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蝴蝶大聚集之谜
2021-02-07赵力
赵力
2021年9月中旬,四川成都青城山脚下赤城阁附近的一片山地,虽然面积只有三四千平方米,却同时聚集了数以万计小巧秀美的橙色蝴蝶,密集的区域每平方米可以达到十几只之多。原来,这里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苎麻珍蝶的大发生。每年这个时候,这种翅展6~7厘米、体翅呈棕黄色、前翅的前缘和外缘呈灰褐色、外缘内有灰褐色锯齿状纹的苎麻珍蝶都会成千上万地出现在这里。
苎麻珍蝶是一种特立独行的蝴蝶,目前被列为蛱蝶科珍蝶属。该属物种我国仅有两种,分别是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的苎麻珍蝶和分布在海南岛的斑珍蝶。在世界上,苎麻珍蝶广泛分布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的东洋区直到非洲的广大地域,斑珍蝶只见于东南亚。它们虽然现在被列入蛱蝶科,其实和南美洲的珍蝶科物种外观更为相似,以至于过去一直被放在珍蝶科中。而在行为上,它们也和南美洲的远房亲戚很类似,那就是飞行能力不强,只喜欢在寄主植物附近活动。因此往往群居在一小片地域内,达到很高的密度。
数只雄性试图与一只雌性交配
左图:聚集产卵的雌性。右图:像蛾类一样密集的产卵方式,导致群体的聚集发生
由于这种蝴蝶雄性个体远多于雌性,因此我几乎任何时候去观察,都会见到数只雄性追求一只雌性的场面。而雌性产卵也同样爱凑热闹,它们常常在紧邻的叶片上聚集产卵,卵也不像大多数的蝴蝶那样散产,而是和许多蛾类一样,在同一片叶子背面密密麻麻产下一大片卵。正是这些喜欢凑热闹的习惯,让它们往往在生长有大片寄主植物的地方集中出现。不过,由于体形较小,色彩不够艳丽,加上集中分布的地块往往并不大,没有呈现区域连贯性,使得它们的小范围大聚集并未受到特别关注。
目前全世界大规模蝴蝶“大聚集”(也就是科学家所说的蝴蝶“大暴发”)现象发生地最著名的有两处,一处是墨西哥米却肯州,另一处就是我国云南金平(红河蝴蝶谷)。2021年5月,有消息称,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中国红河蝴蝶谷的箭环蝶暴发数量达1.5亿只。其实,蝴蝶大暴发奇观每年5—6月都在金平上演。早在2013年,我就应当地政府之邀,到该地进行过考察。那次考察让我大开眼界,至今记忆犹新。
墨西哥米卻肯州蝴蝶谷蝴蝶大聚集场景
“中国红河蝴蝶谷”位于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马鞍底乡,与越南三面相连。这里有自然保护区11.6万亩(约77.3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达70%,年平均降雨量多达2500毫米,30多条瀑布分布于此。由于海拔的高差大,气候类型从热带雨林、亚热带到寒温带都有分布,立体气候分布较为典型,森林资源丰富。由于生物多样性保存较好,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动植物基因库,这也为蝴蝶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每年五六月间,这里的蝴蝶会集中出现,场面极为壮观,吸引了自然科学界的不少专家学者。我也成为当地政府邀请的专家之一。
2013年6月5日,历经近8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一行终于从昆明到金平马鞍底。当我踏进宾馆房间一开灯,立即看到有一只大蝴蝶停在窗外玻璃上。我轻轻推开窗户,将它捉住。小心翼翼地打开它的翅膀,立刻映入眼帘的是橙色翅膀边缘的一串黑色箭头状斑纹。这正是我此行最想了解的蝴蝶——箭环蝶。没想到,它已经主动在我下榻的宾馆房间迎接我了。
“中国红河蝴蝶谷”——箭环蝶栖息地
箭环蝶,有人也戏称“维纳斯蝶”
灯光下,只见它的翅膀呈现褐橙色,前后翅周边有一圈箭头状黑斑,既像箭的箭头,又似小鱼图案,这便是“箭环蝶”名称的由来。我将它的翅膀合上,看到翅的中部有一纵列红褐色圆形斑,像一串猫头鹰的眼睛。圆斑的中心呈米色,周围是深褐色边缘;圆斑内侧有两条暗褐色线纹,勾勒出近似古代女性侧影的图案。难怪有人戏称它为“维纳斯蝶”。
之前我见到的有关马鞍底蝴蝶的报道中,都称这里发现的箭环蝶为“白袖箭环蝶”,也就是“路易箭环蝶”。但眼前的这只蝴蝶更像是该属的代表种 “箭环蝶”,因为它的翅膀正面没有白袖箭环蝶最典型的特征——前翅端部的大片白色区域。那么,这里的箭环蝶主要是什么种?又有几个种呢?我期待着这次的考察揭开谜底。
6月6日,雨一直下个不停。据说这里的雨经常一下就是几天。既然“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为了抓紧时间,午饭后我便冒雨出发了。车离开镇子半小时便到了标水岩瀑布。雨果然停了,但是瀑布的上半部分仍然笼罩在云雾中,瀑布如白色的缎带,从云雾中垂下来,置身此地,如入仙境……
笼罩在云雾中的标水岩瀑布
几只燕凤蝶在生满橘黄和粉红色地衣的潮湿岩石和沙地浅水滩上吸水。它们还有一个别名叫“蜻蜓蝶”
我踏着泥泞小路向瀑布走去。几只箭环蝶翩然地顺着我前方的小路,飞飞停停,犹如会飞的花朵,也似为我引路的精灵。我正准备拍摄这些“花朵”时,大雨却再次袭来。我失望地看着这些似花的精灵消失在丛林深处……
我急忙回到车上。车顺着盘山路蜿蜒向下,向着位于中越边境海拔较低的天生桥进发。到了天生桥时,云开雾散,天又渐渐露出了蓝色。
随着云层散开,太阳开始变得火辣。山坡上的野花丛已经成为一片热闹的蝴蝶世界。我顺着狭窄的山道来到山岩下方的溪流边,看见几只燕凤蝶在生满橘黄和粉红色地衣的潮湿岩石和沙地浅水滩上吸水。它们紧贴着水面,透明的前翅快速振动,而比前翅长近三倍的尾翼却轻柔地摆动,维持着身体的平衡。它们一边飞,一边还在水面上吸水……简直是蝴蝶中的“杂技演员”。燕凤蝶在水面上飞舞摆动时颇似蜻蜓,难怪它们还有一个别名叫“蜻蜓蝶”。我注意到,燕凤蝶吸水时常从腹部末端有节奏地射出水液。这是因为,蝴蝶喝水不仅仅是为了“解渴”,更重要是为了摄取水中的盐分、矿物质和氨基酸。通常,饮水的蝴蝶大都是雄性,因为它们会在交配时将这些营养成分作为礼物送给雌性,从而增大卵的成活率。因为带咸味的水中钠盐含量常常更高,这就是一些带咸味的水更受欢迎的原因。对蝴蝶的解剖显示,雄蝶肠中固钠器官比雌蝶相应器官粗一倍,长半倍。
左上:黑脉金斑。左下:蝶赤顶粉蝶。右上:红纹凤蝶。右下:白带锯蛱蝶
聚集吸水的蝴蝶群,多是同种颜色
人们常用“牛饮”来形容饮水量之大,但“牛饮”与“蝶饮”比起来就太微不足道了。有科学家曾发现,燕凤蝶吸水能力惊人,吸水时简直像个水泵,边吸边排,如把它的吸水量与体重比例挪到人身上,相当于人每秒喝4升水!
山谷中,各种蝴蝶活跃起来:草丛中,黑脉金斑蝶和赤顶粉蝶向着阳光展开斑斓的四翅,以期尽快升高体温;报喜斑粉蝶和奥古斑凤蝶拖着宽大的翅膀,笨拙地沿着草茎爬行;异型紫斑蝶和灵巧的彩灰蝶开始在野花叢中窜来窜去;红纹凤蝶和青凤蝶悠然地飘飞在丛林边缘;几只斑斓的白带锯蛱蝶甚至飞到我身边的野花上吸蜜……这些热带蝴蝶翅上的花纹可谓千姿百态,不仅具有丰富艳丽的色彩,还有许多形状各异的环斑和线条组成的各种奇异的图案。
在这里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在河滩上成群吸水的蝴蝶都是同种颜色的蝴蝶,哪怕它们不同种类,却仍然喜欢聚集在一起,甚至一片掉落河滩的黄色叶片也能引来黄色蝴蝶的青睐。
通过镜头的近摄功能,我惊奇地发现:河滩上聚集吸水的蝴蝶果然大部分是雄性,雌蝶对吸水仿佛兴趣不大。但一个聚集吸水群落的核心区域应该有几只雌蝶,雄蝶都是围绕在它们周围。显然,这些雄蝶也是陆续被雌蝶吸引来的。而它们到底是被什么特征吸引的呢?特殊的气味?还是别的什么东西?如果说雄蝶是被信息激素、激素类气味之类吸引的话,那么纸叶片和其他类似颜色的蝴蝶应该不具备这个特征吧?那么是被色彩吸引?
箭环蝶鳞片显微照片。蝴蝶翅膀上美丽炫目的色彩除了归因于固有的色素外,还归因于一种微小的鳞片状结构
我分析,蝴蝶是靠色彩发现伴侣的。已有研究表明,蝴蝶翅膀上的颜色其实就是身份的标志。不同颜色的翅膀,让形形色色的蝴蝶能在很远的地方就识别出同类,甚至辨别出对方的性别。蝴蝶翅膀上美丽炫目的色彩除了归因于固有的色素外,还归因于一种微小的鳞片状结构。蝴蝶的翅膀是由两层仅有3~4微米厚的膜构成的,膜上面覆盖着像微小的瓦片一样交替排列的两三层鳞片。每个鳞片的表面构造都很复杂,一般上面一层粗糙,下一层则比较光滑。这些鳞片就像圣诞树上的小小彩灯,在光线的照耀下折射出斑斓的色彩。
6月7日中午,雨仍然下个不停,天空没有丝毫放晴的迹象,我感到几丝失望:这次可能与蝴蝶大集群无缘了。
中午,天竟然奇迹般地放晴了。我立即向营盘山——箭环蝶最多的山头进发。通往营盘山的道路泥泞得可怕,车没走几步就“罢工”了。我不得不背着沉重的拍摄器材徒步而行。
不知不觉就到达了一个苗寨村所在的山寨。我顺着山寨里的小路向着营盘山顶攀登。在寨子后面,道路消失,只有一条牛上山吃草踩出来的小沟。我沿着这条必经之道攀登近一个小时后,终于到达一片地势平缓的山顶。这里是一片竹树杂生的地段,为防止牛进入破坏,这里已经被用铁丝网隔开。沿途,箭环蝶随着它们的寄主植物——中华大节竹的增多也越来越多。快到山顶时,大约每平方米都有几只箭环蝶在活动,这样的密度与山下那种偶尔惊鸿一瞥、顶多三三两两出现的箭环蝶密度完全不同。在一棵树干上,有时就能见到数十只箭环蝶聚集。显然,我们已经进入箭环蝶的核心分布区。
在寨子后面,道路消失,只有一条牛上山吃草踩出来的小沟。沿途,箭环蝶随着它们的寄主植物——中华大节竹的增多也越来越多
但是,那种当地传说中的蝴蝶大聚集场面依然没有出现,我未免有几分失望。我注意观察沿途那些小规模聚集的蝴蝶,发现它们大多数都是聚集在受到天牛幼虫等蛀虫侵蚀的有树液流出的树干上。因此我猜测:这种大聚集应该还需要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吸引蝴蝶聚集在一起的大量食物。那么,什么食物才是它们喜欢的呢?根据我过去观察蝴蝶的经验,树汁或者水果发酵后散发出的酒味,对于许多蝴蝶是不可抗拒的诱惑。
我又返回到刚才路过的山寨,向老乡买了一瓶当地米酒,然后把酒淋在一棵竹林邊缘的树干上。布置好“盛宴”之后,便耐心等待“食客”到来。为了不惊扰“食客”,我暂时绕到附近去考察。
一个多小时后,当我重新回到这里时,眼前的一幕让我震撼——上千只箭环蝶密密麻麻地拥挤在刚才淋了米酒的树干上!我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大聚集”!我兴奋地扔掉摄影包,端起相机不停地拍摄。越靠越近后我发现,在我缓慢靠近的过程中,这些蝴蝶并不像我们平时所见的单只蝴蝶活动时那样警惕地飞开,而是仍然停在那里,任由我靠近,甚至在我伸手触摸它们的翅膀时也毫不介意。显然,群体的存在给了它们信心,这与非洲大草原上角马活动的情况一样——原本渺小纤弱的个体,在群体中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和安全感。
眼前的一幕让我震撼——我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蝴蝶“大聚集”
一阵疯狂的拍摄后,我开始仔细观察这些箭环蝶,试图揭开我初到时的疑惑——马鞍底的箭环蝶到底有几个种?环蝶科是蝶类的一个科,该科体形属中至大型种类,它们的翅膀颜色常以灰褐、黄褐色为基调,饰有黑、白色彩的斑纹,色彩一般不太鲜艳,少数种类具有蓝色斑纹。相对于较大的双翅,环蝶身体较小,翅腹面常具有圆形斑纹并因此而得名。据记载,全世界的环蝶共有93种。我在国内已经发现15种,其中箭环蝶一共5种,分别是双星箭环蝶(又名青城箭环蝶)、白袖箭环蝶、白兜箭环蝶、箭环蝶和青箭环蝶,其中箭环蝶分布最广,而青箭环蝶仅仅分布在西藏东南部。我从1994年第一次到云南考察以来,已经在云南采集到了前4种箭环蝶的标本,而其他蝴蝶则发现了714种之多,约占我国2100多种蝴蝶的35%,可见云南的蝶种的确十分丰富。
①双星箭环蝶②白袖箭环蝶③白兜箭环蝶
我仔细观察眼前的这些箭环蝶后发现,它们每一片翅的反面都有数对眼纹,雄蝶后翅上有发香鳞,雌蝶斑纹比雄蝶的大,色更深。虽然它们不同个体翅膀的颜色深浅不一,但是无一例外地在前翅上没有白袖箭环蝶的典型特征——白色区域,而是与我国广布的箭环蝶属的代表种相同。与其他地区的亚种相比,它们总体色彩要深暗一些,但无疑仍然属于箭环蝶,而绝非过去许多报道中所说的白袖箭环蝶。
多年来这里最负盛名的景观蝶种被“张冠李戴”了,这让我从喜悦中油然生出几许担忧。瑞典著名博物学家、动植物双名命名法的创立者、现代生物学分类的奠基人林奈曾经说过:“不知道那些东西的名字,你就无从认识它。”要是我们连马鞍底蝴蝶的种类都不清楚,谈何进一步保护与开发?这些有待熟悉蝴蝶分类的专家做进一步考察、研究。
箭环蝶蛹。箭环蝶的繁殖能力惊人
有人问我,马鞍底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箭环蝶?
我认为主要有下面几点原因:首先,马鞍底拥有箭环蝶适宜生长的气候条件和大量的寄主植物——中华大节竹;第二,箭环蝶的繁殖能力惊人,产卵数量大(一窝多是数十乃至上百枚),生长周期短,可在较短时间内发育成熟,完成一个世代,可以呈几何级数式增长;第三,箭环蝶幼虫身体小,所需食物量少,空间小,又有与其他动物不同的独特食物,而且箭环蝶的幼虫在变成成虫的过程中要经历完全变态,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住不同的地方,吃不同的食物,因此,蝴蝶于自身的结构和复杂的变态过程也有利它的生存;第四,箭环蝶成蝶所具有的翅膀使它们能在一个较大的范围活动,寻找更有利的生存环境,这有利于它们觅食、求偶、避敌;第五,它们生活史中的多次变态,有利于依据环境改变生活方式,尤其是蛹期那身坚硬的甲胄,更有利于保护自己,度过食物缺乏的冬季,克服干旱和寒冷等恶劣环境条件。正是这强大的繁殖能力、充裕的食物、适宜的气候、短暂的世代、有利于生存的构造与生活史,使箭环蝶在这里无处不在,家族兴旺。
通过考察我发现,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马鞍底目前在生态保护的宣传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蝴蝶保护的理念在当地已经得到普及,对村民可能出现的挖竹笋、砍伐树木、在蝴蝶栖息地放牛等行为进行了规范和制止。这些措施对于蝴蝶资源保护都是相当有益的。
不少蝴蝶都喜欢集群,尤其是斑蝶和粉蝶科种类。绢粉蝶属一些种类的幼虫有织成庞大的丝网,几百条幼虫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习性;成蝶则在晚上会聚在同一片树丛栖息,白天也常常集成大群飞行或在湿地上吸水。斑蝶科的群集习性更是众所皆知。
关于蝴蝶的集群,历史上有过许多记载,据美国昆虫学家威廉姆斯(Williams)1930年发表的记录便達1273次。在世界上,已知会集群的蝴蝶有214种。在我国历史上有关蝶类集群的记载不多。根据文献上的记载,在1603到l933年前后有5次,发生在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省境内。上海《新闻报》曾记载“1933年5月2日下午,天阴,云南昆明,距市东方40里(20千米)之大板桥镇忽有白蝶数千万漫空蔽野,由东面飞来遍布于该镇之田陌林木及屋角墙壁等处,白茫茫毫无空隙,居民迷信太深,怕惊动神迹,不敢捕捉,且知识有限,又不知此蝶类之名称。此蝶群休息2小时后,又行起飞……适往西方省城飞去。该镇居民,检视田间屋角,无一存者,据该镇人云,此蝶类纯系白质,大小翅上,各有黑斑一二小点。最奇者其数有干百余万,并无他种色彩掺入其中……”。
现在,更多的记录印证了这一情况。2002年5月27日江苏省连云港港口出现数以万计的蝴蝶,自东向西随着风向迁飞,持续达4小时。当日早晨8时,该市中山路上空开始出现小群蝴蝶。9时至11时之间蝴蝶密度达到高峰,从云台山麓到海边码头,到处都是翻飞的蝴蝶。风急时,蝴蝶像被风扬起的碎纸片,一群接着一群向前飞。风缓时,它们就会降低高度,或追逐嬉戏,或花丛驻足。约10时30分,目击者在连云港码头部分绿化带发现,蝴蝶的密度达到伸手可触。目击者称,这些蝴蝶都为月白色,双翅约有4块对称黑斑,敛翅时,比一元硬币稍大。估计是粉蝶科的种类。
马鞍底拥有箭环蝶适宜生长的气候条件和大量的寄主植物——中华大节竹
作者正在拍摄箭环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