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塞罕坝林场有害生物防治

2021-02-07贺亮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有害生物塞罕坝防治

贺亮

摘 要:该文介绍了塞罕坝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分析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塞罕坝色斑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塞罕坝;有害生物;防治

中图分类号 S76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01-0116-02

森林有害生物始终是林业生产与生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的重大威胁。塞罕坝森防机构始建于1979年,自建站以来即专注于全场的有害生物预测预报、防治、林产品检疫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等工作,年均(2000—2016年)完成林业有害生物防治0.97万hm2,年均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近5000万元,多次受到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的高度评价,在保障全场绿色健康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防治手段、科技含量、应对突发能力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自然资源资产保护工作的需要,难以适应塞罕坝推进综合森林病虫害防治建设的要求,迫切需要提升监测预警、预防控制、应急处置、综合保障能力,从而为构建上下贯通、横向协调、运转高效的塞罕坝森林病虫害防治救灾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1 塞罕坝有害生物防治现状

林业有害生物是无烟的森林火灾,对林业及至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既影响林业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又会造成大量的碳排放,影响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近年来,随着全球气温转暖,适生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不断增加,落叶松毛虫、落叶松八齿小蠹、白毛松皮象等林业有害生物相继发生,塞罕坝林场发生的林业有害生物已由过去的5种增加到现在的20种。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塞罕坝共发生以落叶松尺蛾为主的各类有害生物危害超过20万hm2。由于手段落后,森防能力差,交叉侵染常有发生,迫切需要通过现代化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程,改善防治手段,加强体系建设,提高森防工作的整体水平,保护森林资源安全。

2 有害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2.1 防治的综合化水平不高 塞罕坝在人员队伍结构与基础设施设备保障能力上仍相对滞后,资源(森林、草地、湿地、生物多样性等)监测平台间,不同监测体系间协同、联动效果较差,一些关键监测指标的缺失,与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信息化手段落后,大数据融合度低,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应用不足。

2.2 树种结构比较单一 塞罕坝多年来始终以樟子松、华北落叶松为主要造林树种,长期的单一树种造林,致使树种(林种)结构简单,林分抵御森林病虫害抗逆能力和后期生长速度下降,对森林健康状况以及森林涵养水源、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建场初期,林木幼小,有害生物危害发生轻微,但随着纯林面积的不断加大,林分的逐渐成长,有害生物的危害也日趋严重。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林场以造林为主,以落叶松为主的人工纯林处于幼龄林期,适宜有害生物大发生的环境尚未形成,此期间以落叶松尺蛾、2种线小卷蛾及早期落叶病为主的有害生物危害仅发生1万hm2。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林场的经营方针已由造林期转为经营期,林分多为中龄林、近熟林,又因是集中连片针叶纯林,为有害生物的大发生提供了便利。

3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策

3.1 加快推进综合森林病虫害防治救灾体系建设进程 塞罕坝森林病虫害防治是公共服务、公共产品和公共安全,新时代社会发展对森林病虫害防治救灾工作提出了新的需求。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结构不断优化,社会财富日益积累,人民群众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生态环境和幸福指数,这都对塞罕坝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自然灾害潜在威胁和风险却更加突出,塞罕坝林场应切实加强综合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提高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坚持生态建设为主、护林防火第一的发展定位,坚持经济效益服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原则,加快构建完善的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建立“灾害预警—防范—应急处置的”保障机制,确保塞罕坝范例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推动新时期塞罕坝森林病虫害防治救灾事业的进程,既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也要发挥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障塞罕坝资源和塞罕坝精神世代相传。

3.2 提高灾害监测预警水平,构建专业人才体系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我国实施的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物联网”行动计划、国家大数据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为全面推进综合森林病虫害防治现代化提供了新机遇、新动力和新潜力。应以建立完备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预警监测系统为重点,同时搭建集合气象、水文、测绘地理信息、草原等灾害监测预报平台,开展以分场为单位的自然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建设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形成支撑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全要素数据资源体系。通过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以青年人才建设为重点,推进基础人才培养,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引进和培养在综合森林病虫害防治建设上急需的人才。健全培训体系,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保障将科学技术有效转化为生产力。

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综合保障能力 随着气候形势变化和进场人员流量可能出现的井喷式增长,森林病虫害防控压力及其他自然灾害形势日益严峻,需要着力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监测预警、通信指挥、快速反应、专业队伍能力等方面的建设力度,提升塞罕坝御灾装备智能化、科技化水平。为适应新时代信息化、智能化的要求,在配备和更新相关设施装备的同时,需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减少人力使用,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对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科学决策和应急处置等能力。进一步完善“总场主导、分场联动、社会参与”的自然灾害防御机制,建成自上而下、覆盖全场的灾害防御网格化体系,不断加强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全面提升塞罕坝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综合保障能力。

3.4 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强化科普宣教工作 塞罕坝森林病虫害防治救灾体系是一项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鉴于工程建设任务的特殊性和艰巨性,急需国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在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工程建设方面,需要国家、地方政府从政策、资金、科技等加大支持力度,推动综合森林病虫害防治事业的转型升级,在项目审批、科技支撑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针对自然灾害预防难度大的现状,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集中宣传十分必要,通过宣传增强人民群众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意识,在自然灾害来临时将损失降到最低。除塞罕坝林场自身外,各相关部门也应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宣傳常态化,利用新媒体、自媒体等多种形式,普及森林病虫害防治知识,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意识,全面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能力,形成共参共建森林病虫害防治事业的良好局面。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有害生物塞罕坝防治
奋战在塞罕坝的农大人
塞罕坝之歌
塞罕坝
塞罕坝点兵
营林措施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作用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及对策探讨