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水竹艺略考

2021-02-10康小花贾雨蓓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竹艺竹刻竹编

康小花,贾雨蓓

(1.天水师范学院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甘肃 天水;2.天水市田家炳中学 高三年级组,甘肃 天水 )

竹是中国人最为喜爱的植物。从竹的使用价值而言,宋代苏轼概括得非常全面:“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1]从审美价值而言,竹一直是文人墨客赞颂的对象,象征着谦虚、刚直、劲节的高尚品格,是君子气节的重要体现,因此产生了中国文人对于竹子的极度痴迷,产生了诸如“何可一日无此君”“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等脍炙人口的爱竹、赏竹故事。中国人对于竹的实用依赖与精神痴迷是催生中国竹艺术的重要文化因素。

一、天水竹艺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原始时代就已经广泛使用了,上古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仅以八个字说明了上古时期中国人熟练使用竹材的情形。文献也记载了大禹治水用竹作为工具的故事。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专业的竹编艺人——泰山,人们把泰山视为竹编的鼻祖[2]。从出土情况看,战国时期的竹器品类十分丰富,已经具备了后世生活实用的大部分竹器。以后历代在竹艺的审美化、艺术化方面不断追求。明清时代涌现出一批技术水准高、审美境界超凡脱俗的竹艺艺人,大大提升了竹艺的审美格调,同时也大大提升了竹艺艺人的社会地位。

天水史前遗址出土的陶器中,有数量很多的压印纹陶器,其中的筐篮纹、席纹,还有以涂绘的方式形成的编织纹、网格纹,这些纹样的形成与竹材相关,与编织技术相关。压印筐篮纹源自原始时代最古老的陶器制作成型方法——筐篮成器法。其中的筐篮是用竹子、藤条等材料编织而成的。而彩陶上的涂绘编织纹、网格纹也是源于筐篮、席子的编织纹理。天水市秦安县五营乡境内的“大地湾文化遗址”出土过压印筐篮纹三足彩陶钵等。此外,天水众多的史前文化遗址中,秦州区太京镇师赵村遗址、武山县城关镇石岭下遗址、武山县傅家门遗址等都出土过装饰有网格纹的彩陶①。陶器编织网格纹始于新石器时代早期[3]。从天水史前众多的关于竹艺的遗迹可以推知,新石器时代早期天水竹艺已经产生,至迟不晚于仰韶文化时代。

竹艺是以竹作为原料制作各种实用器和陈设摆件的技艺。中国竹种植史悠久,品种繁多,丰富的竹资源为造就中国洋洋大观的竹艺制品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保障。天水地处甘肃东南部,历史上一直都是全国重点散生竹区。域内秦州、麦积、武山、清水等多个区域茂竹丛生,以毛竹为多。毛竹韧性良好,是竹艺最重要的竹材之一。盛产竹子的地方从来都盛产竹器。天水竹资源丰富,保障了天水竹艺充足的材料供应,竹艺在天水域内的清水县、武山县、秦安县、张川县、麦积区、秦州区都有大量分布,其中尤以武山县滩歌镇水浴沟村、秦州区大门镇关峡村最为繁盛。村民祖祖辈辈流传竹编手艺,家家户户都会竹艺,历史悠久,享有盛名。武山至今还流传着关于竹编的口诀、歌谣,比如“小时家里手头窘,操起篾刀向竹蓬。嘭嘭几下竹随破,纤手剥篾似翻书。细篾经纬随即织,篼底好起口难收”②等。民间技艺口诀是民间艺术传承的方式和载体之一,有力地促进了民间造物艺术的稳定延续。这也说明了天水竹艺具有久远的历史传承。

20世纪晚期以后,一方面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竹材农具的需求量锐减,大量新材料制品出现,生活环境改变,大范围地取代了天水农家自制的竹艺生活用品。另一方面,伴随着非遗保护的开展,天水极其稀少的一部分精彩竹艺被保留下来,艺人潜心于精绝竹艺的传承、制作,作品产量少,以质取胜,但价位高昂。近年来回归天然、绿色消费的生活潮流,天然材质的生活用品受到青睐,竹艺产品随之得到新的发展,生产方式向产业化转变,着力开发适应新的居住环境、都市生活的实用类竹器,着力提升竹器的生活美学水准,这一类产品销路良好。天水竹艺由此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

依据制作方法,天水竹艺主要分为竹编、竹刻、扎制、串珠、竹节成器等,多为生活实用器。天水竹材扎制主要是为节日灯彩、风筝、儿童玩具等制作骨架,大多不能单独成器。串珠,是将竹节截成小段后再串连,应用不多。竹节成器是古老的成器方式,制作简单,常见的有竹烟筒、竹水杯、竹勺等。天水民间以竹勺为代表,选取粗细合宜的竹竿,截取出勺的主体部位,将竹隔做勺底,节间作为盛水空间,再安装一个把柄就完成了(见图1)。现今,竹节成器几乎退出生活使用,因此,本文重点描述竹编、竹刻,其他几类从略。

图1 天水竹勺

二、天水竹编艺术

(一)天水竹编的种类

从使用角度而言,天水传统竹编器全部为生产、生活实用器。生产用具皆为农具,包括竹筐、蜂罩、圈笆、筛子、仓子、簸箕、竹磨等。生活用器包括竹篮、竹罩、盘笼、背篼、竹席、竹笼等。上述各种生产用具已经大范围淘汰了,生活用具则或弃用或全面升级为兼具实用性与美感性的产品。按工艺与产品特色不同,不同区域的竹编略有差异。按照技术上的难易程度,武山竹编分为普遍竹编、提花图案竹编和彩色图案竹编。普通竹编以竹丝、竹片为主材,编织中不穿插特殊的花纹,大批量生产的产品都用这类技术手法完成。提花竹编在编织过程中进行经纬变化,形成丰富的单色图案,具有较高装饰性的实用物品,诸如花瓶、花篮、宠物篮等较多的穿插采用提花编织手法,使作品具有丰富繁丽的装饰审美属性。彩色图案编织是更加繁缛富丽的装饰风格,突出的的特色是竹材上色,运用多种不同技艺,使用各种色彩,编织出千变万化的图案与器型效果,多用于制作礼品、陈设品等强调具有较高审美属性、较低使用属性的产品。秦州区大门镇关峡村的竹编产品类型全部转向兼具高超的造型艺术、精妙的制作技巧与妥帖的生活使用功能的品类。其产品可以分为三大类:生活日用、服装配饰、家居装修。生活日用类竹器包括果盘、竹箩、竹席、杯套、壶套等。服装配饰类有提笼、提包、头饰、耳饰等。家居装修类也很丰富,有花篮(见图2)、挂篮、花瓶、灯罩、陈设工艺品等。关峡竹编既满足现代生活之需,别有森系的时尚气息,又不失竹器清新自然、原始朴素的味道,体现出关爱自然、天人合一的审美观。

图2 天水秦州大门镇关峡村竹编花篮

目前的天水竹编在工艺流程、产品质量、特色品种等多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生产方式由散户生产转变为以“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公司化”等经营模式为主,兼有散户生产的方式,向公司化、产业化、规模化转变。在工艺流程与工作设施方面,由以前的全部为手工作业转变为部分由流水线完成,部分由纯手工完成,缩短了生产周期,节约了人力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二)天水竹编的工艺流程

竹编的首要流程为编织材料的选取、加工处理。把竹子砍下,捆成把子,一把把地站立,干透,就可存放备用。刮去竹节的工序叫做卷节,去掉竹节的凸起环节,以保证竹篾的平滑。剖开竹竿,用蔑刀、剑门、刮刀等工具剖、刮成匀称柔韧的篾片、篾条、篾丝。成器的不同,对于篾子的形状、色度、柔韧度等方面的要求皆不同。篾子再刮光,呈现出光洁、平滑的质感,就可用于编织。因为成器不同,编织过程也有所不同。平面化的圈笆等竹器的编织流程为起边、编织、收边三道工序。竹篮、竹筐等立体的竹器,基本上是起底、编织、收口锁口三道工序。收口、收边,充分利用竹材骤然升温易弯折、骤然降温易定型的特质。以前使用炭火升温收边、收口,有经验的艺人以瓦片盛一块炭火,一边移动瓦片,一边编织,迅速结束收边。这个流程比较考验竹编艺人的手艺,技艺精绝的艺人在炭火收口的过程中,表现出胸有成竹、挥洒自如的气度与境界,若有围观者,往往情不自禁地叫好,是一道别致的工艺景观。

(三)天水竹编的艺术特色

天水传统竹编器历史悠久,质朴无华,有“竹编活化石”的誉称。目前天水竹编的新创品种,一方面继承了竹编首要追求实用的传统,一方面则更加重视竹编器的美感,呈现出两种鲜明的审美特色。一种以光素、简洁为主要审美特质,全器单纯施以基本挑压技法、经纬编织,形成连续不断的人字纹、十字纹等,没有其他任何装饰,重视竹材自身美感的发挥。一种强调图案、配色、肌理的丰富性。在起边、收边、收口、显著位置等处的编织工序中做装饰起花。或采用不同规格、形状的篾子造成编织肌理的差异化。或采用具有色彩微差与撞色的不同竹材,形成或强烈、或微妙的肌理、色彩的对比效果。在编织方法上,穿插疏编、密编、经密纬疏、经疏纬密、通经破维、锁套、捆扎、绞丝、扭插等各种技法。编织手法的变化能够形成千变万化的图案,一种是较为平面化的米字纹、回纹、三角眼、六角眼、交变立方体[4]等众多的几何化图案;另一种是立体化的各类弹花、竹结等③。这一类做法则充分强调了器表高低错落的肌理美、交错连续的韵律美、竹材自身的色彩美、繁复多样的质感美。

突破竹材本身的色彩体系,局部采用染色篾子进行编织的竹器,具有色彩鲜明的花色图案。本色竹材质感细腻温和,反光弱,色彩朴素淡雅,染色竹材有闪闪光感,色感艳丽、强烈。所以,点缀了染色竹材的竹器,在美感上由质朴趋于华丽,丰富了竹编的美感类型。

新创竹编产品中,有一类专门为茶杯、水壶等小型生活用器编织的“外套”,当地俗称杯套、壶套等。这一类产品最为出色的代表是四川的“竹丝扣瓷”,也叫“有胎”“有胎竹编”,起源于清代,以瓷器为胎,用纤细柔软的竹丝,紧扣瓷胎,依胎成形,所有接头之处都做到藏而不露,浑然一体[5]。竹丝扣瓷是中国乃至世界竹艺精品中的名品,重视材质的精细与手工的精绝。较之四川竹丝扣瓷,天水竹编杯套、壶套在竹材加工与编织手工的精细程度、艺术格调的追求等多方面都表现出较为粗粝、敦厚的北方气质。就具体名称而言,“杯套”“壶套”的称谓,突出此类竹编的功用,缺乏技艺、审美方面的特色。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杯套”“壶套”与竹编套中的杯、壶是在互不干涉中生产出来,然后较为生硬地套一个竹编套。在两者相套之前,没有设计先行。紧密融合两种、多种工艺行业、门类的技术产品于一器的中国工艺名品,比如竹丝扣瓷、瓷胎漆器等,都是根据先在的设计而在不同领域展开不同的步骤、环节的。只有这样,成品才能丝丝入扣、天衣无缝。

三、天水竹刻技艺及其特色

(一)天水竹刻代表性作品

竹编大多用来满足生活日用,在实用功能满足的前提下要求美。竹刻则兼具美感与实用,对审美提出更高的要求,成为特种工艺的一类,技艺为专业艺人掌握。天水历史上多有善于刻竹的艺人、家族,以秦州竹刻最为超群。现在,尽管竹刻艺人数量锐减,但仍然不乏技艺精湛的竹刻大师,他们既精通掌握传统技艺,又锐意创新,不断探索新技法、新产品,以秦州区王占云、吴云生等人为代表。

蝈蝈笼是天水竹刻的代表性作品。吴云生的蝈蝈笼造型独树一帜,器型有灯笼型、梅花式、海棠式、仿青铜器型(见图3)、异形等。竹刻的主题内容具有浓郁的传统古典文化气息,在山石、树木、流云、溪水中,穿插着古典时代的亭、台、楼、阁、小桥、栈道,以及活动其中的仕女、童子、老翁、书生、樵夫等,他们弹琴、下棋、读书、画画、喝茶、聊天,轻松闲适,怡然自得。主题内容之外的装饰性透雕、圆雕也全部采用古典吉祥图案,诸如凤鸟纹、祥云纹、蝙蝠纹、回纹、牡丹纹,还有古典诗词构成的文字纹等。蝈蝈笼整体散发着古色古香的韵味。因为以蝈蝈为趣的娱乐活动并没有过去那般繁盛,所以吴云生的蝈蝈笼目前主要不是用作养蝈蝈,而是具有了香具的使用功能。蝈蝈笼与香具具有一个共通之处,都有足够多的出气口。

图3 天水竹刻蝈蝈笼

天水竹刻还有大器,主要功能兼具收纳与陈设,从功能角度,可以归类到收纳储物类的小家具,也可以归入陈设器,因其竹刻繁丽,强调审美化、装饰化的陈设性要素。

吴云生的“《天水关收姜维宴款图》竹器”是一件融合天水当地历史的作品。器物的主画面镌刻诸葛亮设宴招待姜维,宴前两方相逢的情节。作者细腻地表现出双方急不可待的热切之情——诸葛亮求才若渴,姜维渴盼明主,大不同于一般所见《收姜维》图画重点表现姜维的虔诚拜服与诸葛亮的威严庄重。天水竹刻《天水关收姜维宴款图》取消了两方之间的庄严礼仪,展现出一种热气腾腾的民间生活质感,也折射出天水民间竹刻的表现趣味与民间智慧。

(二)天水竹刻的技艺特色

天水竹刻广泛采用线刻、浅刻、深刻、陷地深刻、浮雕、透雕等竹刻手法,同时,兼有竹丝扦插、扎制法,竹片的拼接、组合成器法。用于竹刻的竹片一般用来制作文房用具,但天水竹刻鲜有文房用具,主要是以雕刻好的竹片组装、拼合成前述的蝈蝈笼、香笼及其他收纳器。典籍记载宋代竹艺巧匠詹成使用这一方法制作鸟笼[6],这是天水竹刻艺术可以追溯到的技术源头。但是“此艺宋时已有,惜继者无人,至湮没未彰也”[7]。因此竹片雕刻后拼合成器成为天水竹刻艺术的突出技术特点与艺术特色,是对宋代竹艺的恢复。

整体而言,天水竹艺以质朴、粗犷为突出特色,是天水地方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近年来信息交流大为畅通,各种竹艺风格对于天水竹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公司化经营对于市场的追求主要是向细腻化、精致化发展,而技艺精绝的艺人也趋向于追求技术上的精工极制。新产品的研发,应当学习借鉴,但要杜绝盲目跟风,要有设计思维,要将决定艺术气质的地质地理、民众知识、文化传统等要素深深渗透于竹艺,作品既要考虑大范围使用的要求,还要富于天水地方特色,具有民族民间艺术的况味、格调,这才是天水竹艺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保障。

注释:

①相关资料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队《甘肃武山傅家门史前文化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5(4)。

②相关资料参考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2019年编订的《天水市非遗资料汇编·武山竹编手工技艺》。

③相关竹编弹花、竹结的名称、形状,参见俞樟根、徐华铛编著《竹编工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55-57页,天水竹编多有此类图案。

猜你喜欢

竹艺竹刻竹编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竹编在室内隔断中的应用
竹编艺人
中国 桂林 竹艺长廊
1500m2竹编人文艺术,隐于自然的轻灵简雅!
非物质文化遗产
——嘉定竹刻
百年不朽的竹——竹刻宗师周芷岩的竹刻
益阳竹艺的发展和传承探究
传统竹艺的传承与设计创新
洪建华竹刻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