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王良

2021-02-08刘克洪

红岩春秋 2021年1期
关键词:黄洋界朱德井冈山

刘克洪

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的重庆綦江籍烈士王良,是1927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后,跟随毛泽东上井冈山的。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王良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作出了贡献。

军官教导队的小队长

和兼职教官

1927年7月下旬,王良随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军事教导团从武汉出发,准备参加南昌起义。由于起义提前爆发,该团于8月4日在九江被国民党军缴械扣留。王良秘密潜逃,辗转在湘鄂赣交界处的修水地区找到党组织。随后,他被编入准备参加秋收起义的第1团(武昌警卫团),担任见习参谋。

9月9日秋收起义爆发,起义部队分别从修水、安源、铜鼓等地出发,向长沙进击。当时革命形势处于低潮,加之敌强我弱等多种原因,起义受到严重挫折。

在此紧要关头,毛泽东决定向敌人力量薄弱的井冈山进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三湾时,人员所剩不多,士气低落。为提高战斗力,毛泽东对部队进行了改编。在三湾改编中,王良担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3营9连连长,跟随毛泽东于10月底到达井冈山。

11月下旬,毛泽东在宁冈砻市龙江书院创办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军官教导队,史称井冈山教导队。教导队下辖四个区小队,每个区小队下设三个班。王良被选入教导队学习,并担任第四区小队队长。因曾考入上海持志大学和黄埔军校学习,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队伍中颇有威信的王良又被任命为兼职教官。

11月底,龙江书院迎来了教导队第一期学员。学员有来自工农革命军中的班长和优秀士兵30余人,井冈山周围各县党组织送来的赤卫队骨干60多人,加上其他选送人员共计150多人。毛泽东在开学典礼上,为教导队规定了三项任务:一是为部队和地方培养输送干部,二是改造俘虏,三是调查研究敌军情况。

教导队的办学条件十分艰苦。沒有纸,学员们就用杉树皮、竹笋壳充当。没有笔和黑板,学员们就用树枝、石条在地上、石板上或沙盘上练习写字。没有集体宿舍,他们就分散在群众家里或祠堂、庙宇中打地铺。学员们通常每天只能吃两顿饭,主食是红米饭和红薯,副食是南瓜。

教导队的纪律非常严格,实行“三操二讲一点名”的作息制度:早晨、上午、下午各有一次室外操练,上午、下午各有一次讲课,每晚有一次点名。教导队要求学员做到“三不八能”,即不嫖、不赌、不偷,能写、能说、能唱、能算、能刻苦耐劳、能生产劳动、能打仗、能诚实可靠。

王良带领学员严格遵守纪律要求,认真开展队列、射击、刺杀、投弹、游击战术、夜间战斗和敌情侦察等。学员们对这位意志刚强、军事技能突出的教官特别敬重。

军官教导队既是训练队,也是工作队和战斗队。在毛泽东的带领下,王良等人分头深入古城、茅坪、新城等地农村,开展群众工作,调查农村土地占有情况,了解贫苦农民的状况和意愿,掌握了宣传、发动和组织群众的方法。

第一期教导队原计划办三个月,但随着斗争形势的紧张,只开办了两个月。随后,王良改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11师31团1营1连连长。

挑粮小道上的“挑脚夫”

井冈山有一条很有名的小道,叫作“朱毛红军挑粮小道”。它不仅与红色政权的存在休戚相关,而且历练出无数的铁肩膀、铁脚板,担起了中国革命的重担。王良曾是这条小道上的“挑脚夫”。

1928年,生产生活条件极差的井冈山,随着大批红军入驻,军民们连吃饭穿衣都成了问题。为巩固革命根据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红军战士和边界群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挑粮运动。时年42岁的朱德和35岁的毛泽东,尽管公务繁忙,仍亲自参与挑粮运动。在他们带领下,红军每天往返100余里,靠着肩挑背驮,把粮食物资源源不断地运上井冈山。

时任连长的王良,率领全连战士经常出现在这条小道上。然而在一次运送食盐时,他们遭到敌人的围攻袭击,导致任务失败。

当时,食盐同粮食一样十分珍贵,不少战士因为长期吃不到盐而全身浮肿、行动乏力。国民党为了围困红军,在通往井冈山的路上设置了重重关卡,企图通过封锁食盐和药品,把红军困死在山上。为缓解根据地缺盐的问题,地方党组织为红军筹集了1000多斤食盐。

6月的一天,王良命令1班班长王耀南和3班班长刘荣辉,率部随他到吉安附近运回这批食盐,另外雇了五名挑夫。王良安排1班战士和挑夫负责挑盐,3班担任掩护。

当运盐队伍返回茅坪附近时,突然遇到一股乡丁截击,王良即率3班战士迎击。不久,在3班侧翼方向又有一股敌人袭来,3班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王耀南见状,即令1班战士扔下食盐扑了过去。很快,敌人大部队攻了上来,一些红军战士伤亡,几名挑夫也吓得丢下食盐逃走。面对敌人的围攻,王良只好带着战士撤出战斗。

回到井冈山,王良向值班首长32团团长袁文才报告了情况。袁文才一听丢了食盐,还死伤了战士,气愤地命人将王良捆绑起来。王耀南见连长被绑,着急地说:“报告团长,盐是我丢的,要罚就罚我。”袁文才喝道:“也绑了!”于是,王良和王耀南一起被押到朱德处。

朱德听完情况,说:“王连长,这次你奉命去取盐,丢了盐,还死伤了人,你有什么说的?”稍停,他又责备道:“其一,你没有把运盐的主要任务放在第一位;其二,你没有强调命令的重要性,你命令1班挑盐,但没有检查1班长执行命令的情况;其三,你发现1班长丢了盐,也没有考虑补救措施。为将之道,你犯了大忌。照军规打王连长三十大板!”王良没有反抗,接受了处罚。

当得知王耀南因擅自行动,论罪当斩时,王良不顾挨打的伤痛,急忙向朱德求情。刘荣辉和朱德的警卫员萧新槐也为王耀南告饶。这时,王耀南忽然想到自己在老家做黑火药提纯毛硝时,常有少量的硝盐析出。硝盐尽管苦涩,但多少有点咸味,暂时能够替代食盐。得到朱德的同意后,王耀南开始在部队提炼硝盐。

一天晚上,王耀南来到连部探望王良,感谢他为自己求情,同时请求原谅。王良说:“兄弟,军令大于天,违抗不得!今天是你命大,要是你没有制盐这个本事,谁也救不了你。”

守卫根据地的优秀指挥员

面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湘赣两省敌人惊恐万分。为了扑灭工农武装割据的熊熊烈火,1928年1月至次年1月,蒋介石命令湘赣两省国民党军向井冈山发起了多次“进剿”和“会剿”。

在反“进剿”“会剿”作战中,王良按照毛泽东、朱德的统一部署,每次都率部冲锋在前。特别是在攻打永新城、高垄、草市坳、新七溪岭、黄洋界、坳头垄等战斗中,他与兄弟部队密切配合,歼灭和击溃了大量敌人。

1928年1月,在攻打永新城的战斗中,王良率部主攻南门。在毛泽东带领下,全团经过激战,消灭了敌人一个营,取得了进军井冈山以来的第一次胜利。

4月,井冈山胜利会师后,毛泽东、朱德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概括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十六字诀。5月中旬,敌军攻占永新。

时任红4军11师31团1营1连连长的王良,率部配合28团在高陇击败了敌军吴尚部。此时,驻扎在永新城的三个敌团,正向宁冈红军进犯。为解宁冈之围,王良按照指示,率部随1营与28团急攻永新城。当日天雨路滑,红军仍以日行百里的速度前进,刚赶到离永新15里的草市坳,就与敌79团狭路相逢。王良等立即发起猛烈进攻,痛击敌人并毙其团长。后红军第二次进占永新城,并缴获大量武器装备。

6月下旬,敌军再次占领永新。23日,王良率部配合29团在新七溪岭阻击敌人。激战中,红29团、红31团1营3连与进攻之敌陷入胶着状态。眼看敌人就要攻上山顶,王良率全连迅速出击,攻占了山路转弯处的一个有利地形,然后铺开兵力排枪射击,杀伤了大量敌人。敌人死伤惨重,队形混乱,被封锁在风车口。这时,另一股进攻老七溪岭的敌人见势不妙,开始溃退。红28团向溃逃之敌发起猛攻,王良紧密配合,在地方武装支援下,最终将敌全部聚歼于龙源口,红军主力乘胜第三次占领永新城。此战歼敌一个团,击溃两个团,缴枪700多支,粉碎了湘赣两省敌人的“会剿”。

8月中旬,毛泽东率红31团3营到湘南接应失利的红28、29团。湘敌吴尚部和赣敌王均部认为有机可乘,便以四个团约一个师的兵力,兵分两路进犯井冈山,妄图摧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阻断红军大部队返回。此时,留守井冈山的王良接到作战命令,迅即率领1连配置在黄洋界哨口两侧,负责阻击源头方向进犯之敌,其他部队则分别负责阻击茅坪方向进犯之敌和担任预备队。

当时1连仅71人,每人只有3至5发子弹。王良与战友深知此役的重要,提出了誓死坚守井冈山的战斗口号,并对如何守卫作了周密部署。1连在赤卫队、农会、妇协会等大力支持下,仅用三天时间,便在黄洋界山顶至半山腰设置了“竹钉阵”“竹篱笆”等五道防线。

8月29日是迎战最紧张的一天,敌人已靠近山下。1连战士分秒必争地抢修加固工事,晚上就露宿在新挖的战壕里。

8月30日晨8时许,浓雾渐渐散开,夜宿山下的敌人发起进攻。因为山路狭窄陡峭,两侧又设置了竹钉,敌人兵力难以展开,只得一个一个往上爬。待敌人完全靠近,王良才命令开火。红军各种火器齐发,加上滚木礌石奔泻,敌人躲闪不及,伤亡惨重。第一次进攻失败后,敌人又组织了两次冲锋,均被红军打败。

下午,敌人孤注一掷,集中全部火炮向黄洋界猛烈轰击后,再次发起攻击。关键时刻,红军将正在修理的一门迫击炮紧急调来助战。这门炮只有三发炮弹,前两发都是哑弹,最后一颗炮弹正好击中敌军临时指挥所,当即炸死炸伤十多人。王良抓住战机,指挥全连勇猛反击,埋伏于山头的赤卫队员,也手持梭镖、大刀杀向敌人。敌吴尚部三个团顿时乱了阵脚,慌忙撤退。王均率领的一个团,走到半路闻讯后,也掉头逃跑。黄洋界保卫战,王良率领1连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毛泽东率红军大部队回师井冈山途中,听到黄洋界保卫战取得重大胜利,诗兴大发,欣然写下《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1929年1月14日,为打破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围剿”,克服经济上的严重困难,毛泽东、朱德率领红4军第28、31团和独立营、特務营共3600余人离开井冈山,踏上了出击赣南的征程。从此,王良告别井冈山。1932年6月,王良牺牲于福建武平县大禾圩。

编辑/杨洋

猜你喜欢

黄洋界朱德井冈山
冯贵华
不必要花的钱
西江月? 井冈山
卖梦店
如果让我许一个愿望
走进革命圣地:井冈山
黄洋界观云海
毛泽东首用“井冈山”之名
井冈山十里杜鹃
黄洋界缘何蜚声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