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蔽战线上的密战
2021-02-08曾春生
曾春生
严守党的秘密是铁的纪律,是共产党人不可逾越的一道政治红线。革命战争年代,先辈们即便身陷牢笼,遭受严刑拷打和折磨,宁可牺牲生命,也要保守党的秘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浇铸成保密长城,他们的精神,像一座座历史丰碑,矗立在大江南北。
本文特选三则红色保密故事,讲述隐蔽战线上的感人往事。
红军无线电与“豪密”
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前,红军短距离通信联络主要靠司号、旗语、烟火等,长途则需人员徒步、骑马传递。红军打仗时,大多是靠传令兵和交通员的铁脚板往来传信。这种落后的通信方式,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战争规模的扩大,已经很难满足需求。正如1930年10月6日中共中央长江局向中央报告所云:“在军事上是太不便利,贻误之事太多。”因此,当时红军极希望能有一套自己的无线电装备。
1930年12月30日,红一方面军取得龙冈大捷,缴获国民党军第18师电台一部,并俘虏无线电报务、机务人员10余名。因仇恨敌人,且不知电台模样,红军战士就把这部能收能发的电台,砸成了一部只能收不能发的电台。
当这“半部电台”送到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驻地江西省宁都县小布镇龚氏家庙时,毛泽东、朱德高兴地说,虽然这部电台没有了“嘴巴”,不能发报,但还有“耳朵”,可以用来侦听情报。他们当场命令:“以后凡是在战场上缴获了敌人的东西,不懂的不能随便破坏,都要完好无损地上交。”1931年1月3日,红一方面军在东韶战斗中又缴获一部电台。至此,红一方面军共有“一部半电台”。
1月4日下午,龚氏家庙里不时传出爽朗的笑声,原来毛泽东和朱德正在接见刚刚参加红军的王诤、刘寅等无线电人员。毛泽东热情而充满期望地说:“好,欢迎你们,欢迎你们当红军,无线电还是个新技术,你们学了这一门很有用,也很难得。现在你们参加了红军,就要把你们的这些技术用来为工人、农民服务,希望你们好好地为红军建立无线电通信努力工作。”朱德也鼓励道:“你们先把工作搞起来,不要看红军现在没有电台,无论大小武器装备,凡是白军有的,红军也会有;没有的,敌人会给我们送来。没有人,我们可以训练,也还会陆续有人从白军中来,革命事业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不要看目前的苏区还小,将来全中国都是人民的!”这一番热情的讲话,使王诤、刘寅等人倍感振奋,随即投入工作。
1月6日,在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秘书长李井泉、参谋处长郭化若和副官长杨立三的组织下,红军总参谋处热闹非凡,院子里里外外围满了战士和群众。在龙冈缴获的那部三灯收信机摆在一张八仙桌上,王诤正认真地检修机器,刘寅在室外架起高高的接收天线,秘书处的同志送来铅笔和电码本,副官处的同志送来毛边纸和茶油灯盏,一位战士满头大汗地转动着手摇发电机。接通电源后,不一会儿电台就收到了国民党中央社发出的新闻。这是红军首次利用无线电台接收到消息,标志着红军第一部无线电侦察台的诞生。
为了加强中共中央与中央苏区的沟通和联系,1931年3月初,中共中央派时任中央组织部长的任弼时率无线电报务人员涂作潮、曾三、伍云甫等从上海出发前往中央苏区。经中央特科交通科安排,他们先坐海轮到香港,转汕头、潮州,改乘小火轮沿韩江北上,到大埔,之后进入闽西苏区。4月中旬,任弼时一行赶到宁都青塘,与先期抵达这里的毛泽东、朱德和红一方面军总部会合。
任弼时从上海来到青塘,还肩负一项重要使命,随身携带了重要机密“豪密”。一路上,他化装成牧师,携带藏着豪密的《圣经》,大摇大摆地进入中央苏区。
豪密是中共第一部密码,由周恩来亲自编制。它第一次是被用于中央苏区与设在上海的党中央的通信联络。后来,豪密逐渐用于全党全军的联络,是当时我党我军保密性能最强的一种密码。
红一方面军有了豪密以后,红军的无线电事业如虎添翼,确保了信息、情报的安全。随着无线电台数量不断增多、力量逐渐增强,1931年6月2日,红军实现了部队之间有史以来第一次无线电通信;9月下旬,实现了中央苏区与设在上海的党中央的第一次无线通报;11月7日,建立的第一个文字新闻广播电台正式开播。从此,无线电通信成为红军作战的主要指挥联络方式,朱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预言得以实现,红军的无线电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秘密交通线上的情报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宁都支部干事会根据上级党组织的部署,改变了斗争策略,转入农村山区,积蓄革命力量,继续坚持斗争。
1927年8月上旬,转移到黄陂镇庙子前村一带的中共宁都支部干事会,派遣党员王俊、王瑗等以教师、医生身份作掩护,走村串户,深入贫苦农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露地主豪绅的剥削本質,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培养革命骨干。
10月,中共赣南特委委员肖韶化装成杂货商人,秘密来到庙子前村,向宁都党组织传达八七会议精神和省委指示,决定在中共宁都支部干事会的基础上,成立中共宁都特支。特支成立后,积极组织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壮大农村党组织,发展农民协会,筹建革命武装。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庙子前村建立了全县第二个农村党支部,这一带也成为宁都早期土地革命的大本营。
庙子前村地处黄陂镇东南部,是宁都县城通往黄陂、蔡江、大沽、小布等地的必经之地。此处虽然偏远,但地理位置特殊,有交通要道经过。北面可通黄陂、洛口、永村、琳池、东韶等地,南面可达石上、砍柴冈、会同、湛田、城关等地,为人员集中和信息联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庙子前村的中心村落王峰背只有数十户人家,这里群山环抱,森林茂密,一条小溪自西向东从村内流过。小溪四周的山冈错落有致,地形相对险要。
1928年1月,中共宁都特支决定在王峰背建立党的秘密交通总站,由张元标任负责人。与此同时,黄陂、洛口、永村、琳池、石上、砍柴冈、会同也建立了联络总站,并配有秘密交通员、联络员。
庙子前交通总站不仅在宁都县内建起秘密交通网络,还在县外建立了一条秘密交通线。这条秘密交通线连接了湖南与赣西南党的一条地下交通线的重要站点,从湖南进入江西后的线路为安福—吉安—东固—永丰—龙岗—君埠—庙子前。
同年2月,郭定远受中共赣西特委派遣来到庙子前村,与彭澎、王俊、赖奎轩等地方党组织负责人取得联系。他们积极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加快了县区交通总站、交通线的建设。
当时,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情报急需传送到各地,刚刚建立的秘密交通线就发挥了重要作用。秋收起义的文件通过藏于哈德门香烟盒,经地下交通线由交通员从东固秘密传送到庙子前总站。4月,庙子前总站收到文件后,郭定远等人立即将其翻印,传送到各地党组织。此后,以庙子前交通总站为依托,上级党组织和中共宁都特支的指示精神,得以迅速传达到宁都各地;县内各地的革命斗争情况,也及时反馈和汇总到中共宁都特支。
与此同时,中共宁都特支还在庙子前村举办农民夜校,积极向来自黄陂、钓峰、小布、安福、洛口、东韶等地的农民,讲解和宣传秋收起义的情况、土地革命的政策主张、举行武装暴动等革命道理。这些学员很快成为当地农民运动的骨干,迅速掀起了农民武装暴动的热潮。
在秋收起义的影响下,1928年7月,赖奎轩等领导建立了一支40余人的黄陂赤卫队,有枪20余支。9月14日,黄陂周围几个村庄的农民协会会员和进步农民100多人,佩戴红袖章,高举小红旗,聚集在廖武昌公祠。他们听赖奎轩宣读完《暴动纲领》后,迅速包围了大地主廖美章、廖美梯的住宅。二人吓得胆战心惊,主动交出钱粮,任由暴动队员将粮食分发给当地贫苦农民。黄陂农民暴动取得成功,在宁都北部山区引起积极反响。不久,小布、安福等地纷纷举行农民武装暴动。
各地农民武装暴动相互支持配合,积极开展打土豪、斗劣绅的活动,打击反动武装,有力地促进了宁都土地革命斗争的发展。至1930年5月,宁都地方革命武装发展到2000余人,有各种枪支300多支。
红色电波永不消逝
李白,原名李华初,又名李朴,化名李霞、李静安,1910年5月出生于湖南浏阳张坊区板溪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李荣德靠贩运纸张养家糊口,李白只读了三年书,13岁就到染坊当学徒。
1925年,李白参加了农协、儿童团等组织,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他在家乡张坊宣传革命道理,发展赤卫军。1928年7月,张坊农民赤卫军武装暴动取得胜利,李白担任少年先锋队队长。
1930年8月,李白随浏阳县赤卫军配合红一方面军第二次攻打长沙。由于敌我力量悬殊,红军久攻不克,李白随部队退到宁都黄陂、小布一带。之后,他在中央苏区经历了历次反“围剿”斗争。
1931年6月,红军在江西南丰县康都镇举办第二期无线电训练班,共有学员18人。李白从红一军团第四军选调到训练班学习,并担任班长兼党支部委员。10月5日结业后,他担任红四军通信连指导员。
1932年初,李白因业务过硬,被调到红五军团13军无线电队任政委。红五军团无线电队有100多人,拥有发报机、发电机、内燃机、蓄电瓶和汽油等各种机器和物资。一次,红五军团被敌围困于枫山坡,李白一边冒险保护电台,一边用电台将敌情紧急报告给红一方面军总部。随后,红一、三军团迅速赶到,将敌人打得四处逃窜。
1934年10月,李白随红五军团参加长征,主要担负后卫部队的电台报务任务。不久,他担任红五军团无线电队政委。长征途中,李白要求红五军团无线电队员视“电台重于生命”,时刻保护好电台。当部队到达广西一个山村时,突然遭到敌人机枪扫射。李白果断让队长周维率先带电台撤退,自己则率一部分战士跑到山脚迎击敌人,直至电台安全为止。
1937年10月10日,李白化名李霞,受组织派遣到上海从事秘密电台工作。他的工作间被安排在上海虹口区贝勒路(今黄陂路)一间十平方米左右的阁楼里。由于发报任务繁重,他每天从下午四点工作到次日凌晨,这种状态持续到1939年。
随着革命斗争环境愈加险恶,为了掩护李白的工作,组织上派来21岁的纺织女工、地下党员裘慧英假扮他的妻子。两人通过接触和了解,逐渐产生感情。经组织批准,他们结为夫妻。
1942年9月,“李白台”被日军侦悉,李白被捕。在狱中,他身受酷刑,却未泄露任何秘密,始终以私人商业电台为由对付日军。1943年5月,经党组织多方营救,李白获释。
之后,李白化名李静安,受组织委派打进浙江淳安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国际问题研究所。其间,他利用国民党的电台,向延安发送了大量情报。抗战胜利后,李白回到上海虹口区贝勒路小阁楼,继续从事党的秘密电台工作。
1948年,国民党特务加强对上海密台的空中侦测,对虹口区采取分片停电的办法,查找密台。为确保“李白台”的安全,經上级批准,同年7月,“李白台”的报务工作暂停。
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迅猛发展,上海地下党收集的许多重要情报急需报告中央。在此情况下,上级党组织于8月决定恢复“李白台”与“中央台”的联络。“李白台”的电波又开始遨游天际,且发报愈来愈频,时间愈来愈长。裘慧英也经常利用蛋糕、火柴盒等物品作掩护,协助传递情报。
1948年12月30日凌晨,李白向党中央发出急报后,被国民党军警包围。被捕前,他向“中央台”发出紧急密码:嘀嘀嘀嗒—嘀嘀嘀嗒—嘀嘀嘀嗒,示意正处于危急险境中。
敌人对他连续审讯了30多个小时,使用了各种刑具。虽然被打得遍体鳞伤,但他守口如瓶。敌人还让裘慧英看着李白受刑,裘慧英愤怒地大喊:“你们要他死,就一枪打死他好了,为什么要这样折磨他?!”
1949年5月7日上午,裘慧英抱着年幼的儿子李恒胜到狱中探望,李白平静地说:“事到如今,对个人的安危,不必太重视。现在全国快要解放,革命即将成功,我们无论生死,总是觉得非常愉快和欣慰的。”当晚,国民党特务机关按照蒋介石“坚不吐实,处以极刑”的批令,将李白杀害。他就义时年仅39岁。
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以李白为原型拍摄了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2009年9月14日,李白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