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秦岭
2021-02-08石珍慧
摘 要: 秦岭,这座中国的父亲山,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秦岭不仅是地质名山,被誉为“北方第一俊峰”,也是生态名山,被称为“中国中央公园”,还是文化圣山,被称为“中国天然的传统文化博物馆”。秦岭包括了终南山、华山、太白山等山峰,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秦岭有潼关、蓝桥驿、武关道等咽喉交通要道;秦岭是道教、佛教、儒教三教的交汇地,三教在这里各自发展壮大又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秦岭还凭借自身优美的风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文人墨客们蜂拥而至,他们在终南山隐居、建造自己的别墅、灞桥折柳送别。唐代文人因这些美丽的风景和迷人的文化,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唐诗,在当今现世经久不衰地流传着。
关键词:唐诗 秦岭 自然风光 交通奇观 精神文化 文人踪迹
“试登秦岭望秦川,遥忆青门春可怜”(孟浩然)——秦岭,被尊称为中国的父亲山,华夏文明的龙脉,可分为狭义上的秦岭和广义上的秦岭。狭义上的秦岭指秦岭山脉的中段,秦岭的主体,仅限于陕西省南部、渭河与汉江之间的山地,西止于嘉陵江,东以灞河与丹江河谷为界。相传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领地,也是秦国最高的山脉,故命名秦岭。因其位于关中以南,故又名“南山”。广义上的秦岭,为横亘于中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巨大地壳隆起断层山脉,这一力量无法描述的褶皺,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与昆仑山脉分界,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分为三支,北支为崤山,中支为熊耳山,南支为伏牛山。秦岭山脉全长1600多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不等,是黄河支流渭河与长江支流嘉陵江、汉水的分水岭。
本文中提到的所有秦岭均为广义上的秦岭。
秦岭是地质名山,是青藏高原以东中国内地的第一高峰,喻为“北方第一俊峰,天下无双福地”,有着“一山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殊环境。秦岭是生态名山,被称为“中国中央公园”。《中国国家地理》评价秦岭:“中国有许多名川大山,但以秦岭最为独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哪一座山脉像秦岭这样哺育着中华文明的进程,也没有哪一座山脉像秦岭这样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文明的进程。”a秦岭是文化圣山,被称为“中国天然的传统文化博物馆”。中国的儒教、道教、佛教在终南山相互融合。终南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历朝历代特别是唐代的文人学士们蜂拥而至,他们常年在此居住,创作,游览,因此也留下了众多极其丰富并且影响深远的作品。
一、云横秦岭家何在——唐诗中秦岭的自然风光
“终南山矗立在关中之南,古人认为其处天之中、都之南,故称中南山,也叫南山”b。祖咏的《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终南山北岭的风景十分优美,山上的积雪仿佛在云端漂浮着。关中八景之一的“秦岭云屏”也给秦岭增添了不少自然美。秦岭云遮雾绕优美的自然风光被当作了潼关的天然屏障,秦岭重峦叠嶂,峰中云雾缭绕,美如画。“云横秦岭”的景象反映的是云横在高峰的山腰间,让山峰有了刺破青天的气势。王维的《终南山》写道: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写出了终南山的雄伟奇观,“近天都”表明了终南山之高远,“接海隅”反映出终南山之大,给人眼前描绘出一副深远壮阔的景象,主峰高峻雄伟在长安城附近,旁边的山峰连绵起伏好似要接连到海边,白云在回望里合在一起,青色的暮霭在山中看不真切,极富含蕴,好似一幅意境深远的中国山水画。
太白山由于山势过高,空气稀缺,气候寒冷,故山顶积雪终年不化,即使在六月盛夏,仍白茫茫一片,远处望去好似一个白色的冠顶,风景格外壮观美丽,太白山也因此得名,而“太白六月积雪”的奇景便也成为关中八景之一。李白的《登太白峰》写道: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在诗人笔下,太白山直插云霄,为登上青天打开关隘,竟可以乘云驾雾,摘下月亮,太白山高峻雄伟之势历历如绘。杜甫的《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三)》云:“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王昕的《三才图会》这样描绘太白山的终年积雪,“山巅常有雪不消,盛夏视之犹烂然。”何景明的《太白山歌》:“阴崖皑皑积古雪,绝壑长松几摧折。”这句诗形容太白山积雪时间之久,以至于将松树都几乎压断。
华山以“奇拔俊秀”冠天下,更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美称。它巍峨陡峻,从远处望去,好似一整块石头削成的,鬼斧神工,加上山中“有草便是药,无石不生云”,可以说是“穷山岳之壮丽,尽精灵之至极”c。 李白的《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诗云:“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这句写出了华山峥嵘峻伟的气势。据记载,华山“直上数千仞,基广而峰峻”,“石壁层叠,有如削成”d华山险峻的雄姿,加上黄河白波闪烁,缭绕在华山脚下,搭配到一起更显秀美神奇,气魄宏大。寇准的《咏华山》有“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描写,更体现了华山的高峻,人在华山之巅,群山和白云都被踩在脚下,给人一种顶天立地、气象万千的感觉,与杜甫在《望岳》中描写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西当太白有鸟道——唐诗中秦岭的交通奇观
秦岭古道是指上起先秦下至明清两朝的秦岭古代交通路线。唐代秦岭驿站的建立空前发展,一般交通大道,三十里一驿,四方通达,驿与传合并为一,而驿站兼有通信机构和官方招待所的双重职能。
潼关,因水得名,有“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e之势。 李世民《入潼关》中的“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阐释潼关所具有的攻守作用。他不但考虑要守护长安城,还随时环伺处于百战之地的洛阳。潼关在许浑的《秋霁潼关驿亭》“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中为陕晋的交通要塞 ,又在晁补之的《潼关道中》“尘土长安古道深 ,潼关依旧接桃林”里成为豫陕的必经之地。张翌《潼关赋》云:“唯皇王之建国,分中外于上京。”把潼关和长安城紧密联系起来,突出潼关拒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险境。
蓝桥驿,因位于蓝溪桥附近,因此得名。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白居易的《蓝桥驿见元九》云:“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长乐驿位于东出长安要道上。白居易就曾在长乐坡送别写下《长乐坡送人赋得愁字》:“行人南北分征路,流水东西接御沟。终日坡前恨离别,谩名长乐是长愁。”
李白有一唱三叹、云飞九天的《蜀道难》:
……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
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了吧,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西边太白山高峻无路只有飞鸟可以飞过此山,直到蜀国的峨眉山巅。山崩地裂,埋葬了五位开山英雄壮士,这样以后高险的山路和栈道才相互勾连。蜀中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青泥岭的泥路曲曲弯弯,百步九折縈绕着山峦。诗人用浪漫主义的手法以及丰富的想象,再现了蜀道的峥嵘、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大好山河的雄伟壮丽。蓝武古道,又名武关道。秦楚之战,屈原历经国破家亡之痛后,在楚辞《哀郢》中发出悲叹:“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而以流亡。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朝吾以行。”刘禹锡在《汉寿城春望》中也表达出对楚国战败的感伤和心酸——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秦蜀古道又名“散关道”,因大散关得名。宋朝金兵南下,进犯陕川,宋将吴玠吴璘兄弟聚兵遏险固守散关,打败金兵多次进攻,屡立战功。” f陆游《书愤》云:“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表示出对秦岭古道战事挫折的悲痛以及天道自然萧瑟秋风的伤感。
三、东来紫气满函关——唐诗中秦岭的精神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由儒教、道教、佛教三教组成,而三教相互冲突相互融合以及三教关系最终定型的地方就在终南山。
从儒家来说,儒教中孔子所推崇的学说,可追溯到关中平原,以及地处秦岭山水间的西周王朝。孔子的礼即周礼、周文化,周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成分。“周礼不仅确立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德治与教化原则,还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象征。中国古代文化最重要的观念就是‘和而不同”g。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终南山下实现儒家命运的历史性转折,对儒家核心价值观传播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此儒家在中国的统治地位就确立下来。“东汉大儒马融小时候在终南山拜著名学者挚恂为师,研究和学习儒家经典,之后便开始在关中传播儒家思想,常随弟子的数量达到了四百多人。还有儒学大师郑玄也是通过在终南山的学习,从而奠定了他在儒家历史上的地位。”h
从道教来说,终南山自古是仙人修道的圣地。i徐彦伯的《幸白鹿观应制》云:“凤舆乘八景,龟箓向三仙。金童擎紫药,玉女献青莲。花洞留宸赏,还旗绕夕烟。”张说的《幸白鹿观应制》:“洞府寒山曲,天游日旰回。披云看石镜,拂雪上金台。双童还献药,五色耀仙材。”诗句所描写的道观、金童、仙材、洞府等道教意象相互交织,以及在终南山大背景下,给人道教所独有的羽化飞仙的感觉。薛据热衷于炼制丹药,他的《出青门往南山下别业》:“旧居在南山,夙驾自城阙。怀抱旷莫伸,相知阻胡越。弱年好栖隐,炼药在岩窟。”写的就是自己在终南山炼药的情形。
道教文化也与华山有着密切联系。华山不仅是道教圣地之一,是道教有名的“洞天福地”,李白是道教信奉者,他的《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玉浆傥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这首诗中李白把他的道士朋友描绘成“不死丹丘生”,不仅可以在华山云台峰上得到神仙玉女的照料,还能和天上的皇帝聊天,让李白心生羡慕和敬佩,他希望也能和朋友一起喝玉浆,骑着龙在天上遨游。韩愈的《华山女》云:
黄衣道士亦讲说,座下寥落如明星。
华山女儿家奉道,扫除众寺人迹绝。
观中人满坐观外,后至无地无由听。
天门贵人传诏召,六宫愿识师颜形。
可见当时华山女道士的“道讲”很成功,现场有很多听众,座无虚席,并且还受到了宫中达官贵人们的支持和赞扬。
从佛教来说,佛寺是佛教文化的集中体现者,佛寺一般建在幽静的山林中,以方便僧人修行。唐朝的文人形成了一种漫游山林的社会风气,诸多在长安的文人空闲时便相约去游览周边名山大川,而终南山是重要的佛教名山,山上佛寺聚集,它独特的佛教文化也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前往。如卢纶的《题悟真寺》云:
万峰交掩一峰开,晓色常从天上来。
似到西方诸佛国,莲花影里数楼台。
在这首诗中诗人把悟真寺比作西方极乐世界和净土。
刘得仁的《题终南麻先生寂禅师石室》云:
因居石室贫,五十二回春。拥褐冥心客,穷经暮齿人。
翠況空水定,雨绝片云新。危细秋峰径,相随到顶频。
诗人在诗中赞扬了这位通过钻研佛经,达到禅定获得心里平静的禅师。
四、山中习静观朝槿——唐诗中秦岭的文人踪迹
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游历、隐居、创作的佳地。 唐代文人在仕途失意或壮志难酬时,大多会产生从“入世”转变为“出世”的消极情绪。有的感慨怀才不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有的厌倦官场生活从而寄情山水: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庶。(韦应物《东郊》)
很多文化活动如隐居、建造自己的别墅、灞桥折柳送别等都在唐代文人们中展开,丰富了他们的生活。李白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诗人写的是终南山拜访一位隐士,感知到田家庭园的宁静,不禁流露羡慕之情,也希望像陶潜那样归隐山林。
唐代文人的归隐风气和终南捷径这个典故有关。很多文人要归隐到终南山,因为它离京城最近,所以后来“终南捷径”一词变成靠隐居来求得功名仕途的另一种说法。宋朝的许月卿的《寄张立道》:“捷径终南共惭愧,今人莫谴后人羞。”明代李东阳的《寿鹤溪潘先生八十》:“空群冀北人犹羡,捷径终南世敢猜。”
辋川别业是王维营建的一片自然园林。他在营建辋川别业的过程中,寄情于山水,创造出一种独特又意境深远的,朴素简约又留有余韵的园林样式。“期间王维所作的《辋川集》成为他的代表作,蓝田辋川也因王维而名扬天下” j。王维的《鹿柴》写道: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他把佛家讲究的“空”的境界和诗歌所描写的情境结合起来。寂静的深林里传出几声人说话的声音,一束光线照在青苔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因王维信奉佛教,而禅道所倡导的境界中正好有“日光返照”,这给我们一种人生也会像世界一样起伏很大的提示。他还在《积雨辋川庄作》中诗云: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连日雨后,树木稀疏的村落里炊烟冉冉升起。烧好的粗茶淡饭是送给村东耕耘的人。广阔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田野边繁茂的树林中传来黄鹂宛转的啼聲。“我”在山中修身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晚谢;在松下吃着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我”已经是一个从追名逐利的官场中退出来的人,而鸥鸟为什么还要猜疑“我”呢?诗人把自己优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愜,情景交融的意境。表现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灞桥折柳思念多。古代关中百姓,无论是北往燕赵、南往江南还是东往中原,都要东行至灞桥过河。同行送别的人送到这也就此止步,在惜别之际,会从灞桥边杨柳上折下一支细柳赠给要离开的人。柳者,留也,这细柳表达挽留之情,接受细柳的故人就表示自己愿意留下这份思念。李白在《忆秦娥》中写“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表达一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心情。柳永的《少年行》中也写到过灞柳:“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翠楚宫腰。”
通过上文对唐诗中描写秦岭自然风光、交通奇观、精神文化、人文踪迹这四个方面的诗句进行解读,我们更多了解到秦岭这个“中国中央公园”以及“中国天然的传统文化博物馆”。
a 畲田:《中国国家地理》,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13年版,第6页。
b 郝铭鉴、孙欢:《中华探名典》,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4年版,第49页。
c 李土生:《中国传统文化散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319页。
d 李澍田:《白山诗词·四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96页。
e 李楠:《中国古代关隘》,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年版,第143页。
f 高从宜:《道汇长安 秦岭古道文化地理之旅》,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页。
g 陕西省公祭黄帝陵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清明·感恩与社会和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39页。
h 李炳武:《长安学丛书 综论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三秦出版社2009年版,第467页。
i 李利安、李心苑:《终南法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页。
j 荣小措、梁瑜霞:《论王维选择隐居辋川之缘由》,《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第166页。
参考文献:
[1] 杨乾坤. 唐诗秦岭[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6.
[2] 汪旭. 唐诗全解[M]. 沈阳:万卷出版公司, 2015.
[3] 高从宜,王小宁. 终南幽境 秦岭人文地理与宗教[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6.
[4] 王建林,高从宜.华夏龙脉·秦岭书系天宝物华[M].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6 (8).
[5] 朱鸿.关中长安文化的沉积[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
[6] 荣小措.唐代咏终南山道观诗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5 (3).
作 者: 石珍慧,浙江海洋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