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与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

2021-02-09孙枭婷李月竹刘红燕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21期
关键词:文化强国文化产业

孙枭婷 李月竹 刘红燕

【摘要】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核心要点,是落实民族伟大复兴任务的前提和保障。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正在从理论向实践开始转变,将我国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同时也为增强我国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下文将对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理论及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展开分析探讨,希望对新时期建设目标的达成有所帮助。

【关键词】文化强国;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1-113-03

【本文著录格式】孙枭婷,李月竹,刘红燕.谈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与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J].中国民族博览,2021,11(21):113-115.

基金项目:2020年度辽宁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社科类)项目“文化强国战略指导下东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DQN2020006)。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出了明确规划和设计。《建议》中指出在2035年我国要实现文化强国建设目标,这足以说明我国现阶段已经具备建设文化强国的条件和能力,且已经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取得理想成果,这对战略规划向战术设计的转变,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内涵

所谓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增强文化自信感,提升文化自觉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巩固基层群众核心凝聚力,培育当代有志青年,促进文化兴盛发展。如果说经济建设是国家的硬实力,那么民族文化就是国家的软实力。

首先,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应坚持改革指导,完善文化产业建设体系为辅的基本原则。开展文化体制深化改革工作,建立健全的文化产业规划和发展体系,并出台一系列推动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充足动力和支持。同时要按照《建议》要求对文化市场加以优化调整,创新和完善市场发展模式、文化产品,鼓励更多企业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为目标落实创造良好条件。

其次,完善保障机制,为文化服务活动落实提供有力支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理念,做好文化产业的宣传,鼓励企业更多的参与到文化产品创作中来,扩展文化资源,更好的引导文化产业建设发展,加大文化体系建设力度,落实文化强国目标要求。

最后,坚持世界文明对话,构建中华文化世界。若想实现文化强国发展目标,应先对其根基进行夯实和发展,只有具备稳固的根基,才能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和多元化发展,提高我国文化在世界中的地位,密切我国与国外的多层次交流和对话。开展中国文化宣传工作,可向不同国家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和精髓,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与了解,增加交流机会,提升国际影响力,获得更多话语权。另外,加大文化产品推广力度,开展对外贸易活动,通过大众对文化产品的喜爱,实现文化传播和传承。还可借助新媒体力量,加大号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述中国特色。

二、文化产业数字化的内涵意蕴

目前对文化及文化产业的界定为:提供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该活动相关联的所有活动集合。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目前文化产业中融合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VR等先进技术,将原本单一的活动项目逐渐向数字化方向转型。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是文化产业与互联网、数字经济融合的必然产物,其是随着社会发展逐渐衍生而来的新型内容,对文化经济的转型升级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根据对文化产业的分析了解可知,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实现了文化、科技、资本三者间的有机融合,具有丰富内涵和意蕴。

三、重点研究内容

研究一:文化强国战略提出前东北地区文化产业现状分析

1.东北地区对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目标

针对文化强国战略提出前,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各区域文化资源的分布情况及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展开调查与研究。

2.东北文化产业形象调研

东北文化产业形象调研的重点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传统民族文化、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区域人文景观、区域特色美食、区域民族音乐及区域方言符号等。

研究二:文化强国战略指导下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建构框架新方案

采用态势分析法(SWOT分析法)与大环境分析法(PESTWL分析法)对文化强国战略指导理念下的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做深入分析。以辽宁沈阳市为例。沈阳拥有属汉藏语系的沈阳地方方言,拥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种宗教,拥有热情奔放的沈阳秧歌,拥有独具东北风味的美食菜系。沈阳市的风景名胜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的沈阳十景主要有福陵叠翠、御院松涛、浑河晚渡、塔湾夕照、柳搪春雨、道院秋风、神碑幻影、陡山霁雪、凤楼观塔、万泉垂钓。沈阳故宫始建于公元1625年,是满清王朝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建造的皇宫,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两座宫殿建筑群之一。昭陵内有隆恩殿、月牙城、大明楼等建筑。沈阳市的这些历史文化建筑,都是文化强国战略指导下东北地区文化产业框架建构的重要基础。

研究三:通过文化强国战略,提出东北地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策略

在全面倡导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环境背景下,如何扶持文化产业成为东北地区新的经济支柱产业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针对此,基于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提出切实可行的文化产业持久性、高质量发展策略。根据现有的文化产业发展方案分析,客观衡量东北地區的文化发展潜力与文化服务能力。

四、基本思路

立足科学发展观,对东北地区文化强国战略的执行展开系统分析,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服务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查阅文献资料,明确研究选题,对东北文化形象展开调查与研究,采用以数据分析法为代表的一系列研究方法,构建文化强国战略指导理念下的东北文化产业框架体系,形成以辽宁省沈阳市为文化示范产业的发展策略。

五、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路径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最根本的任务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战略。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贯彻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革命战略的深度融合,形独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革命理论成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与惠民化的进程中,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与社会主义经济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必须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马克思主义指导理念。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社会文化思潮的引领,要勇于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思想的冲击,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方向。

(二)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

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根基,又是践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先决条件。每一种文化都拥有核心价值观,同时,核心价值观也是增强文化凝集力与号召力的根本。一切文化活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都要以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提高当代人的生活追求,培养当代人的品德情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政治标准,又是文化道德底线。换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了政治立场与文化倾向。文化活动的主题、文化产品的内涵及文化服务的品质,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达载体。

(三)坚持人民文化需求和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使命

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力军,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基本保障。如今,人民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性有所提升。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指导理念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增强人民群众核心凝聚力,培育当代有志青年,扶持文化产业兴盛发展成为社会重要使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宗旨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改善社会哲学研究水平,打造反映时代新气象、弘扬民族新文化、讴歌群众新创造的文化精品,是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关键举措。树立文明、文化创新、缅怀历史、品味时代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在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明需求的基础上,为人民群众提供富足的精神食粮。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启迪思想,升华觉悟,陶冶情操,提升人的文化素养、人文素养与道德素养。

(四)树立正确的互联网+思维观念

若想达成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目标,满足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发展要求,首要工作就是转变传统思维理念,明确互联网优势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构建互联网+文化产业模式,加快生态发展态势。具体来说,首先,确定互联网运用的重要性,构建完善的互联网体系,实现生产、宣传、消费、销售、盈利的互联网化管理。借助云端技术密切文化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加快发展进程。其次,做到思维的创新优化,对现有的文化要素予以重新整合和提炼,打破现存局限性,以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开展运营活动。扩展文化产业发展渠道,打造互联网平台,达到现代化运营目标。

(五)在市场经济推动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在市場经济引导下,市场主体会自动自发的进行文化产业创新和优化,开发更多具有娱乐和服务功能的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产业市场竞争力,实现新兴文化业态的改革和发展,对市场环境及体系结构展开优化调整,构建新的文化系统业态。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应发挥自身带头作用,对现有制度实行改革优化,加大治理力度,民营企业则需做好创新和调整,打破现存的垄断局面,加大多元化产业发展力度。为了发挥出市场经济的作用,要尝试文化体制的改革,对文化宏观管理部门进行优化整合,改变政府职能,逐步放宽新型文化业态的市场准入限制,形成公开透明、健康有序的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环境,促进新型文化业态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再者,对审批事项及流程手续予以优化调整,实现行业的科学管理和监督,加大先进技术应用力度,完善竞争机制,进而为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助力支持。

(六)科学规划,完善政策体系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正在向着新的方向转变,针对互联网+、大数据、5G等新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提出了更加完善的政策措施,党和国家也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认知上升到新的高度,希望通过政策完善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涉及制度、观念、教育、市场等诸多方面的配套改革,需要一个完善且详细的总体发展战略,不能搞倾斜式发展战略,必须在各个方面都给予足够的投入和支持,这样才能将文化产业数字化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一是将文化产业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中来,注重战略上的调整和优化,为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二是设立专项资金,针对现存的问题及难点,给出合理解决措施和方案;三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创建特色产业园区,为新兴文化产业提供依据和支持;四是加大科技研究和创新力度,为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五是改革税收政策,推动新型文化产业的进步。

(七)完善法律法规,为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法律依靠

近几年,我国相继出台和起草了一系列法律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网络音乐内容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不过这些规范多是针对现有的文化产业,在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上略显不足。为此,需要针对文化产业数字化的特征和优势,不断尝试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让新型文化业态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违法必究,促进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和规范化运行。在全国大中城市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实行统一执法,打击各类盗用和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八)注重专业人才培养

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中普遍存在专业人才缺失严重、技能参差不齐、先进技术掌握不牢固等问题。如果不能做好人才方面的管理和控制,很难发挥现有文化资源的作用优势,为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带来制约和阻碍。为此,在促进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上需要完善用人机制,开展专业人才培训工作,同时完善人员分配制度、激励制度、约束机制等内容,构建良性循环体系,保证人才供应质量。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可打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技术要素等参与分配的新路径。且加强培训,多渠道培养文化创意人才、文化科技人才、创作人才、制作人才和经营人才。另外,在教育改革方面,相关部门也应该给予大力支持,完善培养、评价机制等内容,转变传统思维,加大新技术传授力度,让人员熟练掌握数字化技术,增强操作能力。还可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实训基地,优化人才专业素质水平。在地区院校开设关于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的相关科目,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六、结语

希望本文论述对相关部门及人员有所帮助,进而全面掌握文化产业数字化的深刻内涵,在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中给出更加科学、客观的方案和策略,并最终推动我国文化的国际化发展,提高我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参考文献:

[1]张国祚.提高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J].红旗文稿,2018(10).

[2]陳实.构建诚信和谐网络文化的主体要求[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6).

[3]申晓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困境及突破路径——基于社会阶层分化理论的视角[J]. 社会科学论坛,2016(8).

[4]王资博.文化强国实践的现实瓶颈与路径优化[J].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5(6).

[5]王小琴.植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6]江亚玲.文化强国战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访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主任周熙明教授[J]. 大连干部学刊,2015(6).

作者简介:孙枭婷(1988-),女,辽宁沈阳,讲师,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艺术,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李月竹(1990-),女,黑龙江,讲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刘红燕(1996-),女,河北保定,辽宁大学艺术设计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文化强国文化产业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2017,文化产业如何挑大梁?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强国视角下的区域文化嬗变动态浅析
“文化强国”战略下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路径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