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音海关的越界者

2021-02-08李郁葱

野草 2021年1期
关键词:越界文字想象

李郁葱

认识孙昌建应该有三十年左右了,有的时候,在某个会议或者朋友的酒局中,看到他的脸,时间当然是会留下痕迹的,但总觉得变化并不明显。这个三十年左右的概念也是时间带来的恍惚:我并不能确定自己是先知道这个人还是先知道他的诗。许多年前,在1986年那场对后来的中国诗坛影响深远的汉诗流派大展中,杭州的“极端主义”“地平线”等横空出世,为汉语诗坛贡献了梁晓明、余刚、孙昌建等后来各有际遇的诗人名錄。

同样作为当年的先锋诗人,孙昌建或者说“地平线”当时走的是口语诗的路线,并不像后来的“口水诗”摈弃抒情性等诗的一些基本原则。但在我的记忆里,当年孙昌建的诗给予我冲击的是他独门独户搞的一个卦诗流派,里面多见敏感用语。这种写法对于当时刚刚开始写作的我而言,带来的震撼巨大,后来书读多了,知道英国诗人菲利普·拉金也时常把俚语等夹杂于诗中,在雅和俗的背离中有时会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张力。

也就比那稍晚一点的时候我认识了孙昌建,彼时他对摇滚乐、新浪潮电影等有着浓郁的兴趣,淘碟是我们共同的爱好:早在语言越界的同时,我们已经开始了思想和美学上的越界,而这,大概是为后面的一切所做的准备:越界的本身是为了抵达。

多年以后,孙昌建写随笔、写小说、写报告文学……但他一直在写的诗却被若有若无地遮蔽了,即使他自己认为“在这些写作中,写诗是最愉快的”。

这种写作的愉快可以从眼前的这组诗说起,它抵达我们想象的边界:“床头的板壁上贴着报纸,有的已经发黄了,我在床上以各种姿势读着报纸上的字,那可能是小学一到三年级的时候,无聊乏味而又津津有味……我不知道,我和世界的关系就是这样的,尤其是在2020年,我就靠这样的词语,靠由此写成的诗歌和世界发生着某种关系。”

孙昌建呈现给我们的这组《世界》,从他的自述中可以看出,这糅合了他多年的经验,不仅仅是诗的,或者广义文字上的,更多的是他对于生活和我们所身处的时代的观察和思考,这个世界具有多声部的斑驳,而孙昌建,我们大可以把他当作是语言帝国中的越界者,心远地自偏。但这个时间上的爆发点很奇怪,在2020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在这一年的大多数时间,我们多多少少处于禁足的状态,而在这种状态里,想象像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着地球仪,在小小寰球的转动中,携带着个人经验的诗句汹涌出来,起先是平淡的,正如我们看到的大海,大多数时候,我们是看到它平静的那一面。

“看太阳最早从海上升起来/这就让黑夜也有了期待/否则自转且又公转的地球/能让我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一只手机和一把手枪/并不能让我成为普希金/努库阿洛法/像一本打开的书/再要让我合拢/除非经过大海的同意/……”(《努库阿洛法》)

在进入这首诗之前,需要补充一下的是,努库阿洛法是太平洋岛国汤加王国的首都,但这其实无关紧要,它占据于孙昌建想象疆域的一隅,海水和洞穴是它的标志性符号,而重要的是它的异国情调,正如诗中所说,“否则千篇一律的地球/能让我有什么值得留恋的”。远方是激情的起源,虽然在这次的诗意之旅中,孙昌建最终并没有找到桃花源。

这是一个悖论,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有一台具有美颜功能的手机的距离,然而,在大陆和海洋之间的漂流已经开始,随岁月而来的智慧和枯燥相伴相生,正如孙昌建在谈到他的诗集《反对》时会说:“……我想你热爱是没错的,但我反对也可以吧,我不是反对你的热爱,而是反对我自己。很可能从那个时候起,我觉得写作就是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不是做传声筒,传声筒有人会做的。”

孙昌建所说的热爱是特定给友人余刚的,但我们不妨把具体的诗人给虚化下,这指代同样是给整个写作中的诗人:不求同,求存异。这大概是孙昌建对于诗歌写作的姿态,很多年来,他在自己的文字中固执己见,这让他的诗有着独特的声音,这声音哪怕不是响亮和坚硬的,但我们能够从繁杂的世界里清晰辨认出来。

从某种角度去看,诗的写作是一种徒劳,我很想探究对这样一组诗写作的设定,“世界不是从拼音开始的”,但世界可以从文字开始,“仅仅是一张照片/或是微信注册的一个地区/就可让我足不出户而周游世界”,这种写作的隐秘性和某种来自内心的撕裂对于孙昌建而言,是一种生活的惯性,同时也是诗的惯性,诗是一种和自己的影子取得平衡的技艺。

孙昌建和我有着一个类似的生存环境,我们都在媒体谋生,在局外的很多人看来,我们是在从事自己所喜欢的文字工作,但只有局中人才知道,文字和文字之间完全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事,孙昌建出走于这个世界,化繁为简,他所整理的也是他内心的复杂性,或可称之为把这样的复调弹奏得流畅。

在《斯里巴加湾》中,孙昌建无疑认识到了这段旅程对自己的意义:

但是回程的票已经买好

导航的线路也已经设定

于是每一次邂逅,只能是意外

正如海浪冲在冲滩上

你要不被冲走是不可能的

而你要再回到海滩上

那只能归结为命了

对于孙昌建的写作年龄而言,他早已过了炫技写作的年代,对诗的写作,他有着清醒的认识,在我所看到的一个访谈中,孙昌建这样说:但是人不可能提着头发飞到天上去,最终还是你的美学观你的才情决定了你能写出什么来,一刹那的事情其实早就被注定了,但是人们还是希望在一刹那中获得更多。

更多的获得应该是指对于这个世界的认同,而在孙昌建四十年左右的写作中,作为一种坚持不懈的文体,认真的写作者大概都有这样的感受,都会被王国维的三段论所限制:初学写诗开始,我们很想把诗写得像诗,这是第一阶段;后来很想把诗写得不像诗,这是第二阶段;如果有第三阶段,那应该跨过这两个阶段,不考虑“像”和“不像”的问题了。

山是山,山不是山,山又是山。但我们敢说这又是山的山就是山了吗?一个循环着的怪圈,在艺术领域的很多徒劳无功都与此有关,一旦我们踏入到这样的流沙之中,我们必须保持内心的明台,而不是被风吹动后的寂灭。

孙昌建说他不敢说自己已经跨过了第一和第二阶段,只能说是这三个阶段都在齐头并进。这种认识一方面保持着对写作的敬畏,而另外一方面,也可能导致在写作过程中的泥沙俱下。“就像服務员来换一张床单/而且是上了年纪的服务员/换了,你还在这个地球上/我一生的行李都在传送带上……”(《卢布尔雅那》)

言外之意也好,言为心声也罢,对于这种人生状态的写真,事实上是虚拟中的真实,它是镜像,也是观照。

从《反对》到《世界》,我们可以认为是孙昌建的进步吗?也许是,但我更多的把这认为是一种积极地融入,一种对于当下的认识,一种人的圆融。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面对一张世界地图,或俯瞰于一枚转动着的地球仪,你的知识、学识,那些来自于自然科学的,来自于历史积累的,来自于精神的虚无之界的,来自于肉体焦虑的……如同洪水,披覆在这些所熟悉的言辞之中,形成洼地,形成山峰,形成浮云和化石,也形成一个又一个不可逾越的人生之梗。

这种想象是有趣的,就像汤姆·汉克斯在《幸福终点站》中的角色,自由的诱惑固然美好,但规则的遵守更有助于内心的安稳,这就像诗必须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而世界在这文字的浓妆淡抹中勾勒出来。

想象的世界也是世界,也可能是一个更真实的世界。

“假设我是从中国义乌出发/我是背着枣子呢还是红糖/……/就像听一段老唱片里的相声/饶舌是一种炫技,正如政客的说辞/笑起来也会露出一口白牙/……(《达累斯萨拉姆》)

“当我说北方,我已经/把指南针丢在了路上/我知道每点一根烟/都会燃起一片思想的荒原/荒原就是海,永恒的海/这时需要来一杯酒/雷克雅未克,晚安”《雷克雅未克》

《世界》在冰岛首都的晚安声中暂告一个段落,或者说,孙昌建的世界在冰岛的语音海关按下了静止键,而诗人的地球仪依然在旋转,他依然会有反对的勇气。

很巧,也就是最近,在昌建兄组织的一个局里,我第一次认识了当年“地平线”诗群中的主力之一牙科医生任贝,尽管我们生活在一个城市,尽管相互之间有共同的朋友,尽管对彼此的文字也有所了解,但真正的认识却在三十年以后,这种迟到非常有趣,就像对孙昌建诗歌的阅读和理解,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推迟。

但终究我们身在同一辆列车上,有的时候,我们穿过无数节车厢,在那些人头簇拥的场合里,并不能找到熟悉的人,但突然,在你放弃寻找的时候,有人喊出了你的名字。诗,就是这一声喊,而我们得到了平衡。

【责任编辑黄利萍】

猜你喜欢

越界文字想象
文字的前世今生
快乐的想象
一生
热爱与坚持
陕西全面开展煤矿超层越界开采专项整治
别人躲着你是因为你越界了
梦中的文字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唇妆玩越界,“走光”有理
没有炊烟的城市(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