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实践视域下学生探究力培养研究
——以“右玉精神”探究研学实践活动为例
2021-02-10张志坚
□张志坚
(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9)
右玉地处毛乌素沙漠的天然风口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右玉县一度风沙成患。新中国成立初期,当地仅有残次林不到800亩,土地沙化面积达76%,自然灾害频发,人居环境恶劣,面临举县搬迁的危机。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右玉县历任县委、县政府没有退缩,没有走“牺牲环境要发展”的路子,而是始终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接力植树造林,持续改善生态[1]。70多年来,右玉不变的是对绿色发展的执着坚守,变化的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的绿色发展战略[2]。经过70多年的接力奋斗,右玉县人工种植各种树木1.3亿棵,治理沙化面积20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初期的0.26%提高到了56%。右玉被联合国评价为“最佳宜居生态县”。在种树治沙过程中,右玉县创造了绿色发展的实践样本,孕育形成了以“执政为民、尊重科学、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右玉精神”[3],在山西省乃至全国引起了热烈反响。2011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6次对“右玉精神”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指出“右玉精神是宝贵财富,一定要大力学习和弘扬”[4]。
1 “右玉精神”探究研学实践活动方案设计
1.1 设计策略
本研学实践主题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右玉精神”的重要指示,设计“右玉精神”探究主题研学实践活动贯穿整个研学实践过程。学生组成探究小组,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索“右玉精神”的深刻内涵。教师随时关注学生探究进展,并在整个过程中给予及时的指导。通过探究性研学实践,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1.2 前期准备
教师实地考察,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研学地点,制定合理的研学路线,编制研学实践手册。
学生借助网络、图书、报纸等资源,自主地、有计划地搜集与“右玉精神”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注意资料收集的全面性与完整性,对“右玉精神”形成初步了解,为研学实践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
对学生进行分组,选定小组负责人,明确负责人及小组成员的职责与分工,确保研学实践活动的高效、有序进行。
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研学实践的重要性,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在研学实践过程中积极参与各个活动环节,并主动探索和认真思考,避免“游而不研,游而不学”。
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安全教育,要求学生依据既定路线依次参观学习,在研学实践过程中遵守相关纪律要求。此外,还应该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
1.3 研学实践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右玉县的历史和文化;熟知“右玉精神”的形成过程;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对“右玉精神”的6次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开展座谈会和研讨会,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右玉精神”的内涵。
能力目标:在参观、走访各研学实践地点的基础上,各小组通过合作探究、深入交流,探究“右玉精神”的内涵及现实意义,在探究实践中掌握主题探究活动的技巧,提高探究性学习能力。
素养目标:感悟“右玉精神”所蕴含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以及右玉县干部群众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作风观,并将以上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好地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1.4 研学实践课题设计
本次研学实践共设4个探究小组,分别围绕“右玉精神”所体现出的宗旨观、发展观、政绩观、作风观进行探究。各小组成员在参观、走访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收集与本小组探究主题相关的资料,并且进行小组分享、交流、探究,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深度挖掘。学生研学实践结束后,围绕各组所探究的主题自拟题目,完成研学实践报告,进行小组展示和交流。各探究小组的探究主题及具体探究问题见表1。
表1 各小组探究主题及具体探究问题
1.5 研学地点及内容设计
地点1:右玉县博物馆
学生活动:走进右玉县博物馆,参观各个展厅,并认真听解说员讲解,了解右玉县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以及右玉县独特的边塞文化、军事文化、晋商文化、西口文化,领悟右玉文化的魅力,感悟右玉的军事和经济等历史地位。
设计意图:详细了解右玉县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了解右玉县独特的边塞文化、军事文化、晋商文化、军事文化,思考新中国成立初期右玉县环境恶劣的原因,为“右玉精神”探究做好铺垫。
地点2:“右玉精神”展览馆
学生活动:走进“右玉精神”展览馆,参观展窗内简陋的农具,观看右玉人民热火朝天植树的历史影像资料。通过观赏图文、视频、实物、影像资料,了解70多年来右玉县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久久为功、建设绿色美好家园的奋斗历程,想象右玉县干部群众在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不毛之地上创造绿色生态奇迹的恢宏场景;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对“右玉精神”的重要批示和讲话精神。
设计意图:了解右玉县各个时期的发展面貌,感悟右玉人民在党的领导下70余年来举全县之力坚持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的艰苦奋斗史,体会右玉县历任县委、县政府班子一任接着一任植树造林的感人故事,以及其背后体现出的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右玉精神”,接受心灵的教育和洗礼。
地点3:右卫老城北城墙风沙掩埋遗址
学生活动:参观右卫老城北城墙风沙掩埋遗址(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北城墙东北段的土坡,现在经过植树造林已经绿树成荫;另一部分是过去被风沙掩埋,经挖掘而重见天日的古城墙遗址,城墙地基处为砖石垒砌而成,墙体上半部城砖已不见踪影)。
设计意图:通过古城墙遗址两个部分鲜明对比,直观感受过去右玉县风沙的肆虐程度,深刻感悟右玉当年生存环境之恶劣,以及右玉人民坚持不懈植树造林、坚韧不拔改善生态环境,誓让沙洲变绿洲的坚定决心,进而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地点4:黄沙洼国家沙漠公园
学生活动:参观黄沙洼沙漠公园内过去植树失败留下的奇景——有的树干被风沙埋了半截,仍然倔强生长,枝叶繁茂;有的树根被大风刮露在外,还在努力吮吸着生存的养分,探究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沙洼真实面貌,以及1956年到1964年,右玉县干部群众对黄沙洼先后发起的三次大会战事迹。
设计意图:了解黄沙洼风大沙多、寸草难生的历史面貌,感悟右玉县极其恶劣的生态环境,回顾右玉干部群众三战黄沙洼的旧事,亲身感受右玉人民“一把铁锹两只手,实干加苦干”的奋斗精神,亲眼见证右玉县“接力传承七十年,绿染山川八百里”的造林成果,进而探究右玉县干部群众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求着务实的作风。
地点5: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
学生活动:首先参观右玉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在苍头河畔种的第一棵树(小老杨);接着沿苍头河生态走廊行走,参观苍头河沿岸沙棘林,领略媲美江南的醉人风景,了解右玉县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认真听老师讲述新中国成立前,苍头河由于得不到治理,每遇山洪,淘涮河岸,河水漫溢,冲毁村庄和农田,沿河两岸人民遭受其害的历史。
设计意图:徜徉其中,深刻感受右玉的今昔巨变,认真感悟苍头河的治理绿化工作,思考张荣怀书记选择在苍头河畔示范栽树的重要意义,感悟苍头河由“害河”变成“苍河碧绿映照秀美山川,水草肥美养育遍地牛羊”的历史转变及历任右玉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苦干实干精神。
地点6: 四五道岭
学生活动:实地参观四五道岭,了解四五道岭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听老师讲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当地特殊的气候和土壤等客观条件,四五道岭几度植树、几度失败的事迹。了解20世纪80年代以来县委县政府调整单纯植树的方法,改为先种牧草后植树,通过科学的植树方法和攻坚克难的决心改善了林区整体生态环境的壮举。
设计意图:了解不同时期四五道岭的植树策略,以及不同植树策略的成效,进而思考坚持科学植树的重要性,理解“右玉精神”所体现出的“尊重科学”的优秀品质。感悟右玉干部群众靠着“镢头加窝头,觉悟加义务”的奉献精神,改善林区整体生态环境的伟大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奉献精神。
地点7:右玉县委旧院
学生活动:参观右玉县委旧院,了解新中国成立后10任县委书记及其县委班子成员在如此简陋的办公条件(办公用房、交通工具、照明与取暖条件)下,带领全县干部群众三战黄沙洼”“十大流域摆战场、四大盆地做文章”的先进事迹,进而小组探索右玉的绿色奇迹为什么能从这里开始。
设计意图:想象当初党员干部在面积不到30平方米的房间里,靠小油灯照明,靠小火炉取暖,靠小木桌办公的艰苦场景,进而认识到正是在这样一种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他们以共产党员大无畏的吃苦奋斗精神,磨练出顽强不屈的意志。
地点8:右卫镇农村走访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走进右卫镇杀虎口村、李家堡村、二十五湾村、小道沟村等农村,走访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退休干部以及普通村民,特别是老年人,听他们亲口讲述解放初右玉县的生态环境状况,以及右玉人民70多年来治理风沙、改造生态的伟大事迹;邀请被访者谈植树造林、改善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探究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依存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实地采访,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右玉县一度面临的举县搬迁的生存危机,了解右玉县领导干部执政为民、尊重科学、久久为功的品质,感悟右玉人民不畏艰苦、不屈不挠、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奋斗精神;探究“两山理论”的深刻内涵,更好地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
地点9:观看纪录片《右玉的县委书记们》
学生活动:集体观看纪录片《右玉的县委书记们》,通过纪录片中生动的细节和鲜活的人物了解“右玉精神”形成过程中重要节点上的人物和事件,以及右玉县历任县委书记及其班子成员咬定青山、克服困难,率领全县群众战胜“不毛之地”,建设“塞上绿洲”的感人故事,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对“右玉精神”重要指示批示的内涵和精髓。
设计意图:探索“右玉精神”所体现出的宗旨观、发展观、政绩观、作风观,进一步了解右玉县历任县委书记和县委、县政府班子所坚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和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作风观,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书写灿烂美丽的青春诗篇。
地点10:南山森林公园·绿化丰碑
学生活动:走进南山森林公园,沿着石径小道漫步行走,感悟南山森林公园良好的绿化和优美的生态;登顶南山,放眼右玉,感悟70多年植树造林成果;参观绿化丰碑,诵读《右玉绿化赋》,听老师讲述“绿化丰碑”的寓意;重温入团誓词,并进行“右玉精神我践行”的宣誓活动。
设计意图:感受南山森林公园的良好生态,感悟右玉干部群众70多年来改善生态的伟大壮举及其深远意义,使灵魂得到洗礼,精神得以升华,从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学习弘扬“右玉精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增强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2 “右玉精神”探究结论
2.1 学生探究
参观走访活动结束后,各小组同学围绕探究主题,结合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小组交流、分享,在交流分享中进行思想的碰撞,从而对所探究主题形成更加全面、深刻、科学的认知。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分享交流,组员对小组代表的发言进行补充。通过小组间的分享,全体同学对“右玉精神”的内涵形成更加全面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具体见表2)。
表2 “右玉精神”探究结论
2.2 教师总结
本次研学实践以“右玉精神”探究为题,学生通过实地参观、走访等探究活动,了解了70多年来右玉县历届领导班子带领干部群众坚持不懈植树造林,克服困难治理黄沙,变“不毛之地”为“塞上绿洲”的伟大奋斗历程和感人事迹。70多年来,坚韧不拔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励精图治、造福人民,这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追求,是共产党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是共产党人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执政品格,是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青年学子要牢记“右玉精神”所体现出的宗旨观、发展观、政绩观、作风观,坚定理想信念,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3 研学实践提升学生探究力的效果检验
学生探究力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关注的重点议题之一。目前国内外有关学生探究力评价的工具主要有三类,即“无动手实验型”测评工具、“动手实验型”测评工具以及虚拟型测评工具[5]。本研学实践适合采用“无动手实验型”测评工具进行学生探究力的评价。为此,笔者结合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设计了探究性学习能力自我评价量表,该量表共有7个题目,分别是提出具体探究问题的能力、制定可行探究方案的能力、网络收集背景资料的能力、实地收集佐证材料的能力、对所搜集资料的分析能力、对所搜集资料的深度挖掘能力和对探究发现的归纳总结能力。这些题目考察了学生细化探究问题、制定探究方案、收集相关资料,以及资料分析与挖掘和归纳总结等能力。考虑到学生在各维度具体表现的差异性,每个题目设有很强、比较强、一般、比较弱、很弱5个选项。研学实践前和研学实践后,课题组分别组织参与研学实践的16名学生匿名填写了该评价表,由此得到学生探究能力的前测数据和后测数据。
为了客观地评价探究性研学实践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效果,需要对测量结果进行两配对样本t检验。在统计检验之前,先对前、后测得分进行了赋值,其中很强=5、比较强=4、一般=3、比较弱=2、很弱=1。本文运用STATA12.0统计软件进行两配对样本t检验(具体见表3),表3是研学实践前后学生探究能力的两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由表3可知,提出具体探究问题的能力方面,前测和后测的得分分别为3.00和4.06,且p值=0.000,表明了研学实践对于学生提出具体探究问题的能力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再如,制定可行探究方案的能力,其前测和后测的得分分别为2.81和3.69,且p值也为0.000,通过了统计检验,证实了本次研学实践能够明显地提高学生制定可行研究方案的能力。类似的,其他五个维度的得分均值中,后测大于前测的可能性都超过了99.9%。由此可见,与参加研学实践前相比,研学实践结束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因而可以认为经过本次研学实践,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各个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表3 研学实践前后学生探究力差异比较
4 总结与反思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研学实践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也可以使学生接受精神的洗礼,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本研学实践活动以“右玉精神”探究为主题,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研学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更好掌握“右玉精神”的深刻内涵。整个研学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实效性。
本研学实践通过小组探究的形式开展。由于探究活动涉及多个景点,而各个景点相对分散,影响了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有效指导。今后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可以安排多名指导教师,分别对应相应小组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另外,为提高合作探究效率,各小组要确定组织能力强的组长,统筹组内成员的任务分配和交流展示工作。由于本研学实践还安排了访谈环节,最好需要有当地的同学,以便解决方言沟通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