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明学研究的多重视域

2021-02-08赵健发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1期

推 介 语

为了让以阳明文化为代表的绍兴传统优秀文化资源“活起来”,2020阳明心学大会组委会和绍兴文理学院在2020年10月31日至 11月1日举办了2020阳明心学大会分论坛“走近王阳明——首届全国大学生知行合一传习论坛”,会议共收到21省市自治区33所高校 96篇论文。近百位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围绕王阳明心学研究、王阳明诗文研究、王阳明题材戏剧研究、王阳明题材小说研究、王阳明后学研究以及王阳明传记研究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会议期间成立了紹兴文理学院阳明剧社,举办了原创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 和歌舞《九声四气咏良知》 的演出,受到各界的关注。此外,还成立了全国大学生王阳明研究论坛联盟,并以此带动全国大学生开展王阳明研究与阳明文化传播实践。本期栏目,我们重点推出参与此次全国大学生王阳明研究论坛的五位同学所写的会议侧记五篇。

(卓光平,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摘 要: 近年来,国内外阳明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以理论建构为核心的传统阳明学研究”“以意象分析为核心的王阳明诗文研究”“以理论比较为核心的对话式研究”较具影响。“走近王阳明——首届全国大学生知行合一传习论坛”中的王阳明本体研究,既有对“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阳明学核心命题的再发微,也有对“月”“云”“鹤”等王阳明诗文意象的分析诠释,还有对以阳明学为代表的中国儒学与以关怀伦理为代表的女性主义之间差异、阳明学天人观念与文艺美学之间联系的分析。在多重视域下,首届全国大学生知行合一传习论坛上青年研究者们的王阳明研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关键词:阳明学 思想研究 意象研究 对话研究

2020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2020阳明心学大会分论坛“走近王阳明——首届全国大学生知行合一传习论坛”在绍兴隆重举行。本次论坛是首届全国大学生王阳明研究论坛,近百篇研究论文充分展现了当前阳明学研究的多元化趋向。其中,对阳明学本体的研究以“传统阳明学研究”“王阳明诗文研究”与“有关阳明学的对话式研究”为主。具体来说,“传统阳明学研究”以理论建构为核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哲学命题的内涵;“王阳明诗文研究”以意象分析为核心,通过对王阳明诗文中具体意象的诠释,展现了阳明诗文高度的艺术性;“有关阳明学的对话性研究”致力于阳明学与其他理论体系之间的思想碰撞,激发了阳明学的生命活力。在多重视域的研究下,首届全国大学生王阳明研究论坛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展现了未来阳明学研究的多元趋向。

一、以理论建构为核心的传统阳明学研究

对王阳明思想进行理论建构的历史颇为久远,可追溯到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乃至徐爱、薛侃等阳明弟子的著述。然而,直到20世纪下半叶,经过学界前辈的不懈努力,阳明学才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思辨发微,提出了全新的见解,使得这一理论体系更加完整、丰厚。本次大学生论坛的部分论文对“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几个关键命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心即理”是阳明学的逻辑前提,在阳明学理论体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其内涵可分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理圆融”三个层次。a其中,“心外无物”这一哲学命题备受争议。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物”的概念上。劳斯光在《新编中国哲学史》中讲的“‘物实解为行为”b,这是以往研究的普遍看法。近代以来,对于“心外无物”这一哲学命题的理论建构也基本是以此为基础进行的。但质疑者往往以《传习录》“南镇看花”章质疑以上理论建构。他们认为“南镇看花”章中,“物”显然是“存在物”,而非“行为物”。当“物”理解为“行为物”时,“心外无物”可以成立,而当“物”理解为“存在物”时,“心外无物”就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对此,牟宗三先生早已给出解释,他指出:“道德本心与物无对,当它自觉地‘自我坎坷而转化为可将外物推出去为一对象之‘认知心时,即成就吾人对现象界之‘存在物的知识,道德本心亦是现象界‘存在物之存有论的根据。”因为各种原因,牟宗三先生的这一解释,并未得到重视。本次会议中,河北师范大学硕士生赵连越在充分挖掘牟宗三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物”理解为“存在物”时“心外无物”这一哲学命题的系统化理论建构,提供一个比较新的说法。

“知行合一”是阳明学的工夫论。这里的“合一”不是“相结合”的意思,而是“本来为一”,正所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c知即是行,行即是知,知行本是一体,不可分割。具体而言,“知行合一”的内涵可分为本体层面上“本体与流行的合一”,工夫层面上“内在自明与外在推致的合一”,合本体与工夫层面上“本体与工夫的合一”三个层次。“本体与流行的合一”指作为本体的“心”与作为“心”之发用的“意”的统一,也就是“未发之中”与“和”的统一。“内在自明与外在推致的合一”就是体认之知与践履之行的统一,即“志行合一”。孟子所谓“扩而充之”,就是对此而言的。“本体与工夫的合一”就是说工夫依据本体而展开,本体蕴含在工夫之中,本体与工夫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本次会议中,湖南大学博士生廖春阳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将“知行合一”的内涵分为了以上三个方面,某种意义上推动了“知行合一”这一哲学命题的研究。

“致良知”是传统阳明学最核心的观点。“良知”作为人的“生命本原”“道德本原”“理性本原”“情感本原”,具有“虚灵明觉”“常乐我净”的特征。“致良知”就旨在恢复心体这个“本原性实在”。然而,王畿、罗洪先分裂“体”“用”,“持良知废学”,造成了阳明后学的流弊。方以智从心学内部出发,继承并扩充了“学”的含义,使之兼具“形上”与“形下”的特征,上学而下达,贯彻“体”“用”,从而将“持良知废学”转化成了“持良知不废学”,丰富了“致良知”的内涵。本次会议中,苏州大学博士生吴卿详细地分析了王畿、罗洪先、方以智等人对“致良知”这一哲学论题的探讨,肯定了方以智“持良知不费学”的积极意义,一定意义上扩充了“致良知”这一哲学命题的研究视域。

二、以文本分析为核心的王阳明诗文研究

对王阳明诗文的研究可分为很多方面。其中,考证诗文创作年代、版本差异的研究由来已久,而对王阳明诗文艺术性的研究却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王阳明诗文的艺术性,很大程度上表现在诗文意象的运用上,其中“月”“云”“鹤”几个意象最具代表性。

“月”是王阳明诗歌创作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在王阳明诗歌中“月”流露出佛禅的思想内涵,具体可分为“指月”“经月”“满月”三个层面。d“指月”指代通往真理与光明的道路:阳明历经坎坷,在“良知”的指引下,抵达彼岸世界。“经月”指代时间的流逝变化,蕴含着王阳明对人生虚幻无常的感慨,对世事风驰电掣、水逝云卷的感怀。“满月”指代佛性的圆满,体现为“尽性知天”的自在自得境界。

“云”也是王阳明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在王阳明诗歌中,“云”可以是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外在客观象征物,可以是结合了高远美好的理想追求并带有浓厚主体色彩的“人化”象征,也可以是幽静高雅、超凡脱俗的氛围景致以及淡泊恬静的情韵境界的象征。它展现了王阳明的人生处境、人格精神与人生境界。

“鹤”是王阳明诗歌中又一重要意象。从形象上看,“鹤”可以是情义形象、神仙形象、隐逸形象,也可以是困士形象。从用法上看,“鶴”可以是作为比兴的意象,可以是作为用典的意象,可以是独立的审美对象,也可以是诗人用以自喻的情感载体。

本次会议中,绍兴文理学院的傅伊岚、郁子萱、夏颖婕等同学分别阐述了王阳明诗歌中“月”“云”“鹤”三种意象的基本内涵,并由此展现了王阳明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以理论对比为核心的对话研究

近现代以来,“对话式”的研究方式逐渐发展起来。不同的理论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学习、相互促进,在对方身上汲取自己所需,不断补充、修正、完善自己,从而缔造了当代文化的繁荣。本次论坛中,有研究者进行了以阳明学理论为代表的中国儒学与以关怀伦理为代表的女性主义的对话,以及阳明学天人观念与文艺美学的对话。

20世纪以来,女性自觉争取自身权利的意识在短时间内爆发出来,有关女性主义的理论研究也逐渐发展起来。于是在儒学内部出现了儒家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儒家。然而以“阳明学”为代表的儒家与以“关怀伦理”为代表的女性主义在本体论上却存在着差异。以“阳明学”为代表的儒家中的“我”是与万物共成一体的“我”,是充塞宇宙的大我;而以关怀伦理为代表的女性主义中的“我”是处于伦理关系网络中的独立个人。“本体论”的差异使得“儒家”与“女性主义”在哲学上只能独自成林,偶有交往。这也使得“儒家女性主义”或“女性主义儒家”成为伪概念。在本次会议上,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硕士生郭嘉从“一体之仁”“知行合一”出发,揭示了这一点,就如何处理阳明学与女性主义哲学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阳明学中“万物一体”的理论与文艺美学有着内在关联。阳明学中,“万物一体”就主体而言是对“己”的扩张,即以己之心充塞宇宙;就客体而言是天道本原下的万物交感。而“审美意识”正是属于人与世界的交融。张世英就认为:“(审美意识)不属于两个独立实体间的认识论关系,而是双方一向就合而为一的存在论关系。”e黑格尔也讲,爱是人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或自己的期望。可见,审美意识与“万物一体”的观念存在内在关联,甚至可以说,以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为代表的中国的审美理论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万物一体”思维方式的影响。本次会议中,绍兴文理学院的硕士生骆祉伊通过详实的论述确立了“阳明心学”与“文艺美学”之间的内在关联,开拓了阳明学研究的视野。

四、结语

总之,本次全国大学生知行合一传习论坛在学界诸位前辈建构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内涵及外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当前的阳明学研究,也充分显示出阳明学研究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指导老师 :卓光平)

a 赵健发:《论王阳明诗歌对“心即理”的艺术阐释》,《名作欣赏》2020年第29期,第5页。

b 劳斯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0页。

c 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王阳明全集》,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5页。

d 傅伊岚、卓光平:《论王阳明诗歌中“月”的佛禅意涵》,《名作欣赏》2020年第29期,第9页。

说明:《名作欣赏》2020年第29期赵健发《论王阳明诗歌对“心即理”的艺术阐释》一文所引注释出自,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版《王阳明全集》。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0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基于新世纪以来浙江阳明文化传播的考察”(202010349025)阶段性成果

作 者: 赵健发,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本科生。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