国家进口商品。”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称,习近平在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上表示,中方计划今后5年从中东欧国家进口累计价值1700亿美元以上的商品。双方要深化农业合作,争取实现未来5年中国从中东欧国家的农产品进口额翻番,双方农业贸易额增长50%。习近平同时就新形势下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发展提出4点建议:第一,直面疫情挑战,坚定共克时艰的合作信心;第二,聚焦互联互通,畅通联动发展的合作动脉;第三,坚持务实导向,扩大互惠互利的合作成果;第四,着眼绿色发展,打造面向未来的合作动能。
“中方愿同中东欧国家开展疫苗合作。”美联社重点关注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疫苗合作。
习近平表示,中国愿继续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向有关国家提供疫苗,为推动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促进疫苗在全球公平分配和使用作出贡献。目前,塞尔维亚已从中国企业获取100万剂疫苗,匈牙利正同中国疫苗企业合作。如果中东欧其他国家有疫苗合作需求,中方愿积极考虑。
今日俄罗斯电视台报道称,在视频峰会上,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感谢习近平主席为匈牙利提供的帮助,并表示他认为只有大规模疫苗接种才能摆脱危机。欧尔班还强调,中国2020年已成为匈牙利的第一大投资国。
波兰前驻上海总领馆总领事沙法什对《环球时报》说,在疫情肆虐全球之际,这次峰会的召开是一件大事,希望本次峰会能继续推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向前迈进,推动加深波兰与中国之间的互联互通和经贸联系。
合作领域不断拓展
疫苗合作正是最近中国与部分中东欧国家合作的一个热点话题。在中国疫苗的帮助下,塞尔维亚疫苗接种速度在欧洲大陆遥遥领先,在舆论场引起震动。2月5日匈牙利政府表示,计划于本月晚些时候开始为本国公民接种中国疫苗。此前,匈牙利成为第一个批准中国疫苗的欧盟成员国。继匈牙利之后,捷克总理巴比什日前也表示可能会参考匈牙利的做法。
其他一些领域的合作发展更快。俄罗斯卫星网报道称,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2020年中国和中东欧17个国家的双边贸易额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达到1034.5亿美元,同比增长8.4%,高于同期中国对外贸易增幅和中欧贸易增幅。据介绍,2012年以来,中国与中东欧17国贸易年均增速8%。
近期中欧班列的“一箱难求”也印证了双方合作的势头。香港《南华早报》报道称,中欧班列成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关系的一大亮点。去年,由于海运成本上升和个人防护用品需求激增,中国至中东欧和西欧的列车货运创历史新高。今年1月份,中欧班列开行1165列,运送货物10.9万标箱,开行列数和货物发送量同比分别增长66%、73%,连续九个月保持单月开行千列以上。
亚投行波兰前董事瑞德兴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表示,中欧班列80%的列车都会经过波兰通往欧洲。这不仅有利于深化中国-中东欧之间的合作,更有助于沿线国家更好地和全球市场接轨,使整个区域受益。瑞德兴说,“17+1”合作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彭博社等不少外媒特意提到,这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召开前不久,中国和欧盟刚于去年底完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投资协定谈判。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是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欧关系积极发展也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带来新机遇。
捷克科学院研究员蕾娜塔·库洛娃在欧洲“现代外交”网站撰文说,中国重视与欧洲的互联互通,将铁路、港口和投资视为在欧洲实现均衡发展和社会团结的基础。对中国来说,这一地区也提供了进入欧洲市场的廉价渠道。“17+1”合作开始前,中国的投资和贸易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西北欧。由于交通基础设施薄弱,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贸易曾严重依赖于西北欧的基础设施网络。
“分化”之说不得人心
对于中国-中东欧合作的快速推进,西方仍有人抱着零和思维看待。美联社9日在报道中挑拨称,中国通过“17+1”框架对中东欧的关注,在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政府中引发不安,有人认为北京正试图在政治上“侵袭欧盟”。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则称,欧盟担心欧洲会被中国“分化”。“德国之声”则提到,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去年下半年曾先后出访中欧及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就华为5G等问题向这些国家进行外交游说、施压。
针对这些带有零和思维的过时论调,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文化从来都不强调“分”,我们巴不得欧洲团结在一起,这样合作更容易协调。中国是最支持欧洲一体化的,所谓“分化”完全是小人之心。欧洲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非常突出,新老欧洲之间、东西南北之间差距很大,中东欧国家有的加入了欧盟,有的还达不到加入条件。而通过与中国合作、吸引中国投资,可以弥补资金的不足,促进均衡发展。王义桅表示,通过“17+1”,中东欧国家从欧洲的边缘地带变成了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成为互联互通的节点和桥梁。
希腊Libre新闻网站发表评论称,与冷战时期相比,今天的世界格局已经完全不同,因此需要更明智的举动和更广阔的视野。中国是2020年唯一一个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提供了许多经济发展机会。欧洲“现代外交”网站称,新冠肺炎疫情并未终结中国在欧洲地区积极参与的时代。相反,它显示了北京对国际环境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包括加强与中东欧国家合作应对美国强加的竞争,而这也有助于中东欧地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